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是杨健侯秘传的吗(4)?

 ichenhao 2013-09-10

(四)“老六路”中可能有杨健侯先生和杨少侯先生传授的内容吗?

 

①从牛春明、陈微明等先生的有关资料中可知:杨健侯先生虽然1907年还去京城救火会教拳,但为了提高自己儿子杨澄甫先生的威望,1901年就已经停止收徒,将要求拜师的人全部命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因此对1901年请求学拳的牛春明先生,虽然亲自接纳并传授,还赐名“镜轩”,却命牛春明先生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对待田兆麟先生也是如此。从陈微明先生的资料中可知陈微明先生于1917年先是拜杨少侯先生为师学习太极拳,三个月后的秋天,杨澄甫先生从南方教拳回京,陈微明先生转而又拜杨澄甫先生为师。陈微明先生对杨氏各宗师的轶闻记载中丝毫未曾提到与杨健侯先生有过接触,可想此时杨健侯先生可能已经养病或者逝世,至少应该认为1917年的杨健侯先生在家中已经是属于隐退而极少参与太极拳传授了。杨健侯先生赐名的徒弟仅仅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三位先生,杨家弟子及后人都公认牛春明、田兆麟先生拜师后是直接多年由杨健侯先生传授的,而1914年拜师的李雅轩先生在他的文稿中也没有提及曾受到过杨健侯先生的传授,很难想象杨健侯先生还能够在1917年逝世前向自己儿子当年所收的14岁的徒弟传授整套太极拳;事实上,杨家弟子及后人也都认为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陈微明先生没有得到过杨健侯先生的传授;汪永泉先生既然自称于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时间应该在陈微明先生拜师之秋天的前后。应该明白民间的传统习惯,对于没有拜师的人,老师是不可能实实在在传授本领的;191714岁的汪永泉先生即使是春天拜师,当年汪永泉先生究竟能够与隐退养病的杨健侯先生接触几个月?虽然在《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先生的弟子名单中没有汪永泉先生的名字,即使汪永泉先生不是一般社会上的学生而也是杨家投帖拜门弟子,连1914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杨健侯先生亲自赐名的李雅轩先生也几乎没有得到过杨健侯先生什么传授,难道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汪永泉先生可能得到杨健侯先生在家中让众多弟子们回避而整套太极拳一个一个拳式具体地传授?应该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②杨少侯先生所传的套路,从陈微明先生的传略、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一文、黄元秀先生的回忆文章等资料中可知都是疾缓相间、边化边频频冷脆发劲、接近实战的小架,如向恺然先生说杨少侯先生“独练断劲,一手一手使劲,放出咚咚有声”,黄元秀先生的回忆文章并且反映杨少侯先生坚持只教频频发劲的小架套路、不教柔缓的大架套路。而网上汪永泉先生的太极拳演练录像反映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完全是属于杨澄甫先生所主要传授的姿势开展柔缓的大架套路,显然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套路不可能有杨少侯先生的传授内容。

 

(五)杨家是否有“老六路”的习惯称谓?

 

魏树人先生在《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第1页中说该书的套路是杨健侯前辈亲传之老六路拳架”。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的第21页也说:“这套拳架习惯称为‘老六路’,是我早年从杨家学来的”。那么,杨家究竟是不是曾经有过“老六路”这样的习惯称谓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将传统杨家太极拳称为“六路”并不是很准确。因为传统杨家太极拳如果按一个来回作两路算,第一个来回以搂膝拗步去和倒撵猴回为特征,第二个来回以云手去和野马分鬃回为特征,第三个来回当然也应该以云手去和倒撵猴回作为特征,第四个来回就也应以云手去和指裆捶回作为特征,那么,传统杨家太极拳就应该是八路而不是六路。将杨家太极拳称为“六路”显然并不合适。

 

②说“老六路”是一种习惯的称谓,那么,是杨健侯先生的习惯称谓还是仅仅汪永泉先生自己一个人的习惯称谓?显然,如果是杨健侯先生的习惯称谓,杨健侯先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自己的亲人和所有弟子保密,那么为什么从1901年至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杨家所有弟子及其后人都没有这种称谓的说法?所以,说“老六路”是杨健侯先生的习惯称谓是不能成立的,这“老六路”应该仅仅是汪永泉先生自己一个人的习惯称谓。一个人的习惯称谓怎么可以称为是杨家太极拳的习惯称谓呢?

 

对于杨家太极拳,杨澄甫先生及其弟子们从来也没有“新六路”之说,杨家有什么理由有“老六路”的称谓?

 

④如果将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中所反映的杨家原来太极拳套路称为“老六路”,杨澄甫先生1935年所传授的太极拳套路称为“新六路”,汪永泉先生的太极拳套路既然与杨澄甫先生1935年所传授的太极拳套路最相同,应该称为“新六路”才合适,怎么反称为“老六路”

 

上述这4个疑问是谁也无法圆满解答的,因此,说“老六路”为习惯称谓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由上述五个部分分析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老六路”套路就是崔毅士先生1945年之后在北京所传播的杨澄甫先生在上海所传播的后期太极拳套路,“老六路”中仅有一个“小七星捶”拳式是汪永泉先生自己加上去的;而且“老六路”有的动作还是来自于国家所编的太极拳。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所谓汪永泉先生始终坚持早年和父亲一道从健侯公所学的老六路拳架的原始练法、所习、所传拳架与杨澄甫南下上海等地所教的套路动作及练法不一这种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老六路”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套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