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修一颗糊涂心

 松柏藏书楼 2013-09-11

《禅踪》文摘256

最近写日记自己常常叫唤“不识好歹”,因为这是自己最近的体会。无独有偶,那天老和尚在开会的时候给我们讲了“就修一颗糊涂心”。有人跟老和尚聊天讲如何修行的时候进行了一番探讨。说庙里面的人如何修行用功;到山里面修行如何修行用功;如何才算是修行用功等等。

在举例说到周边山上的修行人的时候,他们说山上有个老道姑,他们去她那里喝茶聊天,就问她一个人在山里面怎么修啊?条件这么艰苦;生活都困难;杂乱事情又这么多;你又这么老了,做事情都糊涂了……结果老道姑回答:“就修一颗糊涂心”。

在四祖寺周边的山上有很多的山洞,很多山洞都被修行人修整起来作为修行的场所。他们或者两三个人,或者一两个人,更多的是只有一个人在里面修行。他们没有供养,没有收入,完全是靠土地菩萨供养(自己种什么,土地菩萨就长什么),就像一般的山民一样生活。

他们整天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与山民不同的是,他们的房间里面一般供养着一些菩萨形像,来了客人煮水烧茶接待。要不是这点点的不同,还真难以区别是山民还是修行人。所以,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住在山里面的村民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自己以前也与他们接触过,聊过天。感觉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打坐,只会做事情,这算哪门子的修行方法。不管从哪个方面,看起来真的是稀里糊涂的人,常常还被强盗打劫,而且也不去想办法解决。自己当时我慢很大,从心里面是不认为他们是修行人的,所以后来也从没有再去与他们接触过。

现在自己才认识到,他们是真的修行人。不管他们有没有文化、拜不拜佛、念不念经、打不打坐,他们实际上是把修行落实到了生活中去了。就拿他们说的“就修一颗糊涂心”来说,就不是一般的境界。因为一颗糊涂心并不是什么都糊涂,而是心不糊涂,身外糊涂。

这一颗糊涂心实际上就是无分别的心。有了这一颗糊涂的无分别心,就不会在意自己吃的是什么?就不会在意自己住的是什么?就不会在意自己穿的是什么?就不会在意自己用的是什么?就不会在意自己做的是什么……只管努力去做事情,高好自己的日常生活。

有了这一颗糊涂的无分别心,就不会在意来的是什么人?就不会在意来人需要的是金钱(强盗);就不会在意来人需要的是茶水(客人);就不会在意来人需要的是聊天(过路人);就不会在意来人需要的甚至是生命;只要有就提供给他们,只管供养。

有了这一颗糊涂的无分别心,就不会在意来的人是否想在这里吃顿饭?就不会在意来的人是否想在这里过一夜?就不会在意来的人是否想从这里要件衣服?就不会在意来的人是否想在这里喝口茶、歇一歇、甚至躲躲雨……?就不会在意来的人是否……一切只管付出与提供。

同样也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米给自己;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菜给自己;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油给自己;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香给自己;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腊烛给自己;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钱给自己;不会在意来的人有没有送……一切只管接受。

他们真的是达到了永嘉大师说的:“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的境界,自己哪里还敢小看他们啊。而且这个境界自己不是十年八年能够修成的,三十年、五十年也不见得能够达到呢。

要不是师父提醒,自己也还真没有去注意他们。被师父一提醒,自己才把自己以前对他们的观察回忆一通,才发现他们真的是很了不起。不要说一个人住在山里面,一切的事情要靠自己,何况还有这么多的困难。很多人很可能光是一个人孤单地在山里面生活也还会害怕的吧。

生活中的困难;作务中的困难;接待中的困难;孤独的困难;生命的困难;生存的困难……这么多的困难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像自己现在在写东西就怕别人打扰,而他们不管是在做什么都要接待随时来的客人;不管是在种地,还是在做杂务或者是做饭,随时要处理一切的事情。

想想这些真的是很惭愧,再仔细想想这就是住山的本钱。自己也一再地想积攒住山的本钱,那么就要向他们学习。以后有机会要去拜访拜访他们,向他们学习如何自己一个人生存与生活;向他们学习一个人住山的方式;向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住山的接待问题;向他们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