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医】

 联合参谋学院 2013-09-08

【这篇日志之前设为仅好友可见,为的是防止某些傻逼进来喷粪。如今看来,很多中医粉其实是一粉顶十黑。】

 

关于中医的话题已经探讨了很多年,今天我想对那些不是学医的朋友们说说这个话题。文章比较长,希望能读完。

 

1

“全世界惟一一种流传了几千年,惟一一种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疗的医学——中医,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北京某著名学者提出废除中医,理由是“没有科学依据”。幸而此时美国人将几千个中医词汇单词化,中医才得以“苟且偷生”。几千年来无数得益于中医的人都不是“科学依据”?中医在洋人的摇头点头中存亡。”

 

写下这段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六年前的我。

这是我高中作文的一段,我的语文老师非常喜欢那篇文章,印出来做范文,还传到了学校网上。那时候我高三,一年之后我进了医学院。再过几年,我终于知道我这段话错在什么地方了,然而现在还有很多人也许强烈认同我六年前的那些观点。

 

 

2

有人说我批判中医是因为我不懂中医。这是扯淡。当年考基础中医学时,我还整理了关于方剂和针灸的考试重点,现在在百度文库和豆丁还能搜到那些资料。反倒是很多力顶中医的人对中医一窍不通,他们并不知道任督二脉在哪里,不知道中药的“君臣辅佐”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五脏六腑是那些器官,但他们鼓吹中医的神奇时却头头是道。这种对中医的“无条件绝对支持”,其实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有人说我诋毁中医是因为我是西医的,诋毁中医大家就都去看西医了。这种阴谋论是懒惰而且愚蠢的思维方式,因为痴迷阴谋论的人完全不需要用逻辑和知识去判断事情的对错。当然这也是扯淡,因为我现在已经不做临床了,你们去哪里看病都跟我没有一分钱关系。

 

 

3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两点,第一,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第二,积累专业知识。第一点是最重要的,然而却是中国教育最缺乏的。

所以很多人对于医学有许多很可笑很幼稚的观点,错误的源头并不在于他们自己,而在于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并不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多人总是无条件接受“权威”的观点。另外,我一直坚信文科知识和理科知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过早进行学科分科的环境下(很多高中在高一时就进行了文理分班),很多理科生对于历史和政治有着偏激的看法,很多文科生的生物和化学知识也非常缺乏。因此对于一个基本知识缺乏的人来说,认清“怎样调节酸碱体质”、“侧切危害产妇的健康”、“女人必须坐月子”这些伪科学观点的本质,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样,“中医是哲学而不是科学”、“不能用西医标准判断中医”、“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重在养生”这些广为人知但实则胡说八道的观点,在国民基本科学素养达标比例不到5%的国度仍然大行其道并且深入人心,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悲剧。

 

4

医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医学的发展基于对人体正确的认识之上,包括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细胞代谢、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的了解。在“天圆地方”、“万物有灵”的年代,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发展都非常落后的年代,人类对医学的认识存在非常多的错误。这一点不仅存在于东方的中国,也存在于古埃及、古希腊等西方国家。中医有阴阳五行,古希腊医学也有四体液学说,从本质上讲,中医和西方古代的医学,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两者都是基于对人体粗浅而片面的认识之上。古代医学有很多错误,这并不是中国人的问题,而问题在于我们无限拔高自己祖国医学的地位。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医学从来都是非常严谨的。认为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发现的东西可以超越我们目前的科学体系,这是多么荒谬的观点。

 

相对于中医这些古代医学,现代医学在所有方面都体现出了巨大的进步,注意是所有方面。而这些进步正是基于其他基础学科的飞跃发展。ABO血型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抗生素的发明让人类第一次找到治疗结核、肺炎这些“绝症”的方法,疫苗的发明有效的控制了许多致命传染病的传播。人类平均寿命从20世纪初的不到40岁延长到了今天的70岁,在这个变化中现代医学的进步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中医呢,尚认为“心主神明”,尚认为肾脏支配着男性的性功能,从不重视人体解剖,中医对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都束手无策,对于外科治疗的贡献还不如古希腊医学,有什么脸面自认为可以与现代医学旗鼓相当呢?

 

 

5

很多人觉得中医在国内饱受排挤,而在国外却大受追捧。我以前也这么觉得,后来才发现完全是国内的媒体在造谣。

 

在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从未承认中医是独立的科学体系,中医和印度草药医学被划分为“另类医学”;

在欧盟,中药只被认为是一种食品补充剂,不能标明药物功效,不能作广告宣传。2011年中药被迫退出了欧洲市场,因为在2004年欧盟要求所有植物药企业必须在7年之内完成《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的注册,然而却没有一家中药企业能通过注册。原因是,欧盟的指令要求传统草药必须标明明确的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然后绝大多数中药的不良反应都写着:未知。

在日本,日本可能是对于汉文化保存得最好的地区,和服、茶道、书法、礼仪,然而被扫地出门的只有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中医了。中医在日本被称为“汉方”,以前是日本的主流医学。然而明治维新之后,国家要求所有执业医师必须先通过严谨的医师资格考试,而考试内容中并没有中医内容,以此断了中医的香火。有人用“日本目前还有针灸师”的说法欺骗国人说日本很重视中医,但这些人往往选择性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日本的针灸师是技师,而非医师。

 

科学没有国界。同样的,医学也没有国界。

 

 

6

目前中医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毒副作用不明。这一点是中医药最致命的地方。

 

世上有万千疾病,有一部分是医生可以治好的,有一部分是病人自己痊愈的,还有一部分是医生束手无策的。你生病了,吃了某种偏方,然后康复了,这并不能表示是这个偏方起效了,也不能说明这个偏方对别人也有效,更不能认为这个偏方是安全的。判断一个药物有没有效果,必须经过三期的药物临床试验,通过随机双盲试验的检测才行。遗憾的是很多中药都没有经过三期临床试验,而且尚未有哪一种中药被WHO认为比治疗相同疾病的西药更有效,而很多中医人士引以为豪的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药物),其实完全是一种高度纯化的西药。然而,随机双盲试验这种已被普通接受的科学检验方式在中国,在中医药问题上却遭到莫名其妙的抵抗。

 

 

7

每个人对中医的看法都不相同。中医的存废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它涉及民族情感和集团利益。去年中国中成药的产值将近4000亿人民币,这4000亿背后是几百万个就业岗位,从内心情感上很多人非常不愿意接受“中医是伪科学”这一观点,在实际中更不可能废除。因此去中医将是一个非常漫长而且曲折的过程。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不等于保护其中的糟粕。

 

我有一些朋友是是学中医的,还有一些朋友的长辈是从事这一行业的,这篇文章一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悦或者愤怒。但我不能因为顾忌别人的情感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之上,而不是耗费在毫无休止的争论之中。这也是我把这篇日志设为不可分享的原因,我不愿再卷入和中医粉丝们没有结果毫无逻辑的争论之中。

相信科学,反对迷信。

 

2013年1月6日

于北海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