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河南省长垣县第一中学 李慧香
天色近黄昏,一个年轻人骑马赶路,迎面走来一位老农。年轻人勒住马缰,在马上高喊:“喂,老头儿,离客栈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跑了十多里仍不见人烟。暗想:这老头儿真可恶。又自言自语:“五里,五里,什么五里!”年轻人猛然醒悟:“‘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老人还在原地等候,年轻人赶紧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声“老伯”,话没说完,老人开言:“你错过了路,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且不说年轻人的“回头是岸”,单说这位平凡的老农,他的智慧和宽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借鉴。 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其实就是不断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像“无礼”的年轻人一样的“问题生”,农村学校一抓一大把。因此,若不注意教育智慧,缠手的事会接连不断。若不懂得宽容,会变得狭隘而难变通。 年轻人称呼老人为“老头儿”,颇像现在有些学生给老师起绰号,什么“大山”“大肚”“驴脸”“唐老鸭”等等。明智的老师听见也装聋作哑,爱冲动的老师往往会“火山爆发”。我曾两次处理这样的事件,一位老师听见学生喊他的绰号,就在楼道口与学生打了起来,让班主任感到棘手,那位老师自己也很难堪。且看那位睿智的老人,面对年轻人的无礼,不动声色地暗示,让对方由着性子去碰壁,碰痛后自省,自省后回头。回头时发现老人还在原地耐心等候,“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这份恰到好处的智慧和宽容,定让年轻人觉得难为情,并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因为老人的宽容,年轻人并无“颜面扫地”的难堪,取而代之的是感激、愧疚,感激是因为老人的尊重,愧疚是因为对自己无礼行为的不满,感激加上愧疚促成了他改过自新的行为。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特殊的爱,更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艺术。 那年我接手高二年级两个班,给一个班上完课,在另一个班教室门前候课,我听见有学生在教室小声叫我的名字,说她就是那个香香老师,有人嘀嘀地笑。我踩着上课铃声走向讲台,面带微笑地说:“以后我和大家共同学习语文课,今天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因为已经有同学把我介绍给了大家,叫出别人的名字是对对方的尊重,得到大家的尊重我感到幸福,我也会尽快记住大家的名字。”听了我的话,同学们眼里充满了善意的笑与尊重,那位议论我的学生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试想,如果把喊我名字的学生揪出来,大声斥责、奚落,效果可想而知。运用教育智慧,事半功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使自己身心疲惫。还谈什么“将爱进行到底”? 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是因为它有接纳百川的气度和宽容。无论为师还是做人,像大海一样“有容”,有大海一样的胸襟,都是其本。爱优等生是人,爱问题生是神。所谓“问题生”,就是指那些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思想、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有所偏差偏颇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必与他们的“不拘小节”较真儿,他们淘气、顽皮,甚至有点儿偏执。但他们很敏感,也知道回报。你越是宽容,和他们平等相处,他就越能理解你的苦心。威廉·詹姆斯说过,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学生犯错是难免的,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多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本身有一种负疚感和纠正欲。如果这时候对他大加责备,或希望一场“暴风骤雨”就能把他的所有毛病立刻“刷新”,他可能会产生一种抵制和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他对所犯错误的认识和改正。这时候,耐心的等待,适度的宽容,也许是教师给予他的最实惠、最有价值的爱了。 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台词说得好,“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无礼”的故事看似平常,却蕴藏着教育智慧。其实,如果我们用心挖掘,很多故事都是蕴含教育智慧的金矿。经过用心提炼,这些金矿就会变成黄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