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拍卖调查】之西安(上):难以冲破的“长安画派”摘要: 华夏传承拍卖现场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格局。雅昌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春,北京地区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北京地区获批文物拍卖的企业更是多达117家。紧随北京居其次的是上海地区。但是除了北京、上海艺术重镇,其他省份例如江苏省、浙江省… 华夏传承拍卖现场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格局。雅昌市场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春,北京地区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占市场总成交额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北京地区获批文物拍卖的企业更是多达117家。紧随北京居其次的是上海地区。但是除了北京、上海艺术重镇,其他省份例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陕西省、河南省等,虽然规模和总量不能与上述城市比肩,然而要么占有当地经济发达之优势,要么因为辖内文物艺术资源丰富,亦形成了具有各具特色拍卖市场氛围。与较大规模拍卖行相比,二线城市的中小拍卖行虽不能在成交额与之比拼,但也有其自身优势,例如拖欠账款发生率极低。由于北京拍卖市场一直独自尊大,上海近年来稳步发展,仅次北京,那么其他区域拍卖行业的市场生存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又是怎么样的?为此,雅昌艺术网的记者走访多个城市,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推出“区域拍卖市场调查”系列文章。 陕西省系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地,由于其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旅游资源而历来广受瞩目。同时 作为有着丰富文物艺术资源的省份,其主要拍卖市场多集中在省会城市西安。为更深刻地了西安拍卖市场的发生发展及其现状,记者于日前走访了西安的多家拍卖行及画廊。 西安——封闭型艺术市场 西安是众所周知的千年古都,这里拥有丰厚的地下文物资源,整个城市承载了汉唐数千年来辉煌的文化传承。受地域影响,高古瓷玉成为西安地区关注度最高的收藏品类,这里的瓦当收藏更是为很多人津津乐道。建在西安小东门城的古玩城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为了适应收藏市场的兴起和逐步扩大,这里新开辟了两个古玩城,其收藏之“热”可见一般。书画市场的活跃也丝毫不逊色,从书院门到湘子庙街,再到新开辟的画廊区,形成了西安三大块书画交易的集散地。鳞次栉比的古董店和画廊分布以及人们热情洋溢放谈收藏的激情,让记者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前不久,记者在走访威尼斯双年展时,当代艺术曾让这个城市的居民和许多造访者为之疯狂!当地人告诉说:当代艺术是融进了威尼斯人的DNA里的! 在西安也感受到了同样的气氛,与威尼斯人所不同的是,融进西安人骨髓里的不是当代艺术而是中国传统文物与书画! 也许“高古”收藏应该是西安独具特色的收藏种类,因为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不计其数。此方面的收藏和交易理所当然所占权重也最大。但对于拍卖市场而言,因为相关文物政策的限制,尽管西安的私下文物交易十分繁荣,却难登大雅之堂。西安几乎所有拍卖行都是以经营传统书画为主。在西安每年常规进行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大概有七八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最传统的拍卖——由业者或画商转型做拍卖,例如秦宝斋、华夏传承;另一类,是资产型的拍卖行——因艺术市场兴起转而兼做艺术品拍卖,例如诚挚拍卖、天龙拍卖。 诚然,由于法律限制“高古”收藏和交易,同时也制约了西安地区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当艺术品二级市场对“高古”艺术品说“不”的同时,西安收藏体系里独特的地域性现象得以放大:西安籍画家在当地广受追捧,当地艺术品拍卖公司大部分都以经营长安画派的作品为主。 如果说“文物”被挡在拍卖之外是因为法律的限制,那么现当代艺术市场占比极低现状却是由于自身的局限。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的彭德教授从地理环境角度来解读这座城市的收藏气质:“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旱涝保收的沃土,八百里平川,干旱时有渭河水来解渴,水涝时又有八水绕长安来排洪,但因为富饶,实际上又是一个封闭的盆地环境——北有黄土高原和沙漠,南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西有险峻的陇山,东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潼关……一直以来保留着自给自足的传统。由此塑造的西安艺术市场,一则是肥沃,二则是封闭。有汉唐留下的丰厚文物,有长安画派的众多优秀艺术家,为西安的艺术市场奠定了很高的起点,但同时带来的问题则是,西安人容易把目光局限在本地,满足于圈子里的自给自足”。 也或许正是因了“封闭”和“自给自足”,西安拍卖业的人士普遍反映,在这两年市场大力度回调的同时,西安的调整力度并没有那么大。“西安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拍卖圈亦是如此。大家都是自顾自,不太理会外面的波动,或者说比较“慢热”。外围的艺术市场热火朝天的时候,西安的市场还有点凉;这两年,全国艺术市场大幅度调整,反而我们受到的冲击也不大。”华夏传承的董事长张娟女士总结西安拍卖市场时这样说。 雅昌监测中心长安画派指数 “长安画派”——或成双刃剑 尽管西安各拍卖行成立背景各不相同:有国营、有私营;有画商转业,亦有资产转型;生存手段也不尽相同:有做名家的、有做中青年艺术家的;有与画廊合作的、也有与艺术家个人或画院等机构直接对接的。但无论背景或经营模式有多大的区别,只要在西安做拍卖就一定逃脱不了长安画派!毫不夸张地说:在西安,长安画派贡献了80%以上的拍卖成交额。一方面,长安画派为西安的拍卖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赖以生存的资源,但另一方面,因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依赖性,也大大束缚了西安拍卖业的发展。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石鲁开创了长安画派——捕捉到了西北黄土地上的时代变迁和人生百态。虽然中间有过波折,经历了长安画派与新长安画派的更迭,但长安画派的影响力一直未衰,直到今天仍然是西安书画收藏的主流。“一直以来西安本地在书画市场有一种排外的思想,他们更喜欢长安画派的艺术,不接纳外边的东西。一直到今天,西安在收藏来自全国各领域各画派作品方面还是比较滞后的。”华夏传承总经理薛军龙告诉记者。 根据雅昌监测中心的指数显示,长安画派这两年表现不俗,本季更是较上一季有48%的涨幅。而这一上涨趋势的有效驱动者还是西安的买家。“即便是在北京或者是外地拍卖,长安画派的80%的作品最终是回归于陕西本省。”薛军龙说。长安画派的诸多大师中,真正能够走出长安的,大概只有石鲁先生和何海霞先生,他们拥有全国性的市场。而像赵望云、方济众先生以及新长安画派,如王西京等还是以西安人收藏居多。就薛军龙多年来对市场的观察:“从全国范围来看,很多藏家还是非常欣赏长安画派的,也想去收藏。但是西安人也很专注,虽然他们并没有收藏其他画派的东西,但是长安画派却一定要坚守,所以会出最高价把西安的画又买回去。比如今年春匡时有一张何老的泼彩山水,我外地有一个朋友出的价已经很高了,但是没有拿走,还是被西安人拿走了。” 似乎形成了一个很微妙的循环:因为西安人专注于长安画派——所以当地拍卖行基于本地资源和市场需求也就放弃其他而只做长安画派——这又导致西安人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全国性以及各区域的名家。不了解自然也就不会去收藏,自然也就没市场,如此循环,使得西安的拍卖局限于长安画派而无暇顾及其他。而同时,又因为西安人固守长安画派,使其精品均沉淀在了西安。虽然,长安画画派已被全国所接受,名气如日中天,但由于优质资源为当地所控制,也使得长安画派难以走向全国。 值得欣慰的是,西安拍卖的业内人士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局限性,不少拍卖行正在尝试设法打破这个“紧箍咒”。秦宝斋是西安的老字号,兼有画廊和拍卖行业务。据其业务经理李育斌介绍,这两年也在尝试将全国性的作品引入西安,但因为考虑到销售业绩,所以不敢大面积引进,而是每次拍卖做部分尝试,以求逐渐渗透市场。 “雅贿经济”——一二级市场的驱动器 在拍卖的压迫之下,各地的一级市场都呈现弱势。但是相较其他地区,西安的一级市场还是非常红火的。一个城市能够拥有三个画廊区由此可见一般。对于画廊主来说,他们的主要赢利模式就是在北京或是其他地区寻找、竞买长安画派的作品,再拿回本省通过私人销售或拍卖的方式售出。简单地说,就是获取不同地域之间的艺术品差价。当地的名头在当地更受欢迎而价位略高,也是艺术市场的常态。但是龙艺堂画廊的负责人赵博先生告诉记者:在西安,长安画派的东西不仅仅是在西安能比其他地区卖得贵,其价格更是不合理,尤其是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长安画派的刘文西先生的作品在西安能够几倍于范曾的价格。而两位大师的艺术水准及国际认可度显然又不在一条水平线上。 这一怪象背后最大的驱动力量就是西安的“礼品市场”。由于西安丰厚的文化收藏底蕴也培育了当地的“雅贿”之风。“对于礼品来说,如果是西安当地的名家,如王西京或是刘文西,对于收受者来说,他们很容易得到鉴定,直接找画家,或是他们的家属,都能够鉴定真伪。但是你若在西安送人范曾、何家英,那谁知道真假?”赵博如是说。由于鉴定之便,使得西安的礼品市场都集中于长安画派现当代的名头上。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西安的礼品市场占了艺术市场非常大的一块份额,甚至可以说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也同样成为当地画廊、拍卖行长期主营长安画派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礼品市场而言,画廊更具备优势。“拍卖一年只有那么几次,时间是固定的。而我们是灵活的,一年四季都开门,24小时都可以随时提货。所以对于礼品市场而言,我们的客户是送礼者,他们倾向于直接找画廊。而拍卖行的客户大多是商家或者是藏家。”仙朝画廊负责人张洁这样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客户群体的差异,给西安当地画廊提供了生存空间。但大多画廊主也意识到,礼品市场这两年有消退的现象,随着“收藏”而非逐渐成为主流意识,艺术家的市场价位还应回归其在艺术史中的相应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