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趣横生的古人纳凉诗

 山爷wzs0718 2013-08-30

炎炎夏日,独坐书斋读书,不觉已是汗流浃背。虽然及时开启了空调,我还是突然起兴翻阅了古人有关夏日纳凉避暑的诗,以此给自己浮躁的心理降降温。

古人消暑纳凉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幽风?七月》载: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意思是说三九隆冬把冰雪藏储起来,到夏时纳凉用。

屈原《楚辞?招魂》中亦有

“挫糟冻酎清凉兮”之诗句。

北宋词人秦观的《纳凉》诗更让人赞叹不已: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此七言绝句乃秦观代表诗作之一,首句就点明主题,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紧接着,诗人觅到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纳凉佳处,于是闲倚胡床,闭目养神,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其中唐宋诗人的纳凉消暑诗,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更是不胜枚举。

王维《苦热行》道: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尽竭涸。”

他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白居易的《消暑》: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杜甫的《夏夜叹》: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白居易《苦热》道:

“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朝客应烦倦,农夫更苦辛。”

杜甫的《携妓纳凉晚际遇雨》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将显贵之家公子小姐吃冷饮消暑情景写得颇有形象。

柳宗元的《夏昼偶作》: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心牖。日午独觉无余声,山音隔竹敲茶臼。”

这是临窗纳凉的情景。

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精帘莹更通风。”

陆希声的《绿云亭》:

“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

这是在竹林水阁、绿荫小亭中纳凉之趣。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暮热游荷花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是傍晚在荷池边纳凉的妙作。

他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译成现代文即是: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么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全诗匠心独运的精髓在末三字,作者也是难耐酷热而追寻纳凉之处,终在大自然的静谧中寻得一片清凉和安逸之境。

诗人真是千方百计,追求自然的清凉环境。宋代戴复古《大热》道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用水沸如汤,背汉湿如泼。”

这些诗把夏天干旱燥热情景,形象贴切地描写出来了。

苏轼的归处在山寺松林:

“闭目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野游》)陆游则是因地制宜:

“青苔地上消残暑,绿叶荫前逐晚凉。”

(《安居》)宋代最盛荡舟纳凉,民间流传的

“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鲱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正是当时荡舟纳凉的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