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这样学医治病的

 中医馆163 2013-09-06

杏园杂谈(七):论火与热

    朱丹溪有云:气有余便是火。这句话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似乎也能理解,但细究起来却大有问题。如果说气是人体内的能量或精微物质,那是越多越好,不会说有余。有人说,气分正气和邪气,气有余是指邪气,这样说也好。但什么是正气?什么是邪气?如果说正气是对身体有利的气,邪气是对身体有害的气,那么正气越多越好,不能说有余;邪气有一点都是多余,还叫什么有余和不有余呢?有人又说:气分阳气和阴气,气有余是指阴气不足,阳气有余。但阴气也是气,如果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还化不化火呢?这句话不好理解的原因是没把气搞清楚。

    《内经》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黄帝之谓一气者,元气也。天地万物皆由元气形成。元气分化,有厚有薄、有聚有散、有分有合、有多有少,故成精、气、津、液、血、脉,以及世间万象与万物。人体亦元气之集聚尔,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神魂亦气也,神御气、气率精、精统血与骨肉。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全靠一气,这个气在人体内有不同的状态,在肾则冷而藏、在肝则升而达、在肺则敛而凉、在心则动而热、在脾则暖而和。此一气而化五行,五行各有其性、各得其位,同时又相互转化交流,相辅相成,相生相克。

    人体五脏之气平衡,则五气相配,不会出现有余或不足,人体之生长化收藏全过程周流而无碍。若某一个或几个脏气出现有余或不足,则平衡破坏,五脏之气需要重新调整,建立新的平衡。若变化超出人的平衡能力,则会对人体造成破坏,人就会生病。如脾受寒邪,则脾之阳气受损,脾主运化,脾阳受损,则运化功能降低,影响精气上输于肺,肺的宣发和敛降功能亦受影响,敛气入肾而化精收藏者亦少,肾精不足则主一身动能的肝的能源不足,升发无力,不能给心脏提供足够的热能和动力,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也受到影响,多气多血的脾胃会因气血不足而功能削弱,如此一来,如不及时改善,时间一长,则五脏功能互受牵制,直至降到一个低的平衡状态。若脾阳受损严重,则可能会便五脏不能正常运行,而生重病。

    五脏之气各有特性,其特性是由气中的阴阳比例决定的,肝之气,阴多而阳少,肺之气阳多而阴少。从全身来说,脏之气多阴,腑之气多阳;里之气多阴,表之气多阳;下焦之气多阴,上焦之气多阳。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体内不同部分元气的阴阳配制比例是基本稳定的。打破这些平衡的因素(除刀兵外)是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和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人体本身虽具有一定调整和平衡的能力,但七情和六淫过烈,人体的就会失去这个平衡,阴阳就会失调,病因此而生。如上焦本是清阳之气在位,阳多而阴少,失调后则阴气增多而阳气减少,阴气有余,称为浊阴上犯,气机因而受阻;肝之气本是阴多而阳少,失调后则阴气减少而阳气增加,阳气有余,则肝阳上亢。所以气有余可分为阴气有余阳气有余

    阴气有余又有阴邪入侵与阳虚阴盛之别,阴邪以寒和湿为主,多先犯体表,体表的本气是阳多而阴少,故阴邪之犯会严重破坏体表之气的阴阳平衡,也阻碍了体表之气的运行,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会促便体内调动更多的阳气来试图恢复原来平衡和打通阻碍,阴阳相互磨荡而发热。此即伤寒发热之因也。除阴邪入侵外,阴气有余的原因还有阳虚阴盛,阴阳是互相转化的,阳气是人身体运行的动力,它是由阴精转化而来,每个人阴精化为阳气有一定的速度,以满足人体的常态需要为度,并根据生物作息和节律而变化。应急状态时也可加速转化,但不能持久,久则过耗,阴阳俱伤。由此而论,阴阳本是一体,只是状态不同而已。阴旺则阳旺。真阴(即阴精)越多越好,不会叫有余。所谓阴气有余、阳虚阴盛实际是针对浊阴而言,浊阴包括身体运动与新陈代谢遗留的拉圾、病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营养与水分。浊阴在体内各种瘀积,与阳气相博而引起发热或疼痛(若病人元气弱,也可能不疼不热)。这就是所谓的阴火,实际上不是火而是热,本阴而标阳,本寒而标热。由上所述,不论是阴邪入侵还是阳虚阴盛造成的阴气有余,实质是浊阴有余,其结果是发热,因本质是阴,故要少用清热之法,重点是化阴去浊。当然,若阴实而气盛,正邪相博激烈,化热严重,此为实热,亦可重用清热去实之法。瘟疠亦为阴实之邪,因此来势速而猛,与人体阳气激烈相抗,化热迅速,故人以之为热而忽略了其阴邪之本质。其发病期,热与实壅积,故亦应重用清热导滞去实之法而治。

    阳气有余也分两种情况,一曰阴虚火旺,一曰相火不位。也可能即有阴虚火旺,又有相火不位,但在此不作重点讨论。阴虚火旺原因是阴精不足而阳用不休,阴精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后天营养不良、消化吸收差或运化功能不足。阳用不休即是过度消耗而无休止,如工作、玩乐、吃喝、色欲过度,而休息睡眠不足等。阴精不足而阳用不休,体内元气中阴阳比例失调,阴不足而阳有余,即元气中的津液和营养不足,身体组织高度运转而得不到津液和营养的滋润和补充,如机器运转而没有润滑油一样,结果就会化火。之所以是火而不是热,是因为这是生理之火,不含阴浊;如夹有阴浊,也可以叫热,但因阳气旺,阳能化阴,估计有点阴浊也给化了。此即谓阴虚火旺者也。相火不位之相火是相对君火而言,医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皆是元气所化;君火主神明,无形无相,为相火之帅。元气之用,周行全身,作用于身体并带来温暖,故称为相火。体内元气运行的正常渠道受阻或因情绪异常等原因引部分元气进入岔道,成为局部多余的气,不能回归,也不能被吸纳,无规则运行,郁而化火,即为不位之相火。于身体来说,它是离经之火,也是多余之火,火为阳,所以,这也是一种中医认为阳气有余的现象。对阴虚火旺,对治之法是滋阴清火;对相火不位,对治之法是引火归元。

    综合上述,所谓气有余实际可分为阴气有余和阳气有余,阴气有余是化热(或不化热),阳气有余是化火。热多为浊阴所化,故多用化阴去浊之法,而少用清热。火多为阴不足或气有余,故多用滋阴和引火归元法,亦少用清热。今人无论医生与病患,动辄清热,岂不怪哉!

[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0/8/19 09:13 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