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着一对极为名贵的成化斗彩三秋杯。这对三秋杯,如脂的胎体极为轻薄,手指轻轻的压着胎体,竟然可以从另一面看到指纹。淡雅的平等青直接画就了山石与兰草。山石只有平涂,没有皴法。兰草从山石缝隙长出,釉上的红彩点出碎花(这随意的一点,竟然开了斗彩点彩的先河)。青花勾出的轮廓线,轮廓线内填上了红色,黄色和紫色,典型的斗彩技法使秋菊悄然开放,蝴蝶翩翩起舞。抵款的书写有些娃娃体的味道,显得稚拙可爱。
三秋杯与鸡缸杯一样著名,但珍贵程度远胜于鸡缸杯。据说故宫博物馆珍藏的这一对是全世界的唯一,也许这只是个传说,但收藏界见过鸡缸杯的不少,在故宫博物馆以外观赏过三秋杯的几乎没有。
聊起三秋杯,人们就会自然想起古陶瓷鉴定大师孙瀛洲。原来这对珍贵的三秋杯是孙瀛洲捐给国家的,连同这对三秋杯另有3000多件文物一并捐给了自己的祖国。这是一次裸捐,孙先生一生的心血,几乎全部的财富无赏的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馆。我们在记得孙瀛洲是一位鉴定大师的同时,对大师深深的爱国之情萌生敬意。
40根金条换回了两个小杯
时光倒回到半个多世纪前,上世纪40年代初的北京城正处于日伪时期,经济十分萧条。一天,在东四牌楼开着敦华斋古玩铺子的孙瀛洲,听说后门桥附近有一家当铺倒闭了,将清货底子还债。孙瀛洲清楚,后门桥一代住着不少清宫的遗老遗少。这些遗老遗少为了持续不劳而获的奢靡生活,常会拿些宫廷遗物套现,这家当铺就收到过不少这样的物件。
当孙瀛洲来到这家当铺的时候,货已经清得差不多了。孙瀛洲转了一圈,见没有太值得收购的东西,正想出来的时候,当铺老板打开了保险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明黄色的锦盒,又小心翼翼的打开了锦盒。围着锦盒人们眼前都亮了一下,大家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三秋杯(一对只要有点风就会刮跑的薄胎小杯)。
在大家反复鉴赏后,有买家试探性的出一根金条愿意购买。主人坚决地拱手拒绝了。现场情况有点像小型拍卖会了,价位升到二十根金条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加价了,当铺老板无奈的长叹一声有将宝物放回了保险箱。
斜阳西下,淘换东西的人们纷纷离开了当铺,只剩下当铺老板,孙瀛洲两人的时候,孙瀛洲向当铺老板表示自己诚心要,请告诉一个最低的割爱价。老板毫不犹豫的伸出了4根手指,并说四十根金条,少一点就不会买了。四十根金条是个巨大的数字,这几乎要了孙瀛洲全部的积蓄,学徒出身的孙瀛洲一生节俭,平时粗茶淡饭,每星期只吃一次肉,这次却毫不犹豫的以如此天价的价格买下了这对小杯。
收藏的最高境界
十几年过去只在弹指一挥间,转眼到了1956年。一天,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任北京市长来到了孙瀛洲的古玩店。市长是位文化人很重视古玩艺术品的保护与传承,他多次光顾敦华斋,与孙瀛洲已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孙瀛洲见市长又一次到来,他打开了保险柜,将秘不示人,自己家人都没有见过的明代成化斗彩三秋杯,呈现在了市长面前。市长眼睛亮了,轻轻把玩着小杯,赞叹道,这是真正的国宝呀。
孙瀛洲接过话茬说,国宝最好的归宿应该展出在故宫博物院。孙瀛洲接着说愿意将自己一生的全部收藏,连同这对价值连城的三秋杯无偿的捐献给自己的祖国。市长看着平静的店老板,十分感动,紧握着孙瀛洲的手,由衷的夸奖店老板是一位开明绅士。
这批捐赠共有3000多件,其中古陶瓷2000多件,余下的有字画,犀角杯等。这3000多件文物中定为国宝级的就有25件。故宫原有的宝物绝大多数已运到了台湾,现在展出在故宫博物馆的珍宝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民间捐赠,孙瀛洲的3000多件高质量的捐赠与其他爱国人士的捐赠一起夯实了博物院藏品的基础。
孙瀛洲先生离开我们已近半个世纪了,他对于古陶瓷的鉴定方法依然十分值得学习,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他的爱国之心。
艺术品鉴定师顾乐渠
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