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

 渔父 2013-09-11

      知识论导论学习摘记

                                       宋 圭 武

    知识及其类型。有三种不同的知识:熟悉的知识、有能力的知识和描述的知识或命题的知识。

    什么是真理? Pontius Pilate对耶稣说,正是在他把耶稣带上十字架之前。

    哲学史上主要有三种真理论:符合论、融贯论、实在论。真理的符合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真理在于命题(或语句)与证实或肯定命题的事实或事态之间的关系。一个信念是真的,是当它肯定一个符合事实的命题。真理的融贯论是说,讲一个命题或信念是真的,就是讲它其他命题或信念的系统相融贯。真理的实在论认为,一个信念是真的,当它是有用的或得当的。

    我们如何获得知识?关于知识获得有两种经典理论:理性论和经验论。理性论者只是相信理性对于发现真理是充分的,而经验论者则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起源。

    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经验论者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认为,在我们诞生时,我们的心灵是空白的,世界通过我们的感觉而产生观念。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即可能开始于经验但不从经验产生,然而是直接被知的知识。

    古代怀疑论学派。阿塞西劳说:“只有一件事我知道,这就是我一无所知。”并补充说:“我甚至连这一点也不知道。”

    古代怀疑论与现代怀疑论的主要差别是,当现代怀疑论否认知识却允许信念时,古代怀疑论则不允许信念,特别是形而上学信念。

    穆勒:宁成为不满足的人而不愿做得到满足的猪;宁成为不得满足的苏格拉底而不愿为得到满足的愚人。

    怀疑论的挑战。怀疑论是一种主张我们没有任何(或几乎没有)知识的理论。

存在两种类型的怀疑派。全面的怀疑派肯定并一般说我们不能知道任何东西或几乎不知道任何东西。局部的或温和的怀疑派则说当我们对某种一般的和特殊的真理有知识时,我们关于外在世界、归纳法、他人心灵、自我、不朽性、自由意志和其他形而上学真理却没有任何知识。

    论全面怀疑论的经典著作是笛卡儿的《沉思集》

    笛卡尔自己认为他能挫败怀疑派。首先,他推理说,如果他在怀疑任何事物,他就能确知一事物,即他存在。因为如果我在怀疑,我就必定存在以便怀疑。怀疑是思想的形式,所以我必须存在,以便思想。我思,故我在。他得出一个确实性标准。自我知识是自我证实的。它是清楚而明晰的,自明的。笛卡尔认为,凡是清楚而明晰的东西,就是真的,绝不能被怀疑。它就是知识。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就是清楚而明晰的观念,或者是从清楚而明晰的观念演绎出来的。

    另一位伟大的怀疑论者是休谟。休谟是一位实质的怀疑论者。笛卡尔试图用怀疑论过滤出错误并达到不可怀疑的形而上学真理的知识时,休谟却相信形而上学要被怀疑论假说摧毁。

    休谟指出,我们关于因果性所作的推论不是逻辑的推论,而是从经验而来的。

休谟论证说,我们没有好的理由相信归纳法。

    美国哲学家诺曼?马尔科姆提出知识区分为弱的知识和强的知识。有一些知识主张,关于这些知识如果被挑战,承认我可能是错误的将是明智的,这些就是弱的知识。但也有一类知识主张,它们是如此确切,以至于没有任何可设想的挑战会使我抛弃它们,这就是强的知识。

    怀疑论是这样一种理论,即主张我们完全没有任何知识。全面怀疑论否认我们能完全知道任何东西------也许除了数学和单纯逻辑的真理。局部怀疑论承认我们有经验知识,但否认我们能有形而上学知识。

    洛克论证说,所有我们的知识最终都是来源于感觉经验。洛克把物理对象的性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体积、形状等都是第一性质。第一性质实际存在于它们的对象里,并于它们的对象不可分离。第二性质不存在于 事物本身中,而是在我们心中引起各种感觉的能力,这些能力本身存在于对象之中。如颜色等就是第二性的。颜色可以变化,但体积在任何事物中都是存在的。

洛克还增加了第三性质,即倾向,它具有在外在世界引起变化的能力,例如火可以把液体变为气体等。凝固性、易燃性等都是物体里的倾向性性质。

    贝克莱主张,只存在两种实在:心灵和心理事件。

    柏拉图是第一位提出知识三要素的人,他把知识定义为具有合理解释或证成的真信念。

    古典基础论。

    大多数知识论者一直主张有自明的第一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知性是直接知道的,并对建构一完整知识体系是充分的。对于柏拉图来说,这些原则就是型式,型式的知识作为天赋观念潜在地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天生就有平等、红、三角形、善、正义诸如此类的天赋观念。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自明是第一原则,如数学与逻辑学的公理,可以被知性直接把握,一切其他知识都是由它们出的。

    托马斯?阿奎那写道:真理可以以两种方式进入心灵,即可以在自身中被认识,以及通过它物而被认识。

    笛卡尔认为,只有两种方法保证我们达到知识:直观和演绎推理。

    我们把传统观点------我们可以具有所有其他知识都建基于上的不可错的非推论的知识------称为古典基础论。

    古典基础论以及它的自明性和不可纠正性的要求,存在许多问题。当代基础论者曾选择可错的基础论观点。

    融贯论种种。一直存在真理的融贯论,即主张真理存在于绝对的知识体系里的理论。

    内在主义者强调主体的观点,他或她为自己信念所实际拥有理由或根据;而外在主义则强调客观的因素:一个理想观察者的观点,一个完全有见识的观察者所具有的证据,而不管相信者是否把握这种证据。外在主义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观点,凡是有证成或有积极认知状态的东西是由自然性质或过程所决定的。

    普兰廷认为:设进化论是正确的,即我们的认知机制的演化仅仅是通过几率与必然性的过程来完成的,既然这样的过程是生存选择的结果,那么此过程不太可能产生多少真实的信念。也就是说,演化的目的在于使我们信念形成的机制与其产物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生存,而非追求真理。

    功利者对于道德的正确性经常区分成三种类型:主观正当行为;客观正当行为;绝对正当行为。

    奎因的自然主义。我们并不认识世界如其本身,而是通过感觉证据:我们主动感觉接受器的报道。所以知识论成为经验论。奎因把这种新的知识论关系称为科学的女仆,自然化的知识论。

    知识不仅可能而且必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论证如下:1。如果自然并不使我们具有大多的真信念,那么我们将不存在。2。我们持续地经历自然选择。3。因此,自然使我们具有大多真的信念。

    但问题是,可能一些信念是错的,但有利于生存。

    奎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学甚至纯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刻的规律,乃是一个人工的构造物,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接触。或者换一个比喻,整个科学就像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在场的周围同经验的冲突引起内部的再调整。

    德性知识论。最近,一些哲学家提出了一种建基于德性与罪恶之上的独特的知识论观点。

    德性功利主义。

    德性可信赖论。

    恶是形成和坚持信念的坏的方式和习惯,它们有害于真理且不助于我们避免错误。

    德性特征包括正当的知觉实践、良好的记忆、智能、清楚的推理、批判的思考、开放的精神、不偏不倚、对证据的重视、认知的意识以及敏锐而富有洞见的观察。

    德性是真理的助手,但它们的目的并不是辨认任何真理,也不是辨认大部分真理,而是辨认那些对思想和生命重要方面能加以说明的真理。

    德性视角主义。

    先天知识。

    是否有其他不依赖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的知识类型?

    按照柏拉图的看法,存在的世界和生成的世界之间的桥梁是天赋观念。柏拉图认为,一切知识都是先天的。

    洛克认为,心灵本质是白板,经验写于其上。

    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知识,即可以从经验开始但不从经验而产生的直接可知的知识。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会按照自己的期望记忆内容。

    他人心灵。

    类推的论证。传统的观点是,由类推而来的论证形式可以用来证成我们关于他人心灵的信念。

    行为主义的论证。一个对立的策略,即行为主义对于他人心灵的论证,可以说是完全不重视意识,只关心有机物的行为。通过把心理状态还原为生理状态,他人心灵的问题得到解决。

    进化论论证。按照恰尔?李文的《我们为何相信他人心灵》一文的观点,我们之所以相信他人心灵,是因为进化在我们身上选择了这种生存指向的特征。

    信念的本性。

    休谟是第一个严肃认真对待信念的哲学家。他指明信念与其说像认识,毋宁说更像感觉。我们都是易信的动物,从儿童时代起就倾向于相信证据报道的任何东西。我们有“一种相信任何报道的倾向,尽管这些报道十分违反日常的经验和观察。”(《人性论》)

    信念与意志。

    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我们可以直接借自由意志的行动来获取信念或排斥信念。

    克尔恺郭尔主张说:“信念与其说是一个结论,不如说是一个解决办法------信念不是一种知识形式,而是一个自由行动,是意志的表现。”

    对意志论的反驳。1。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获得一个信念就是一种发生过程,在此过程中,世界将其自身强加于一主体。2。世界将其自身强加于一主体这一发生过程并非主体所为或所选择的结果。3。因此,从现象学的角度看,获得一个信念并非主体所为或所选择的结果。

    信念伦理学。

    约翰?波洛克:因为信念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后续影响,我们对一些无适当证据支持的信念还是抱持着相信的态度比较好,例如,很多人说当活龙虾被丢到开水里煮时,它不会感觉痛,若说这个理由可以成立,实在很难令人相信。但是除非不想好好享用龙虾大餐,那么抱持着相信这个信念的态度或许还是理性的------道德的考虑能否有意义地被应用于信念上,这是不清楚的。

    普莱士:即便随时保持理性是我们力所能为,但这并不表示不理性(违反证据或不管证据)便是道德上可谴责的,也不代表我们必须在道德上坚持这么做。不理性并不奇怪,但是应该说不理性违背我们的长期利益,为了长期的利益考虑,相信真实的信念比相信错误的信念更为有利,而如果我们保持理性(例如按照证据所指示),很可能最终我们所相信的信念为真的比例要远大过其为伪的比例。

    穆勒认为:对于所有实践和思辨事物的意见和观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

    麦兰认为:某些时候我们可以在违反证据的情况下仍然相信某事,而如此做不仅是道德允许的,甚至也是道德上的义务。

    所谓的证据是相对的,它相对于个人自身的背景信念、诠释资料的能力和各自的期望。

    信念与认可。

    认可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相信或完全是一种独立的认知状态呢?

    凯特?莱尔说知识不仅需要命题是真的这一信念,而且也需要一种特殊的信念,即认可。认可就是对某一命题的赞同,如果我们唯一的目的乃是对真的东西的赞同,而对假的东西拒绝赞同。

    信仰与理性之争论。

    在信仰与理性之争论中,有两种对立立场统治这一领域。

    第一种立场肯定信仰与理性是可公度的,而第二种立场则否认这种肯定。

    主张第一种立场的人对于信仰和理性的兼容程度的看法有分歧,其中大多数人认为“根本的信仰”(例如,上帝存在和他的本质)与理性的兼容程度要远高于“信仰的教条”(例如,道成肉身和三位一体教义)。少数拥护者则主张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完全和谐。

    第二种立场,即非可公度论,再分为两种下属立场:一种立场肯定信仰与理性的对立;一种立场肯定信仰高于理性,是超理性的。

    按照超理性主义者的看法,启示是“自我证实的”,“自身就是自身的证明”。

    信仰论者说:“信仰者与非信仰者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注:以上摘自[美]路易斯?P?波伊曼:知识论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作者:甘肃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通讯地址: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邮编:730070

                     电子信箱:gssgw007@sina.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