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泄泻防治

 昵称mt5Lu 2013-09-11
慢性泄泻:温脾暖肾 理气化湿
□ 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慢性泄泻常以脾肾亏虚为本,虚实夹杂,其久病不愈,并非邪气之盛,而是正气不足,无力驱邪,病邪留滞,更伤正气,互为因果,迁延缠绵。故补脾肾之阳气,增强抗病能力,是祛除病邪的先决条件。此外,情志不遂也是慢性泄泻久病不愈的另一重要因素。

  泄泻又称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中医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慢性泄泻是指泄泻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每天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大便有时带有赤白黏液或含未消化物,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伴见腹痛腹胀,排便急迫,肛门不适,神疲体倦,泄泻有时可因饮食寒冷或辛辣、情绪改变、腹部受凉等诱发。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肠道综合征候群,主要是肠道吸收功能的紊乱与肠道出现炎症反应所致,包括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肠结核等疾患。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引起慢性泄泻的病因有脾胃衰弱,或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或由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刘启廷认为,脾失健运、肠失传化、肝失疏泄、肾失封藏是本病病机的重点。脾气不足,运化无力,升降失常,则生泄泻;肠腑受伤,不能泌别清浊,水谷并下而成泄泻;肝郁犯脾,气机阻滞,运化失常,水谷清气下趋大肠而为泻;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脾失温煦,水湿不化,可致大便滑脱不禁。临床上来诊的慢性泄泻患者以脾肾阳虚者为多见,多表现为大便溏薄,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腹胀纳少,四肢不温,体倦面黄,腰膝酸软,或黎明之时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沉缓弱等,因病程较长,患者普遍出现体质虚弱、精神紧张的表现。为此,刘启廷拟暖脾固肾汤,以温养脾土、扶助肾阳、调和气机、固肠止泻。

  方药组成:炮姜3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炒白芍30克,炒白术30克,肉豆蔻15克,砂仁6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组方依据:本方所治慢性泄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泄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次数增多,遇寒即发,腹痛即便,便后痛止,便稀无脓血,有时便中带有赤白色黏液,或在早晨五更时发作。刘启廷认为,此乃脾肾阳虚,腹中寒积,运化失司,固守无力,遇冷即发。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药用炮姜、吴茱萸、肉桂,三者皆辛温之品,均具温中、止痛、理气、燥湿之功,可燥脾胃之寒湿,除脐腹之寒痞,合用温中散寒、助阳止泻功倍。炒白芍、炒白术一为养血药、一为补气药,白芍酸寒,长于平抑肝阳,炒用则寒性减弱,长于补肝敛阴,白术生用健脾而不燥,炒用则燥湿补脾止泻,二者合用,补脾燥湿,柔肝缓急,调和气机。肉豆蔻、砂仁同入脾、胃二经,均具有芳香化湿和温里作用,肉豆蔻辛温而涩,涩而不滞,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既善温中涩肠,治阳虚久泄,又能温中行气,治虚寒气滞,标本兼顾,为治疗虚寒性泄利之要药;砂仁化湿行气、温胃开滞、健脾安胎等作用,两者配伍,暖腹涩肠,温脾行滞,固肠止泻。诸药合用,共奏温脾暖肾、散寒消积、涩肠止泻之功。

  加减运用:病程较长、久泄滑利不止者,加赤石脂、煨诃子;气机失调、腹部上下窜痛者,加广木香、防风;久泻致脱肛者,加人参、黄芪;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若痛泻久治不愈者,加米壳。

  典型病例

  董某,男,45岁,2012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主诉腹痛泄泻二年,反复发作,每天大便5~6次,腹痛即便,有时急于排便难控自遗,粪质溏稀不成形,有时夹白色黏冻或泡沫,晨起症状尤甚,脐周撑胀不舒,进食后或大量饮水后则肠鸣漉漉,便后腹部暂爽,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两年来体重下降10公斤,间断服用多种药物,仍反复发作。腹部超声未见异常,粪常规(-)。

  此为脾肾阳虚,寒湿内阻,运化失职。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予暖腹固肠汤加减。

  处方:炮姜3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炒白芍30克,炒白术30克,肉豆蔻15克,补骨脂30克,炒山药30克,赤石脂30克,陈皮6克。10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分两次早晚温服。嘱其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炸及不易消化食物,注意腹部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2012年6月6日二诊,服药后腹痛泄泻略有改善,每天大便3次,粪质稀溏夹带黏冻,矢气多,腹胀减轻,食欲增加,停药一周,复因情绪不稳又有加重趋势,舌淡苔薄白,脉沉缓。予上方加防风15克,水煎服。

  2012年8月8日复诊,上方连服30剂,大便每日2~3次,便质稀不成形,腹痛即便,便后腹爽,体重增加3公斤,精神体力渐恢复。三天前因饱餐后过食生冷,复感脐周窜痛撑胀,大便稀不成形,担心泄泻再次复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疗同前,予上方去炒山药、赤石脂,加木香10克,以健脾消滞、下气宽中、行气止痛。

  2012年1月16日再次复诊,自述服上药大便恢复正常半年多,体重增加近5公斤。一周前因生气后进食过夜韭菜馅水饺,再次出现腹痛肠鸣,大便稀溏,伴脐周微胀,心情急躁,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此次发病因情绪失控、饮食不节导致,脾肾阳虚为本,肝郁克土为其诱因,故治宜温肾厚肠、抑木扶土,仍以原方化裁,药用炮姜30克,肉桂10克,炒白术30克,炒白芍30克,陈皮15克,防风15克,木香10克。10剂,水煎服。20剂。近期经电话随访已基本痊愈。

  按  本病例症见大便稀溏、晨起腹痛即泻、便中夹带白色黏冻样物,畏寒肢冷,为脾肾阳虚之见证。暖腹固肠汤重在温养益气,以扶正固本。初诊在原方的基础上添加补骨脂增加补肾阳作用,加炒山药、赤石脂以助健脾固肠,陈皮易砂仁以行气除胀。二诊加防风升脾阳而止泄,又取痛泻药方之义,舒脾泄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三诊因腹部窜痛又加木香,理气消积以止痛,健脾燥湿复脾运。末次就诊因情绪诱发,故拟方抑木扶土、温肾厚肠以止泄。
脾虚泄泻验方

  1. 生姜3~5片,大枣5~6枚,陈皮、黑白糖各适量,晨起煎服或煎水取汁,泡馍吃。

  2.莲子、小米、黑白糖各适量,红枣5~6枚,共同煮粥温啜,亦可加适量黄芪共煮。

  以上两方主治脾胃太弱而食少泄泻、针药不接受者。(车星辰)

敷脐治泄泻

  处方1   木鳖子30克,穿山甲15克,大黄10克,牙皂10克,僵蚕10克,麻油500毫升,黄丹25~35克。

  制法   将上述药物用麻油浸泡1周后,以慢火煎熬药物至焦黑时,捞去药渣,徐徐加黄丹,边下边搅拌均匀,离火冷却收膏。

  用法  取制备好的药膏摊于厚布或纱布上,厚约0.6~0.8厘米,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2天换药1次。连续使用。

  主治  通治各种急慢性腹泻。该方来源于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著之《理瀹骈文》。

  处方2  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各30克。

  制法  将上述药物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 

  用法   将炒热的药包放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    

  主治   慢性泄泻。 

  处方3  艾叶3克,荜澄茄15克,吴茱萸1克,细辛、防风、公丁香各10克,川椒、干姜、香附各15克,大青盐20克。 

  制法  将上述药物加工成粗末,炒热,装入30厘米×20厘米的布袋中,备用。

  用法   将药袋放脐部,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为宜,稍凉时可用电熨斗反复熨药袋,施治时间最好在晚间进行,每日1次,每次40~60分钟,连治4周为1疗程,1剂药可用2次。 

  主治   脾胃虚寒泄泻。 

  处方4  黄连12克,滑石30克 ,木香15克,吴茱萸4克。

  制法  将上述药物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备用。

  用法   取药末10~15克,撒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贴于脐中,1日换药1次。

  主治   湿热泄泻。大便下泄如注,粪色黄褐而特臭,口干渴,或面红身热,或泻物灼肛,舌苔黄,脉滑数。

  处方5   肉桂3克 ,白胡椒15克, 鸡内金3克,枯矾6克,新鲜葱头3~5节。

  制法  除葱头外,余药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

  用法  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未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脐部,每天敷2小时即可,每日1次,6次为l疗程。

  主治  肾阳不振之五更泄,泄泻日久。小腹畏寒喜暖者。

  处方6  车前子9克,滑石粉6克,甘草3克。

  制法  上药共碾成细粉末,瓶贮备用。

  用法  临用时取药末适量,填满患者脐孔,外以纱布盖上,再用胶布贴紧。每天换药1次。一般填药2~3次可愈。

  主治  湿热泄泻,大便泻下如注,腹部灼痛,大便色黄而臭,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处方7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胡椒、木鳖子、公丁香各l克。

  制法  将上述药物共碾成细末,备用。 

  用法  以热米汤适量,调和上述药物末做成1丸,将药丸填塞入患者脐孔中,外以胶布固定,待脐孔恶到灼热发痒时揭掉。每日换药1次。宜忌食生冷及油腻食品。

  主治  五更泄,黎明前腹胀痛,肠鸣即泄,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裴红)
腹泻验方

  莲薏粥 

  材料  白莲肉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

  制法  白莲肉泡去皮,与另两味加水煮作粥。分数次温食。

  功  效  健脾祛湿。用治脾虚泄泻。

  无花果叶

  材料  无花果叶(鲜品)100克,红糖50克。

  制法  将鲜叶切细,加入红糖同炒,研末。开水送下,顿服。

  功效   固肠止泻,用治经年泄泻不愈。

  烤馒头

  材料  馒头1个。

  制法  将馒头置于烤架上,放在炉上慢烤,烤至焦黄色,只吃馒头的焦外皮。早晚各吃1次。   

  功效  健脾止泻,用治消化不良泄泻。

  鲫鱼羹 

  材料  荜茇10克,缩砂仁10克,陈皮10克,大鲫鱼 1000克,大蒜2头,胡椒10克,泡辣椒10克,葱、盐、酱油各适量。

  制法  将鲫鱼去鳞和内脏,洗净,在鱼腹内装入陈皮、砂仁、荜茇、蒜、胡椒、泡辣椒、葱、盐、酱油备用。锅内放入油烧热,将鲫鱼放锅内煎,再加水适量,炖煮成羹即成。空腹食之。

  功效  温中祛寒。用治脾胃虚寒之慢性腹泻。

  猪肾汤 

  材料  猪腰子2个,骨碎补20克,食盐等调味品适量。

  制法  先将猪腰子剖开,剔除白筋膜,切片洗净,加水1千克与骨碎补共煮至熟。将骨碎补捞出,下调味品。饮汤食猪腰子。隔日服用1次。

  功效  疗虚补肾,强身止泄。用治老年人肾虚不固、时常腹泻且经久不愈。(北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