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功的人不要怕挨骂

 青衣问道 2013-09-09
成功的人不要怕挨骂



  一个人就像一个国家一样,没有宽容便没有成长。在一切成功要素中,胸怀是第一位,或者也可以说宽容是第一位的。

  有的时候,放弃进攻的言词,放弃愤怒的冲动,放弃报复的渴望,本身就是一种宽容。

  聪明的人也经常要放弃解释。在许多人看来,解释就是掩饰。李敖说得好:有时解释是不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朋友无须你的解释。许多事情根本就无须解释,天不晴有时就是因为雨没下透,下透了就好了。

  成功的人不要怕挨骂,因为只要你做事,就会出错,就会触动一些人,就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事实上,能有50%的人赞成你就很不错了,世上极少有百分之百的事情,越美的东西越容易打碎。要锻炼自己正确对待反对的能力,要勇敢地主动去征询反对意见。不要抱怨反对者,他完全可以有他的看法,这是他的自由,与你无关。不必费力气去和他争辩,赶路要紧。




先讲讲成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你付出无关注无回报。
这也就是刚刚起步的时候必须的阶段,这个时候因为没有关注,所以没人指责。

第二阶段,你付出到达群众关注点,开始有人关注,但仍无回报。
这个阶段,就是你继续付出的结果,开始有人关注了,通常也是小关注一下,这时候的选择只有继续付出,而不能索取回报,否则这点关注你的人也会马上消失的,他们就像是看热闹的人。

第三个阶段,你付出已经超出群众的关注点,你成为了焦点了,回报开始有了,这个时候,你千万小心,因为有人关注,有人回报,所以指责也接踵而至,关注越大,回报越大,指责也就越多。
这是最难得一个阶段,很多人都栽在了这个地方,而且一旦在这里失败,你将无翻身之日,这时候容不得一点错误。
很多人说,瞧,前面的努力都是装的,目的在这呢,想要东西。

第四个阶段,你已经不付出了,也不是关注的焦点了,但是回报源源不断,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焦点关注,而你作为成功者,你的任何错误,都会被人们原谅,一个是因为人们不关心你了,另一个就是你的付出已经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所以大家原谅你。

问题是想出名就不要怕挨骂,只是反映了到达第三个阶段时候,你要有好的心理准备,你如果选择和他们对骂,那你永远到达不了第四个阶段,甚至由于言多语失而不幸落马,永不翻身。
当你明白成功的这个顺序的时候,那么指责就是表明还有人不满意,你仍需要付出,当然无端的指责你可以忽略,但善意的指责你还是要出来澄清和行动的。

一般能做到有人关注,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素质了,所以后面的只不过是程度问题,而非方法问题。

Ps:周围要么都是一群不想付出,光想回报的人,要么就是付出一点就要回报的人,哈哈,真是悲哀啊。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街上准备拦一辆车去赴一个时间紧迫的约会,你会发现街上所有的出租车不是有客就是根本不搭理你,而当你不需要租车的时候,却发现有很多空车在你周围游弋,只待你的一扬手,车随时就停在你的面前。如果一个月前在浴室打碎镜子,尽管仔细检查和冲刷,也不敢光着脚走路,等过了一段时间确定没有危险了,不幸的事还是照样发生,你还是被碎玻璃扎了脚。如果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你的新地毯上,它两面都可能着地。但你把一片一面涂有果酱的面包掉在新地毯上,常常是有果酱的那面朝下。

  好汉武松与兄嫂同在阳谷县生活,家人团聚,自是快乐平安。因“蒙知县相公差往东京干事”,要与哥哥分别一段时日,“恐怕“为人懦弱”的哥哥武大郎“被外人欺负”,临行前特意做了一些安排。但是,没想到等他从东京回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哥哥早已变成阴府冤魂。

  读了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不少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比如,都担心、害怕某事发生,并且都做了一些安排甚至是明确的预防措施。但他们担心的事却又都偏偏地发生了。用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话表示,那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从表面看,这似乎只是作家的一种写作模式,先铺垫,再展开故事,最后推出结局,给读者既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惊喜与慨叹。但是,若仔细地回味一下,亦不难发现,这绝非只是作家刻意为之的写作技巧问题,而是有一定的不变因素在其中。这不变的因素,就是它们所揭示的是一种人情世态,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昭示。世事不停的将些许隐含的重要信息暗示给我们,在人们心中留下一道阴影--是谓之“担心”和“害怕”,人们因此而相应地加以防范,而又恰恰加速了它地降临。

  至此,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到的一条定律--你愈是担心、害怕发生的事,往往愈会必然的发生。遗憾的是,我已记不清是谁最早明确地提出,又命名为什么的了?只是依稀记得这个大意,因而,姑且称之为“怕什么来什么定律”。

     其实,这种“怕什么来什么”的尴尬,不只是古人有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遭逢。同办公室的一位女同事因近视而格外珍视自己的眼镜,整天担心、害怕会丢掉、摔碎。为了保险起见,还特地随身携带眼镜盒加以保护。不意,就在自己大讲特讲自己是如何如何爱护自己的眼镜,如何如何担心、害怕丢掉、摔坏自己的眼镜后的十几秒钟,她心爱的眼镜与眼镜盒一起从她手里飞出,掉在地板砖上,使镜片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

  笔者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推车走出单位大门后,就开始担心自行车车闸有毛病,特意让修车铺的师傅给整治了一番。不意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不管用--结果撞到别人的车上,自己也被摔得裤腿上开了一洞……

  乍看上去,这些事都很偶然,但是,仔细地琢磨一下,便会发现有许多的必然性在里面。也就是说,“怕什么来什么定律”必定有着自身的科学根据和原理。凡是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一味的归结为自己的运气不佳,而应该从理性的角度做科学的分析,使自己从那种“唯心”“宿命”的迷茫中解脱出来。


  尽管人们还无法从科学的角度,明确通俗地证明“直觉”或“第六感觉”的形成机制和原理,但对它的存在却达成了认可的共识。前面的几例中的那种“担心”和“害怕”,虽情况不尽相同,贾琏的“担心”是出于对王熙凤的畏惧,武松的“担心”是出于对潘金莲的不放心和对哥哥的关怀,女同事的“担心”既有对眼镜的爱,也有对失去眼镜的忧,我的“担心”是缘于对自己的车闸的了解,但是,在其“担心”的结果并未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担心”的事实却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说,这种“担心”和“害怕”其实是理性的积累与“直觉”的突现二者共同作用的产物,或者说,是理性的积累达到了某个临界点时,便会必然地引起“直觉”的突然出现。
    这,就是笔者认为“怕什么来什么定律”是科学的依据之一。

  当这种“二合一”的“担心”、“害怕”在意识中形成后,必然的要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一道或浓或淡的阴影。这道阴影又势必会作用于人们的思维活动,并进而在人们的言行上显露出来--准确地说就是使人“更在意”,“更当心”。而这种“在意”与“当心”,又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很难采取明确而有效的防范措施。这就是贾琏虽让“小丫头”去放风而没有领鲍二家的到别处寻欢以至最后被捉挨骂,武松虽在临行前叮嘱哥哥“每日迟出早归,不要与人吃酒”,警示嫂嫂不可造次而不杀掉潘金莲导致最后遗恨终生,女同事虽刻意爱护自己的眼镜,我特意修理了车闸却依然没有阻止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此时、此地、此状态下的贾琏、武松、女同事和我,都无法预见“担心”“害怕”的那件事情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出现。于是,此时、此地、此种状态下的“担心”“害怕”,也只能时“担心”“害怕”而已,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这种带有很大盲目性的“在意”和“当心”,只能使人的神经紧张,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而这种状态下的人又最容易出毛病,犯错误。从这个角度上看,那“担心”和“害怕”的事情迟早都要发生,便具有了必然性。
  这,是笔者认为“怕什么来什么定律”是科学的依据之二。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诠释“怕什么来什么定律”:所怕的事情都存在着随时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以提前被人们的感官察觉和感知,此时的人受到这种感知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尚不足以完全预防这些事情的发生,相反却因注意力分散、判断力减弱等因素使所担心的事情加速降临。



http://hi.baidu.com/lingkaining/item/aa9881da7af220df241f406f












经常挨骂的孩子易有心理障碍



  有一句俗语是说:小树不修不直流,人不修理根揪揪。抱着这种态度,许多家长都认为不经过打骂的孩子就不会成器,所以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有时却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儿童心理专家认为,经常挨骂的孩子会出现以下心理障碍。





  1.性格懦弱、自卑

  如果家长经常打骂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从心底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就会疏远父母甚至对他们产生一种恐惧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自悲感强,所以将来在学习上也会很被动。

  2.心理压抑、孤独

  由于经常挨骂,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人交往,从而导致孤僻、沉默的性格。

  3.精神焦躁、恐惧不安

  有的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加之他们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粗暴的教育方法,会无形中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孩子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之中,忐忑不安,结果往往与期望背道而驰,离父母的要求越来越远。

  4.产生怪癖心理

  有的家长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之后,还要孩子自己承认错误,以此表明自己教训的有理。这样做,只能加剧孩子心中的怒气和叛逆。孩子心理明明不愿意,却被强打着认错、服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某种怪癖心理。

  5.学会撒谎

  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事就会用打骂方式来“教育”他们,孩子为了避免挨骂和皮肉之苦,就开始撒谎。若被父母发现,有可能骂的更狠、打得更重,那么下一次孩子就更不敢说实话。如此造成的恶性循环将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6.脾气暴躁

  实际上,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是给他们起了一个坏的榜样作用。孩子的模仿性极强,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他们就会在外面欺负打骂其他的孩子,特别是比他们小的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和满足感常会导致孩子的喜怒无常,从而引发心理上的某些疾病。

  总之,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人们,要以科学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思想、心理,认为打骂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因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康还包含有心理上的健康,看了以上的总结,相信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有了新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