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苦参、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莲、白鲜皮、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觅、红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胆、白薇、胡黄连。 4. 了解:紫花地丁、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银柴胡。 5.掌握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牡丹皮与赤芍,金银花与连翘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6.熟悉芦根与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点。 7.掌握知母配黄柏,知母配川贝母,桅子配茵陈,黄连配吴茉英,黄连配木香,黄柏配苍术,白薇配玉竹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 8.了解知母、栀子、黄芩、黄连、生地黄、金银花、大青叶、牛黄、鱼腥草、青蒿各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概 论 【含义】 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性能功效】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湿热泻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阴虚潮热等。 【分类】 按其性能及临床应用之别,习惯将本章药物分为五类。(见下页) 清热药的分类及其特点 ffice ffice" /> 【配伍方法】 1、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 4、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 5、里热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胃药。 【使用注意】 1、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 3、 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名 称 | 性味归经 | 性 能 特 点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使 用 注 意 | 石 膏 | 辛甘 大寒 肺胃 | 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又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 | 生用: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煅用: 收敛生肌。 | ①温病气分高热。 ②肺热咳喘。 ③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 15-60g。 内服宜生用。先煎。 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 大寒伤胃 | 知 母 | 苦甘 寒 肺胃肾 | 苦寒清泄,甘寒滋润,清热之力稍逊石膏,擅长滋阴润燥。 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 | 清热泻火, 滋阴润燥。 | ①热病壮热烦渴。 ②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③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④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 6-12g。清热泻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 寒润滑肠 | 天 花 粉 | 苦 微甘 寒 肺胃 | 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并兼行散,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 既善清肺胃之热,生津液,润肺燥;又能消肿痛,排疮脓。 | 清热生津, 清肺润燥, 消肿排脓。 | ①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②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③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 注射液又能引产) | 9~15g。 煎服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 注射剂需作皮试 | 苦寒 孕妇忌服 反乌头 | 栀 子 | 苦寒 心肺 胃 三焦 | 苦寒降泄清利,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 |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 ①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②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③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④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 3-9g 生用走气分泻火 炒黑入血分止血 姜汁炒除烦止呕 | 苦寒滑肠 | 名 称 | 性味归经 | 性 能 特 点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使 用 注 意 | 夏 枯 草 | 苦辛寒 肝胆 | 苦辛而寒,专入肝胆 既长于清肝火而明目,又善散郁结、降血压,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 清肝火, 散郁结, 降血压。 | ①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②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③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④高血压属肝热或肝阳上亢者。 | 9-15g 煎汤或熬膏服。 | 性寒清泄 | 芦 根 | 甘,寒 |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 ①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②胃热呕哕。 ③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④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 15-30g。 鲜品可加倍或更大剂量,并可捣汁服。 | | 淡 竹 叶 | 甘、淡,寒 | 清热除烦,利尿 | ①热病烦渴。 ②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③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 9-15g。 | | 决 明 子 | 甘、苦,微寒。 |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 ①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②热结肠燥便秘。 | | |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名 称 | 性味归经 | 性 能 特 点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使 用 注 意 | 黄 芩 | 苦寒 肺大肠 胃胆 | 清泄燥湿,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 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热而安胎。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 ①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湿热疮疹。 ②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痈肿。 ③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④胎热胎动不安。 | 3-9g。 清热多生用, 安胎多炒用, 清上焦酒炒, 止血炒炭。 | 苦寒易伤脾胃 | 黄 连 |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 清泄燥湿,药力颇强,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②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③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④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 2-9g。 | 同上 | 黄 柏 | 苦,寒 肾膀胱 大肠经 | 清泄燥湿,作用偏于下焦, 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 药力不及黄连,以退虚热为长。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 ①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 ②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 ③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 ④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 3-9g。 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 同上 | 龙 胆 草 | 苦寒归肝胆胃 | 清泄燥湿,药力较强,主归肝胆,兼归膀胱。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清热燥湿,泻肝火。 | ①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阴囊湿疹,湿热黄疸。 ②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 ③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 | 3-6g。 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 同上 | 苦 参 | 苦寒 |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 ①湿疮,湿疹,疥癣,麻风,阴痒,带下。 ②湿热黄疸、泻痢、便血。 ③湿热淋痛,小便不利。 | 3-9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 反藜芦。 |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名 称 | 性味归经 | 性 能 特 点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使 用 注 意 | 生 地 黄 | 甘苦寒心肝肾 | 苦寒清泄,味甘质润 为清滋润滑之品。 鲜地黄长于清热凉血; 干地黄长于滋阴。 |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 ①温病热入营血证。 ②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 ③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 ④阴虚肠燥便秘。 | 9-30g。 煎服或以鲜品捣汁服。 | 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 玄 参 | 苦甘咸寒 归肺胃肾 | 苦甘咸,质润性寒为清凉滋润解散之品。 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清解火毒、消散肿结。 |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 ①温病热人营血,温毒发斑。 ②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 ③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 ④阴虚肠燥便秘。 | 9-15g。 煎服或入丸散。 | 同上 反藜芦 | 牡 丹 皮 | 苦辛微寒 心肝肾 | 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还兼退虚热、透阴分伏热,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 |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 ①温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血热吐血等。 ②温病后期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无汗骨蒸。 ③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跌打伤肿。 ④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 6~12g。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炒用,止血三炒炭用。 | 血虚有寒、孕妇及月经过多者不宜用。 | 赤 芍 | 苦微寒肝 | 专入肝经,为清泄行散之品, 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火热内伤之血热吐衄、皮下出血。 ②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等。 ③痈肿疮毒,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胁痛。 | 3~15g。 | 属虚寒者忌用 反藜芦。 | 紫 草 | 甘,寒 | 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 ①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 ②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 | 3~9g。煎服或作散剂。外用可油浸用或熬膏。 | 本品有轻泻作用,故脾虚便溏者忌用。 | 水牛角 | 咸,寒 | 清热,凉血,解毒。 | 高热神昏斑疹,血热出血证。 | 6~15g。锉碎先煎,或锉末冲服。 | 本品性寒,脾胃虚寒不宜 |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名 称 | 性味归经 | 性 能 特 点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使 用 注 意 | 金 银 花 | 甘寒 肺胃大肠 | 甘寒质轻,芳香疏透,清解疏散之品, 既善清解热毒,又能疏散风热。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 ①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②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 ③热毒泻痢。 | 9~15g |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用 | 连 翘 | 苦微寒肺心胆 | 质轻浮散,善清解热毒,又 疏透消散,还兼利尿。既素有“疮家圣药”之称,又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 | ①外感热病,风热表证。 ②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 ③热淋涩痛。 | 6~15g | 同上 | 蒲 公 英 | 苦甘寒肝胃 | 既能清解热毒而消痈肿,又能利湿与通乳。虽善治各种疮痈,但以治乳痈最佳,并治火毒咽痛、目赤及湿热黄疸、淋痛等。 |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 ①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 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③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 930g | 同上 | 大 青 叶 | 苦大寒心肺胃 | 清泄解毒力强,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血消斑,还善利咽消肿,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 ①温病热入血分之高热神昏发斑。 ②丹毒,咽喉肿痛,口疮,痄腮,痈肿疮毒。 | 9~15g | | 板 蓝 根 | 苦寒 心胃 | 功与大青叶相似,尤善凉血利咽。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 ①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疹。 ②咽喉肿痛,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 | 9~15g | | 牛 黄 | 苦凉 肝心 | 既善清热解毒,又善凉肝息风止痉,还善清心豁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风所致诸证。 |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 ①热毒疮肿,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瘰疬。 ②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 ③温病热入心包神昏,中风痰热神昏。 | O.2~0.5g | | 鱼 腥 草 | 辛微寒归肺 | 善清解肺经邪热,功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为治肺痈之要药。又兼通利,功能利尿通淋,为治热淋涩痛所常用。 | 清热解毒,排脓消痈,利尿通淋。 | ①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 ②热毒疮疡,湿热泻痢。 ③热淋涩痛。 | 15~30g。 不宜久煎 |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用 | 射 干 | 苦寒 肺经 | 既清泄散结,又祛痰利咽,善治咽喉肿痛,属热结痰盛者尤宜;兼治痰多咳喘、久疟疟母、经闭及痈肿瘰疬等。 |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 ①咽喉肿痛(证属热结痰盛者尤宜)。 ②痰多咳喘。 ③久疟疟母,经闭,痈肿,瘰疬。 | 6~9g | 孕妇忌用。 | 白 头 翁 | 苦寒 大肠 | 专归大肠经,治热毒血痢之良药,又为治阿米巴痢所常用。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 | 6~15g | 同上 | 败 酱 草 | 辛苦微寒 胃大肠肝 | 既归胃与大肠,又入肝经血分。功主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兼能祛瘀止痛。善治肠痈腹痛,兼治肝痈、肺痈及血瘀胸腹痛。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 ①肠痈,肝痈,肺痈,痈肿疮毒。 ②血滞胸痛腹痛,产后瘀阻腹痛。 | 6~15g | | 青 黛 | 咸,寒 |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定惊 | ①热毒发斑,血热吐血、咯血、衄血等证。 ②小儿急惊发热抽搐。 ③肝火扰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④痄腮肿痛,喉痹,火毒痈疮。 | 1.5~3g | 勿入汤剂 | 蚤 休 | 苦,微寒。有小毒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 ①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②肝热生风,惊痫,热病神昏抽搐。 ③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 5~9g | | | | | | | | | | | 名 称 | 性味归经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穿心莲 | 苦,寒。 | 清热解毒,燥湿。 | ①温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 ②痈疮疖肿,毒蛇咬伤。③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 | 6~15g | 白鲜皮 | 苦,寒 |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 | ①湿热疮毒,湿疹,疥癣瘙痒。 ②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 6~9g | 半边莲 | 甘淡寒 |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 ①毒蛇咬伤,蜂蝎刺蜇。②大腹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尿少。 | 干9~15g,鲜30~60g | 土茯苓 | 甘淡平 | 解毒,除湿,利关节 | ①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剂而致肢体拘挛者。②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 | 15~60g | 山豆根 | 苦寒有毒 | 清热解毒,利咽喉,散肿止痛 | ①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②湿热黄疸,牙龈肿痛,痈肿疮毒。 | 3~6g | 马齿苋 | 酸寒 |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 ①热毒血痢,热毒疮疡。②血热崩漏、便血。③热淋,血淋。 | 干品30~60g | 红 藤 | 苦平 |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 ①肠痈腹痛,痈肿疮毒。 ②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 | 9~15g | 白花蛇舌草 | 微苦甘寒 |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 ①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②热淋涩痛,小便不利。③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 15~60g | 野菊花 | 苦辛微寒 | 清热解毒 | 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头痛眩晕。 | 9~15g | 熊胆 | 苦寒 | 清热解毒,明目,止痉 | ①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痔疮肿痛。②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③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子痫。 | 1~2.5g | 第五节 清虚热药 名 称 | 性味归经 | 性 能 特 点 | 功 效 | 主 治 病 证 | 用 量 用 法 | 使 用 注 意 | 青 蒿 | 苦辛寒肝胆肾 | 清凉与透散并具,既善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除疟热、解暑热,又能透阴分伏热、透营热、透表热。 | 退虚热, 凉血, 解暑,截疟。 | ①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虚热兼表。 ②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或低热不退。 ③血热疹痒、吐血、衄血。 ④疟疾寒热。 ⑤暑热外感,暑热烦渴。 | 3~9g不宜久煎 | 脾虚肠滑者不宜服 | 地 骨 皮 | 甘淡寒。肺肝肾 | 为清凉益阴之品。既能退虚热、凉血热、泄肺热,又略兼益阴而生津。 | 退虚热, 凉血止血,清肺火, 生津。 | ①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 ②血热吐血、衄血、尿血。③肺热咳嗽。 ④内热消渴。 | 6~15g。 | | 白薇 | 苦咸寒 | 退虚热, 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 ①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 ②温病热入营血证,肺热咳嗽。③热淋,血淋。 ④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 | 3-12g | | 胡黄连 | 苦,寒 |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 ①骨蒸潮热。 ②小儿疳热。 ③湿热泻痢,痔肿便血。 | 3-9g | | 银柴胡 | 甘,微寒 | 退虚热,清疳热。 | | 3~9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