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两代桑梓情
——记王祖畲、王保譿父子的方志业迹 太仓历史上有一对父子王祖畲、王保譿,是近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分别是《宣统太仓州志》《民国镇洋县志》和《乙亥志稿》的纂修人。他们以一颗桑梓之心,博学之才,埋头修志,散财存志,为太仓留存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王祖畲,近代学者,字岁三,号漱山,又号紫翔,别号溪山老农,太仓人。在经学研究方面研究颇深,著述丰富。所著的《经籍举要》《读左质疑》《礼记经注校证》《汉书校正》《论语读本》《孟子读本》《读孟随笔》等经学著作,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处均有收藏。他治经以宋儒为本,主张“居敬穷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多人赞其“考证精核”“不愧为笃学好善之士也”,并称他有“为圣人作经之心”。可见,他的经学造诣之深,影响之广。去世后,门人私谥文贞。他的诗文著作收在了《溪山诗存》2卷、《文贞别集》4卷、《王文贞集》和《王文贞先生文集》等集子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均有收藏。 光绪十九年(1893年),52岁的王祖畲为父奔丧后,没有赴河南中牟任知县,而是留在了家乡,在太仓及崇明、海门等周边地区书院讲习,并致力于地方志的纂修。早在光绪二年,王祖畲便受知州吴承潞之邀,担任了太仓州、县志的分纂,由于各种原因,该志未能全套成书。回乡后,王祖畲重拾该志,查漏补缺,核正纠讹,并悉心参考前志,搜罗乡镇志,于光绪三十二年,也就是他参与分纂光绪志30年后,终于纂成《光绪季年志稿》8卷志稿。同期,王祖畲会同钱溯耆等人,重新修订了《太仓州志》30卷稿及《镇洋县志》12卷稿,但均未能付刻刊行。民国初年,王祖畲任总纂,正式开始《太仓州志》《镇洋县志》的续修,在《光绪季年志稿》及前志的基础上,将断限年延至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8年(1919年)两部志书同时成稿付刻成书。此时太仓州已撤,两部志书分别被称为:《宣统太仓州志》《民国镇洋县志》,成为近代太仓重要的地情著作。据《江苏旧方志目录提要》记述,《宣统太仓州志》和《民国镇洋县志》内容翔实,郑和下西洋、复社、昆曲师录、清初乌龙会反清斗争、民俗的嫁娶、丧葬、四时习俗以及物产、方言等方面,在两志中均有较详尽的记载。特别是对河道的开浚,逐年、逐河、逐段详叙,甚至每段工程长度、土方、经费数量均翔实载明,体现了志书鲜明的地方性,也为后人兴修水利提供了借鉴。从光绪二年开始,王祖畲用了43年时间,用了他人生的大半辈子,留下烛照后人的两部志书,而在志书正式刊发的前一年,他去世了。可惜!竟未等到他为之皓首穷经、几经停顿而终于付梓出版那两部志书的那一天。 王保譿,民国藏书家,王祖畲之子,号慧言,太仓人。少年时,家里藏书已有万卷之多。王保譿在保护珍藏好先世藏书的同时,每年均花重金购买书籍,特别是地方先贤文献、地方掌故之类的稿本特别多。他在亲手书写的明《弘治太仓州志》重刻本跋中说:在陈升写《太仓事迹》后的五百年间,家乡的地情书有数十种,却散失多半,所以“言掌故当先梓乡”“征先必先稽古”,对待乡人的先贤著作“犹不可听其湮灭”,并称此事为“授梓之功”。浓郁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王保譿曾编校同乡人王原祁撰《王司农题画录》2卷,著《太原贤嫒事略续辑》稿本等,南京图书馆均有保存。民国8年(1919年),他受冯煦之聘,参与修纂《江苏通志稿》太仓州部分志稿。民国24年,王保譿同其老师唐文治以及钱诗棣一起,编纂完成了《乙亥志稿》4卷,志中共收录光绪至民国24年名宦、人物数十人,以补王祖畲《太仓州志》《镇洋县志》之缺。两年后,王保譿又完成了艺文志《乙亥志稿二编》4卷,内容上自宋元,下迄民国,按经、史、子、集分卷,共收书2630余种,比前志增加约900种。此时,抗战爆发,王保譿携带家眷逃难至溧阳。次年三子鸿材中流弹死,没过多久,王保譿亦因此忧伤去世,年仅49岁。家中的万卷藏书,在后人的颠沛流离中,于20世纪40年代散佚殆尽。 时间,可以抚平和消散很多事物,比如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荣辱悲欢。但同时,也可以留下很多东西,比如说一部志书,一部记载着山川形胜、乡贤功烈的志书。从1842年至1938年,是王祖畲、王保譿父子俩生活的时代,该时期战乱纷繁,时局动荡,朝代改换,太仓也由一个统辖四县的州治撤为一个县。而太仓百年的地情文脉并没有因这些变故而中断,因为有《太仓州志》,有《镇洋县志》,有《乙亥志稿》,还有慷慨著书、造福乡梓的王祖畲和王保譿,以及和他们一样的人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