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铎:五百年来无此君

 宝林艺术 2013-09-06
生在乱世,死后贰臣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王铎生于河南孟津。他祖籍山西洪洞,其十世祖王成从山西迁入孟津邑双槐里。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
    王铎14岁读书,从学习古文开始,后从舅父陈具茨学习。18岁就学于山西蒲州河东书院。王铎因学业优秀,得到同乡乔允升的器重。乔允升还令其他弟子北面受学于王铎,病并在经济上资助王铎,使王铎度过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的河南大饥。
    1621年秋,王铎在开封府乡试中中举人。冬,到达京师,准备会试。翌年三月,31岁的王铎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赏识,殿试名列三甲第58名,赐同进士出身,与倪元璐、黄道周统改庶吉士。王铎与倪、黄之交游即始于此年,时有“三株树”与“三狂人”之谓,同为袁可立的得意门生。

 
          李成小寒林图跋 1646年

    然而,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王铎被召,任东阁大学士,后加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荫中书舍人。后清军攻陷扬州城屠城十日,又渡江直捣南京。南京被攻陷后,城内官民都出来迎降,王铎也是其中之一。同样是袁可立的高足,黄道周抗清失败被俘殉国,倪元璐在李自成入京后率全家自缢,相较之下,王铎就显得太过渺小。
    降清后,王铎的生活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整日颓然自放,粉黛横陈,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除却声色之外,他只有以诗文、书画自娱。顺治五年(1648年)冬,57岁的王铎来到北京。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四,朝廷又授王铎为礼部尚书,据推断王铎尚未知道这一任命,就于3月18日卒于里第,享年61岁,谥文安,赠太保、荫中书舍人。他死前“遗命用布素殓,垄上无封树”。他的墓至今不知位于何处。乾隆帝时,朝廷借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清史稿》将王铎列入《贰臣传》。

一日临帖一日应索
    王铎的出名并不在仕途上,而是在一项业余爱好上。王铎自幼酷爱书法,13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15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序》,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饮食梦寐之,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二王为其书法渊源。王铎所临以阁帖为主,他自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
 
             
临褚遂良《家侄帖》 手卷 绫本 1646年

    “宗晋学古是王铎最重要的书法见解。他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他说,写字今易古难,今浅古深,今平古奇,今易晓古难喻,皆不学之故也。又说: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予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我们知道,学写字有一个从入门到出道的过程,有人根本不能入门,有人入其门而终生不能出,关键在于他人为己用,创出自己书风,才算出道。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赞王铎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这里说的五十自化就是看到王铎青年时期的作品后,预见他50岁以后将会形成自家风格。
    王铎在34岁至36岁时所书《书王羲之瞻近帜轴》及一些草书帖轴,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如43岁时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正如傅山先生论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怅,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王铎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的重要变革,铸成他突兀大气的个人风格。
    王铎临《淳化阁帖》的另一显著特点,便是化他为己。欣赏王铎早期临帖作品,如他38岁所临《圣教序》,已达神似之境。可惜到了后期,他的临帖之作只保留原作灵魂,却不再有躯壳。王铎以自己的书风驾驭古帖,梳理古帖,看起来其实就是王铎。如他60岁所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不审清和帖轴》、王献之《中秋帖》时,用张芝《冠军贴》“一笔书”法,一气呵成,连绵不绝,纵横挥洒,大有气吞山河之势。

 
        临虞世南贤兄帖 扇面


    学古而不泥古,是他的另一主张。他中年临帖时突然领悟到米芾才是对二王理解最深透、最具创新精神的宋人。他说: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但创新是要勇气的,在这一点上,米芾显然比王铎走得更远。观王铎米芾书法中单个汉字,王铎个个中规中矩,运笔以中锋为主,决不失二王法度;但米芾不同,他的运笔四面纵横、左突右冲,似乎能看到笔管的转动。王铎的优势在布局壮阔和气势连贯上,看他晚年所临《柳公权临兰亭诗》等,既能取精用弘,不失法度,又能张扬个性,体现王铎书风,件件都是精品。

“二王”门下行草大家
    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以及个人手中,数量众多。王铎的楷书作品不多见,从一些碑文题款的大小楷书作品可见,其字体雄强宽博,丰筋多骨,有颜真卿、柳公权之法。清张庚评其楷书法兼篆隶,笔笔可喜,险劲沉着,有锥沙、印泥之妙,文敏当逊一筹。联想到与他同时代的黄道周、倪元璐等的楷书风格,似乎明代末期皆流行此类书风。
    行书和草书作品是王铎书法的精要。在王铎心目中,二王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对王羲之仰其人,更慕其书。王铎的行书,径取《兰亭序》,专攻《圣教序》。王铎行书可以说是二王的正宗遗绪。王铎行书尊崇二王、浸润米芾,既有二王的秀逸,又有米芾的洒脱跌宕,其书法纵横驰骋、笔力雄健,线条方圆兼备,墨色由浓及淡而至枯,层次丰富,行笔走势连贯,字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自然率意,无做作之态。起笔、收笔及运行中,轻重、顿挫、起伏变化较大。结体连笔较多,章法错落有致,具有苍郁雄畅之态。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但两者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书风。董书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王书则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他长于布局取势,章法奇特,为明末清初在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法家。

                                                                        
王羲之《上虞帖》 扇面
    尤其要说的是,王铎是明代草书的集大成者,他在笔法、章法和墨法上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草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明代后期,社会动荡危机四伏,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草书得以流行,倪元璐的奇兀、张瑞图的横突、傅山的随意、祝允明的狂放、徐渭的奔激等,皆以个性张扬见长。
    王铎的个性张扬主要体现在章法上。他善于在平面空间上利用汉字的奇正、巨细、浓淡、疏密、白黑营造出种种犹如奇险壮观、神秘诡谲、舒朗幽深的效果,于是有了“王铎写字无字不歪”的民间传说。也有人试图用“轴线连缀”的方法分析王铎每行书的左右摇摆度,以感知这种章法的平面几何关系。其实,许多书家也常常采用类似手法,但鞭雷劈电、大气磅礴的气势却是王铎本人的学养气质所致,绝非常人能及。

    王铎晚年书法作品常用涨墨手法。涨墨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种败笔,天寒地冻用宿墨写字往往笔滞不行,懒办法是加些水凑合,于是就出现墨洇,是谓涨墨。这一点王铎本人在个别提款中也有透露,但在后人看来这却成了一种手法,并试图从中看出端倪。王铎作品中用墨的轻重浓淡的确极具特色,值得玩味。有评论说:'二王的飘逸中提炼并放大其雄强力度,有意识地确立个人风貌,在似与不似之间创出自己的雄强书风。从渐变达到突变,从而脱离'二王和颜、米之风,形成了自己大气磅礴、气象万千的'尚力'尚势的独特风格。此言确之。


          五言诗 立轴 绫本 160×48cm 1647年


风雨身后名
    王铎存世书迹甚多,碑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据传,在去世之前的日子里,他汇集自己多年来的临摹精品和自己的得意作品编就《拟山园帖》,嘱咐儿孙说:我一生别无所成,唯有书法一道小有所成。待我死后,可寻觅良工,将这些作品一一刻石,镶置于中室四壁,传留后世。倘子孙后代有衣食不足时,亦可拓卖字帖,以济温饱。
    王铎书法在他中年时就已知名。清吴修《昭代尺牍小传》评曰: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近代以来,书家对王铎的评价日渐提高。康有为曾盛赞王铎: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吴昌硕更推崇说:有明书法推第一,屈指匹敌空坤维。沙孟海说他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林散之先生认为: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然尽变右军之书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启功先生赞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王铎因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多瑕疵,故许多人对他的人品常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咏金山寺七言诗 立轴 绫本 216×50.2cm 1635年 安徽省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