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在《美国心脏和循环生理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位生理学家研发了一种诊断心脏疾病的新方法,即通过检测人手指上的脉搏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心脏病。 ![]()
研发该方法的是一名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Iowa)人体生理学健康部门(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Physiology)的助理教授盖里·皮尔斯(Gary Pierce)。该项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心脏主动脉的硬化程度来测评心脏患病的风险。 主动脉是人体最主要的的动脉,负责向全身各处组织运送血液。当主动脉因年龄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硬化时,心脏需要更大量的工作以确保血液流动,这样的直接后果会导致高血压,中风或心脏病发作。 目前,医生通过检测颈动脉或股动脉处脉搏来判断动脉硬化。 皮尔斯教授表示,运用手指检测法更加便捷,且其精准程度可与现行方法相媲美。此外,由于肥胖患者股动脉较难检测,潜在影响检查结果,运用该方法效果更好。 该项技术是通过在手指或肱动脉处安装一个传感器,以检测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然后结合患者体质指数(BIM)及年龄,最终判断主动脉是否存在硬化。 研究小组通过与颈动脉,股动脉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进行对比测试,以观察传感器性能。该测试被认为是判断主动脉硬化的“黄金法则”。 皮尔斯教授认为:“在手指或肱动脉测量脉搏很容易,因此较之以往该项技术更加有效,并且较测量肱动脉波速度更不易受到干扰。此外,在例行体检的诊所中也可以使用,就像量血压一样便捷。” 研究人员表示,人们可以在没有意识到身患心血管疾病的情况下存活数年,因此这项新技术至关重要,并且对于诊断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十分有益。 皮尔斯教授补充道:“在门诊中寻求简单易行,且无创伤的测量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方法,或会帮助医生更好的告知中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010年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 the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的研究表明,对心脏主动脉的简单超声检查或可显著提高心脏患病的防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