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公亭非亭,实为寺庙,建于山岗之上,为红墙红瓦单层结构。 
▲祠奉张九龄、韩愈、刘元城,许是寄托民间对文兴官正的美好愿望。 
▲昔日盐道边林立的店铺已成断壁残垣
相公亭,位于广东梅州梅江区城北镇群益村,距梅州城区16.3公里,为纪念唐朝宰相张九龄而建,北与五峰庵相邻。清《乾隆嘉应州志-古迹》载“相公坪,(城)西北五十里。相传曲江张公微时过憩于此,后人因名其地。今有祠祀张公,俗呼相公亭。”州志所称张公为张九龄,广东韶关曲江人,曲江客家人以出宰相张九龄为荣。梅韶相距千里之遥,缘在梅州城北有相公亭?相传韶关举子张九龄曾游历此地,见景色秀丽,赋诗云“层蛮纵翠,涧水流音,山鸟催人,鲜花照眼”,村民后得悉张九龄科考及第,官至宰相,遂将其驻足吟诗之处取名“相公坪”,后又在其上建“相公亭”,亦将村名“叠岭村”改为“相公亭村”,渐成周边南水坑、火烧陂、营里、垃塔泥、云彩、桃畲、横坑、相公亭等八个自然村民聚集议事之所。相公亭历经千年风雨,亭内现存清雍正年间修缮亭庙石碑五块,早期修建记录已无从查考,1978年被视作迷信场所遭推毁,片瓦不留,1982年村人再集资重建,2009年建成。
我等车停路口,沿道上行百米岌岗,至相公亭。相公亭非亭,实为庙,建于山岗之上,为单层寺院结构,红墙红瓦,正门上方勒石“相公亭”,门联“胸存灼见,眼辨秋毫”。入得门去,见正堂为相公雕像,正堂左右各有一厅两间,堂前左右古柏挺立。正堂立三樽雕像,中为张九龄, 左为唐朝诗人、文章巨匠韩愈,右为北宋谏官、古梅州七贤刘元城, 此三人者,有一代名相,亦有诗界文宗,还有铁直谏官,为三人修亭奉祠,可见村人对文兴官正之愿望,然相公亭原为纪念张九龄曾游于此而建,焉又祠奉韩刘?不得而知。雕像上方挂“风气开先”匾额,两侧壁题两联,联一为“金鑑照千秋尊像俨然想见当年风度,海珠辉百粤志诚不氓长留历代典型”,联二为“赤胆忠心直节不迷乎雷雨,风微人往孤衷仍托於山河”。相公亭正堂左边外墙镶碑刻三块,自左至右为清嘉庆九年立“州宪示禁碑”、清康熙十七年立“折田约归并东厢碑记”,清嘉庆十九年立“奉吉州宪断详勒碑”,正堂右边外墙镶碑刻两块,为清乾隆十一年立“尊贤告民”碑及清乾隆四十九年立“奉州宪水禁碑记”,其中尊贤告民碑乃嘉应州官王者辅立,为拨五峰庵田租为相公亭香烛经费之约定碑,此碑可见五峰庵之盛。
我等游罢相公亭出来,右转依道续行,但见道虽小,然两侧屋舍密集,店铺林立,然几成废墟。几座民房尚好,有人居住,问及村人,得知此道原为通往江西古驿道,亦是盐道,周边近十宗姓,均在此买地建铺,过往商客,担盐挑夫,途经此地,或购物,或留宿,一大片繁荣。据《程乡县志》和《清乾隆嘉应州志》载,盐从水路至梅江、琴江、宁江后,分送各地盐仓,因江西缺盐,故现挑盐担上江西景象。梅县挑盐人肩挑百斤盐担,行走于岖崎山道,日行五六十公里,经相公坪(亭)、平远八尺、斗牛岗、邹坊、八角亭、吉潭、城岗均门岭等地,几多艰辛,挣得几升米,以此谋生。挑盐史历时五六百年,相传几十代,洒尽几多汗水,促进粤赣商贸,故盐道上建起挑夫客栈,兴盛一时。直至建国初期,公路开通,车载食盐,挑盐业方才结束,兴梅客家地区挑盐史,虽为谋生路,实为苦泪史。相公坪(亭)原为驿道之重要中继站,因在山岗之上,路道又窄,往江西G206老国道改从相公亭(庙)岗下经过,新国道更从北面几百米外绕过,时过境迁,人车不通,风光不再。该处原住村民有几十家近百人,近来村户陆续搬离,房屋大多已成断墙残瓦,野草爬墙,满目沧桑。真是车水马龙今何在,人去楼空见风雨!
当地除相公亭,亦在村中建有九龄桥,方便通行,亦是纪念。相公亭村虽处偏僻山村,然有张九龄千年典故,又是古通省盐道,新国道又经过其村,山秀水清,若与千年古刹五峰庵连结开发,可重现昔日风光,成休闲旅游景致。 五峰禅院位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群益村璜溪(自然村)与梅州市梅县石扇镇红南村交界处丫髻嶂;沿206国道(往平远、江西方向)前往璜溪村口(离梅州城区约16公里),再沿村道有水泥路直通禅院。 五峰庵(后称五峰禅院)始建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约1486年)距今约500多年。丫髻嶂,史称嘉应州(梅州市)山祖,据说:五峰禅院主庵是“猫狸洗面形”,坐向与嘉应州州府(原梅县县府,现梅江区区政府)方位相同。五峰禅院,周边有五个奇峰,有丫髻嶂(人字峰)、单笔峰、双笔峰(誉为双挺天门)、人头寨(泥婆寨),五峰庵(禅院)由此得名。五峰禅院后峰叠嶂,四顾远旋、前山拱向、龙蟠虎踞、涧腰缠左畔琴泉、竹梴松翠。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五峰山下各建有寺院,五峰山各庵功能不同,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住庵和尚有100人,可谓香火鼎盛,佛光普照。五峰庵主庵也便命名为五峰禅院(院者,多也,禅院含五峰山下众寺庙)五峰禅院历史悠久,堪称梅州一佛教圣地。 禅院周围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寺门两侧古栢参天、池鱼跃水、环境幽雅、风景如诗如画,如入蓬莱仙境;美人照镜、仙人脚迹、阿婆背孙、鸡公石,以及盘古公王等出神入化之典故传说神奇……五峰山、龙盘虎踞、涧水琴泉、俊秀雄伟以及五峰禅院等名胜古景(如五峰禅院碑记所书:五奇峰之景所谓东西二岩、明(明山)阴(阴那)二山亦不以让焉!),构成了独有的岭南一秀区。 据五峰庵碑记(大明万历十五年三月立即1587年)记载:昔日开庵者巫普恩、王仕禄、越主刘世显子刘思、刘荣舍地基为庵所;杨国泰同孙及乡人莊(庄)芳金、万福芳等僧缘首、斋友、施主捐资建造。(五峰庵创立多年,庇佑闾乡;被乱钹藏人、失所居神、失所依兹、复安宁重建) 五峰禅院(五峰禅院牌匾落款中注明禅院曾在清乾隆十二年(1746)由当时住持和尚重修)。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变迁等原因,五峰山下现只存有主寺五峰禅院。禅院内供奉有惭愧祖师(潘了拳)、三宝(佛、法、僧)、伽蓝菩萨、达摩祖师、十八罗汉、二十四位诸天等几十尊佛像;佛像制作精良、栩栩如生。住持和尚天天点烛焚香、念经拜佛、木鱼声声、香烟绕绕、颂祝国泰民安。每年二月、三月、五月、七月、十一月香客最多,络绎不绝、祈求五谷丰登、一方平安。
禅院对联: 五山藏古寺、峰禅照尘环。 五山藏龙呈瑞气、峰禅卧虎结吉祥。 菩萨无私贫富一样保佑;金刚有法善恶两样安排。 匾:万法归一 禅院附近有座相公亭,因唐朝名相张九龄曾经停此处并留下“层峦纵翠,涧水流音,山鸟催人,鲜花照眼。”的佳句。此后,当地村民得知其当了唐朝宰相以后,将其驻足观景之地取名为“相公坪(村)”并建一座“相公亭(庙)”以作纪念。亭内座中为张相公塑像,左右分别为梅州文化启蒙大师、御史刘元城(梅城有条街名元城路是为纪念他而命名)及韩愈相公塑像。亭内上方悬挂“风气开先”横匾一块,其足可见证三先贤对梅州的贡献,且各有传奇故事和史迹…..上世纪末,为更好纪念“入相”经典之深远,由该地乡贤牵头增建一座石拱“九龄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