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向的人更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吗?

 青衣问道 2013-09-19

这句话“内向是滋生心理疾病的温床”,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实际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后来我也发现这样形容似乎不是十分准确。
我很想了解更多人的看法,内向和心理问题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是怎样的关系?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有相关的研究论著吗?

没有太多人关注,我只能自己查资料,希望得到更多批评和意见。
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气质有天生的倾向性,这又相当程度地影响人性格的形成。说到气质性格的研究就必须聊一聊杰罗姆·凯根。

以此来解释我的描述“内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天生高敏感者---行为抑制型-----形成内向性格----心理疾病易感者。


一、内向的天生倾向性
伪装是内向者在面对世俗偏见时常用的手段,很多人从小就掌握了这种技能。科学家发现,人们会变得内向还是外向,完全是天性使然。早在母亲的子宫中,婴儿就会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形成性格上的倾向性。
   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曾就此发起过一项实验。1989年,凯根及其团队对500名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研究。他们把这些婴儿放置在带有不同 刺激的实验房内,这些房间布满了气球、彩色的运动物体,以及蘸过酒精的棉签。其中约有20%的婴儿对这些刺激反应强烈;40%的婴儿相对安静些;其余 40%的婴儿则处在平静、哭闹这两个极端的中间。
  根据凯根的推测,那些对外界刺激有明显反应的婴儿——也就是那组被称为“高敏感”的婴儿,在青少年时期会成为内向的孩子,而“低敏感”的婴儿可能会变成外向的人。当实验对象长大后,凯根的推测得到了证实。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隆在《高度敏感的人》一书提到,内向的人对刺激的抵抗性偏低,在一屋子的气球面前,他们很快便学会用抑制性的行为来保存有限的能量。一场鸡尾酒会、一次集体研讨,就会让他们的神经饱受折磨,而外向者却对这类刺激乐此不疲。


二、儿童的气质分为行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两类
在 面临陌生情境的最初很短时间内(大约10—15分钟),儿童所表现出的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就是抑制行为。如果在其他类似情况下也稳定地表现出这些行 为,该类儿童就是行为抑制型儿童。相反,如果儿童在这个时间内表现出不怕生、善于交际、主动接近情境的行为,就是非抑制行为,而在类似情况下稳定地表现这 些行为的儿童即行为非抑型儿童。

三、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儿童长大后都注定要成为一个害羞的人
他 还提出,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儿童长大后都注定要成为一个害羞的人。因为虽然人格中有生物基础,但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起定作用。“人格既不是生物性决定的 固定气质,也不完全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凯根,1991)。如果抑制型儿童的父母能够敏感地观察到儿童对陌生情境的不适应表现,可以试着教会儿 童对待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对儿童克服气质中的羞怯会有很大的帮助。凯根的这一观点在现代的幼教领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项对成年人的研究显示,许多企 业领导人、社会工作者和演艺界士都曾经克服过自己的羞涩,最终过上了一种交际广泛的生活(Zimbardo,1977)。
内向者:
比尔·盖茨(CEO、慈善家):比起与人相处,他更爱钻研新技术。
沃伦·巴菲特(资本巨头):巴菲特曾说过做投资最需要具备的品性就是要有对的气质,他内敛、谨慎的特性正说明了一切。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频频出现在外交场合的希拉里,事实上是一个较为内向的人。


问题来了:先天抑制型气质到底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日后社会行为的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




四、儿童早期行为抑制与其日后社会行为发展研究
1.极端抑制型气质明显影响儿童早期行为
儿童早期表现出的行为抑制- 非抑制性在其一生发展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如在14个月、20个月时极端抑制的儿童在14个月时有更多显著的症状, 如易怒、睡眠不好、习惯性便秘、害怕分离和陌生人等。在Fels纵向研究中也发现, 在生命的头三年中极端抑制的儿童在3至6岁期间更容易被同伴支配, 从社会交往中退出来;6至10岁期间, 他们会逃避一些危险活动, 不常表现出攻击行为, 顺从父母, 并且是胆小的

鉴于此, 研究者开始致力于探讨儿童早期行为抑制对其日后行为发展以及社会适应的预测力度的研究, 主要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

2.抑制型气质容易面临特定人际问题

国外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都得到了如下较为一致的结论: 在个体生命的第二、三年内所测得的儿童对不熟悉事件的行为抑制性可以很好地预测其在儿童期与同伴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的被动、退缩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抑制型儿童所面临的特定的人际问题。

3.抑制型气质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
Kochanska 与Radke-Yarrow采用追踪研究探讨了学步期儿童两种类型的行为抑制对其在5岁时与一个陌生同伴交往中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社会性抑制较强有力地预测了害羞或抑制行为( 包括旁观、无所事事、盯着某处和与同伴较少的言语交流) 的高分数和在想象游戏中情绪表达的低分数, 并且社会抑制分数高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绪。



今晚查询部分资料,整理与大家分享。


先说明一个概念:
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和性格并不一样。气质带有先天的倾向性,性格是遗传和环境交叉影响而形成的思维行为习惯、态度等。

一、经典的气质类型分类
经典的四种气质:
多血质外向,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体验不深刻等。
胆汁质 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粘液质 情绪稳定,有耐心,自信心强。
郁抑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他们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

下图“公园坐到帽子”形象说明气质类型的特点:可以用内外倾、稳定性来划分,胆汁质外倾不稳定,粘液质内倾稳定,抑郁质内倾不稳定,多血质外倾稳定。




二、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人具有先天倾向性,这是由人的什么生理基础决定的呢?观点五花八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巴普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不同气质类型的倾向性由神经活动的特性所决定,有三个维度: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分别对应四种经典的气质类型。
普遍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生理基础,气质类型是心理表现。
具体请大家自己百度搜索“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三、巴普洛夫本人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观点
巴普洛夫对各个神经活动类型的评价是有优劣之分的。

他认为强、平衡而灵活(多血质)是一种健康、坚强、充满活力的神经活动类型。巴普洛夫认为这是最完善的一种类型,即使生活在不良环境中这种类型的人也难以出现神经性的疾病。

强、平衡而不灵活(粘液质),这种类型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强而不平衡(胆汁质)在特定要求个体有强抑制的情境中,这类型倾向于抑郁和昏沉,或产生难以遏制的攻击性行为。

弱型(抑郁质)这个类型个体需要在特定环境中才能较好生存,正常强度的刺激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保护抑制,这种类型常见于神经官能症。

可见,巴普洛夫认为气质是有优劣之分的,当然他这种观点后来受到很多批评,现在主流的观点已经是认为神经活动过程(气质)是无优劣之分的。但不可否认,内倾(性格上容易形成内向)的两个类型粘液质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抑郁质很容易产生神经官能症。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气质类型大都是混合型的,单一的经典气质类型较为少见。





三、气质的发展
1、气质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托马斯(A·Thomas)等人发现“在许多儿童中这些气质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随后的20多年发展阶段中保持着。”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气质的稳定性。

2.遗传因素对气质发展的影响
斯科特和查尔斯用三种不同的猎狗进行研究,它们生下来的气质就有差异,如果以同样的方式养大,长大三者的气质差异更大。说明气质类型具有先天的倾向性!

美 国纽约纵向研究所它们追踪研究了231名儿童,从婴儿期直至青春期。这些儿童在生下来之后就有明显的气质差异,等到了青春期仍然倾向于在活动水平、生理机 能、敏捷度适应性等这些基本方面保持原有的特性。说明不仅动物,人身上的气质也是具有先天倾向性的,而且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著名的卡特尔和艾森克的双生子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言,打起来特别麻烦,大家自己百度)

3.环境因素对气质发展的影响


巴普洛夫把8只同时出生的小狗,4只关在笼子里,4只在自由环境长大。两年后研究人员发现,关在笼子里的4只小狗没有一只是强型的,它们对外界刺激变现出明显的被动、防御的特点。


极端环境下人气质类型发生转变,说明环境因素是对气质类型的发展有影响的,虽然气质类型很稳定。



4.气质类型的年龄趋势

(1)未成年人的气质年龄发展趋势
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多见于5岁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又趋向于平衡,兴奋型的人数减少,但到了青春期兴奋型的人数有增多,青春期结束,兴奋型的人数再次下降,兴奋型随着年龄的发展出现了一个“U”型变化的趋势。

(2)气质发展的一般年龄趋势
少年期兴奋过程强,壮年趋于平衡,老年抑制过程变强,神经活动变弱。

(3)各种气质类型随着年龄变化程度不一
胆汁质、胆汁多血质、胆汁粘液质和胆汁抑郁质明显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其中前三种气质类型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而大多数气质类型,则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变化。胆汁质可以认为是对年龄变量比较敏感的气质类型,抑郁质可以认为是对年龄变量十分迟钝的气质类型。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认为,多血质的气质类型是适应力最强的类型,是神经活动过程平衡性最好的。胆汁质随着年龄增长会趋于平衡,而这两个类型都属于外倾的类型。
粘液质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而抑郁质的类型是不平衡,容易产生神经官能症(神经官能症就是神经症,是一种泛化了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常见的例如强迫症、疑病症等),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几乎不会发生显著变化,而这两个类型是内倾型的。

所以,“内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温床”这句话就我查阅资料论证过程中发现是有一定的正确性的。




一、抑郁质倾向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好
抑 郁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正相关倾向, 而多血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负相关倾向。调查结果说明抑郁质倾向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好; 多血质倾向强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而胆汁质和粘液质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跟其气质类型相关并不是很显著;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低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引文出处: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吕元月 (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二、胆汁质和抑郁质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粘液质和多血质(中学生)
目的:比较不同气质类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量被试的气质类型和心理健康状况, 以气质类型为自变量, 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不同气质类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胆汁质和抑郁质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粘液质和多血质。

引文出处:题目:不同气质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 作者:曹静芳,徐嘉骏, 崔立中,朱鹏

三、气质的内外倾维度与压抑存在负相关
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气质的内外倾和神经质维度相关。Victoria等( 1997) 发现神经质维度与焦虑、压抑存在显著正相关,内外倾维度与压抑存在负相关。

由多重比较发现, 依据心理健康水平, 存在三类气质: 第一类, 由气质类型7、8, 即多血质和多血—粘液质组成, 这两种气质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数显著高于其它气质类型, 属于中上等级; 第二类, 由气质类型1、2、4, 抑郁质、胆汁抑郁质和粘液—抑郁质构成, 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数显著低于其它气质类型, 属于较差等级; 第三类, 由气质类型3、5、6、0, 即胆汁质、多血—胆汁质、粘液质和混合质构成, 他们的心理健康属于中等水平。

引文出处:初中生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刘建榕 (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 福州, 350007) 刘金花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上海, 200062

四、抑郁质的被试外显主观幸福感最低。
主观幸福感分为外显主观幸福感与内隐主观幸福感。前者是能够被个体意识到的对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 后者是个体意识不到的、自动激活的对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

以具有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64名大学生为被试, 以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和GNAT测验为工
具, 探讨气质类型与外显和内隐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气质类型影响外显主观幸福感, 其中多血质被试的外显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 粘液质、胆汁质被试次之, 抑郁质被试最低。气质类型不影响内隐主观幸福感。


引文出处:大学生气质类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初探 黄俊伟, 钟毅平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
五、兴奋性弱和灵活性差的特质个体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兴 奋强度特质和灵活性特质影响心理健康, 具体表现为兴奋强度弱(兴奋强度分数得分低) 的个体更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灵活性差( 灵活性分数得分低) 的个体比灵活性强的个体更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与巴甫洛夫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平衡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虽然也呈负相关, 但非参数检验结果不显著。这表明平衡性特质心理健康水平影响较小。

对SCL量表总均分和阳性症状痛苦水平的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 在心理健康水平( 总均分表示) 方面四种气质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心理问题症状的体验方面( 阳性症状痛苦水平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巴甫洛夫关于胆汁质和抑郁质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观点不一致。

引文出处:气质特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评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00875) 郭召良 郑日昌

观点更新:
1.一部分人身上的某种特质,使他的思维行为具有先天倾向性,使他相对而言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这种特质用”内向“来形容是模糊和不准确的。
3.这种特质:(1)抑郁质的人身上具备;(2)先天内向倾向性;(3)生理基础:神经活动类型为,兴奋性弱和灵活性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