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用脑和脑保健

 昵称10925277 2013-09-05

 

科学用脑和脑保健

 作者不详

“兴奋”与“抑制”是大脑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人们常说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是指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或细胞群受到某种刺激,处于极度活跃的状态。比如早上进行晨练,由于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四肢活跃轻盈自如。大脑的抑制状态,是指它的另一种功能,它能停止或减弱有关的皮层部分和相应器官的活动。人们晚上睡觉时,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抑制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四肢就很少活动了。还须注意, 大脑的兴奋与抑制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兴奋,不能使身体进行高质量的活动;没有抑制功能,人们的活动无节制,大脑得不到休息,那样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为了防止脑细胞发生疲劳,避免脑细胞过分消耗,大脑在兴奋之后,往往会自动转入抑制状态。“抑制”是大脑的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生理学上叫“超限抑制”,颇似人们所说的智能控制系统。

 

兴奋和抑制的不断扩散与集中是大脑活动的基本规律。大脑皮层发生的兴奋与抑制状态,不是停滞不变的,而是从原部位向四周扩散,后又回到原发部位,如此巡回往复。“兴奋扩散”能使人们大脑各部分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和协调起来。人们在学习和工作时,达到一心一意的程度,就是兴奋集中的表现。我们常听说诸如此类的事情,某个科学家在一心一意地思考自己学科领域的问题,走路时撞上了一棵树,还埋怨别人为什么撞了自己。这种状态就是大脑皮层兴奋高度集中所致。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能够同时关注几件事情,这种现象表明,不仅大脑皮层的兴奋扩散在高质量地进行,而且各部分在密切合作。由于人的大脑在兴奋时遵循扩散与集中的规律,才使人们的行为既能顾及全面,又能抓住重点。

 

抑制同兴奋一样,也遵循扩散与集中的规律。当抑制扩散到整个大脑皮层的时候,人们就进入睡觉状态。在睡眠时,仍有个别神经细胞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形成大脑某些区域的警戒点。使人们既能得到正常的休息,又能对外界的某些异常情况做出超乎寻常的反应。例如,人们因一天的疲劳而熟睡,尽管周围的嘈杂声很大,也不会影响他的正常休息。如果这时拉了紧急警报,宣布发生了突发事件,他们会立即从睡梦中惊醒,采取应急措施。这是人们大脑皮层听觉区域的某些细胞仍保持较高兴奋状态的缘故。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大脑神经活动的另一重要规律。大脑皮层发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人们的大脑能使兴奋和抑制互相引发并使某个方面逐步加强,大脑的这种活动规律叫做相互诱导。比如人们集中精力听教授讲课,得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时大脑皮层的某一部位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个部位越兴奋,则其他部位就会愈抑制。这种由兴奋引起或加强周围区域的抑制过程,称为大脑的诱导规律。

 

二、掌握科学使用大脑的方法

 

现代神经科学家认为,人脑潜能很大,一般人只是用了其中的少部分能量,还有相当大的潜能没有被开发利用。因此,只要科学用脑,就能不断开发脑力,充分发挥大脑在学习和实践中的作用,提高效率。科学用脑,就是要按照大脑神经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对开发智力,对于我们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勤于用脑。我们知道,大脑工作的“生理极限”很大,开发的潜力也很大。脑和人体的其它器官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只要合理使用,不仅不会把大脑用坏,而且会越用越灵活,越用越出智慧。大量实验表明,人们在使用大脑的过程中,虽不能使脑细胞分裂增殖,但可以使大脑的细胞体增大,使树突和轴突增粗,而且会使其分枝发达。这样就会使脑皮层增厚,使大脑的重量增加,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心理学实验还证明,人们做四位数乘法的心算,固然很费脑筋,然而连续进行12小时后,心算的速度和精确度与开始时相差无几。这充分说明,大脑的生理极限非常大,而且勤于用脑对于锻炼大脑有好处。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懒惰像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闪发光的”。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科斯塞利斯和米勒通过脑电波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电波的波形会发生变化,会出现老化波型。然而从事非脑力劳动的人比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出现老化波形更早。他们的结论是,人们的大脑受训练越少衰老越快,勤于用脑可以延缓大脑的老化速度。懒惰对事业,对大脑的健康均无益处。今天,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脑力劳动工作者不断增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和钻研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开发智力、勤于学习和实践就显得非常重要,全社会都要鼓励人们积极地使用大脑,克服那种脑子用多了会影响寿命的错误心理倾向。要教育人们,不要怀疑自己的遗传素质。在现实社会里还有人认为,脑子好坏是天生的,在学习、工作中稍受挫折便怀疑自己的脑子可能比别人差。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脑细胞基本上保持在140亿个左右,人与人之间脑的遗传差异非常小。人的聪明与否,关键看他后天学习和实践是否勤奋,在于他是否勤于用脑,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是否足够多。所以要启发人们敢于用脑、积极用脑,发奋学习,勤于思考,使自己的大脑建立更多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样就会和别人同样聪明、灵活。

 

要准确把握用脑的最佳时间。科学用脑就是要掌握大脑的活动规律,在大脑的最佳活动时间用脑。这样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谓用脑的最佳时间,是指一个人精力充沛、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间段。人们的生理节律不是统一的,各自的最佳用脑时间不尽相同,有的人上午大脑活动特别有效,学习、工作精力充沛,有的人则在其它时间工作效率更高。然而,就人的大脑活动的普遍运动规律而言,每天,大脑记忆有三次高潮时段:第一个高潮段是早上六时至七时,第二个高潮段是上午八时至十时,第三个高潮段是晚上九时到十一时。有的人的最佳记忆时间偏重于第一和第二个大脑记忆高潮,有的人则偏重于第二和第三个,有的人则偏重于第一和第三个。如果在这几个时间段进行学习,肯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注意科学掌握用脑的最佳时间,并不是说只在最佳时间用脑,而是说在组织各种活动时,要不失最佳用脑时机,依据大脑一天记忆的最佳时间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活动。比如: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把复杂的脑力劳动如理论学习、高深知识的记忆和创造性活动尽量安排在最佳记忆时间段来进行,而把一般性、重复性或体力劳动安排在大脑的非最佳记忆时间来进行。当然也要注意人们大脑兴奋的个案研究,根据不同人的兴奋最佳时间相异的特点,在需要昼夜进行轮班活动的班组中,合理安排昼夜工作人员,这样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正确利用大脑细胞的诱导规律。人脑的神经细胞有专门的分工,不同的工作和学习任务,由不同的大脑细胞分工完成。因而,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经常变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少疲劳,提高用脑效率。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交叉安排不同性质的活动,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活动,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穿插安排,交换进行。比如同是学习初、高中文化知识,可把文科与理科相互穿插,也可把听课与练习相互穿插等。这样,就能使一部分脑细胞在兴奋一段时间之后,转入抑制,而使处于抑制状态的另一部分脑细胞转入兴奋状态。如此动静相依,张弛相辅,就会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功能得到合理的调节,可以使前后学习或活动内容互不干扰,还可以保持充足的脑力。

 

三、掌握科学保健大脑的基本知识

 

要挤时间多进行手指运动。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手指训练,可以挖掘大脑的潜力。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都说明手指与大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位日本医学博士对手与脑的关系作了多年研究,他指出:“如果想培养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敏的孩子,那就要经常锻练他的手指活动。”这是由于手指运动能够刺激脑髓,促进智力的提高。手指与脑相连接的神经面积大,而大脑皮层的主要部分都与手关节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手指运动多,就会刺激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细胞,促进大脑的发展,达到心灵手巧的目的。前苏联科学家科尔佐娃经过大量的试验得出结论:训练左手能加速大脑右半球语言区的成熟;训练右手,能加速左半球语言区的成熟。所以,我们要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多做些手指的保健操,就是对大脑的保健[2]

 

注意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我们知道,人脑只占体重的2.1%左右,但它的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量的25%,是人体耗氧的第一大户,比肌肉耗氧量多520倍。所以,保证大脑的营养对脑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愈是脑力活动量大,愈是要注意营养。保护大脑应多吃鱼,尤其是海鱼,对补充脑的营养效果最佳。鱼类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比哺乳类肉类高约10),海鱼中含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是促进神经细胞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具有健脑作用,是健脑的首选食品。另外,专家向用脑过度者推荐了两种极不起眼的食物:蒜和葱。蒜和葱中都含有一种叫“前列腺素A”的物质,能舒展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具有较好的健脑功能。

 

注意对大脑进行其他非食物综合保健。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于促进大脑兴奋,搞好大脑保健具有重要作用[3]。近年来,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当人们高兴愉快时,脑下垂体就会影响内分秘系统,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加,血管扩张,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会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长久时间忧虑和厌烦,不仅使大脑活动水平降低,也有害于大脑的化学变化。不开夜车是一种保护大脑的有效方法。人体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只有在夜间睡眠时才会分泌,前者在黎明前分泌,后者入睡后即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促进体内糖的代谢与肌肉发育的功能。生长激素既可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能使中老年人延缓衰老。夜晚用脑过度,会使人的机体节律紊乱,导致脑细胞衰减,所以要避免开夜车。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优先保护脑部;要注意保护心脏,对心脏有利就是对大脑有利,所以每天都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能够促使新的脑细胞产生,能够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疾病;要注意保持体重、血压、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保持大脑活跃,要在适当的时候多读书、多写作、勤思考,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把体力、智力以及社交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保护头部,不要让头部受到损伤;避免不健康的习惯,不要抽烟,喝酒不要过量;不能只停留在对大脑保护的理解阶段,要从现在起开始行动。总之,要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就要遵循大脑活动规律。既要积极地使用大脑,又要科学地保护大脑,做到事业和大脑的发展相得益彰。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大脑是我们思维的器官,是学习的生理基础。大脑在学习的时候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大脑的工作机制来安排学习,我们将事半功倍。反之,如果不科学地使用大脑,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还可能对我们的大脑产生一定的伤害。

 

一、聪明的秘密

 

1.脑袋大人就聪明吗?有很多人认为脑袋大的人聪明,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脑袋大,脑容量就大,人也就聪明了。事实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做个比较就很清楚了:从绝对重量来说,人脑平均重1400克,大象的脑子平均重4000克,鲸脑平均重7000克,可见,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脑并非世界上动物中最重的大脑,但是人却主宰着这个世界。从相对重量来说,人的脑重与体重之比为140,麻雀的脑重与体重之比为134,白鼠的脑重与体重之比为128,可见人脑占体重的相对重量也不是万物中最大的。但是,人脑无疑是万物中最聪明的。那么,聪明到底取决于什么呢?科学发现,聪明的关键不在于脑重多少,不在于脑袋瓜的大小,关键在于大脑皮层表面积的多少,在于大脑功能是否优化。大脑皮层上的褶皱越多,其表面积就越大;大脑神经联系越多,大脑功能可能就越优化,人也就越聪明。那么,如何才能增加大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呢?

 

2.脑子越用越灵——勤能补拙是良才。爱迪生说,成功来自于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我国也有“勤能补拙”的良训。这些至理名言主要是劝解人们要努力,要勤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汗水。随着脑科学的研究进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以上名言其实具有坚实的脑科学基础。脑子越用越灵决非是哄人的把戏,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婴儿出生时的大脑在结构上已经与成人相接近,大脑皮层上的细胞数量也接近成人。但是大脑皮层比较薄,沟回比较浅,脑的重量也比较轻。随着孩子的长大,学习到越来越多的新东西,大脑中的神经联系越来越发达,沟回也越来越深,沟回(褶皱)的增加自然就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列宁智力超群,在他死后,科学家对其大脑研究,通过大脑切片发现,其神经纤维比正常人多许多倍。这种发达的神经联系网络主要是靠后天发展形成的。那么为什么脑子会越用会越灵呢?

 

3.大脑在学习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新的信息的时候,脑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神经通路上。当有新的刺激通过感觉系统传入大脑,大脑的神经元就会发生生化反应,大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就会增多。也就是说,原本孤立的两个神经元可能由于新的刺激互相激活,神经元之间就建立起某种联系。如果这种刺激持续出现,那么这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也就会逐步稳定下来,这就形成了记忆,产生了学习效应。正如通过锻炼可以促进肌肉生长一样,勤用脑也可以促进脑功能的发展。虽然学习不会增加脑细胞的数量,但是,它可以改变脑细胞的大小,使其树突更加茂盛,形成更复杂的神经联系网络。这就是聪明的真正奥秘。

 

4.大脑的潜力有多少。在总数约为140亿的人脑细胞中,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只有十几亿,仅占脑细胞总数的8%左右,90%以上的脑细胞处于相对静止或睡眠状态。因此,人脑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人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一个人一生勤奋好学,其一生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里藏书的50倍,即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5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每小时大约以10001200个速度衰亡,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也只损失了10亿个左右,不到细胞总数的1/10。因此,无论一个人怎样勤奋学习,都不会填满脑子。“脑子不够用”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另外,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人脑细胞有这样一个特性:人越使用大脑,脑细胞的新陈代谢速度越快,大脑细胞衰亡的速度也就越慢。由此可见,人脑的潜能非常巨大,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倘若我们能够充分挖掘它,它将像核能释放一样,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将会为社会创造出无比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大脑潜能的科学开发

 

1.保证大脑的物质供应.大脑活动需要养料和氧气作为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体重的2%左右,但耗氧量却占了全身的20%,当大脑积极活动时,耗氧量将达到全身耗氧量的33%。同时,大脑有四条输送血液的动脉,其供血量也占全身供血量的20%,因此,别看大脑的体积小,其实它的“胃口”可不小。要想学习能够正常、高效地进行,就必须确保大脑的物质供应。

 

首先,要注意平时的营养搭配,对于大脑最需要的营养,如葡萄糖、蛋白质等要能够充分供应。

 

其次,我们要确保大脑工作时的氧气供应。我们在电视里看到,在围棋比赛中,有些选手大脑缺氧,供氧不足,需要吸氧后才能继续比赛。所以,要想保持高效率的学习,氧气供应最重要了。我们也会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中学习的时间长了,常常会感到大脑昏昏沉沉,身体疲乏,大脑活动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这也是缺氧的一个表现。为了确保大脑活动的供氧,要经常保持学习场所的通风,或者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学习。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只有始终让大脑维持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减少疲劳,确保大脑健康,进而提高用脑的效率。

 

再次,定期运动,使血液充氧,这是一种积极的大脑保健方式。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1)饭后休息:刚吃过饭,消化系统需要耗费大量血液以便消化食物。如果饭后马上学习,会导致我们的大脑供血明显不足,大脑的活动能力也会下降,同时还会对消化系统的活动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所以,饭后适当休息,不仅有利于消化食物,保证营养的供应,也有利于保护大脑和消化系统。

2)劳逸结合:大脑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大脑血液中会积累很多的代谢物,他们严重影响到大脑的活动效率。为了保护大脑,我们需要休息休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从而减缓大脑的紧张程度。

 

3.科学安排学习内容与方式

 

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细胞即处于兴奋状态,其它区域细胞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然而大脑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是相互交替进行,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所以,为了使大脑某一区域的神经细胞不因为单调地、长时间地从事一项学习活动而过度疲劳,我们需要改变学习活动的内容,使大脑其它区域的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原来的活动的大脑细胞处于休息状态,这不仅可以保护大脑,减少大脑的疲劳,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我们怎么做呢?(1)文理交叉学习:比如学习了一段时间数学后,学习语文,然后再学习英语等等。(2)动静结合:学习一段时间以后,稍许运动,有助于调节大脑的紧张状态,改善大脑的血氧供应。(3)多感官结合:不同的感官使用的是不同的大脑区域,多感官结合可以使大脑皮层各个区域交替得到休息,更重要的是,多感官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记忆更牢固。

 

4.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研究表明,适度的情绪兴奋性会使人的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能促使他积极地行动,从而增进行为的效率。比如,大笑可以使血液中释放更多的内啡呔,它使人们感到精神欢快,同时可以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从而激活大脑。所以,我们要始终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当学习充满乐趣时,学习是最有效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加学习动机,来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