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顾如:墨学三字经(完成版)

 萧锐 2013-09-07
本文为对先秦墨学感兴趣的新人而作。其中内容都是从《墨子》和先秦其他记载中节选出来,以保持真实和语言特色。在脚注中分别注明了出处。释文中有一些阐发,则是笔者对墨学的领悟。比如《墨子》和先秦典籍中体现出来的,华夏传统的上天信仰。早期墨者虽然大多属于“贱民”,然而却也是能够自食其力的工商有产阶层。有恒产者有恒心。也许正因为早期墨者的这两种身份,和“古之道术”的熏陶。墨家学说特别重视合作互利、平等视人;重视法治、非攻反战;重视契约、理性;重视科学技术、分工专精;信仰虔诚、同情百姓;富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先秦墨家的主要精神和主张,希望都能比较简单集中地被表达出来。


《墨学三字经》的经文应该视作“助记词”,解析部分才是重点所在。希望通过《墨学三字经》能帮助大家,理解先秦墨学的逻辑内涵。帮助人们快速了解真实的先秦墨学。而对一些墨家理念的比较细致的辨析,笔者有《墨学解析》系列;文中涉及的训诂依据,则请参考《墨子解析》系列。
  •   
第一节:务本 1
1.1 天行广,明而久。育万物,始生民。民欲生,义不同。众生生,辅天生。 1
1.2 生谓性,如湍水。爱利从,形知处。原浊者,流不清。染不当,身日危。 2
1.3 近不亲,无来远。事无终,无务多。举物暗,无务博。士有学,行为本。 3
1.4 心竭爱,身竭恭。设状盛,力事强。言必信,行必果。志不强,智不达。 4

第二节:修身 5
2.1钓者恭,非为鱼;以虫饵,非爱之。名不简,誉不巧。鹤为性,智乎止。 5
2.2未之学,不知义。学之益,在诽者。口言之,身行之。同异得,恕有无。 6
2.3世有彼,当自非。镜于人,知凶吉。喜同方,不客言。自作之,人众循。 6
2.4身体强,思虑通。勇者生,怯者哀。皆天臣,无贵贱。志功辩,非有命。 7

第三节:兼爱 9
3.1兼相爱,江中井。交相利,不相攻。视人身,若视己。爱人者,人爱之。 9
3.2孝利亲,义利兼。利其喜,不外己。节利身,功利民。利人者,人利之。 10
3.3义可厚,则厚之。义可薄,则薄之。厚爱老,不薄幼。亲可至,薄不至。 11
3.4世无穷,不害兼。必待周,说在盈。上尊天,下爱人。能利之,天下芬。 12

第四节:贵义 13
4.1礼贵敬,无等异。仁体爱,义利从。古圣王,私不伤。方有罪,惟一人。 13
4.2衣不制,藉良工。相劳来,得未有。忠义连,责信立。贵能任,己先行。 14
4.3利之中,取其大。害取小,不得已。所取者,己所执。求为义,非为义。 16
4.4不执弱,不侮贫。贫见廉,富见义。道以教,力以助。士损己,益所为。 17

第五节:认知 19
5.1知者接,虑者求。请所知,两知之。智者材,倁者明。名实合,为穷知。 19
5.2石之兼,盈坚白。合与一,说在拒。以类取,以类予。有于二,说在累。 20
5.3有且然,意未知。不害用,说在宜。当有效,以为法。夫荡口,不可常。 22
5.4伪有三,一不然,二曰迁,三曰强。次山比,至优指。声端名,因请复。 23

第六节:法理 25
6.1夫辩者,明是非。摹万物,比群言。名举实,实正名。辞抒意,说出故。 25
6.2天志宪,民若法。直以绳,正以悬。除害行,沮恶志。察无道,以众实。 26
6.3法不仁,不为法。杀不辜,得不祥。一法者,方之召。有法异,不害合。 27
6.4上本天,考兴衰。原群实,用中利。往知来,见知隐。言三表,本原用。 28

第七节:治法 30
7.1天惟贵,天惟知。天之志,义之经。义兹众,交相非。立政长,执尚同。 30
7.2君臣萌,通约也。天下器,以贤举。举公义,辟私怨。义为政,不下比。 31
7.3少人徒,用财节。言有拂,民力实。事无辞,物无违。情请通,索隐遗。 32
7.4民所苦,厚作敛。民所欢,乐情悦。备凶饥,振孤寡。七患无,社稷安。 33

第八节:社会 35
8.1有周亲,不若仁。万国一,非良医。安示危,危示安。节俭昌,淫佚亡。 35
8.2无常贵,无终贱。尚贤者,世之本。爱不厚,在恶害。义之大,各其能。 36
8.3爱三世,长宇久。天壤情,不能更。尧善治,在诸古。而异时,说所义。 38
8.4古之道,凤鸟翟。墨学昌,必相盈。兴大利,除大害。行必修,国必治。 39

 
第一节:务本
1.1 天行广,明而久。育万物,始生民。民欲生,义不同。众生生,辅天生。[1]

【释文】:
上天是华夏的最高信仰,又称为昊天、上帝等。上天对待万物有四个要点:⑴、兼爱天下万物;⑵、施厚而不求物质回报;⑶、监察天下万物是否违背天志,却不直接操控;⑷、善人死后将回归上天。先秦所说的“善人”包括善良,和善于完成天职两方面。

华夏的传统观念中,宇宙就像石榴,外层套着很多个内层。每个内层里面又套着内层。天域内有地域,地域内有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组成人域,也就是邦国。这些大大小小不同层次的域,各自又是一个生命,他们的目的都是“生”——自我发展。每个域要实现自我发展,则需要由其内部各个域的“生生”来实现。也就是说上层域对下层域有“生”和“生生”的期望。他要辅助下层各个域的“生生”。反过来,下层的域则要通过“自生”和“生生”去回报上层域,去实现上层域的“生”。对于人来说,一方面要遵照天志,努力自强自生。同时要辅助其他人的“生”,以众人的“生生”来回报和响应上天。自生和生生是人们的天则;结合个人的禀赋从事于自生和生生,则是天职。这就是每个人对于上天的职则,也可以合称天职。

上天生民,每个人都不同义——观念、规则,这本就是上天的意志。大概是因为世界越丰富越能生生,也就越能实现上天的自生吧。如果人人同义,那么就违背了天志。无论主张用什么手段去实现人人同义的,都违背天志是为罪人。试图人人同义,是替代上天规范人类。上天是唯一的全知全能者,人类自比上天就太狂妄了。不过人们为了更好地实现生生,也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合作的共识。共同遵守这些共识,将之制度化,称为尚同。

墨家有十天志,其中唯天、法天、天职是“原天志”。而兼相爱、交相利、不相攻等其他天志是墨家对原天志的解读和实现思路。不过我们需要牢记,墨家所说的“法天”是以天志为法,而不是模仿上天的所为。模仿上天的行为,自以为能参天地之造化是没有信仰的表现。上天不与人直接沟通,人们不过是在推测。那么所谓模仿上天,也就不过是在模仿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只能通过上天的各种提示和众人的共识,更可靠地获得对天志的认识。兼相爱等墨家天志就是这种非常可靠的,对于天志的理解。天志就是墨家思想的纲要、核心线索。读者们务必要注意,哪些内容是被用天志的方式表达的。这些内容在墨学中有近乎不可丢弃的地位。

————————————
[1] 《法仪》「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尚同》「天之始生民」、「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尚贤》「民生为甚欲」、「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自生和生生”是华夏传统。 

【释文】:
人们需要有兼爱精神;需要以交相为利去实现自生和生生;需要不相害去防止人们互相侵害。也就是“兼以易别”。天生民不同义(利),本是上天意志。人们要做的只是防止互相侵害与自强。防止互相侵害,则需要知义、自律与法治。知义需要承认无知。与人群不分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反省。这就是墨家的“志以天下为芬”——让社会呈现生机勃勃的样子。让人们在其中“自生、生生”,辅助上天的自生。墨学目的是让人们具备“知义”的基础,然后让人们在实践中去自行发展。并不是一种规定了各种理想、伦理、规范的理论。关键是要让人们知道如何知义,而不是给人们灌输一通选定的内容。关键是要保障能让人们兼爱、交利、不攻的社会环境,而不指向某种固定的社会秩序。治理的道理,何须全体学者都去皓首穷经?其实哲学本就应该研究“应该怎么样思考”和“社会必须的基础”。伦理灌输越多、越细越禁锢人们的头脑。不如像先秦墨者一样去研究科技,这种能提高人类能力的学问;研究辩学,这种思考的学问;研究城守等等。先秦墨者大概遭遇了质疑,《经下》有一句话作为答辩:「沈,荆之见也。则沈浅非荆浅也」。水面下只要扎好根基就行。哲学让我们知“道”,人们必须有这种基础。然而人们不能都去务虚。

墨子名“翟”,生于公元前480(辛酉)年,公元前389年去世,享年91岁。在民间墨子被比喻为凤凰。据说墨子的生日11月9日那一天,墨子的母亲梦见一只凤凰,生下一个小男孩。就给墨子起名为“翟”。“隹”是大鸟,“羽”则是展翅。甲骨文的“翟”字是个“双羽四足”形象。四个“足”很像墨家学说的四个支柱:上天信仰、兼相爱、交相利、不相攻。也很像墨学扎根于社会每一个人不同的义利。先秦唯一记载墨子学派渊源的《吕氏春秋》说,墨子学于“史角”。在《庄子·天下》篇墨子被列为“古之道术”诸子之一。墨子还是道教太乙真仙之一,地仙之祖(或地仙之首)。是道教最早法术的创立者,著有道教法术书《五行术》和修炼书《枕中记》。墨子还被称为穷人王;是染坊祖师爷;莲花落丐帮祖师爷。据说在河南鲁阳和方城之间有先秦“墨城”遗址,可能是墨家弟子们演练守城术的地方。

墨子被人们比喻为凤凰、称为穷人王,寄托了百姓对墨子和先秦墨者们伟大思想和实干情操的最高赞赏。“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还有哪一位思想家被百姓们如此之高赞誉和期望呢?墨子本人也当仁不让地宣言:实行我的主张,必然能使人们有修养,必然能使天下互爱互利、合作共赢。先秦的墨者们相信,即使天下再也没有墨子那么高尚的人,但墨子的教导将永远被人们记住。孔子说:凤鸟不到来,河图不复现,我们没希望了。华夏的希望就在凤鸟墨翟的学说之中……


——————————

[1] 《论语》「(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
《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其类在于追迷」。
《鲁问》「子墨子曰: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
《大取》「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