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社会学的七大流派

 大闲人 2013-09-16

今日中国城市规模的扩张史无前例,研究城市多维结构的理论、方法、技术,对于城镇化发展是有现实意义的——

城市社会学的七大流派

李强 北京日报2013-09-16第二十版

  《城市社会学:北京城市社会生活调查》是笔者在清华大学讲授城市社会学课程时,组织学生进行北京城市社会调查的一些成果。关于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视角,笔者近年来在清华大学讲授城市社会学的过程中,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笔者以为,探索城市社会学,有七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可以参考,下面分别述之。 

  一、传统城市生态学派:重于“生态”,将城市社会视为一个生命网

  提起传统城市生态学派就不能不说到城市社会学中的“芝加哥学派”。社会学从欧洲传到美国以后,实证的色彩更为浓重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芝加哥城市自身处于“城市化”急剧扩张的过程之中,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丛生,迫切需要城市研究者的参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聚集在芝加哥大学的一大批社会学家既投身于城市社会学的学术探索,也投身于发展中的芝加哥城市的探索之中。于是“传统城市生态学派”应运而生。说它是生态派,是因为这一学派观察城市的角度着重于“生态”,即将城市社会视为一个生命网。

  二、社会文化生态学派:突出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文化生态学派明确提出决定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空间与行为方式的首要因素是文化因素,而不是非人格的生态力量。文化生态学派也用一系列的实证研究证明,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更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竞争、土地价格、政治制度、政策措施,以及价值观、习俗、道德、感情、象征符号等的影响。人类与其他动物不一样,不是简单地由生物、自然环境就可以决定的,人类首先是文化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城市社区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所以,文化要素、社会要素是城市研究中的关键。这一派,后来演变为城市文化理论,从文化角度理解城市。

  三、新正统生态派:更突出生态因素,文化现象并不在人类生态领域之外

  如果说社会文化生态学派更强调文化要素的话,那么,新正统生态派更突出生态因素的重要作用。新正统生态派试图破解传统生态派在生态要素与社会文化要素两者之间摇摆的“二元论”困境。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要素与生态要素并不是二元的,而是一元的,文化现象并不在人类生态领域之外,而在生态领域之中。人类为了适应生态环境、适应自然生态、适应城市聚集生态而发展出了技术、文化等,所以,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文化等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的适应机制的一种形式。

  四、城市规划界的生态城市思想:城市与自然相平衡

  笔者之所以将“城市规划界的生态城市思想”单独归为一派,是因为它在理论思想和学术脉络上来自一个独立的学术共同体,其成员大多直接参与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强调城市与自然相平衡。其思想通常溯源于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霍华德强调“田园城市”同时具有城市的和农村的优点,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讲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霍华德之所以强调生态城市,是由于当年英国工业革命及城市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动荡等诸多问题,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的“京津冀严重雾霾”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样。

  五、城市社会活动形式理论:对比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差异

  “城市社会活动形式理论”的研究视角重在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差异。这一派早期的突出代表恐怕要属齐美尔了。齐美尔的主要观点是,都市环境对于人的过度刺激以及对金钱交易的刺激,制约着都市人的精神生活。今日中国城镇化迅速推进,据报道,近10年来全国每天都有数十个村庄在消失,人口急剧地朝大城市聚集,数以亿计的城市外来人口恐怕还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的活动方式。所以,齐美尔的观点对于分析今日中国的城市社会关系、人际交往、活动方式,还是有参考意义的。 

  六、城市政治经济学派: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于城市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该理论从政治、经济的视角观察、分析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于城市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其实,如果突出城市社会学的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流派的话,那么,可以说一派是城市生态派,另一派就是城市政治经济学派。两个流派在关于城市的基本问题的认识上都是不一致的。在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上,城市政治经济学派认为城市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认为城市的变迁源于人们对资源的争夺和竞争;而生态学派认为,城市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变迁源于人口的增长或移民的迁入。在关于城市土地使用的决定因素方面,城市政治经济学派认为是:政治权力、政府行为、利润驱动以及经济制度。而生态派认为是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割、与市中心的关系,以及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受到土地价格的影响。

  七、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型

  此种理论最初是城市生态研究的延伸,社会学历来讲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模式,即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型。北京市的所谓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六环显然属于同心圆结构。全国很多城市学习北京,也是“摊大饼”式的向周边扩张,但是,同心圆结构造成中心城区巨大压力的诸多弊端也凸显出来。扇形结构理论认为城市中具有同一性质的区域从中心向外围发展,比如一些商业街区,沿着街道向某一个方向扩展,是按照扇形发展的。目前,我国的一些城市的新城区、开发区的建设也有此种特征。“多核心模型”反映了美国城市发展中的非中心化趋势。在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历史上,1950年,梁思成教授与陈占祥教授曾经一起提出多中心布局的建议,主张北京建成“旧城中心区”、“行政中心区”和“商务区”形成三个中心,这是典型的多核心结构,可惜没被采纳。所以,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梁思成先生提出的“有机疏散”思想是很高超的。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高峰期,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城市如此规模的扩张是史无前例的。而从各地的实践看,目前,由于一味地追求城镇化的速度,不少地方兴起了“造城运动”的狂潮,问题也很严峻。规划水平很低,更谈不到上述的以经济社会空间数据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了。所以,此处谈到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技术、方法,对于今日中国的城镇化是有重要意义的。(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