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开苦降法应用举隅

 修和 2013-09-17
辛开苦降法应用举隅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伤寒论》首创5个泻心汤,总以苦降辛开之法,治疗不同成因的邪热互结,阻塞气机,升降失调之证。笔者随证加减,应用于湿热阻滞及邪热迫血妄行等证,每获良效,初步整理于后。

    1 清热消痞

    例1,男,38岁。1周来胃脘不适,呃逆呕恶,食纳不佳,腹满肠鸣,便溏不爽,小便溲赤,舌赤苔黄腻,脉弦滑。胃脘部有压痛。查血、尿、便(-)。诊断:急性单纯性胃炎。证属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姜半夏12g,黄芩15g,黄连10g,党参、茯苓各10g,陈皮、干姜各6g,炙甘草、草蔻仁各3g,大枣4枚,5剂痊愈。

    例2,女,45岁。食已即吐3天,似有气自胃脘上冲咽喉,心烦,口苦,伴腹胀,便泻3~4次/d舌淡苔腻,脉弦。血、尿、便检(-)。诊断:急性单纯性胃炎。证属上热下寒。拟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黄连、黄芩各10g,太子参15g,干姜、桂枝各6g。2剂而愈。

    按:以上2例“急性胃炎”,皆病程短,以邪盛为主。第1例呕吐呃逆,为湿热互结,阻滞中焦,故予半夏、干姜祛痰降逆;芩、连清热消痰;陈皮理气止呕;茯苓、草蔻健脾化湿;参、枣、草和胃安中。用辛开苦降,清热化湿,使升降复序,诸证自除。第2例以上热下寒为特点,脾胃升降失调,故予芩、连清热降逆;干姜、太子参健脾和中;桂枝宣通上下、降逆平冲。“急性胃炎”临床表现符合上述证型者不乏其例。用苦降辛开之法,治疗湿热中阻每获良效。

    2 化湿祛浊

    例3,男,41岁。患者胃脘痞闷,胁肋胀痛,腹胀肠鸣病近5年。纳呆,形体羸瘦,面色青灰,素患多脏器下垂。上消化道钡透示“胃下垂达盆腔”。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口苦、便秘、舌红苔腻、脉沉弦。证属中气下陷,寒热互结。拟生姜泻心汤加味:生姜15g,法半夏12g,生黄芪、太子参各20g,黄芩、茯苓、白术各10g,黄连4.5g,干姜、柴胡、桂枝各6g,炙甘草3g,大枣4枚。5剂后心下痞闷,腹胀便秘缓解,加减出入服药3个月,诸症消失,面色转华,体重增加5kg。随访2年未复发。

    按:本例患者因气虚下陷,虚实互见,以虚为主,故予四君子汤补气健中;芩、连清郁久之热;重用生姜宣散水湿;干姜、半夏温中化浊;用柴胡、桂枝配以黄芪升阳举隅;苓、术健脾化湿;参、枣、草健胃安中。融升清降浊于一方,使升降复序,归于平衡,药证相符,病情得以缓解。笔者对“胃下垂”之症,胃气推动乏力,食滞痰瘀者,多用生姜泻心汤,宣散水湿,化腐祛浊,疗效较为满意。

    3 降逆止衄

    例4,女,67岁。患者患高血压病20余年,收缩压180~200mmHg,舒张压100~120mmHg。因鼻衄,头晕耳鸣就诊。烦躁易怒,面赤、口苦,大便燥结。舌赤苔燥,脉洪大,BP190/113mmHg。证属邪热内盛,肝阳上亢。拟三黄泻心汤加味:大黄10g,黄芩、生地各12g,黄连6g,杭白芍、怀牛膝各15g,生石决明25g。1剂而衄止,5剂后头晕耳鸣消除,BP160/92mmHg。随访2年,鼻衄未再发。

    按:本例邪热内盛之体,肝火上扰,血离常道为规,以三黄苦寒泄热,釜底抽薪;复以生地、杭芍养阴平肝;牛膝、石决明潜阳镇逆,引血下行。

    作者:陈蒲宾 来源:INTERNET专题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