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腧穴讲座之足厥阴肝经

 昵称12677366 2013-09-18

腧穴讲座之足厥阴肝经(上)

分类:疗法探讨 | 标签: 针灸  穴位  疝气  遗尿  备考 
2009-05-21 10:14阅读(59)评论(0)
 

本经左右共28穴。主要病侯:胸满呕逆,大便溏泄,遗尿,小便不通,咽干,腰痛不能俯仰,疝气,少腹部肿。

1.大敦

穴位:足大趾外侧端。取穴:足大趾外侧爪甲角直上三毛处取之。

主治:淋疾、疝气、遗尿、血崩。针灸:针1~2分(针尖直下),灸3~5壮。

穴名浅解:“敦”在此义为厚。本穴承少阳之气,聚结深厚,木气蓬勃欲发,故以大敦名之。本穴为肝经的井穴,属木。备考:《通玄指要赋》:“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

2.行间

穴位:足大趾次趾歧骨间。取穴:当第一、二趾缝间,本节前取之。

主治:癃闭、目赤痛、不眠、胁痛。针灸:针3~4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本穴位于足大趾次趾歧骨间,肝经经气通行于此,故以行间名之。一说:肝气之为病,多为郁滞,泻此穴能行郁导滞,使病气得间(病愈为病间),故名。本穴为荥属火。备考:《百证赋》:“观期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3.太冲

穴位:足大趾本节后1.5寸。取穴:以指自第一、二骨之间上推,至歧骨处取之。

主治:癃闭、疝气、小儿惊风。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素问·水热穴论》:“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气之下行也,名曰太冲。”王冰注:“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本穴与涌泉穴相对,其经气相通,其治疗如漏下不止、阴缩、癃闭等症,均与肾经、肝经、冲脉有关。本穴是肝经的俞穴,属土,阴经以俞代原。备考:《标幽赋》:“心(胸)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4.中封

穴位:足内踝骨前。取穴:解溪穴内侧,中隔一筋处取之。

主治:遗精、淋疾、少腹痈。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封”在此义为域也、限也。本穴在解溪、丘墟之间,故名为中封。本穴是肝经的经穴,属金。备考:《玉龙赋》:“行步艰楚,刺三里中封太冲。”

5.蠡沟

穴位:内踝上5寸。取穴:胫骨内侧面取之。

主治:崩中、带下、月经不调、小便不利。针灸:针1~2分(针尖沿皮向下刺),灸2~3壮。

穴名浅解:“蠡”在此义为木虫。此虫木多成如毛发细沟。本穴在踝上胫骨面中间,其处有沟似蠡蚀,故以蠡沟名之。本穴是肝经的络穴,通胆经。备考;《千金》:女子漏赤白,月经不调,灸三十壮。

6.中都

穴位:内踝上7寸。蠡沟穴直上2寸处取之。

主治:崩中、产后恶露不绝、肠、睾丸肿痛、少腹痛。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都”在此义为聚集。本穴在踝和膝的中部,肝经经气聚集较多,故以中都名之。本穴是肝经的郄穴,急症可选用。备考:《大成》中都主胫寒;

7.膝关

穴位:内辅骨后陷中。取穴:屈膝,在阴陵泉后一横指处取之。

主治:膝内廉痛、风痹、咽喉痛。针灸,针5~6分,灸3~7壮。

穴名浅解:本穴在阴陵泉后一横指,紧靠膝关节,故以膝关名之。备考:《甲乙》: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
 
 
 

8.曲泉

穴位:膝上内辅骨后两筋间。取穴:屈膝,在股骨内踝的后缘陷中取之。

主治:膝痛、阴挺、少腹痛。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本穴在膝上内辅骨后,曲膝于横纹内侧凹陷处取之,故名为曲泉。本穴是肝经的合穴,属水,为母穴,虚症多补之。备考:《席弘赋》:“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

9.阴包

穴位:膝上4寸,股内廉两筋间。取穴:屈膝,于曲泉穴直上两筋间取之。

主治:月经不调,小便难、遗溺。针灸:针6~7分,灸3~5壮。

穴名浅解:足三阴经循行,脾经在前,肾经在后,肝经行于中间,而本穴恰在股内廉,股内廉属阴,故以阴包名之。备考:《甲乙》:腰痛少腹痛,阴包主之。

10.五里

穴位:阴廉穴下1寸。取穴;仰卧,从气冲穴下3寸有动脉搏动处取之。

主治:腹中满,热闭不得尿。针灸:同上穴(要避开动脉)。

穴名浅解:“里”在此应以理字解。凡五脏病变,或内因累及肢体者,本穴均有调理作用,故以五里名之。备考:《图翼》主治肠风热闭不得溺,风劳嗜卧,四肢不能举。

11.阴廉

穴位:五里穴上一寸。取穴:仰卧,气冲穴下2寸取之。

主治:妇人不孕、经期不调。针灸:针3~5分,灸3~5壮。

穴名浅解:“廉”在此义指边缘。本穴在急脉下,靠筋核的边缘,故以阴廉名之。备考:《甲乙》:妇人绝产,若未曾生产,阴廉主之。

12.急脉

穴位:阴旁2.5寸。取穴:在阴茎上缘从中线旁开2.5寸取之。

主治:阴茎痛、睾丸肿痛。针灸:同上穴。

穴名浅解:本穴位于阴茎旁,其处有动脉应手,故名以急脉。禁忌针刺,疝可以施灸。备考:《千金》:妇人胞下垂注,阴下脱。灸挟玉泉三寸,随年壮。

13.章门

穴位:十一肋端。取穴:侧卧,于腋中线当第十一肋骨端取穴。

主治:肠鸣腹胀,胸胁腰背痛。针灸:针0.8~1.0寸,灸3~7壮。

穴名浅解:“章”义为障也、蔽也。本穴在十一肋端,其处肌肉松软,内景靠近脾、肝、肾重要脏器,是人体应当保护的门户,故以章门名之。本穴为脾之募穴,是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备考:《百证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

14.期门

穴位:乳下二肋间。取穴:平卧,从乳头直下肋骨边缘取之。

主治:胸胁痛、吐酸。针灸:针3分,灸3~5壮。

穴名浅解:“期”在此义指一周。人体十二经脉运行真气,始于肺经云门,终于肝经期门,绕身一周,故以期门名之。本穴为肝的募穴,是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备考:《玉龙赋》:“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百证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