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27-32

 昵称13862958 2013-09-12

 27 龙飞在天

 又是一个龙年,龙的形象无处不在,而最多数量的龙,在紫禁城。

   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犷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

   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在魏晋有了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明清时期,龙的形象更加精雕细刻。

   最早将皇帝和龙等同的记载,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

   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位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对这位使者说:“今年祖龙死”。祖龙,就是指秦始皇。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既然是龙的化身,那么历代君主,则无不自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皇帝的脸叫龙颜,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皇帝的孩子称龙种。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用的床叫龙床,帝王贵胄使它至尊至贵。

    最后一位以龙自居的人,已经在100年前退位。龙,不再是某个人独享的尊号,它落入凡间,融入十几亿人的生命,在每一次呼吸,言语,举手投足间,彰显着龙的传人的尊严。

28龙宫未故  

 公元1421年5月,一个阴云密布的夜晚,一道霹雳直中奉天殿屋顶,刚刚落成四个月的三大殿,化为灰烬。既使贵为帝王,面对雷火也无可奈何,保佑宫殿的希望,被寄托在传说中的神兽身上。

   在故宫众殿的正脊两端,有一种被称为螭吻的神兽。相传,螭吻喜欢吞火,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明史?五行志》中记载:紫禁城,在明朝共遭受13起雷击,其中有6次是击中宫殿的螭吻,螭吻受损,而宫殿安然无恙。

   这个螭吻,是龙的第九个儿子。龙生九子,各个不同。

   龙的大儿子囚牛,平生爱好音乐,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

   二龙子睚眦,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的龙纹,便是睚眦的像。

   龙三子嘲风,喜欢蹲在险要的位置上,向远处张望,它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

   龙的第四个儿子蒲牢,是形似盘曲的龙,蒲牢喜欢鸣吼,于是,人们只要铸造大钟时,就把蒲牢铸为钟纽。

   排行第五的龙子狻猊,形状像狮子,狻猊喜欢静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坐上和香炉上的脚部,多用狻猊装饰。

28 龙宫未故

29门钉纪事

   这一年的故宫大修,工人给宫门换装了新的门钉。

   紫禁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宫城里每一个院门上,都有一排排门钉,朱红色的大门,镶嵌着饱满厚重的金黄色。

   据说,门钉是鲁班发明的,它不仅具有构造功能,也是装饰品,更体现着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大门上装门钉,本来出自构造的需要。

   在大门本板和穿带部位钉上铁钉,是为防止门板松散,但钉帽外露,有碍美观,古人就把钉帽打成泡头的形状,这样,门钉就有了装饰的功能。

   自隋唐以来,人们就在大门上使用门钉了。

   普通的门钉进入皇宫,身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里的门钉不仅有加固和装饰大门的建筑意义,也充满权力与等级的政治意义。

   皇家建筑,体量大,门也大,需要门钉的路数也多。

   通常皇家门钉,设竖九路,横九路。亲王家设七路乘九路;王府家设七路乘七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门钉规格为每扇门的门钉,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颗门钉。

   九,在中国古代数字中,被认为是最高的阳数,属于天子的礼制。门钉采用九,来代表至高无上的皇权。

   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也就是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唯独东边的东华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

   为什么这里用代表因数的偶数门钉,而不用代表阳数的奇

30紫禁天街

   在故宫,守卫皇宫的官兵都发有一块腰牌,这是一枚特别通行证,颁发时再书写上使用者的相貌和编号等,以便查实。

   通行重要的禁门,则必须使用由阴阳两扇组成的合符。通行者持阳文,守卫存阴文,两相和合无误才能通行。

   在合符分与合的森严戒备中,有一条特殊的通道。这条通道,它连接着前朝与后宫,它是分隔国与家的界限,它是清朝后宫女性,一生走不出去的,前朝大臣若非奏召,严禁进入的地方。这就是景运门与隆宗门之间的这条天街。

   中国古人,视空间为一个阴阳的组合概念。紫禁城布局在阴阳融汇的环境里,而阴阳又把紫禁城划分为两极,天街与中轴相交,形成紫禁城的中枢,而天街,就位于紫禁城最平衡的中心。

   紫禁城的中轴天街,既是左右,前后,内外,阴阳的划分,同时又恰好是一切划分的汇合。这是以空间来分隔,以空间作缓冲、黏合的巧妙布置,骤看,并不突出,却非常重要。

   这个过渡的空间,南北宽度最窄处只有约30米,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等典礼仪式,都在这里举行。

   处于内外朝之间的天街,也成为内朝与外廷两个势力圈的中心点,皇帝就在中心点做出平衡。两方势力在这里渗透,博弈。

   在古代,任何获准踏足这里的官员,都只能从广场东西两端的禁门进入,他们所见的,就是一个纵深两百米的深邃庭院,长长的天街了。

   这座禁城,这样一条戒备森严的要道,也曾发生过历史的意外。

   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京城附近一支队伍,直接攻打入天街西侧的隆宗门。

   当年激战时,有两支利箭射在隆宗门上。一支射在隆宗门内,东侧北起第二排第四根椽头上;另一支射在隆宗门外悬挂的门额上。

   两支箭的箭杆今已不存,箭镞深深地射入椽头和门额的木质中,不知何故,当年未被拔去。

   这两支射向相反方向的利箭,仿佛清朝皇家的警示,被封存在这天街的一角,距今已经190年了……

31御门听政

如果能把紫禁城折叠,正中的地方就是乾清门。

   这,是紫禁城的一条分界线,之前为国,之后为家,家国之间共有7道门连接,其中,最重要的门就是乾清门,它是天子居所的门户。

   乾清门,不仅仅是一道门,还是一个舞台,国家最高级别的会议“御门听政”就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代的御门听政不尽相同。明代,皇帝在皇极门举行听政,也就是今天的太和门。而清代,皇帝选择在乾清门听政。一个选择在国门口听政,更重仪式。一个选择在家门口听政,就近从简,更加务实。

   不管是太和门,还是乾清门,明清两朝的听政,都选择了露天的方式。而且,每天一早,天没亮,大臣们就得从家出发,不管酷暑严寒,风雨无阻。

   为什么不选择在殿内进行呢?这里面有个说法:

   作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与臣民商量的事情,也要让上天知道。露天听政,表明了恭谨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但是,一些私密性的接见和递呈,也需经过乾清门。公开或隐秘的政治游戏,在乾清门前交替上演。

   从远处看乾清门,就像一个宝座,两个影壁梯形展开,更增添了宝座的气势。从更远的地方看过去,乾清门,如同张开的怀抱。

   最令人叫绝的是,左右两边长长的红墙,又将后宫遮盖得严严实实,只在红墙上方,留下一抹金黄,一抹遐想……

   庄严,平和,开放,而又内敛。

   这,也许就是王者的姿态吧。

32正大光明

    1644年,满清入关,年轻的顺治皇帝,成为清朝入住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

   他把寝宫选在了乾清宫,后来,他在殿中央挂了一块匾额“正大光明”,这是新王朝的治国宣言。

    后宫的建筑以乾清宫为首,很多关乎国家命运的决策,从这里下发全国。顺治帝的治国宣言,后来逐渐演化出另一种味道。

   就在这块匾额下,康熙的众多皇子为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明争暗斗,耗尽了老皇帝的心力,此情此景,不过是千百年来皇位传承,戏剧的重演而已。

   最终的胜出者雍正,也许太有感触,所以,痛定思痛,创建了秘密建储制度。

   所谓的秘密建储,就是皇位继承人的选定,从此不再公开讨论,而由皇帝将自己选中的人名书写两份,一份随身携带,一份封入匣子,放在“正大光明”匾额背后,等皇帝驾崩后,取出匣子,两份对照,拥戴新皇即位。

   雍正,可以说是清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皇帝。

   他是生性多疑,手段残酷,刻薄寡恩,擅弄权术,喜怒无常的雍正。他也是刚毅果决,勤于理政,勇于革新,讲求实际,承先启后的英明君主。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说明雍正本身,具有极强的矛盾性。正大光明,和它背后的匣子,尤其凸显了这种矛盾。最公正的宣言,却隐藏着一个最不公开的秘密。

   秘密建储制度确立之后,乾清宫开始了优雅的假面舞会。每个皇子都戴上假面,表演优雅的人格魅力,以博得皇帝欢心。而在日复一日的舞会中,内心也许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扭曲。

   秘密立储的盒子已不知所踪,只留下这块匾额,为那些已被遗忘的戏剧,默默做着注解。

(未完)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1-24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15-26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27-32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33-44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45-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