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治温病方 陈喜刚 治温病方,共十个方,方方涉汗。毫不夸张地说,汗与生命过程息息相关。 汗。 现代解释:人和高等动物汗腺排出的液体。 古代解释:人液也。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 李時珍曰:汗出於心,在內爲血,在外爲汗。故曰奪汗者無血,奪血者無汗。 中医认为:汗血同源。 中医非常关注汗。望闻问切中的问,首先要问汗:“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内服中药治疗疾病的八法中的第一法就是汗。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发汗法:也叫解表法,解肌法;是用药物开泄毛孔,驱逐病邪的一种方法; (2)催吐法:是利用药物能引起呕吐的作用,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3)泻下法:也叫攻下法,是利用药物有攻下,润下的作用,以清除体内积滞一种治疗方法; (4)和解法:是用药物的疏通和解的作用,以消除疾病的一种方法; (5)温里法:也叫祛寒法,用温性或热性的药物来达到振奋阳气。祛除寒邪,温中回阳等目的一种治疗方法; (6)清热法:也叫泻火法,降火法,是用寒凉性药来治疗热性病的一种方法; (7)消导法:是用消散破积的药物,以消散体内气滞,血淤,血滞,食积,肿块等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 (8)补益法: 也叫滋补法,补养法,扶正法,是利用有补养作用的药物,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扶正祛邪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虚症。 汗分正常生理之汗和病理之汗。正常生理之汗在生活中人人都有体会,不再赘述。 中医对汗的研究可谓精致。病理性汗出,因其特点、部位及程度不同,分门别类地加以讨论。 一,从汗出特点分 (1)无汗:全身不见汗出。一为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津不得泄,太阳伤寒证无汗即是。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说:“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二是素体正虚液亏,无汗可出。 (2)自汗:体表不自觉地出汗。营卫不和、里热炽盛皆可自汗。营卫不和所致自汗出,如太阳中风证,风邪外袭,而风性疏泄,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不和而自汗出。“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虽未感受外邪,但机体“卫气不共荣气谐和”,亦可常自汗出;里热炽盛,蒸腾津液外出而致自汗出,如阳明病里热炽盛,迫津外泄之自汗出。 (3)盗汗:寐则汗出,寤则汗止为盗汗。太阳中风,营卫不合,本应自汗出,若见“微盗汗出”,说明邪已及里。阳明热炽,阴为所迫,寐则卫气不致,阴不内守而盗汗。三阳合病,证见少阳亦盗汗,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主疏泄,目合则阳入于阴,卫阳减弱,里热加盛,热迫津泄,故盗汗。 (4)战汗:全身战栗同时出汗为战汗。正邪交争较剧,正能胜邪时,可见战汗。如正气不足而患太阳病,在正气来复时将战汗而愈。 (5)狂汗:狂躁不安同时出汗为狂汗。197条“奄然发狂,然汗出”,为水湿之邪郁滞不解,浸渍关节,郁而化热,然胃气尚强,正能抗邪,但湿郁日久,不能遽化,正邪剧争所致。 (6)漏汗:汗出如水,漏泄不止称漏汗。为卫阳大虚不能固表,腠理开泄所致。如太阳病发汗太多,即可出现“遂漏不止”《内经》亦有“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之说。 (7)冒汗:头目如物蒙蔽,识物不清,外见汗出称冒汗。“冒汗”为太阳病误下伤里,复汗伤表,表里俱虚,邪乘虚而入,待里阳振奋,阳气达表,逐邪外出所致。 (8)红汗:外感病出现的鼻出血。为邪郁太阳肌表,迫血妄行所致。 二,从汗出部位分 (1)额汗:发际之下,两眉之上汗出称额汗。其机理有虚实之别。阳明病误用火攻,湿邪郁于里,热无从出,湿热上蒸之额汗出属实;三阳合病,胃热炽盛,津液被灼,再误下则阴竭,阳无所附而上越之额汗出属虚。 (2)头汗:颈以上头面部汗出称头汗。论中云:“齐颈而还”可知。太阳中风,本应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若以火劫发汗,火热之邪上蒸;阳明病下后,邪热留于胸膈,蒸发津液于上;阳明病热盛,下后邪与热相合,邪热蒸腾于上;少阳枢机不利,气机不畅,阳气不得宣发,郁而上蒸;伤寒不解,邪热与水饮互结胸胁,津液不得充达全身,而郁蒸于上;皆可导致头汗出。 (3)手足汗:两腕关节至五指端、两踝关节至五趾端部位汗出称手足汗。四肢禀气于脾胃,故脾胃病证可见手足汗出。阳明病燥结成实,津液被蒸外出,及胃阳素虚,复中寒邪,阴寒内盛,阳气不固皆可导致手足汗出。 三,从汗出程度分 (1)微汗:汗出缓慢且量少称微汗。太阳病发汗不彻,邪气入里化热,热迫津出,由于外邪初入化热,热尚不盛,故“自微汗出”。 (2)大汗:汗出速度快且量多称大汗。为阳气虚弱,卫外失固,腠理疏松所致。服桂枝汤不得法,卫阳受伤;阴盛于内,阳虚于外,皆可出现此证。 (3)汗出不止:为长时间不停地出汗。是阴盛于内,阳脱于外,腠理开泄所致,此乃亡阳之汗。 人体的皮肤是最大组织器官,也是最大的排泄通道,也是内外交换的场所。排汗做为人体最主要的调解体温的功能,是靠皮肤来完成的,但毛孔又很容易被寒凉所关闭,由此带来的病痛,短则几天,长则数年,甚至是终生;轻者可愈,重者危急生命。 汗是水,关于水的功能,旬子曰:“水则载舟,亦能覆舟”,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失去水,就会失去生命。无论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还是在病中,大汗淋漓都应回避。 水是载体,可承载的内容很多,人出汗的过程不仅能将体内多余的热量带走,也能将体内的垃圾排出,正常的出汗,有利于肺主皮毛功能的正常发挥。人在出汗时,毛孔是开放的,这时也是寒邪易入之时,切记勿遇寒风。 生命是个吐故纳新的过程,如果常年无汗,也当小心。是通道,就应履行通道的职责。 人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的三合一的生命组合,水做为重要的人体构成,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交换功能。 大汗淋漓,挥汗如雨,汗流夹背。。。。。。等等非常豪迈的成语,不管是在做什麽,我联想到的却是“过劳死”这个词,因为中医认为,亡汗则亡阴,亡阴则亡阳,亡阳则亡命。 汗,中医诊病的重要指标,也是健康自查的指标;同时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健康保健的手段。多一分对汗的了解,就会少一分健康的隐患。 2012-11-12写于银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