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是农耕活動千百年演变积累下来的人地关系,表现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叠加的土地形态,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景观系统。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若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全面、深入的认识,盲目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法来指导农业景观的建设,将导致农业景观特质性核心价值的消失与乡土特色的丧失。农业景观资源的科学旅游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和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依据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提出整体性、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协调共生原则以及农业景观特质性的系统保护模式,并以广东南海西樵旅游开发中西樵山七星村的传统特色农业景观“桑基鱼塘”有机再生为例,分析如何在旅游开发中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农业景观;特质性;乡村旅游;桑基鱼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8—0104—08 1 引言 关于农业景观的定义比较多样,其中典型的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对农业景观的定义。特纳(Turner)提出,农业景观是指农田、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王仰麟等学者认为,农业景观是指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動在具体地域空间上的落实。还有定义认为,农业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经人们长期农业生态活動的改造而成的复杂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从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提出农业景观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動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与土地格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业景观是指以乡村聚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为背景,以农业活動(耕作、畜牧等)为本底,由历史、人文等因素构建的农业土地景观形态。典型的农业景观包括桑基鱼塘、梯田耕作、稻田养鱼、都江堰水利工程、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以及欧洲的圃制农业等。与工业景观和城市景观等相比较,农业景观具有自身的特质性,这种特质性是农耕活動千百年历史演变积累而形成的独特人工生态系统,也是在乡村地域的地理、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基础上,与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综合叠加的土地形态。农业景观的特质性既体现了人类和乡村社会所独有的多样性生存智慧,也折射了人类和自然协调一致的内在联系,是自然和农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晶和见证,其蕴含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活力源泉。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农业景观特质性,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村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早期的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并提出以国家公园为导向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方式。近年来,乡村旅游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以及对当地建设的实际影响等问题日益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艾瑞克(Erick)在美国卡罗莱纳东北乡村地区通过问卷等方法研究农民、旅游开发公司、政府和旅游者等不同人群对旅游开发对的态度和感知,结果表明,相关利益各方的感知状态与程度差异较大。阿里萨(Aliza)对以色列旅游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性的研究表明,旅游活動和农业生产的相关性不强。而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旅游方面的收入和回报较低,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支持。阿比(Abby)在马来西亚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旅游业的增长和突出的问题在于忽视当地的自我能力建设。旅游发展对于乡村区域发展和农民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核心与边缘区的空间差异。通过对尼泊尔10年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旅游对于改变乡村贫困的作用不大。国内研究比较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等方面,尤其是农家乐的乡村旅游模式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旅游资源的研究偏重于风景,而对农业景观资源综合特性的研究非常缺乏。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也逐渐成为研究前沿方向。因此,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特有的景观资源以及研究其环境保护策略、自我生产能力的建设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的农业景观大量被破坏甚至消失。通过对部分乡村旅游开发地的调查和走访,了解到制约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唯利是图,缺乏保护意识。一些政府官员的政绩意识严重,企业经营者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在开发建设中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二是从业者素质低,缺乏理论指导。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者,抑或规划建设者,很少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或培训。三是发展时间短,保护制度和标准缺乏。我国对农业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尚不成熟,没有形成健全的制度和标准。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农业景观核心价值消失、旅游产品雷同、乡土特色丧失等问题。 2.1农业景观核心价值的消失 农业景观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体现在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和各种生态与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性,例如哈尼梯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多维的物质循环系统,同时在审美价值上,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此外,欧洲的圃制农业表现为黄或绿的庄稼地、绿色的草场和褐色的休耕地交替出现在连绵起伏低丘陵上的美丽风景,中国哈尼梯田、美国北达科他州的麦田和欧洲莱茵河畔沿岸的葡萄园都形成地区独特而壮美的风景。 在开发过程中,若管理者和建设者缺乏对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核心价值的全面认知和缺少审美意识,忽略对农业土地特有的生产方式以及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的保护,采用城市景观建设方式来指导农业景观建设,只强调建设形式、色彩等满足视觉要求,“临摹”城市园林景观,不合宜地修建广场、游览道路、绿篱、模纹花坛、假山、亭台等,将农业景观作为一种游览元素看待,忽略历史过程的内涵与生态结构,这些建设方式不仅破坏农业景观的生态结构稳定性和生物链,还将摧毁农业土地的历史信息与特性,使其失去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典型特征。使农业景观的核心价值迅速消失,并导致人们缺乏对农业景观的认同感。梯田系统、稻田养鱼等农业景观蕴涵着非常完整的生态循环、生产循环与环境保护功能。若为了旅游娱乐,盲目开发利用,必将破坏生态环境。曾有粤北山区某农业旅游区忽略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在农业观光区内盲目换种大量热带植物,植物在冬季大量死亡,反而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 2.2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雷同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就表现在其复合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具有丰富的水系、植被以及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当前农业旅游产品基本可以概括为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垂钓等)、餐饮(吃农家饭)、休闲(住农家、棋牌乐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雷同,重复建设若干观光园、农家乐,这种单一模式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模式下,很自然将农村建设为城市的“休闲后花园”,忽略对当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的产品并不仅仅只是采摘体验和农家菜,若能重视对农业景观资源特质性的旅游开发、利用,必能提高村民、游客等群体的审美素质,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可持续保护乡村环境。 2.3农业景观乡土特色的丧失 在一些农业旅游区开发中,把原有的农村当作“白纸”,规划和建设“标准化”或“旅游企业标准化”的新农村旅游区。例如规划“西班牙风情村”、“地中海风情村”等所谓国际化特色,在田间铺设大量混凝土路,砍掉大片树林,填埋一些池塘和河道,拉直蜿蜒的河道,给充满野趣的河岸砌上了混凝土。这种千村一面的建设方式,使得农村变得平庸无味,破坏了具有地域和历史特色的农业景观,造成乡土特色的丧失。 3 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原则与模式 3.1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 农业景观从发展阶段来看,可分为传统农业景观和现代农业景观。传统农业景观是建立在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和人地矛盾不突出的农业生产系统基础上的;而现代农业景观是建立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管理农业生产系统基础上的,其景观格局变化更为频繁,景观异质性更趋复杂。无论是传统农业景观或者现代农业景观,均具有“三生”功能特质性,即生产、生活和生态。首先是生产,农业景观的形成源自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和农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结晶和见证;其次是生活,农业景观包含农业生产者生活居所村落建筑以及长期生活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文化,这是通过长期积淀和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生活形态;最后是生态,农业景观的生态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思想体现的人工生产生态系统,代表一个区域或者国家千百年来对土地的实用形态,甚至是永续利用的生态形态。农业景观是具有“三生”功能(生产、生态、生活)的有机景观体系,“三生”功能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例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不仅仅是游客“凝视”的壮美景观,在这农业景观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人文特性。森林一村寨一梯田一江河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山上的森林是梯田的水库,山下的江河是森林水源,其内在生态机理紧密联系,生物物质流循环保持了梯田千百年肥力不减退,在这样的环境下,哈尼梯田中的传统水稻品种种植百年遗传特性不变,生物多样性非常显著。在长期的梯田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特色哈尼村寨、分水制度、丰富的农耕节庆等。综上所述就是一个农业景观系统特质性的综合表现,若其中某一环节被破坏,就有可能发生系统崩溃。 3.2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原则 从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三生”功能出发,笔者认为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原则至少应包含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以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为原则,强调乡村旅游开发目标和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目标的一致性,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整体效益。其次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发展需要的原则,强调乡村旅游农业景观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同时并重,合理利用资源,为后代维护和保留资源条件。再次是地域分异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存在结构不同、形成和演变规律不同以及景观的功能不同等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在充分研究区域农业景观要素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最后是协调共生原则。农业景观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和各景观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使各子系统合作共存,协调、有序和相对平衡。 3.3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模式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乡村旅游的开发采用实地深入调研以及计算机辅助GIS、RS等现代技术途径,对农业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结构进行监测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案制定,并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论证,在保护农业景观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综合特质条件下进行后续建设与管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达到对区域农业景观的数量、质量、生态环境的利用状况进行实时调控和管理,维护农业景观的生态系统结构,实现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如图1所示)。 在前期实地调查阶段,要通过田野调查、农户访问、古籍研究、地方志查阅等方法系统研究农业景观特质性。同时,收集该地栽植品种、土壤、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记录,关注该地景观水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调节的实际经验,明确该景观类型的特质性。建立农业景观特质性要素信息库,包括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其适应性、不同尺度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融合状况、农业景观内部的動态关系(生物种间的動态关系)、水土资源状况、与之相关的环境安全与农产品安全等要素信息的描述。对农业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结构所进行的监测与评估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估开发活動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威胁,以及农业景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障碍性因素;另一方面是根据旅游开发的目标,有效确定当地农业景观资源的保护目标。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的规划设计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实地调查结果与特质性要素信息库内的信息,研究该地农业景观在新开发环境条件下的适宜l生以及其特质性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分析其对区域范围的生态环境影响状况等。对区域内农业景观的利用状况进行实时调控和管理工作,其中要包括确定保护措施和适应動态发展的管理策略,同时,旅游活動的开展要与农业景观的生态系统与生产特点相适应。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应当是重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不是改变农业景观的特质性和改变土地承载的乡土文化的特色,更不是在旅游发展中把农村变成游乐场,造成生态系统的解体,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景观丰富度的减弱,变成单一的游览元素,以至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对农业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是实现农业景观的有机再生,即一种基于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的生命过程的延续和再生,也是农业景观的“三生”(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改造与升级再现。乡村旅游应当重在保护集生产、生活、生态以及审美于一体的农业景观特性,挖掘多样化的乡村旅游活動,促进农村地区综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与持续性发展。 4 乡村旅游发展与桑基鱼塘的有机再生 联合国国际地理学会秘书长曼斯·哈尔德曾盛赞桑基鱼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動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①。桑基鱼塘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最佳的农业生态模式之一,曾是珠江三角洲大地上最令人赞叹的农业景观。由于地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下,其农业景观格局变化急剧,并已经逐渐消亡。当前,伴随乡村旅游的开发,促使一些抛荒的桑基鱼塘得以保护开发和有机改造,成为旅游与农业景观的保护相辅相成的典型案例。 4.1桑基鱼塘的特质性与变迁 桑基鱼塘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景观,也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土地利用模式,还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動人民创造出来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栽桑养蚕养鱼生产形式。据现存文献记载,这种独特的生产结构和水上利用方式形成可以追溯到明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水网交错,地势卑湿,多低洼之田,种禾易受水淹,然而将低洼之田挖深改作塘,取挖出之泥复四周成基,“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采取“桑基鱼塘”的形式不但避免了水淹之患,收到了“十倍禾稼”经济效益,而且能形成一个非常理想的生态环境。蚕、桑、鱼、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水陆相互作用,通过多样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形成连锁反应,“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是一个整体协调、循环的生态系统(如图2所示)。桑基鱼塘的景观特质性集中表现在其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机理以及“高畦深沟”基塘的结构具有适应低洼湿地,容易形成内部良好循环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前期,珠江三角洲的鱼塘面积达65万多亩,其中顺德南海两县就占了55万亩。历史上的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西部地区,即顺德县(现为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县(现为佛山市南海区)、新会县(现为江门市新会区)、鹤山县(现为江门市)等地,曾被称为广东省塘鱼主产区,俗称桑塘区。如今,仅有零星几个示范点存留在顺德、南海的农业观光园内,基塘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消失,仅仅作为旅游观赏,其农业景观的“三生”功能已经不复存在。 4.2桑基鱼塘面临的威胁 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发展为现今的世界工厂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蓬勃发展,桑基鱼塘面积急剧减少,20世纪末,伴随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桑基鱼塘几乎消失殆尽,甚至有学者戏称,“只留下桑基鱼塘的情怀给人们津津乐道。”桑基鱼塘衰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動力转移,农民转行进入城市谋生,成为农民工,放弃了传统的产业,大量的农民举家离开村庄,逐渐聚集到交通便利的城市从事其他职业,使原来的村落成了“空心村”。厂房建设、城市化或者城郊绿地的建设侵占了原有的农业土地,村落景观空间变成了即将消失的文化元素空间,没有了“桑基鱼塘”文化延续的基础。传统农耕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农业景观正面临着失去传承的威胁,这种现象使农业景观的核心价值迅速消失。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解体,基塘系统的循环生产功能已经丧失,虽然有鱼塘存在,但是已经是单产养鱼或者因为其生产价值低而被抛荒。 4.3乡村旅游的发展促使桑基鱼塘有机再生 笔者以广东佛山市南海七星村为例,探讨桑基鱼塘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如何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实现有机再生。七星村曾经是桑基鱼塘主要分布区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樵七星村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最佳生态循环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七星村的基塘区作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得以留存,但是大量鱼塘却被抛荒。 2007年,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西樵山将七星村纳入大景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推動七星村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以实现旅游业与农业资源共享、发展互补。从2007年起,七星村启動了桑基鱼塘改造工程,发展目标是改善旅游环境,展现其独特的岭南桑基鱼塘农业景观风采,形成以水产养殖与旅游度假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型农业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七星村进行桑基鱼塘有机改造,根据桑基鱼塘的农业景观特质性,首先恢复其生物循环结构的生态系统机理,考虑到桑树栽植已经逐渐退出生产舞台,不合适继续种植,结合旅游休闲和提升基塘湿地景观的要求,将恢复的基面改造为林基、花基、菜基与果基,以实现保持水土、生态环境,恢复其生物循环的保护性发展,赋予“桑基鱼塘”新的内涵。其次是恢复基塘的结构关系,针对原有基面坍塌或者面积较小,延续其循环特性,利用清塘内的淤泥进行扩基,保持基塘的面积比在4:6或者3:7,保护基塘系统的完整性(如图3所示)。 对桑基鱼塘农业景观特质性进行“有机再生”,即尊重其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与结构,在新时期的发展条件和新的功能要求下,进行提升改造,而不是单纯为旅游发展而将抛荒的基塘系统改建为湖泊、池塘或者是铺成广场(如表1所示)。有机再生为传统的桑基鱼塘基塘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保护当地环境与开展旅游活動。2010年,由于七星村美丽的林基鱼塘(基面种植树木)以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被纳入广东省绿道的规划范围,成为全省绿道大旅游休闲区的一个部分。 基于农业景观特质性的旅游开发、重构、保护与利用,使新时期的“桑基鱼塘”成为具备“三生”功能,即农业土地资源的生产服务功能(高效种养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与科普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生态服务功能(气候调节、植被保护、洪涝调节等)的特色农业旅游区,以及无公害果蔬和鱼类品牌农业基地。 5 结论 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单一地开展农事活動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需要。笔者认为,需要在开发中综合考虑农业景观特质性,依据其“三生”功能,探索农业景观因地制宜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方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相统一,以及农业景观与乡村环境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同时,农业景观特质性保护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整合不同专家资源,需要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给予经费和技术支持,以便能开展更为深入详细的研究。 [责任编辑:刘鲁;责任校对:吴巧红]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7/view-372385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