分享

让安全成为学生的习惯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8-29

以学生为本: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上 以预防为要:把公共安全行为根植于防范意识多重培养中

让安全成为学生的习惯(附照片)

——上海中小学率先开设《公共安全行为指南》课程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前提。
  人的出生,宣告了“安全之旅”的开始。
  安全,是世界性的课题。各国在发展过程中,说到底就是在不断解决安全的隐患,创造安全的环境中前行的。离开了安全,一切都变得没有可能。
  而儿童安全,即中小学生的安全,是各国的重中之重,是人心所向,情之所系,行之所为。
  上海历来重视中小学生的安全健康,持久而广泛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将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由宣传、活动层面纳入到课程层面,既体现了一以贯之的安全教育的主旨,也实现了层层推进的安全教育的与时俱进。
  安全教育置于学生人人必学的知识、必会的技能、必备的素质的地位,公共安全行为置于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系列、课堂运作的架构,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成为学生的一种必读,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健康至上的概念。
  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强调,《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的推出,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中小学课程体系,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的习惯,也倡导学生健康、快乐生活的风尚,对学生身心、品质的健全更有特殊的意义。
  
敲警钟:儿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儿童安全的世界性、普遍性、大众性,决定了受到人们关注的程度。在我们身边和生活中,儿童安全更是一个公众话题。
  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报告指出:每天全球有2000多名儿童死于非故意或故意伤害,世界各地有数以千计的受伤儿童就医。
  每天,全球有720个孩子死于车祸,480个孩子死于溺水,260个孩子死于烫伤,130个孩子死于坠落,125个孩子死于中毒。在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报告中,车祸、溺水、烫伤、坠落、中毒被列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五大“杀手”。夏季更是儿童伤害的高发期。
  世卫组织在儿童伤害报告中指出:伤害的代价是巨大的。在发展中国家,仅仅道路交通伤害造成的损失就占据了每年GDP的1%-2%(约1000亿美元),这几乎是发展中国家接受的世界援助总和的两倍。报告同时指出:如果在世界各地采用已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每天至少可以挽救1000名儿童的生命。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曾发布的《儿童伤害预防倡导》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儿童伤害死亡率从24.7/10万下降到17.6/10万,下降了28.5%,相当于拯救了近29000名儿童的生命。但是,伤害仍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0-14岁儿童伤害死亡占所有死亡的构成比例从2005年的22.7%上升到了2009年的28.8%。
  《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指出,将近90%的儿童伤害发生在家里或住宅附近。全球儿童安全组织2012年的《让梦想高飞——中国儿童伤害预防倡导》调研报告显示,家中伤害发生最多,占44.5%;7~8月伤害病例较多,占全年伤害病例的19.4%;跌倒、坠落是最主要的伤害类型。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2012年全市儿童居家安全评估结果显示,儿童居家伤害的主要类型为跌倒、坠落,占82.6%,其次为烧烫伤,占8.7%,男孩的伤害发生率远高于女孩。
  而据上海市青保办统计,2012年本市共有中小学生(含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50.14万人,比2011年增加4.01万人。据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上报统计,全年共发生中小学生各类安全事故2468起,比上年增加608起,共伤亡学生2472,比上年增加607人。各类安全事故中,轻微伤和轻伤占97.7%,比上年上升1个百分点。校方责任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3%,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非正常死亡学生56人,比上年减少16人,其中在校园内非正常死亡9人,比上年增加3人;在社会和家庭中非正常死亡47人,比上年减少19人。死亡学生中因溺水身亡24人,比上年减少3人;交通事故死亡10人,比上年减少5人;自杀6人,比去年减少7人;因病猝死8人;坠亡3人;触电、一氧化碳中毒、被歹徒绑架后杀害、饮食时犯病窒息、爆炸身亡各1人。
  因此,儿童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出对策:《公共安全行为指南》呼之欲出
  据主编杨永明介绍,推出《中小学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有着客观的背景和现实的需要。
  应对安全形势的挑战
  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对安全的威胁和挑战,需要理智地应对。坦率地说,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直到目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这从每年各方提供和披露的数据中得到印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理论上得到更多的论证,更为残酷的现实所实证。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安全的需求认同更高。《两纲》教育,特别是安全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人受伤害,全校不安宁”的现实均为大家所看到,却没有预防教育的行动。有的即便有行动,也只是少部分人的事。究其原因: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没有系统且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过多专题教育需要整合
  近年来,本市近40项专题教育均要求进课堂,在推进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为:一是不分年龄、身心特点;二是内容交叉重复较多;三是无参考材料,教师难操作;四是有的虽有参考内容,但因不分年级而难以达到教育效果;五是课时难保证,故大多数专题教育如竹篮打水,难以驻扎在学生心中。
  安全教育体系化时不我待
  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而生命难保,谈何教育,谈何发展。另外,加快建设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加快建设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愈发显得重要。两个体系均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责任,且具有探索性、强制性特征,需要不断完善和合力推进。
  安全行为需要课程支撑
  纵观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为临时性、凑合性的活动较多,比较随意,流于表面,存在着各自为政、多头重复、随事而起等不足。而安全教育课程化,学生安全行为常态化,需要在课程层面上,进行机制架构,实施系统的教育和训练,需要在认知与行为上,进行知识结构的架构和技能素质的培养。
  因此,有必要通过《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的制定和撰写,达到:基本形成本市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教材、视频、实训基地);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整合有关公共安全(生命教育)的专题教育,并使之生活化、集约化。
  
显亮色:《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综合导向
  《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的综合性十分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安全教育。科学知识、法律要求、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四位一体”,强调安全教育的内容具有法、理、情的成分;突出生活性、强调综合性、把握渐进性、探索互动性“四性互补”,强调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认知与体验的特点;“五个注重”,强调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五个注重:
  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携手”
  一是注重公共安全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的协同性。《指南》将公共安全教育中的四大支撑点:科学知识、法律要求、道德准则、行为习惯融入日常生活中,并与科普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学校德育,以及相关学科教育进行结合,既保证公共安全知识教育的科学性、递进性,又显示公共安全教育的广泛性、生活性。
  二是注重公共安全教育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同性。《指南》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分阶段、分模块、递进式地设计教育内容,努力形成自小学低年级至高中阶段学生在识险、避险、自救、互救方面知识与技能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三是注重学校、家庭、学生在公共安全教育过程中的协同性。通过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促进教师、学生及其家庭使用《指南》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自主学习。四是注重公共安全教育中知与行的协同性。《指南》以知为主、行为辅,与《指南》相匹配的视频资料(微型课)以情景互动形式促进学生在公共安全教育过程中的知与行水平的提升,地处东方绿舟的公共安全教育实训基地将在“知”的基础上突出“行”的体验。
  五是注重公共安全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协同性。学生安全知识的积累和防范技能的养成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密不可分。因此,《指南》在每个主题模块内容设计中突出与学生应养成的行为规范紧密结合,使安全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也为学校、家庭在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方面增添生活性的内容。
  “四个互补”:
  安全教育与品质磨砺“联手”
  一是突出生活性。《指南》主要按“在路上”、“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四大模块,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空间来归纳安排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内容。这些内容全部与日常生活相关,便于老师、家长共同指导,使《指南》的课堂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会。
  二是强调综合性。《指南》的每一模块中均设计一定的场景,且分别含有治安、交通、消防、自然灾害等相关内容。如小学低年级的“在路上”部分,有“常见的报警求助办法”、“平时过马路”、“特殊天气过马路”、“乘私家车、乘公交车、乘轨道交通”,“远离无证小摊贩”,“亲水平台和河道的危险”等。这些内容综合了治安、交通、气象、水安全和食品安全等主题教育的内容。在操作上,分别将这些主题教育内容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显性化,然后依据这个群体学生的活动空间予以综合,使之与生活结合起来。
  三是把握渐进性。《指南》依法律规定的10周岁以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10周岁以上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以及低于16周岁的初中生和高于16周岁的高中生四个群体设置内容。有的内容标题相似,但内容呈渐进性。如:交通安全,小学低年级主要是过马路和乘私家车,小学高年级则为乘坐公交车、轨道交通、电梯时应注意的安全细节。因为现实生活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独自上学、外出的概率要高于低年级学生,所以要有区别地提出警示。到了初中阶段,则增加了骑车安全以及遇到交通事故时应采取的处理办法。对高中阶段学生,则强调乘坐各类交通工具时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同时增加乘坐轮船、飞机时的自我保护和特别提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从规律上讲,显示了从跟随父母外出到独自外出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一个公民在交通安全上的应知、应会和自我保护、人文素养遵纪守法要求。其他内容也基本依照这一思路予以设计。为把握好渐进性,《指南》在模块设计上作了细分,小学阶段设有《教师提示》专栏,初中阶段设有《思考》专栏,高中阶段设有《探究》专栏。
  四是探索互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除了相关内容外,《指南》在每一模块最后留出专门空间,请学生结合自身的感知、认知提出还需注意的安全点。二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指南》中大部分内容来自于生活,家长可以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安全知识指导孩子,有利于巩固课堂上的安全知识,同时家长结合生活实际,也可补充《指南》未提及的安全隐患等。三是《指南》与部分学科教学和社会要求的互动。这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如初中阶段:就路面结冰或积雪话题,倡导物理学科予以展开探索;在遭遇雷电、龙卷风等内容方面,物理和地理学科也可以开展教学。四是《指南》与法制教育、红十字急救知识等互动。这部分的互动内容主要在高中阶段,且从一个成年公民的角度去认识和承担相应的公共安全的社会责任。
  总之,《指南》在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各有侧重,对小学生强调识险、避险等要求;对初中生强调自救等要求;对高中生强调互救等要求。
  就表现形式而言,《指南》在小学阶段,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卡通),同时配以尽可能简洁的文字;在初中阶段,主要用文字来表达安全知识,同时配以“思考题”、示意图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高中阶段,除了以文字为主、以示意图、照片为补充方式说明需注意的安全知识,同时还配以探究题和“特别提醒”一栏予以强调。
  此外,《指南》还有视频音像资料,以丰富教材。开通的有关安全教育网,提供了更大的学习时空。
  
施教点:《公共安全行为指南》层次清晰
  《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结构,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和该学段的认知特点加以设计,对小学生,分“在路上”、“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四个模式和附常见的危险标识;对初中生,分“常见的安全防范方法”、“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校园中的安全”、“居家安全”、“形成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附录:常见的警示标志、常见的危险标识”;对高中生,分“出行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室内安全”、“室外安全”、“上网安全”、“附录:我国的交通法规、逃生绳使用、心肺复苏和气道阻塞的急救知识、远离毒品和认识艾滋病等”。
  小学(低年级)(19课时,附常见的交通标志)
  (一)在路上(共5课)
  主要教育点:报警求救方法;行走和乘车等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特殊天气下的户外危险识别与防护;水安全;食品卫生和商品安全等。教育重点是:识险避险。
  操作:(1)结合春夏秋冬季节开展教育;(2)针对郊区和城区情况开展教育;(3)可通过家长会或以家长委员会名义共同开展教育。
  (二)在学校(共6课)
  主要教育点:遵守纪律、道德养成、行为规范(如:打闹玩耍、擅自离校、楼道秩序、高空抛物、食堂奔跑等);身体不适(传染病)、鼻出血等的处理、安全使用文具、体育活动、卫生习惯(洗手、眼操、吐痰、食物食品卫生、三餐要求、刷牙、通风等)。
  操作:教师结合学校纪律和行为习惯养成开展教育。课时安排可用主题班会、队会等。
  (三)在家里(共5课)
  主要教育点:安全使用燃气、电器;防高空坠物、室内防雷暴、不玩火、防烫伤、防坏人入侵等。
  操作:(1)重点在寒暑假前开展此类教育;(2)结合家长会,提醒家长;(3)可结合主题教育日、如消防安全日、交通安全教育日等来开展。
  (四)在社区(共3课)
  主要教育点:防猫狗伤害、安全玩耍(踢球、溜旱冰、放风筝等)、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等。
  操作:(1)重点在节假日前夕开展此类教育;(2)可开展“安全过节日”的讨论。
  小学(高年级)(22课,附常见的危险标识)
  (一)在路上(共7课)
  主要教育点:治安防范和求助、安全乘公交、轨道交通、电梯;遇雷雨时的自我保护;建筑土地风险等。在内容编排中,遵循学生活动半径有所扩大、个体活动概率增多等实际,安全防范与遵守公共秩序,听从父母教育,出现意外情况的应对结合在一起,具有生活特点和故事性。
  操作:(1)可结合情景剧编排,让学生们表演;(2)向学生们征询其他还应注意的安全要点。
  (二)在学校(共6课)
  主要教育点:安全使用和保管物品,文明礼让,课内活动和体育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地震逃生要领。
  内容编排上将公共安全知识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同学间文明礼让、运动中自护等结合起来,重点显示了目前学生中常见的问题。
  操作:(1)与学校的尊师守纪、行为习惯、校园文明教育结合起来;(2)可用课本情景剧形式,让学生在自我归属中感悟。
  (三)在家里(共6课)
  主要教育点:围绕气、火、电安全作出警示;对独居在家、防性侵、防烫伤予以提示。
  操作:(1)教育时间上拟在寒暑假、节假日前;(2)教育合力上拟组织动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3)教育实践上与不阻碍消防通道、疏散逃生路线设计等结合。
  (四)在社区(共3课)
  主要教育点:安全游泳、旅游、户外活动及相关的疾病预防、饮食卫生、公共秩序要求、意外情况应对等。
  操作:(1)重点开展防溺水和食品卫生教育;(2)拟设计意外情节,让学生们复习遇险求助办法;(3)向学生征询其生活中常见的社区安全隐患及消除建议。
  初中(29课,附常见的警示标志和危险标识)
  结构:常见的安全防范办法、上下学途中的安全、校园中的安全、居家安全和自我保护五个模块。
  (一)常见的安全防范办法既概括了目前生活中三种报警方法,又介绍了遇险时可用的六种求助方式。
  操作:(1)请学生概括三种报警情况时应突出的主要内容;(2)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其他求助办法。
  (二)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共4课)
  主要教育点:单独、结伴或集体外出时要遵守的交通秩序,骑车时的安全行为,乘车时的注意事项,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应对办法。
  操作:(1)请骑车或乘车上学(放学)的学生列出身边的不文明、不安全行为;(2)请学生认真做好每一课后面的思考题,并开展积极的引导工作。
  (三)校园中的安全(共4课)
  主要教育点:课间活动的事故预防,实验室、宿舍的安全要求,同学间相处等。
  操作:(1)结合学生课间活动特点、实验室管理要求提出事故防范具体倡议;(2)结合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发动学生自查自纠宿舍内的安全隐患。
  (四)居家安全
  主要教育点:水、电、气等出现意外时的应对办法;厨房安全及遇到火情时的自救技能;食品卫生、用药安全等。
  操作:(1)结合学科知识讲述防火逃生、应对燃气泄露的科学原理;(2)请结合家庭生活实际列举课本中未提及的安全隐患。
  (五)形成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主要教育点:交友、外出、遭遇坏人、气象灾害、上网、游泳等情境下的自我保护和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操作:(1)结合青春期自我保护开展讨论;(2)结合公民社会责任养成和履行开展讨论;(3)结合科普知识和学科知识开展讨论;(4)组织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列举课本中未提及的且要提醒大家的公共安全注意事项。
  高中 (22课,附录5则)
  结构:出行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室内安全、室外安全、上网安全;附录内容有交通法、逃生方法、急救知识、预防毒品和艾滋病等。
  内容编排中:强调生活中常见的险情和自救、互救办法,及公民责任的履行。
  (一)出行安全(共9课)
  主要教育点:涉及步行或骑车、乘交通工具出行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有关学科知识、识险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操作:用好每一课后面的探究题,以增强与公民责任教育、学科知识运用的联动效应。
  (二)公共卫生安全(共2课)
  主要教育点:食物中毒的应对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操作:请结合探究题中提及的在同学中倡导食品卫生、禽流感等预防开展讨论,使之成为校园周边乱设摊整治的新生力量。
  (三)室内安全(共6课)
  主要教育点:校园内、宿舍内、实验室、家里等出现治安、用电、用气等意外情况,和被化学试剂侵蚀、被水烫伤时的紧急应对与救护知识技能。
  操作:(1)结合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开展讨论,理解相关的科学原理;(2)结合校园、宿舍安全管理要求进行以学生为主的自查自纠,同时对学校管理漏洞或不足之处献计献策。
  (四)室外安全(共4课)
  主要教育点:游泳和暑天出现意外情况时的自我保护和救护;异物刺入身体或被狗咬伤时的紧急救护办法。
  操作:(1)结合学校开展的游泳锻炼、夏令营或结伴旅游等组织讨论安全注意事项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知识技能;(2)针对《上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提出完善社区安全管理的建议。
  (五)上网安全
  主要教育点:私人信息保护、控制情绪和时间、拒绝不良信息等。
  操作:组织开展网购安全保护的讨论。
  (六)附录
  主要教育点:与学生相关的交通法规。内容:逃生方法、心肺复苏技能、气道阻塞的救护、预防毒品和艾滋病。
  操作:(1)组织学生自学、自练;(2)结合市教委组织的识险、避险、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展示,组织逃生绳使用、心肺复苏要领等练习。(3)结合世界禁毒日和防艾滋病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或进社区开展宣传活动。
  
信息快递 《公共安全行为指南》首进课程、教材、课堂
  从2013年学年第一学期,即2013年秋季起,新编的《上海市小学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低年级)》、《上海市小学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高年级)》、《上海市初中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上海市高中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的教材,将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中小学生的课本。
  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渠道,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排入课表,这在全国尚属首家。
  从一般宣传到活动体验,再到课程实施,标志着上海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进入了以课程架构实施教育的成熟阶段,是一个由数量到质量的演变;表现了上海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以衔接贯通追求长效的理性自觉,是一次由分散到系统的优化;体现了上海中小学生公共安全行为以科学有序体现知行统一的价值导向,是一种由零碎到综合的重构。
  这套由市教委组织,由上海市消防局、气象局、地震局、公安局交警总队、特警总队、红十字会、地铁运管中心和民防办公室作为专业支持单位,并经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准予试验用的教材,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及其附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中小学(幼儿园)防灾自护安全教育的通知》、《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实施指南》而撰写的。
  市教委决定,《公共安全行为指南》教材的使用,分必修年级与选修年级两部分:必修年级为小学(一、四年级);初中(一年级、二年级);高中(一年级);选修年级为各学段除必修年级以外的各年级。
  必修年级,每学期必需安排至少8课时进行集中的安全教育规定主题活动。选修年级,每学期应安排不少于4课时的时间,进行学校选定的安全教育主题学习活动。在实施中根据课程类型有所侧重:基础型课程(与安全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的整合等);拓展型课程(集中进行的专题教育和活动、必要的行为习惯的学习等);研究(探究)型课程(与安全教育要求相关的研究<探究>活动等)。
  市教委明确,2013年《公共安全行为指南》教材进行试点,2015年实现全覆盖。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本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实现课程架构下的常态化。
  安全教育的课程架构,为安全教育的科学化、系列化、课程化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公共安全行为的知识化、技能化、常态化创造了条件。
  
微论坛 安全教育常态化的必由之路
  上海市教委巡视员 尹后庆
  安全重于泰山。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强调,恐怕再怎么提升也不过分。
  上海中小学在多年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将安全宣传、安全活动纳入到课程地位,既体现了安全第一、健康第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主旨,也反映了将安全教育课程化、系统化、优质化的思路。
  大安全观的理念,让我们从安全走向健康,从安全行为走向人生安全,从自身安全走向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化,正是这种大安全观格局下的实施途径。同时,将安全教育课程化,也是实现安全教育常态化、实现长治久安的应对举措。学生安全,不仅关系到现在,而且关系到未来,显然,这不是一门简单的安全课,而是一门必修课、人生课。
  坚持将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完整实施到位,一定会产生教育以人为本的正能量,也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说到底,安全教育的课程化,源于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而安全教育的常态化,源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持续化。
  
重在知与行的统一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 徐淀芳
  课程要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服务;安全事关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将公共安全问题统整后形成课程,纳入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列入教学计划,编写专题教材、建设专门资源库,进入课堂教学,这是用教育理念和现实需求相结合指导课程建设的一次探索,也是采用统整方式落实专题教育的一个范例。
  安全教育进入课程范畴,有利于安全教育常态运行,有利于安全学习衔接有序,有利于学生安全习惯养成。
  安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养成公共安全行为习惯、掌握识险避险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常识。因此,安全教育的实施重在知与行的统一。在组织安全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减少死记硬背,增加实践体验,关注习惯要求的持续与常态。
  公共安全教育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为了您的家庭幸福,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关心公共安全教育,希望家长们、成人们言传身教、率先示范,配合学校的专题教育,将安全教育落到实处,使安全成为学生的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