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處方(一) 【辨證】寒濕閉阻。 【治法】散寒除濕,通痺止痛。 【方名】蠲痺鎮痛湯。 【組成】制川烏10克,制草烏10克,細辛6克,牛膝15克,蒼朮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沒藥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周天寒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風寒濕邪凝滯,經絡瘀阻。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方名】皂獨附薑湯。 【組成】皂刺30克,獨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薑黃15克,蒼朮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呂廣振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 【治法】舒筋活絡,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絡飲。 【組成】獨活15克,靈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續斷12克,木瓜10克,雞血籐30克,紅花9克,當歸12克,川芎9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曾沖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風寒濕氣侵入肌膚,流注經絡,濕凝為痰,痰瘀互結,閉塞遂道,營衛失其流暢。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滌痰通絡。 【方名】通經止痛湯。 【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黃柏10克,川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威靈仙25克,蒼朮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獨活15克,龍膽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天為1療程。 【出處】李治方方。 中藥處方(五) 【辨證】寒濕阻絡。 【治法】通陽開痺,驅濕逐寒。 【方名】驅痺湯。 【組成】細辛6-12克,制草烏6-12克,制川烏6-12克,麻黃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細辛、制川草烏的藥量即先從小量開始,逐漸增量。 【出處】李述文方。 中藥處方(七) 【辨證】陽虛氣弱,寒濕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利。 【治法】溫陽益氣,散寒祛濕,和血通絡。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葯甘草加味。 【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黃耆30克,黨參20克,當歸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風籐10克,雞血籐12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廣裡方。 中藥處方(十一) 【辨證】風寒濕痺,阻滯經絡。 【治法】除濕散寒,溫通經脈。 【方名】新方桂枝湯。 【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薑3-5片,甘草5-6克,大棗5-10枚,北黃耆15-30克,當歸10-15克,川牛膝10-15克,獨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劉志斌方。 中藥處方(十三) 【辨證】寒濕之邪,內傳經絡,氣血瘀阻,經遂不通。 【治法】祛濕散寒,溫通經脈,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烏湯。 【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參30克,制川烏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祝漢臣方。 中藥處方(十四) 【辨證】寒凝氣滯,瘀阻經脈。 【治法】溫陽散寒,化瘀通絡。 【方名】加減陽和湯。 【組成】麻黃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朮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尚爾壽方。 中藥處方(十五) 【辨證】勞傷筋脈,氣血不運,經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絡,緩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葯甘草湯。 【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罌粟殼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陳玉明方<坐骨神經痛> |
|
来自: Alkaid2015 > 《10.養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