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收藏200余方铜墨盒
铜墨盒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也是盛载墨汁的小器物。盛行于清代道光、同治时期,光绪、民国年间更加推宠。由于铜墨盒比石砚更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所以在当时颇受欢迎,成为私塾学堂、文人士大夫桌上的必备之物。
在许多人的眼里,曾经广泛使用的刻铜墨盒是再普通不过的文房用具了,不曾留意、更不值得收藏。但在温广滨眼里,它们的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装饰花纹都让他深深地着迷,感觉玩味无穷。
上世纪80年代末,古玩市场刚刚开放,温广滨就在那时开始收藏铜墨盒,二十多年来他已经收藏了200多方铜墨盒。
凭借轻巧灵便、能保持墨色滑润黑亮等优势,铜墨盒从清代开始流行。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铜质墨盒被注入了人文、艺术化的气质,是历代文人雅士的钟爱之物。随着硬笔的出现,毛笔逐渐被代替,铜墨盒也随之退出了文人们的桌案。如今,一方雕刻精美的铜质墨盒逐渐成为收藏爱好者把玩的宠儿,温广滨收藏铜质墨盒已有20多年,在他那里记者看到了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韵味的精美墨盒。
>>一方墨盒 一个故事
其实,温广滨最早开始收集的是瓷器字画,但最后却把眼光重点放在古朴的铜墨盒上。第一次邂逅铜墨盒,是在二十多年前,在北京劲松旧货市场淘瓷器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方铜制墨盒,当了解到铜制墨盒是当时的文人墨客经常置办、互赠礼物并蕴含着极深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时候,温广滨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开始收藏和探索那些留下了不同故事的铜墨盒。
温广滨珍藏着一方胡汉民曾用过的墨盒,在长宽14.5厘米的方形铜墨盒上,刻着“展帅赏鉴 朱和中自北京敬赠”和“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并将兰亭十三跋1300余字行文刻在尺寸有余的墨盒盖上,精湛的錾刻工艺让人惊叹。温广滨告诉记者,这个铜制墨盒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它的錾刻工艺。落款中出现的展帅就是国民党的早期领导人胡汉民,朱和中是国民党的元老,这方墨盒背后其实是在讲述两位国民党元老政要之间的轶事,历史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这方墨盒的造型和刻工。每个铜墨盒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只要用心去发现研究,一幅历史画卷便会跃然眼前。
>>钟爱小字刻铜墨盒
温广滨之所以对铜制墨盒如此痴迷,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精妙的刻铜工艺,可惜的是如今刻铜工艺近乎失传,只有寥寥几人懂得这门技艺。在温广滨收藏的二百余方刻铜墨盒中,有近六十方小字微刻墨盒,小字微刻是刻铜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仅需要精湛的雕刻技艺,把小字一笔一划板板整整地刻在铜墨盒上,还需要坚实的书法篆笔功底,把一个个米粒般的蝇头小楷錾刻出它们的神韵,其难度远远超出在铜墨盒上錾刻画稿和大字,如今已经鲜有匠人能在方寸之间刻出百字,对铜制墨盒关注二十余年的温广滨觉得非常惋惜,“刻铜工艺在当今已经面临绝迹了,只有些老艺人或许还精于刻铜,现在的年轻匠人很难贯通刻铜的中华绝技。”
记者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