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着力优化创业环境 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进一步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

 9733 2013-09-10

创业是发展之基,民富之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就业工作压力和挑战并存,鼓励、引导和扶持全民创业,以创业的内生动力激活就业的倍增效应,将是加快实现由人力资源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最有效途径。创业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的源动力,而在我市创业工作现有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大力度培育创业实体,持续推进创业型镇(街道)创建活动,积极推动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建设,既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发展水平,更有利于我市创业人员队伍扩大,吸纳和带动就业增加,对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一)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进情况。近年来,我市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拓宽就业渠道、化解就业压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和推进。以创业型镇(街道)创建为主要抓手,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515"工程、"530"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全市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创业实体稳步攀升,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09年启动创业工作以来,全市已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4家,创业实训基地32家,开发创业项目77个,审核发放各类创业补贴共计136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61万元,扶持自主创业7190人,带动就业45360人。

(二)创业型镇(街道)创建情况。为统筹推进城乡劳动者创业就业,不断提升创业型城市建设水平,2010年,按照省、无锡市决策部署,我市全面启动创建创业型镇(街道)活动,政府办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创业型镇(街道)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将全市17个镇(街道)全部纳入创建范围,并就创建环境建设、创业政策落实、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和创业考核体系以及工作要求分别作了具体规定。各镇(街道)对照工作要求,围绕创建目标,落实部门职责,积极开展创建工作。目前,申港街道、云亭街道、徐霞客镇、华士镇和顾山镇已获无锡市首批创业型街道(镇)称号;澄江街道、夏港街道、利港镇、周庄镇及长泾镇被列入第二批创业型街道(镇)考评范围。

二、存在问题

我市创业促就业工作历经三年多持续推动,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稳定就业形势、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创业环境在整体优化提升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较为明显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

一是认识程度不足,创建力度有待加强。我市各相关部门在创业方面关注更多的是投入产出多、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而对涉及民生范畴、社会效应明显的"草根"创业,社会则缺乏重视和关注,与浙江、广东等地相比,我市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尚有一定差距。同时,虽然各镇(街道)对创业型镇(街道)创建工作都能够主动衔接,但部分镇(街道)对创建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未将该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以推进,所投入的人力财力不足,创业实体培育和创业载体建设落后,工作进展不明显。

二是政策优惠不足,扶持力度有待提升。09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各类群体创业予以扶持,但现行政策对自主创业实体的扶持力度尚不大,门槛过高,渠道不畅,手续繁杂。具体就小额担保贷款而言,存在贷款对象不广(仅限于个体工商户)和可贷数额较小(5~10万元之间)等不足之处,无法完全发挥其对全民创业的支撑和撬动作用。此外,我市创业孵化基地未充分整合资源大量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所认定的孵化基地的投资主体基本以政府为主,市场化程度较低,且非政府投资新建或改建的基地不给予基地建设补贴,社会资本投资热情不高。同时,诸如租金补贴、开业补贴等创业补贴标准上限分别设定为2400元和3000元,扶持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

三是创业能力不足,师资配备有待提高。一方面,我市许多创业者不仅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更缺乏市场经营经验,导致创办实体的成功率较低,存活期较短,尤其是作为创新创业的重点群体,大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创业实践教育,对于创业基本知识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我市目前创业培训的师资力量和配备不够完备,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创业者尚未做到根据各自特点和创业意愿按需施教、因人施教,培训相对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创业人员的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四是创新意愿不足,创业意识有待培养。创业实践需要创业意愿的推动,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适龄劳动人口中,希望创业的人数比例偏低,其中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仅为2%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例高达20%。从我市情况来看,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在规划职业生涯时首选为就业,我市居民创业意愿不够强烈,创业意识较为薄弱,政府鼓励创业的愿望与市民自主创业的热情缺乏较好的对接,创业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是服务能力不足,实体机构亟待建立。创业工作涉及层面广泛,工作的推进需要集聚社会各方合力,创业政策的落实、创业环境的优化更需要依靠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衔接, 齐抓共管。我市虽然已经建立了市镇两级创业指导机构,但机构名义上的存在,实际服务手段的缺失,导致我市创业工作缺乏推手,推进难度加大,我市还缺少严格意义上能真正为广大创业者提供集融资、税收、补贴、培训等一站式动态创业服务的实体机构。

三、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推进我市创建创业型街道和创业型城市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围绕优化创业环境,继续以建设创业型城市为目标,以创业型镇(街道)创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创业体系,夯实创业平台,培育创业主体,为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政策、培训、服务支持,引导劳动者积极投身创业实践。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一)突出更大力度加强创业载体培育,构建梯次化创建工作格局

1、对照目标强体系,以整体思路高点定位创建工作。坚持总体规划与阶段计划相结合、可操作与可实现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创业型镇(街道)创建"七大体系"建设。从工作全局出发,做好创建工作的思想再发动、再动员,强化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完善考核机制,切实将创业型镇(街道)创建纳入各镇(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创业环境优化、创业政策落实、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强化创建责任,实施年度绩效考核,形成上下联动、全面推动的工作格局。

2、因地制宜建载体,以创新思维有效推动产业集聚。顺应市场规律,完善基础工作,结合各镇(街道)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积极开展以"一镇一品"为创新亮点的创业型镇(街道)创建主题活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布局,制定产业发展目录,打造地方创业品牌。按照统筹兼顾、梯次发展的原则,因势利导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培育一批形式灵活多样的自主创业基地,形成产业积聚效应。在此基础上,全面加强镇村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推动青年创业见习工作,各镇(街道)设立一批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主动对接提供创业实训服务,增强青年创业人员企业创办能力。重点开展创业结对帮扶主题活动,各镇(街道)选定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以"一对一"形式,为结对人员提供资金、项目、技术的全方位支持,"手把手"帮扶创业者成功创业致富。

(二)突出更大力度加强创业环境优化,完善普惠化创业政策体系

1、加大市场扶持,畅通创业渠道。公平公正的创业市场环境对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至关重要,我市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健全和完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涉及创业的要素市场,保证广大创业人员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要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努力破除阻碍创业的各种壁垒,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尤其对初创企业要按照其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相关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真正做到广开门路,不设门槛,让创业者走上创业的"快车道",实现"低成本"创业,从而促进各类创业实体稳步增长。

2、加大政策扶持,畅通融资渠道。完善全民创业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的措施和办法,增强政策的普惠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加大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取消相关条件限制,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创新突破,将本市各类微小创业企业全部纳入贴息贷款扶持范畴内,延长还贷期限,提高贷款额度,根据创业实体发展状况差异化放贷,在目前最高额度10万元的基础上,经营规模较大的提高至30万元,保障全民创业在更大范围之内的持续推进。积极创造条件,改变由政府筹建创业孵化基地的单一模式,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的建设,对为入驻企业提供经营场地和创业服务的,根据创业扶持效果给予基地建设补贴或一次性奖励。此外,全力扩大受益程度,租金补贴标准上限提高至5000元,降低创业者创业成本,增强发展动力。

(三)突出更大力度加强创业意识提升,形成多样化创业培训模式

1、优化创业能力提升模式。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引导我市具备条件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开展创业培训,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将创业指导作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实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同时,将创业培训向高端拓展,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列入创业培训范围,深入实施江阴"330人才开发计划",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育进一步向科技前沿和支柱产业倾斜。

2、优化培训质量提升模式。积极引入社会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创业项目对接培训、重点人群个性化培训和创业模拟实践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层次,重点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实现创业培训城乡全覆盖。结合高校毕业生具有自主创业激情的特点,组织开展创业训练营、创业实训情景模拟等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3、优化动态跟踪服务模式。一方面,建立创业培训学员动态跟踪机制和创业培训效果考核机制,采取电话回访、上门专访、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学员项目实施、创业进展及经营情况,指导学员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后续扶持服务。另一方面,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劳动者参与创业培训。

(四)突出更大力度加强创业体系建设,打造网格化创业服务机制

1、制度为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建立创业促进工作以及创建省创业型城市工作专职领导小组,由人社部门牵头,采取联席会议制度形式,定期沟通,协调处置,各部门和团体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共同制订落实创业政策。同时,加强工作督查,以工作小组名义,采取深入基层调查了解等方式,定期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准确掌握政策落实和职责到位的真实情况,力促政策覆盖不留空档、不留死角,构建优良的创业环境。

2、体系为先导,加强机构建设。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进一步加强创业服务队伍建设,明确创业服务机构的工作职责。探索设立市镇两级全民创业专职服务机构,整合相关部门职能,配强专业服务人员,机构集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后续跟踪等"多位一体",有效发挥各部门合力,真正为创业人员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创业者创业找得到路、摸得着门。

3、服务为推手,加强引导对接。积极组建和扩大由企业家、职业咨询师、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公益性创业指导志愿团队,进一步充实创业服务队伍,提供自主创业各个环节的全程跟踪服务和个性化的"门诊服务"。优化建立各类孵化基地,重点加快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青年创业园建设,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创业项目。此外,完善创业项目资源库,做好创业项目的开发征集、宣传推介和跟踪扶持,突出创业项目的本土化、易启动、见效快的特点,提高创业项目的对接转化率。

4、舆论为引领,加强氛围营造。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群众创业意识,打造适合江阴特点的创业文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本地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成功典型,以及各地扶持创业的新举措和新经验,在全社会营造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全民创业新氛围。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就业创业电视挑战赛、创业明星评选表彰,建立青年创业联盟等各类主题活动和载体,进一步造浓创业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