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戏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了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谁能把气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学生猜测:全班40名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记录猜测情况:认为力气大的同学获胜的有36人,认为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的有4人,认为都不能获胜的有0人。 游戏体会:两个游戏中的乒乓球都没有被吹走,而同学们的两次猜测都和游戏结果不一样。看来,研究科学不能光凭猜测,而是先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二)教学新课 1、我们来做小实验。 (1)“能否站起来”实验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学生反复做几次,感到起立坐下非常容易。) 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学生猜测:指2—3名学生猜测,说出猜测的理由。 分组实验:按照实验要求,学生充分实验。教师在巡视指导中和进行实验的同学交流实验的感觉和体会。 汇报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自由猜想其中的原因。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啊?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同学们先猜想一下,然后进行实验,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 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逐一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指几名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讨论:①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 ②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3、“吸饮料”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在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消了毒的烧杯和吸管(应选择比较粗的吸管),同学们想办法去吸到饮料,看哪一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学生稍做讨论,然后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同学们刚才玩的开心吗?你们是怎么玩的?(引导学生说出:先猜想,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得出结论)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做游戏和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程。科学家在做科学的过程中有了很多发现和发明,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2、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有科学。 1、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学生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玩具里面有科学,衣服里面有科学,动植物身体里面有科学,声音里面有科学,交通工具里面有科学,手机里面有科学等。 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课题),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师: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带来的资料,展示了很多高科技产品,说明这些产品里面有科学。) 师: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一些这方面的资料。 (教师播放当前国际上、中国比较先进的科技方面的录象资料,如:登月、克隆技术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三)课堂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发现小朋友们个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善于想象,不愧是一名小科学家。那你觉得同学中谁表现比较出色?为什么?你认为老师表现如何呢?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把你对自己的评价记录在评价表上吧! (四)布置作业 师: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