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即便没有如此奇妙的效果,也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恰当的导入方式,防止新课程的突如其来的难度增添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如果和教师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良好的导入方式,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1. 直接导入
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说明本节课的主题。直接导入,简明扼要,防止拖泥带水。一般适宜教学新手采用,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面对兴趣盎然的学生也会采用。其缺点在于,缺乏了和学生的沟通,减少了互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的说法,源自论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建构知识的过程,高楼万丈,起于累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基于现有的经验、知识、认识去发现、探究新知识,提升分析能力。温故知新,是要联系以往所学的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归纳进行延伸拓展,深入到新知学习。
3. 设置悬念
好奇,是人的天性。不论幼儿还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激发其探究的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到学习活动中,并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探究原因、过程、结果或者找到一个和身边的现象比较接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学习速度相关的知识,可以引入的是汽车的速度、步行的速度、奔跑的速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可以涉及加速、减速。
4. 审题导入
分析课文标题,从字面上认识课堂目标、任务。需要老师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解读,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一定的专业功底和语言文字功底。
5. 趣味导入
有趣的格言、谚语、故事、新闻,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可以让课堂在轻松中展开,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比如讲授西安事变对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历史人物、历史学家对事件的回顾、评价切入。
趣味导入,应当注意材料不宜过长,否则容易导致头重脚轻,课堂重心偏转,学生把课堂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人物、事件、现象,而忽视了思维的拓展。
6. 作业导入
根据以前所安排的作业,对作业进行讲评的过程中,结合其中的创造性思路、存在的误区、常见的弊病等等评价,进而向新课程内容靠拢。一般新教师可以多采用,便于和以前的内容衔接,同时有助于查缺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