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触摸古人千载之前的心跳

 玲珑蓝水晶 2013-09-06

触摸古人千载之前的心跳

 

    听四位高中语文教师讲“同课异构”课。他们讲课的内容是分析同一份试卷,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是曹丕的《与吴质书》。文中有一个句子:“仲尼覆醢于子路”。四位教师,将这个句子讲出了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位教师讲道:很显然,这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它应该是“仲尼于子路覆醢”——注意,“醢”,读作hǎi,意思是肉酱。也就是说,仲尼为了子路而覆醢。我们都知道,仲尼就是孔子,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覆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倒掉肉酱,也有人说是把肉酱盖上,我们认为第一种解释更合理。所以,这个句子连起来讲就是:孔子为了子路而倒掉肉酱。明白了吗?(学生点头)

    第二位教师讲道:大家都知道,孔老夫子在晚年的时候回到老家,创办了洙泗书院。来听他讲课的,那都是他的粉丝。几千粉丝也不能空着手来呀,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多是几壶老酒、几条肉干。孔子是个肉食者——他太喜欢吃肉了!可是,当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之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你看,孔子还是个“骨灰级”的音乐鉴赏家呢。后来,当得知他特别喜欢的学生子路被剁成肉酱之后,嗜肉如命的孔老夫子居然让人把家里的肉酱都倒掉了——他忌讳“肉酱”这俩字,他承受不来呀。(学生会心笑)

    第三位教师讲道:战国时期,钟子期与俞伯牙演绎过一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当钟子期不幸早亡,俞伯牙到他坟前弹奏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人说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子路就是七十二贤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论语》一书中,子路出现次数最多,达四十八次。子路仅比孔子小九岁,他性格豪放爽直,为人勇武,忠于职守,与恩师孔子之间是真正的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所以,当六十三岁的子路被剁成肉酱之后,孔子悲痛地倒掉了家里的肉酱,并哀叹“天断绝我!”,一年之后,孔子也去世了。(学生轻叹)

    第四位教师讲道: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山东曲阜孔林?——孔林是什么地方?是“万世师表”孔子墓穴的所在地啊!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为他守墓三年,而那个叫子贡的弟子,居然守了六年!你可能要问,这些弟子跟他们的老师之间感情怎么这么深呢?那是因为,孔子曾在他的弟子们身上付出过太多太多的智与爱。孔子既是“经师”,更是“人师”,他一生都是在“以智培智、以心育心”。对弟子,他从不吝惜付出真情——冉耕病了,他万分焦灼;颜回早逝,他恸哭失声;而当子路被剁成肉酱,他的心都碎了,从此再不忍食肉酱……一次次的凄然动容,无不是为他钟爱的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学生幸甚;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幸甚!(学生鼓掌)

    四节课听下来,评课者对四位教师有关“仲尼覆醢于子路”的不同讲法竟也各有褒贬。

    有人说:第一位教师讲得最好——知识点讲得明白透彻,符合高考要求;繁简得当,不枝不蔓。这样的课,好用。

    有人说:第二位教师讲得最好——懂得取悦学生,风趣谐谑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肉干、肉味、肉酱串起故事,别具匠心。这样的课,好玩。

    有人说:第三位教师讲得最好——借助翔实的数字强化理解与记忆,表现出教师良好的文化功底;适当拓展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让学生过耳不忘。这样的课,好懂。

    有人说:第四位教师讲得最好,动情的讲解直达人心,讲出了师徒间“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深厚情谊;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教师本人对这种师生关系的欣赏与向往,让每个听者都为之感动。这样的课,好听。

    ——语文,是该侧重“工具性”还是该侧重“人文性”?知识,是该看重“记忆性”还是该看重“理解性”?课堂,是该追求“近期有效”还是该追求“远期有效”?什么样的语言才是真正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什么样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在孩子心中“永活”的知识?当古人借助纸张、文字款款走进今天的课堂,讲解者该如何带领孩子触摸他千载之前的心跳?当被分数役使的孩子漠然忽略了字里行间的泪与笑,讲解者该怎样引领着他们通过寻找古人进而寻找到那个不幸失落的自己?在徐迅雷所言“智识分子”、“知识分子”、“知道分子”之中,哪一个才是我们最想要的?……如果不想透这些问题,我们很可能已丧失掉了评课的资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