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米干腐病

 可爱馆5799 2013-09-02

玉米干腐病
 
 

简 介 
  病原  玉米狭壳柱孢Stenocarpell maydis (Berk) Sutton、大孢狭壳柱孢S.macrospora (Earle) Sutton和干腐色二孢Diplodia frumenti Ell.et Ev.,均属半知菌亚门。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为玉米囊孢壳Physalospora zeicola Ell.et Ev.。
  危害  玉米干腐病是玉米重要病害,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有些地区方病株率达3%~4%,病穗率更高。玉米受害以后,除引起穗腐以外,病株多折断倒伏,引起减产。
  分布  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


  详 细 资 料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和茎秆、叶片、叶鞘,幼苗也有发生。
  (1)穗部:病果穗成熟早,僵化变轻。病果穗和苞叶之间充满白色菌丝体,苞叶和果穗粘连,不易剥离。剥去苞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呈暗褐色或污浊状,失去光泽,粒间常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穗轴松软变轻,易于折断破裂。严重时籽粒基部甚至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穗轴和护颖上也常生许多小黑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
  (2)茎秆:茎秆上发病时,在基部4~5节处或果穗节的节部出现褐色、紫红色或黑褐色大形病斑,叶鞘和茎秆之间常有白色菌丝体,后期也生大量小黑点。小黑点先在节部出现,然后在下部的节间发生,严重时节间布满小黑点,但仍以节部为最多。有时气生根上也生小黑点,但叶鞘上则不能产生。
  (3)叶片:叶片受害时,在叶背面生褐色不规则的长形病斑,大小5厘米×(1~2)厘米。很少产生小黑点。
  由Diplodia frumenti寄生引起的干腐病,其症状稍有不同,主要是茎秆上的黑点稍大,隆起比较明显,多为成堆聚生。果穗受害严重时,全穗变黑色,并在黑色的籽粒表面覆深褐至黑色的霉层。受害严重的茎秆,其髓部变成黑色。 
病原物 
    干腐色二孢子囊壳黑褐色。囊孢子8个,双行排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0~23)微米×(8~9)微米。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为第2年初侵染源。病株上的分生孢子器,经过3年以后仍能产生器孢子,病菌也能在土壤中腐生一定时期。茎秆上的分生孢子器在第2年春、夏才能产生,而在受害重而早枯的病秆上当年秋季就能产生。
  (2)传播:降雨后从分生孢子器里释放出大量的器孢子,随气流传播。玉米开花时其叶鞘变松,器孢子即随同花粉落入叶鞘内,萌发后从叶鞘侵入,也可从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及果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种子带菌,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 
发生因素 
    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发病。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防治方法 
    (1)检疫:病区的玉米种子、穗轴、茎秆和苞叶等严禁外运。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
  (2)农业防治:①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无病种子。②重病区实行2~3年的大面积轮作。③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及时烧毁,以减少菌源。④发病秸秆在第2年雨季以前作燃料烧掉,秋季深翻土壤,以控制发病。
  (3)药剂防治:①播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WP 100倍液,或甲基硫菌灵WP 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②抽穗期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WP 1 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 1 000倍液,或25%苯菌灵EC 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