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限主义与人类知识》:求知是人的本性

 遇事明言 2022-11-06 发布于甘肃

        本书处理的主要问题是怀疑论问题,我们在皮浪主义怀疑论的视野中分析阿格里帕三难问题,继而又在阿格里帕三难问题中讨论无限主义。以反怀疑论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分析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的视野中只有这一点,那么我们注定要损失另外一个重要的维度——反独断论。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对张力。当怀疑的倾向越来越强,我们宣称知道的东西就会经不住怀疑,最后被拉下知识的神坛。因此,人们往往认为,正是因为怀疑论者很少承认理论前提,我们才会陷入怀疑论危机,而反怀疑论的要旨就在于坚决守住某些理论前提,比如一些怀疑论者也不能否认的认识论的原则和概念并进而重新构建知识概念。此时,对于这些最后的理论前提,反怀疑论者需要展现出独断的态度,以防怀疑论者继续展开那不合时宜的追问,继续摧毁宝贵的根基。当然,独断的倾向有强弱之分,独断的对象也有差别。我们可以意识到正是独断的态度帮助我们堵住了怀疑论的冲击,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意识到,正是独断的态度让我们的认知生活失去了某些宝贵的价值。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当我们独断的时候,是否一定拥有知识?一种独断的知识是否比非独断的知识更值得欲求?如果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们都倾向于给出否定的回答,那么反独断论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看来,在刻画和追求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我们首先需要满足反独断论的要求;第二,如果借助怀疑的态度来克服独断论,那么我们必须限制怀疑的程度,以防止怀疑论的倾向产生。当然,这两个要求可能互为掣肘,而且也允许不同程度的搭配。较强的反独断论倾向会促成较强的怀疑,而怀疑论的威胁也就近在咫尺。较弱的反独断论倾向会阻挠过多的怀疑,而怀疑论的威胁也就不足为虑。这样的图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类知识摇摆于独断论与怀疑论之间。太偏向怀疑论则没有知识可言,太接近独断论,即使有知识,其价值也很有限,甚至颇有危害。
上面的概述需要进一步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这一维度。首先,我们界定独断论的含义。其次,我们分析独断论的影响。最后,我们分析无限主义的思想如何有助于克服独断论。

1. 何谓独断论?

那么什么是独断论(dogmatism)呢?我们不妨列举一些关于这个词的解释。
在汉语的语境中,独断论也被理解为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亦称“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坚持教条主义意味着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只是套用抽象的原则和概念来处理问题。黑格尔对于“外在反思”的批评也与这一想法有密切联系。仅仅知道外在反思的人是“门外汉”,而“对于门外汉,反思就是忽此忽彼地活动着的推理能力,它不会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内容之上,但知道如何把一般原则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黑格尔认为这种外部反思的过程是诡辩论的现代形式,因为它任意地把给定的事物纳入一般原则之下。”可以发现,外在反思的实质就是预设一般原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它可以抽象地脱离于一切内容,而具体的经验多样性是无足轻重的。正是这种外在反思的形式催生了形式主义的学术研究或生活方式。
在英语的语境中,独断论的意思是具有独断色彩(dogmatic)的行为和态度,它往往是与教条(dogma)相联系的。对于教条,我们可以识别出几个重要特征。第一,教条是一群人所坚信的、不容置疑的观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治的、宗教的、人生的信条,对于信奉教条的人来说,这些观念是绝对正确的,是不可能错的,也是不容修改的。第二,教条往往是由具有权威的个人或集体所颁布的,正是由于和权威相联系,我们才能理解教条在确立与传播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专制。第三,教条具有特殊的认识论地位,持有教条的人期望他人不经过(甚至不能经过)论证就加以接受。由于论证是和使用理性密切相关的,那么和论证绝缘的教条也就不允许理性的质疑和挑战。至少对于坚持信条的人来说,对教条的挑战不是一个合理的表现,而是一个异端的、癫狂的、反叛的表现。
虽然说人们对于教条的态度自然会是独断的,但是独断的态度不仅体现在持有教条之上。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一些彰显独断色彩的行为特征:
(1)做出缺乏根据或傲慢的断言。
(2)基于未加审查的前提形成的观念和思想。
(3)由于缺乏证据或忽视异见所导致的一种把某些原则当作是绝对正确和不可置疑的倾向。
(4)确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5)不愿意倾听别人意见或者忽视反面意见。
(6)遭遇质疑或挑战时,不愿意给出理由和证据。
(7)对新想法缺乏开放性,不愿意放弃自己已有的观点。
上面列出的特征并不完备,甚至互相之间有重叠。但是无妨,我们只是把常见的一些特征整理起来,然后基于这些特征逐渐形成对独断论的理论把握。毫无疑问,这里最相关的是怀疑论者视野中的独断论。皮浪主义者正是把自己看作是拒斥独断论的探究者。在相关文献中,这么一些特征是与独断论相联系的:
(8)独断论者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真理。参见恩披里克(2017,1)。
(9)独断论者赞同科学研究中的不明白的对象(比如事物的本性)。参见恩披里克(2017,6)。
(10)独断论者承诺自己使用的理论框架是对的,并且对这一理论框架产生了归属和认同。参见Frede(1987)对独断的怀疑论者的相关讨论。
可以发现,皮浪主义者正是对独断论者的独断态度感到不满,而这些态度和我们上面(1)—(7)刻画的特征是密切相关的。现在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独断论的内涵,那么独断的态度或行为有什么影响呢?

2. 独断论的影响

独断论与怀疑论一样都被看作人类在理智领域的敌人,但是哪种倾向更甚呢?也许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的怀疑论者很罕见,但是独断论者却很多。乃至于我们都不用教人如何变得独断,但是我们却要专门开设类似《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去引导人们展开怀疑和反思活动。这也许意味着,独断的态度乃是一种人们自然的倾向,一种不学而能的习惯。那么独断论会有哪些方面的损害呢?让我们逐一考察。
首先,当一个人展现出独断态度时,他的认知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区分幸运的独断论与不幸的独断论。不幸的独断论者在自己缺乏真信念时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知识。幸运的独断论者也认为自己拥有知识,但是他已经正确地相信了P为真,只是缺乏理由或证据表明P为真或有相关的理由但不愿给出。当然,这里幸运的独断论仍然是有缺陷的,只不过是相对于不幸的独断论来说更好。对于两者来说,由于他们都认为自己知道P,那么他们就有很强的理由相信任何反对P为真的证据都是误导证据,而任何反对P为真的断言或陈述都是错的。
这一现象在学界被称为独断论困惑(the dogmatic puzzle)。相关讨论参见Harman(1973)、Assaf and Spectre(2010)和Ye(2016)。因此,他们会认为别人的质疑和反对意见都是缺乏合理根基的,是不应该被严肃考虑就可以直接忽略的。但是,虽然两者都忽略反对意见,此时的独断态度对两人来说却有不同结果。对于不幸的独断论者来说,由于他原先缺乏知识,特别是在他持有假信念的情况下,由于拒绝正确信息的帮助,他将一直坚守谬误,拒绝真理的光顾。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独断论的影响,他一直被阻隔在知识的大门之外,深陷无知的泥潭。这还仅仅是在个人认知方面的损害。倘若他基于自己的无知行动,那么可以设想的是,他所传播的信息也将是自己的无知。按照我们熟悉的话语来看,不幸的独断论者很可能是谣言和谬误的传播者。此时,对于集体的认知环境来说,不幸的独断论者就成为了认知污染的源头。
那么幸运的独断论者呢?幸运的独断论者既然已经获得了真信念,那么由于他忽略反对意见,他守住了真信念,这无疑是好处之一。但是幸运的独断论者的缺陷体现在别的方面。在一个认知群体之中,由于幸运的独断论者在面对挑战和质疑时选择视而不见,选择不给出任何进一步的解释,那么从别的认知者的视角看来,他的行为恰恰和不幸的独断论者一样。两人都是固执地坚持己见!密尔曾把这样的真理持有方式称之为死亡的教条(dead dogma),而非鲜活的真理(living truth)。此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事实,即从个人认知领域来看,虽然幸运的独断论者和不幸的独断论者有着明显差别,但是从他人的视角(此时同时也是论辩的视角)来看,作为分歧一方的独断论者,无论幸运或不幸,其表现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就两人在论辩活动中的表现来看,他们是无法被区分开的。他们在知识论上的性质差异被他们在论辩活动中的相同表现所淹没(swamped)了。不仅如此,即使一个幸运的独断论者拥有很强的理由并因此获得了认知辩护,却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在论辩活动中给出理由,那么他的信念的辩护属性也无法在论辩活动中得到表现。这一结论对于拥有被辩护的假信念的不幸的独断论者同样适用。这意味着,拥有被辩护的真信念的幸运的独断论者,拥有仅仅真信念的幸运的独断论者,拥有被辩护的假信念的不幸的独断论者,和仅仅拥有假信念的不幸的独断论者,这四类人的认知性质上的相关差异在论辩活动中全被淹没了,他们都会被自己的对话者看作是仅仅拥有假信念的不幸的独断论者。
但是我们所珍视的知识概念包含反独断论成分吗?借用埃德瓦德·克莱格(Edward Craig 1990)的知识概念起源的系谱学解释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所具有的这一特性。设想一个缺少知识概念的虚构的社会。如果最开始的时候缺乏这一概念,那么为什么那个社会中的人会需要引入这一概念呢?克莱格的假设是,那个社会中的人需要用这一概念挑选出优秀的信息提供者(good informant)。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知识概念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呢?首先,我们希望信息提供者针对我们所感兴趣的话题拥有真理,这样我们才能借助他的证言更好地获得实践的成功。但是,克莱格继续指出,我们还希望优秀的信息提供者身上拥有识别性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与真有可靠的联结,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特征将他与别的我们不应该寻求建议的人区分开。按照这一思路,可靠主义的理论受到了支持,因为看似具有可靠认知能力的人自然会成为优秀信息提供者的候选人。比如,当我们想要知道一场秘密会议的内容,那么在会场内参会,具有良好听力和记忆力的人自然会成为优秀的信息提供者。
然而,更为仔细的审查可以表明,可靠主义受到支持的表象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依赖于一个借助不可靠的认知能力形成真信念的信息提供者也可以是合适的,而依赖于一个通过可靠的认知能力形成真信念的信息提供者也可以是不合适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运气所扮演的角色。一方面,当信息提供者拥有可靠的认知能力时,我们也许拥有未消除的误导的挫败者并且信息提供者不知道误导的挫败者的存在,那么此时我们依赖信息提供者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当信息提供者缺少可靠的认知能力,但依然在好运气的帮助下为我们提供了可信赖的信息时,我们相信他提供的信息也是不合适的。(想象一个信息提供者错误地认为自己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进一步假定我们也知道这个信息提供者的父亲是一个特别有权有势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继续保持这种自信,因此他用了各种手段尽可能使所有事情如他儿子所预言的那样发展。最后,假设我们知道这个信息提供者的父亲能够操纵校内篮球比赛的结果。在已有的知识下,关于下一场校内篮球比赛的结果,信息提供者的证言无疑是我们能够信赖的信息,即使他自己关于此的真信念绝非来自于可靠的认知能力。)
抛开可靠性不谈,这里更值得关注的是,当我们无法判断信息提供者是否拥有可靠的认知能力时,或者当我们对信息提供者的证言将信将疑时,或者当社会上充斥着不可靠的信息提供者时,好的信息提供者能做些什么呢?显而易见,那些可以并愿意为自己的信念提供辩护的人,那些可以并愿意应对挑战的人,那些可以并愿意在分歧对话中用理性方法捍卫自身立场的人更可能被我们挑选为好的信息提供者,也因此更配得上拥有知识的人。此处诞生的知识概念是与辩护的论辩观有着紧密联系的,也是与反独断论有着密切联系的。
此外,独断的态度有碍于民主社会的构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看到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文化和信仰的多样性,并且这种多样性无法被简单地整齐划一。卢风指出,独断的理性主义是对话的障碍和民主的大敌。按照卢风(2018,22)的理解,“独断的理性主义往往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认为他们已找到了通往真理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或发现了真理大全的基本公理,于是从这些基本公理出发,按照逻辑规则即可无限逼近真理大全。”自视甚高的独断理性主义者否认对话、商谈和论辩的必要性,他们把异己之见看作是错误的观点,不愿虚心倾听,更不愿把他人看作是自己的商谈对象或批判对象。这样一来,独断的理性主义者在政治层面上倾向于不把民主当成是现代政治的必需品,而是放弃以对话的方式谋求和平共处,更可能以强权或武力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别人。
可见,独断的态度不仅是认识论层面的缺陷,它会进一步发酵,变成民主生活的拦路虎,成为现代政治生活的绊脚石。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这是一个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和谐的宏伟蓝图。为了这一目标得以顺利推进,很有必要破除独断论的倾向,减少独断态度在公共生活中出现的频率。
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展现了独断论的一些弊端。虽然此处的讨论还有遗漏,但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克服独断论的必要性。正是秉承这一精神,无限主义者展现出自己思想的独特价值。

3. 无限主义与反独断论

在《怀疑论概要》一书的开端,恩披里克就指出,对于任何探究,有三种可以设想的结果:或者是认为发现了真理,或者是认为真理不可知或不可理解,或是继续从事探究。认为发现了真理的一方是独断论者,认为真理不可知或不可理解的是学园派怀疑论者,而皮浪式怀疑论者则是继续探究。皮浪主义者既不在肯定的意义上肯定对真理的发现,也不在否定的意义上否认真理的可知。对于他们来说,上面的两种选择都是一种独断的选择,都是承诺于一个最终的标准。既然分歧业已普遍存在,并且可以通过怀疑论的十式与五式继续构造,因此我们不能独断地宣称已经发现了最终的标准,而只能秉承反独断的态度继续探究。在这样的一幅图景中,哲学的探究始终是开放的,始终指向对当下认知处境的超越,始终指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这一精神同样感召了无限主义者。无限主义者坚持认为探究的道路应该保持开放性,正如克莱因所说,负责的认知者努力相信且只相信那些值得相信的命题。这里重要的是做出认知努力,最后的成功不是必要的。而且无限主义者同时承认,他们并没有完成为信念提供辩护的所有工作,他们能做的只是将这一工作不断推进。我们可以将无限主义者反对独断论的努力归纳为下面三个维度。
首先,无限主义者在命题辩护的层面不承认有基础命题的存在,继而奠定无穷追问的可能。因此,一个真正的无限主义者能认识到,支持自己信念的理由链条是不重复且无止境的。这就意味着,在原则上自己可以不断追问,不断获取支持自己信念的理由,从而提升自己信念的可信度。虽然在实际的生活中,受制于实践的因素,这样的追问是不经济的,是不合适的,但这不等于在认识论层面是不可能的。承认无穷的理由链条打破了认知者将某个探究的点固化成特殊的点,并进而一劳永逸地停止探究,这也在根本上堵住了独断论产生的一个关键要素,即承认最终根基的存在。虽然从个人层面来看,承认最终根基的存在是很自然的选择,甚至能带来我们心灵深层所需要的确定性和归属感,但这种倾向同样藏着独断的危险。
其次,无限主义者在信念辩护的层面要求认知者以理性的方式回应挑战,满足具体情境中对话者的质疑。根据前面的讨论来看,这一要求不仅有知识论维度,还有语用的、论辩的和社会的维度。当认知者面临挑战时给出理由捍卫自己的信念,这不仅意味着在知识论层面自己的信念辩护是未被挫败的,还意味着信念持有者在认知共同体中是一个负认知责任的人。他的断言不是恣意妄为的断言,而是有理有据的断言。在面临挑战的时候,他不是傲慢不理,置若罔闻,也不是有所隐瞒,知而不言。相反,有认知责任的人不仅愿意展示出自己的信念理由,还愿意用理由来完成对于公共认知环境的建构。此处的建构核心在于对观点的理性表达和商讨。理性的表达使得信念的传播摆脱了强制灌输的色彩,理性的商讨使得观点的冲突得到最大程度的(理性的)消弭。正是经由这样的过程,才能在公共领域诞生有辩护的信念。正是经由这样的过程,在鱼龙混杂的信息泥潭之中,在诸多意见杂糅的公共领域中,真正的知识才得以脱颖而出。在公共领域之中,独断论及其衍生的知行态度足以将潜在的知识拉下舞台,从而变得和无知一样,最终没落在意见的领域。
最后,无限主义者对于真正知识的理解也暗藏了反独断论的维度。这一点虽然在文献中没有直接证据,但是结合克莱因对无限主义的定位以及他对于真正知识的刻画可以被挖掘出来。克莱因认为,无限主义所追求的真正知识是最受赞赏的真信念,并且他认为基础主义者的基础命题不是被理性提升的,所以无法解释最受赞赏的真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当然,我们不必仅仅把这一想法限定在个人主义的框架中。如果把视角拉到公共领域之中,我们会发现,即使一个内心中肯为自己的信念不断寻找理由,但是却不肯表达理由和捍卫自己信念的人,所拥有的知识也不是最受赞赏的真信念。因为这种知识无法在公共领域彰显自身,无法在与无知的交锋之中胜出,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公共领域,它顶多是一种伪装成无知的知识。相反,真正能在公共领域把自己彰显为知识的那种真信念,一定是与众多意见通过理性的方式“厮杀”而出,而这种“厮杀”活动是与独断的方式不兼容的。因此,最受赞赏的真信念一定需要在公共领域当中理解和追求,才能展现其最高的价值。
在结束这一段的讨论前,我想做一点必要的补充。独断的态度或独断论的产生并非只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似乎借助哲学的批判就能完全消除。借鉴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人们抵制改变(resistance to change)的现象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独断倾向在神经学层面的机制。
人的大脑调控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很多机体功能,比如感官的运动,呼吸的节奏,有规律的心跳,肌肉的收缩等等。经验研究表明,大脑的这一系列调控功能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进化适应的结果就是大脑必须高效利用有限的能量。当人们开始学习的时候,记忆也随着开始形成。刚开始的时候,通过学习获得的记忆容易被影响和打乱,但是随着记忆的巩固(consolidation),便有了对于干扰的抵抗力。
关于记忆巩固的研究,可以参见McGaugh(2000)。记忆巩固的主要神经机制是:新近编码的记忆痕迹首先经过海马区的回放得到暂时的保存,随后记忆痕迹被海马投射到前额叶,由前额叶再将记忆痕迹分布式地储存在新皮层。但被巩固之后的记忆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每一次对记忆痕迹进行提取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改写,被提取的记忆痕迹需要经过再一次的巩固才能被存储,这一过程就是记忆再巩固(reconsolidation)。记忆的形成和巩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能量,因此大脑遵循高效利用有限能量的进化性适应就表现为对记忆扰乱的抵抗越来越强。这也意味着,如果在记忆巩固和再巩固后缺乏对记忆扰乱的抵抗,大脑可能需要更多的身体能量,这就势必会影响大脑发挥其他功能,从而阻碍了有机体在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荣。
如果缺乏对记忆扰乱的抵抗,人们就无法保持情景记忆或长期记忆,但这些记忆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记忆对于人们思考、推理、预测未来以及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高效的长期记忆使得人们能发展出对环境事件的最合适的反映,并且促成了注意力、知觉、语言和智能的出现。
由于进化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了对于记忆扰乱的抵抗,这样的机制促发了一些典型的行为,比如拒绝相反信息(知识)的倾向,对于与已有知识(信息)相融贯的信息的快速巩固,而这些行为与独断论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人们的独断论倾向在神经科学层面可以看作是大脑按照能效进化适应的结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意识地克服独断论的倾向是需要额外耗费身体能量的,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复杂和辛苦。但其好处也很明显,正因为对独断论的克服,我们变成了更加开明的认知者,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认知者。这里的抉择是在身体的闲逸与心灵的求索之间的抉择,这不禁让人想起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一段相关论述:
上帝给了每个人在真理与安宁间选择的机会。任选一个,但不能兼得。在真理与安宁之间,人如钟摆一般摇摆。如果一个人偏爱安宁,那么他会接受他听到的第一个信条,第一个哲学理论,他遇上的第一个政党。这些很有可能都来自他父亲。他可以获得闲暇、商品和荣誉,但是通向真理之门却对他紧闭。如果一个人偏爱真理,他便不会让心灵的船只停泊,而是不断漂泊。他摆脱了独断论,并且辨别出所有对立的否定意见。这些意见就像墙壁,而他的生命便在其间摇摆。他忍受着焦虑与不完善的看法所带来的不便,但是他是获得真理的人选,而别人不是,并且他遵从了他存在的最高法则。
综上所述,遵从人类求知原则的心灵,注定要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大脑在进化中形成的抵抗改变的倾向。这是一件费力的事,是抵抗自然倾向的事,但其结果却是值得欲求的,也是我们应该不断努力追求的。

选自《无限主义与人类知识》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怀疑论问题拨动着众多哲学家的心弦。在众多怀疑论里,皮浪式怀疑论挑战尤为棘手。为了回应该挑战,有人找寻不可撼动的基础,有人找寻融贯的信念之网,但承认无限倒退的理由链条却是鲜有人尝试的看似荒谬的道路。本书充满了哲学探索的勇气,不走寻常路,在看似荒谬的道路上严肃寻找解决怀疑论难题的出路。通过无限主义的视角,我们发现人类知识独有的理性精神和非独断的价值。那么理性探索的精神如何披上了荒谬的外衣?怀疑论挑战背后又有什么隐藏的杀手锏?为什么对基础的执迷如此深入人心?本书围绕这些难解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哲学探讨并给出了富有哲学洞见的答案,是当代知识论研究,尤其是怀疑论研究中一部值得称道的佳作。——陈嘉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知识论学会会长)

求知是人的本性。在求知的路上面临两个敌人,一个是怀疑论,一个是独断论。怀疑论者认为知识是无法获得的,知识的归赋本质上是错误的,因此所有求知的努力都会以失败告终。独断论者在尚处于无知的阶段就误以为已经获得了真理,并且以真理占有者自居,无视异己之见,阻碍了真理的获得与传播。在双重夹击中,求知的道路困难重重。古希腊的皮浪式怀疑论最早将这一双重挑战表现在阿格里帕三难问题之中,而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构成了知识论领域蓬勃发展的动力。无限主义是当代回应三难问题的小众理论。本书系统介绍了无限主义的思想,深入考察并回应了该理论面临的困难。最终看来,从这一理论的独特视角入手可以开辟一条避免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求知道路,并且从中彰显出真正的人类知识所具有的真理性、开明性与对话性。

作者简介】

        王聚,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论、语言哲学与科学技术哲学,尤其是对怀疑论问题有深入且系统的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共三项,在Synthese,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皮浪主义怀疑论
第一节 皮浪主义怀疑论的思想史背景
1. 斯多亚主义与学园派怀疑论
2. 皮浪式怀疑论
第二节 悬置判断:十式与五式
1. 十式
2. 意见分歧
3. 无穷倒退
4. 相对性
5. 假设
6. 循环论证
第三节 阿格里帕三难问题及其当代解答
1. 基础主义概述
2. 融贯主义概述
3. 语境主义概述
第四节 皮浪主义怀疑论与当代怀疑论
1. 如何理解怀疑论的策略?
2. 作为悖论的彻底怀疑论
第二章 无限主义面面观
第一节 范特尔的无限主义
第二节 艾金的无限主义
第三节 克莱因的无限主义
1. 何谓真正知识?
2. 无限主义的辩护观
第三章 辩护无限主义
第一节 有限心灵困难
1. 克莱因的回应
2. 新困难及其回应
第二节 冲突理由链归谬问题
1. 什么是冲突理由链归谬问题?
2. 融贯主义与可替代信念难题
3. 问题回应
第三节 辩护的来源问题
1. 什么是推理?
2. 认知辩护的两个争论
3. 推理与辩护的关系
第四节 无限主义、基础主义与语境主义
1. 语境主义与基础主义的超越
2. 无限主义与基础主义的和解
3. 语境主义与无限主义之争
第四章 无限主义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无限主义与阿格里帕难题的消解
1. 认知倒退与论辩倒退
2. 理解人类知识:知识的可挫败理论的拓展
3. 论辩的基础主义与论辩的平等主义
4. 皮浪怀疑论的论辩式挑战
5. 重看无限主义的消解
第二节 无限主义与反独断论
1. 何谓独断论?
2. 独断论的影响
3. 无限主义与反独断论
第三节 无限主义与理智谦逊
1. 何谓理智谦逊?
2. 三种理智谦逊观
3. 三种谦逊观的困难
4. 理智谦逊的新观点
5. 理智谦逊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