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成都日记——美食篇

 昵称77936 2013-09-09
    之前坛子的朋友莫名其妙的发了张关于成都的帖子,语焉不详,着实是隔靴搔痒,好吧~离开成都那么久,来缅怀一下成都的那些美好时光吧。
    说起成都,可能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不过就是:永远数不过来花样的街头美味,从不知道皮肤不好是什么样子的妩媚女人,说着嗲到不行方言的闲散男人和踏着清音漫步而行的城市节奏。
     作为一个饕餮客,那就美食先行吧。
     不过首先严正声明:这完全是个人喜好。无关任何人的记忆。OK,开始吧。 


    成都的美食多到你无法衡量到底那一种才是最有代表性的美味,如果真的要勉强选出一个来的话,夫妻肺片大概能得到一半的票数。
    大部分的外地游客到成都想吃夫妻肺片,都知道会到总府路口子上所谓的老字号。味道也还不错,不过你会奇怪,为什么坐在里面的,没人说四川话,那是因为,其实在成都大街小巷的任何一家苍蝇馆子,凉菜摊子都有比之美味的多的夫妻肺片,一个城市的精髓永远在于它的草根阶层。
    强烈推荐青羊宫正门对面那条小街上左边大概前行300米的一家破烂小餐馆,去到成都而又有缘看到我的帖子,找到那家餐馆,你会了解此刻我哈喇子滴湿键盘的感受。
 


    既然贴出的照片是来自总府路口上的夫妻肺片“你也总不能强求我拿着相机飞回成都拍下那家小馆子的照片然后上传吧?虽然我很愿意那么做:)”,那接下来出门,往天府广场方向前行500米,途中不要理会问你“有没有手机要卖?”的路人N个,呵呵~走上太升南路100米不到,是的,这里就是成都最大的手机销售集散市场(小声的说一句,大概是小西门手机商场的8~10倍大)。但是这里也有最貌不惊人却美味无比的钟水饺。
     钟水饺的特点在于外表实在普通没有卖像,充其量也顶多是个精肉饺子,可是配上有着百年历史的钟水饺调料,香鲜麻辣,回味带甜,一切就尽在体会中了。这两年,钟水饺也开始人性化起来,对外出售独家调料,售价十元有余,曾尝试着买一瓶回家自烹之,却再也无店中所食之美味,吾疑那厮并未倾囊以授,此中必有保留。呵呵~
    但凡有成都行,去到钟水饺,花上2.5元吃上一碗,也算美事一件,近年好像涨价,各位自己去看看咯。




       云南人爱吃米线,且食之不厌,成都人则至爱“肥肠粉”,
     “肥肠粉”之精髓在于取众人不屑之材料——肥肠(外号“大使馆”)、红苕粉佐以豌豆、大头菜颗粒、香菜等若干调味品,配上骨头汤,看似简单,却五味杂陈。懂吃的或者会吃的人,常常会大叫“老板,加两个节子。”所谓“节子”不过就是把肥肠比较“脆弱”的一段打结,再剪开成一个个单独的疙瘩。“结子”的讹传而已。
     要吃到正宗的“白家”肥肠粉,得到双流县,不过,如果你对自己方向感、承受能力都够自信的话,穿过春熙路,到达西南书城一段,往盐市口广场方向走800米,在泰华广场(对,就是那个时尚女孩的心中最爱,100块钱可以买到5件当季最新流行服装的泰华,这个暂且放下不表,下回再说)左边小街下行100米,路边那几家看起来黑漆漆脏兮兮的店子,随便挑一家走进去,你会发现里面店堂大的吓人,味道自然不二般。
     当然,如果你无法像成都街头的那些美女一样身穿chanel当季新款,足踏celine5寸细跟还能面不改色的在油腻腻的桌凳前直接坐下大吃特吃的话,春熙路上孙中山先生塑像对面那条街春熙宾馆楼上那家环境倒是不错,味道也只是略逊一筹。
     现在,“白家”肥肠粉也做出了跟方便面一样的“方便粉丝”来,味道还很是不错,比什么酸菜牛肉、泡椒牛肉什么的强多了,可惜,沃而玛和家乐福都不见最经典的那两个口味,遗憾ing




    川味有的菜品,好多滇味也有,只是略有区别。比如——白肉。云南人称之为“凉白肉”,而四川人喜欢叫它“蒜泥白肉”。
    既然是“蒜泥白肉”,蒜泥自是少不了厚厚的一层盖在上头,看上去颇为吓人,其实口味温和的很。而和云南白肉最大的不同是,白肉底下不会有什么杂七杂八的叶子垫着,充其量也就是有点黄瓜,在肉上面,也是浓浓的红油调料,加上油炸花生米,芝麻酱等,味道自然就来。云南的“凉白肉”看上去清清爽爽,吃起来没什么肉味,口味清淡。而四川的白肉却肉肥油厚,口味自是浓烈,吃一块是一块。
     位于西延线路上的“味道江湖”,有一招牌菜名曰“架子白肉”,每片肉均长二十厘米,宽四指有余,厚不足两毫米,肥瘦均匀,甚是好看,佐以特制调料。好吃之极。近日获悉,昆明也有一餐馆名曰“味道江湖”,至于两者关系,味道如何,因未曾亲身以试,暂时不予做评。
     另外,白肉切忌过瘦,每块肉肥瘦比例应是6/4之分,爱美的女生,只能自己衡量咯,而且,一块白肉,大小也是有明确规定,用小碎块的边角余料充数,算不得精品。凉拌菜吃的是调料的功夫,成都的厨师业,甚至还由此派生出一个新职位,专为其事,足见功力深厚。

 
    有时候想起来真是纳闷,以成都人的懒散程度,做什么事情都不上心,唯独在发现和发明美食这件事情上,做的是尽心尽力,鞠躬尽瘁,热情高涨的吓人。套用老成都人的一句话来说:“吃东西嘛,是人生第一的大事情撒。”
    好吃的东西一轮一轮的更替,永远不要担心没有吃的。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成都街头最便宜,最市井的小吃,有些现在也很难找到了,比如说:龙抄手。是的,我知道在市区最繁华的区域春熙路的口子上就有一家装修非常豪华,环境非常干净,占地面积也实在不小的“龙抄手”餐厅,可是,成都人从来不认为那是属于成都的小吃,那不过是给远道来旅游的傻冒们尝个新鲜的地方罢了,真正的“龙抄手”已经很难在大街小巷里觅到它的踪迹了,究竟原因是什么,我也不清楚。曾经在抚琴小区我住的地方出来的巷子口有个摆摊的老太太做的挺够味,每天出门都喜欢去吃上一两半,这两年也见不到她的身影了。离开的究竟是我们还是城市?
    看到的这幅图片不过是“官方说法”,真正的龙抄手,没这么好看,却远比这个好吃。




      好吧~也许有人已经在心里头嘀咕了:有个东西怎么还没说到?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不是我不想说,而是有些舍不得用我苍白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一个人间美味——麻婆豆腐。
      成都的“麻婆豆腐”算是川菜一绝,而成都人说到它的时候,会加上一个姓氏“陈麻婆豆腐”。当然这个名字免不了有一些由来,但是故事版本众多,我也不知道孰真孰假,所以不花语言累述,不过,麻婆豆腐的美味倒真的让我无从下笔,普通到到不能再普通的材料。落到成都人的手里,只能说——化腐朽为神奇,那满盆的花椒,香滑的豆腐,细碎的小葱,怎么就能捣腾得出来这么美味的好东西?
      其实别看阵势挺吓人,外地来不敢吃辣的朋友不用担心,辣在口中,麻在舌上,真正下肚,却是一片温和,丝毫不会刺激,也许这也就是成都人的个性吧,千百年来的水肥土沃养育着这个城市,看起来总是火爆热辣,内心却一片柔软。随时看着你的眼光,湿湿的、黏黏的,让你再也转不开。
      要说吃到美味的“麻婆豆腐”当然首推青羊宫正门街对面的老字号“陈麻婆”,可是,别小看成都“苍蝇馆子”的实力,在陈麻婆旁边几家以出售5块钱一盒盒饭的小馆子,居然做出来的味道也分毫不差,有高人啊。




      前面说了豆腐,那接下来顺理成章就说说豆腐的儿子——“豆花”。
      成都人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豆腐脑”,豆腐的脑子,那自是非一等的嫩。这个一看就上不得台面,出身贫寒的在街头巷尾俘虏了无数俊男美女,个个是不顾形象,端着塑料小碗吃的不亦乐乎。嫩豆花配上淀粉芡,热热腾腾的端出来,撒上酥黄豆、大头菜颗粒,油盐酱醋,再配上用隔天剩下的水叶子面炸成的脆段(可别小看这玩意,这可是调味品的重中之重),在阴雨绵连而潮湿的成都街头,端起挑担小贩递上的一碗“豆腐脑”,那股子热和劲,怎一个舒坦了得。
      要吃“豆腐脑”,我还真没办法给你介绍什么好地儿,因为,处处都是好地儿,你随便在街边拉住一个叫卖的挑担小贩,他都可以给你一碗最正宗、最美味的“豆腐脑”。不信?你自己去试试




      我发现我实在是高估了我的水平,或者说低估了成都的美食数量,所以,现在我饿的老眼昏花的时候还得对着一大堆得美食图片望梅止渴,还有动用我仅存的没有被图片上美味吸引过去的脑细胞编写文字,这活真不是人干的,我开始后悔开这样的一个帖子了。
      “老妈蹄花”——名声大到我远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哥们带回来的绿眼睛女友点名要吃,生意好到晚上10点以前决不开门营业,几只猪手能有如此魅力,着实吓人。年少轻狂的时候,也曾有朋友半夜三点从卡卡都开车直杀人民公园,一路见红灯就闯,就为了占据一张凹凸不平还油腻腻的小桌子,吃上一碗蹄花。现在想来——也只记得确实美味。呵呵。
       一碗平常的蹄花,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可就是好吃,蹄花炖的极软,轻轻一吸就全化在嘴里,要是略嫌油腻,配给你的蘸水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带点辣味又无损汤汁鲜美!千万别嫌蹄花长肉,老板娘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开了那么多年店,就没见着那个来吃蹄花的姑娘身材不苗条,倒是她自个儿富态的不行,估计是白天家里数钱给乐的。
       “老妈蹄花”的地址,不用我说了,只要在成都呆过两天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只是这两年人民公园那一片在大兴土木,不知道那个留有我们无数个夜晚高声笑语的老店还在否。




    有个来成都出差的北京哥们,回去之后通过QQ问了我一个问题:“成都是不是兔子都长七个脑袋,鸭子都有5根脖子?”让我大惑,不得其解。后来才被告知,这哥们来成都出差七日有余,日日餐桌必见此二物其一,遂大笑三声,以至于伤到脖子,半天没缓过来。
      鸭脖子应该算是武汉的特产,却在成都发扬光大。成都人就是有这本事,把别的地方的特长整的好像自己的一样。而兔头,可算是地地道道的成都特产了,若是离开了成都,估计也没什么人敢吃这个东西的。可是成都人热衷于和兔子的脑袋较劲,外地来成都的人,也都战斗力不差,曾经在某人满为患的兔头店看到一个标准的苏杭美女一边对着一盆刚刚端上的兔头操着吴侬软语嗔怪的说:“好吓人啊”,一边毫不犹豫的伸出手抓起一只兔头就塞进嘴里,没有一秒钟的停顿,甚为壮观。
      按说兔头真是面目狰狞,表情恐怖,当它落在成都美女的手中被翻来覆去,双眼敏锐的找寻着下嘴的地方,这样的一副画面实在有碍观瞻,让人对美女二字大打折扣。可如此多热爱着啃兔头的男男女女前仆后继的奔向兔头店这么些年,也没听说谁啃玩兔头就离婚各自分道扬镳,看来只有一种解释:面对美味,根本无暇顾及对面的人是何种模样。所以美女们:吃兔头的时候,尽管放下矜持的面具,这个时候男人们的视线都不在你们身上。
     可以吃到兔头的地方很多,双流的最为正宗,而散布在市区各地的各种字号味道也多保有一定的水准,再不济,各大超市里3.5元一个,也能吃的过瘾,你看着办。




    在火锅的业界里,成都一直以来都处在极其尴尬的地位,外地人说到火锅第一反应永远是重庆,第二才会是成都。而问题的重点在于虽然不服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火锅的功力上,成都人确实要略逊于重庆。这是一直标榜和号称“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成都人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成都人开始变着法子的改变火锅的吃法,想以此来表明与重庆火锅的区别。
       可是要说,一口锅盛上汤,煮点东西吃,这么简单的过程,重庆人在这上头早就已经弄的登峰造极,还能怎么变?成都人想到的办法是——冷着吃,重庆人号称热火朝天的打着赤膊吃火锅,那我就偏跟你对着干,吃点冷的,冷锅就这么火起来了。冷锅的好吃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往里头加,反正做好一锅端上来,看似冷冷冰冰,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吃到一半再点火加菜,又是一阵火辣。
      而做冷锅鱼特别在行的~非三只耳莫属。汤料鲜亮,加入新鲜的生花椒和榨菜,配料少了许多,锅子干净了不少,味道却丝毫没有减弱。厚厚一层油下面是煮的滑嫩清香的鱼肉,吃的很是过瘾。一阵朵颐之后,点上火,加入喜欢的菜品再煮一番,汤里满是鱼肉的鲜美,可以说“素菜也是肉味道”了。这两年逐渐没落的三只耳,冷锅鱼还是无人能出其右。




    十一月,这是一年里头成都最难呆的日子,天气持续的阴冷,足以熄灭你对任何事情的热情,甚至有人打出这样的口号——“十一月,离开成都”。还好,这个城市怎么都不会让你太失望,总还有一些乐趣在。在阴冷的时候,街头的小馆子开始扑腾腾的往外冒着热气,烧菜炖菜蒸菜,一字的排开,数十种搭配,足你让你看看就暖和起来,而这些菜品里面,绝对不能缺的是——粉蒸系列。
    可以蒸排骨、牛肉、羊肉、肥肠……不管怎么蒸,味道是一样的好。满脸笑意的老板娘从一米多高的蒸笼屉子最上层费力的摘下一屉,千万别抱怨她为什么不给你下头的,蒸菜可是越上头越热和。趁热扣在盘子里,撒上花椒和香菜末就可以上桌,大冷的天气里头,光是看着都是温暖,咸香的蒸粉里头裹着肉,吃的心里喜滋滋的
这样的市井小菜,哪儿都做的倍儿棒,但还是首推抚琴小区公交汽车站背后的那家,呵呵~每到冬天走过店门口,蒸汽大的能让你看不清对面的路,更别提吃着的感觉了。




    来到昆明之后,每每点菜,我总是蹭着蹭着要点一道菜,可惜的是,每回都是失望告终,不是没有这道菜,而是都做的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开始强烈的怀念那道菜的热辣味道——它就是“水煮肉片”。
    说是水煮,其实远不是那么清淡,薄肉片和上炒煮至6成熟的各种蔬菜,适当的勾芡之后,起锅,把干辣子、花椒什么的不要钱似的撒满盆子,浇上烧道滚烫的菜油。一盆吃到流汗的“水煮肉片”就这么简单,筷子在盆子里怎么捞怎么翻,都是满眼的青菜和辣子泡在油里头,肉片反倒是不容易找着,可就是吃的痛快!
    在昆明吃水煮。吃的一肚子窝火。各位大厨,这什么油啊、辣椒啊、花椒什么的,又不是什么珍贵调味品,价钱也便宜,咋就那么舍不得放呢?你自个儿看看:




     实在是没有力气再写下去了~这个就做收尾吧,也算是成都一绝,世界奇观了——串串香,成都更爱把它昵称为“串串”
        成都街头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串串铺子,方矮的红漆桌子,热气腾腾的一锅红汤和一大把一大把的竹签子构成了它的全部。已经不记得是“串串”是怎么在成都蔓延开来的了,只记得忽然有一天,所有的街头就都被他们占满了,好像大伙都只剩下这一样东西可以吃了。海带、土豆、肉片、花菜、莴笋、毛肚、香肠、鱿鱼、冬瓜、黄腊丁、藕、魔芋、空心菜、排骨、牛肉,你可以想到的菜品无论荤素,一毛钱一串(近年好像因为通货膨胀还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涨到两毛了)。三五几个围着一个小桌,各自拿着一大把自己爱吃的菜品塞进锅里,冰镇啤酒一开,怎一个爽字了得。
      有人说:到成都必吃串串,吃串串必在街边。这么一说,高度马上提高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境界了。不得不说的是,串串是最具烟火气息的,也是最小市民的,不管你是开着BMW50还是小小奥托一张,一律停在500米开外,步行过来。破旧的小红凳子扛住的,有穿着D&G修身套装的屁股,当然也有罩着路边摊10块钱三条大裤衩子的屁股。
      永远别在串串店里头保持风度,低声谈笑,在你身边会穿插着各种叫喊“掺茶!”“换油碟!”“加汤!”“打泡子!”“提啤酒!”还有穿插其中永远没完的“银耳汤、绿豆汤、八宝粥、西瓜、哈密瓜。”吃的火辣的你刚好受用。吵到你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只能跟着脸红脖子粗。在这儿,个个都是爷,尽管提要求;可是又个个都是孙子,连拿个菜都得自个儿动手。吃完了之后,尽管豪气的用成都话大叫:“老板儿,数签签儿!”你可以早早的拿出钱包等着,完全不用担心兜里的票子够不够数,几大把竹签子数下来,小工的手都数爪(意思参考成都话)了,一张四人头还要找回你好几十块。
     吃完之后走出店堂,浑身挥之不去的是浓浓的火锅底料味,头发也是湿儒儒的,似乎能抹下一层油来,可心情却难以压抑的轻快。
      曾经在昆明吃过唯一的一次串串,先别说一串五毛的价钱让人如鲠在喉,店堂的冷清和味道的……不提也罢。
      这就是成都的串串,在这里,美味惊人的廉价,快乐廉价的惊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