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人接近你的诀窍!

 悟道修行慧能 2013-09-02

作者:dyydmy

在人际交往中,交际双方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接近”的问题。有的人第一次与人交往就能获得别人的好感,而有的人与人接触前作了大量准备,却一见面或者一开口就让人反感,这正好说明让人接近是有技巧的。总体而言,接近他人要以真诚、热心、礼貌、得体为本;具体而论,让人接近主要有以下诀窍。

1、介绍得体

和陌生人见面,第一个程序就是介绍。可以由第三者出面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介绍形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太随便的态度。特别是自我介绍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恰当得体。那么怎样的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一般地说,介绍既要简明,又要能使对方从你的介绍中找到继续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你是在自吹自擂。我们比较一下三种介绍法:

(1)我是刘婷,请多指教。

(2)我是江钻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科科长杨恋,请多指教。

(3)我是华帝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科科长张易雪,是湖北工业大学毕业生,??教授是我的老师,我曾在江钻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科当过副科长。

第一例介绍过于简单,对方听了介绍之后,除了名字之外其它一无所如,很难把话题接下去,作进一步的交谈;第三例画蛇添足,太罗嗦,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对方反感,有时对方会因此而不乐意与你作更深的交谈;第二例,既简洁又能使对方找到接下去交谈的话题。如:“啊,江钻股份有限公司,我在报上看到过介绍你们搞改革的文章。你们公司现在搞得怎样了?”“能给我们谈谈吗?”或问:“呵,你是搞销售工作的,我对这项工作也很有兴趣。你一定很有经验,能介绍介绍吗?”这样,双方就能很自然地找到话题,使彼此接近起来。

2、称谓合适

所谓称谓,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其实,它在 “接近”的艺术中,却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一个手法。一位擅长演讲的同志,谈过一个体会:针对不同的听众对象的特点(职务上的,性别上的,年龄上的等等),选用恰当的称呼,要比千篇一律称“同志”效果好得多。如果面对青年听众,那么“青年朋友们”的一声称呼,就把自己置于了平等的地位之中;对大学生朋友们称之为“未来的??老师、??家”,更能激发他们的自豪感;把护士称为“白衣天使”,尊敬之情溢于言表。凡此种种,随情适景的称谓,无疑会使双方在感情上更接近。

3、巧用“我”字

在交际中,“我”字是经常要讲到的。但“我”字怎样用,却大有讲究。“我”字讲得太多,过分强调,就会给人突出自己,标榜自己印象,这会在对方的心理筑起一道防线,给“接近”设置障碍,影响交际的深入。因此,在公关交往过程中,必须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

方法之一是少用“我”字,多运用承前省略主语句式。如:“我对我们厂的员工最近作过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40%的员工对企业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之奖金的分配方面,(我)建议……”。第一句用了“我”,主语已经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不妨统统省去。这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毫无影响,且能使句子显得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能使“我”字不显得太突出。

方法二是配之以平稳的语调以及自谦的表情动作。具体地说,讲“我”时,“我”字不要读成重音,语音不拖长,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语气不要过分渲染,把表达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而不要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的人感到你高人一等,是在自吹自擂。

方法之三是以“我们”代替“我”。以复数的第三人称替代单数的第一人称,对缩短双方心理距离,促进彼此情感的交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善于提问

在与不熟悉的人交往中,设计巧妙的提问,不仅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还能使交谈沿着自己希望的轨道向深层展开,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话可说,形成难堪的场面,双方只得说“再见”。

一家饭店,招聘服务人员,有两位青年应聘。下面是他们考核的情景。

第一位青年问进来的顾客:“同志,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位青年问进来的顾客:“同志,您是吃一个鸡蛋还是吃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说:“吃一个鸡蛋。”

第二位青年获得了成功。他在这里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提问中,便限制了对方可能作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二是这类提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到问者的诚意,心理上达到相融,感到情意难却,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作出答复。

但这样的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如果情况不很了解,又无明确的目的,就不宜用这类提问方式,在情况不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给对方回答有自由选择的余地。

暗示提问也是常被采用的方式。

如果你住在集体宿舍,别人用了你的洗脸盆,忘记倒水,于是你便很有礼貌地问了一句:“您洗脸盆还要用吗?”那效果较之直接问“你怎么还不把洗脸水倒掉?”或“请你快点把洗脸水倒掉!”好得多。暗示式提问婉转含蓄,不会使对方感到难堪,因而可以避免误解和矛盾,有时还会使对方觉得你有礼貌、有教养而产生好感,从而使双方接近起来。 

5、投其所好

善于交际者,常能在与人们接触的瞬间,就能找到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以引发交谈的兴趣。 美国一位记者访问肯尼迪,见面就说:“我看你像个人文主义者。”一下子引起了肯尼迪很大的兴趣,破例与这名记者谈了近两个小时。 在人际交往中,能用作接近的话题俯拾皆是,关键要善于根据特定的情境去发掘,并恰到好处地去应用。

6、借助媒介

除了上述谈到的投其所好,寻求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方法以外,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借助媒介”法。这种方法因人、因事、因物而异,就地取材,以一定的物和事为媒介,作引发交谈的“因子”。如一个陌生人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你如果想结识他,便可以报纸做媒介,对他说:“同志,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报纸?有什么重要新闻吗?”这样,对话就有了可能。

7、转换话题                    

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卡壳”的时候,这就需要灵活应变,另辟蹊径,寻求转机。

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前夕,根据顾问们设计的步骤,他先与复旦大学毕业的一位留学生接通了电话,告诉他将访华的消息,问有什么需要他转告母校的。这位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听到里根总统本人的问话,顿时心慌意乱,紧张得说不出一句来。里根知道“此路不通”立即调转话头,亲切地问:“你来美国有多长时间了?生活过得惯吗?……”对方顺着里根的话,从这些日常小事谈起,心绪逐渐乎静下来,里根乘势又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原来话题上,这位学生也很高兴地请总统转告他对祖国人民、对母校师生的问候。通话终于取得了预想的结果。

转换的话题能否起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关键是当事人要善于从第一回合的接触中总结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弄清楚对方的心理、性格、文化素养等特点,寻求出能为对方接受、被对方理解、能打开缺口的话题。话题的转移不是随心所欲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无话找话说,而是必须为原来话题的展开创造条件,铺平道路。因此,新话题的设置,必须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通盘考虑。

8、情绪转移

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双方,在接触的初始,往往会具有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的存在常常成为双方接近的障碍,通过适当的语言转移,对方的紧张心理状态能获得消除,接近的障碍能得到克服。

一次,周恩来总理在谈话中,向一位日本留学生了解日本的学生运动,这位学生面对伟人情绪紧张,说话也结巴起来。周总理态度和蔼,神色慈祥,笑着对他说:“日本的青年见了我都和我展开争论,你也大胆讲吧!”这位日本学生从总理的言谈、举止、神态中感受到了平等和热情,紧张情绪慢慢地消除了,谈话也就活跃顺畅起来。

消除对方紧张心理的方法很多,如上例中,总理通过自己的态势语和鼓励性的言语,转移了对方的紧张情绪;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得当,也能在同不熟悉的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双方很快接近起来。列宁第一次会见高尔基时,一见面就紧握住高尔基的手说:“你来了,很好,可是你喜欢打架吗?这里将有一场大大的打架。”高尔基觉得就像和老朋友那样亲切,很快轻松自如地和列宁交谈起来。

转移紧张情绪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如果没有对人的平等和尊重的思想情感作基础,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