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虐待常常以“爱”的名义出现

 青衣问道 2013-09-20

心理虐待常常以“爱”的名义出现  



心理虐待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教育专家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护和鼓励的幼儿,心灵所受的创伤比体罚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到的损失更大。许多研究还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容易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阎晓琴不主张对幼儿早教,即便是实施早教,也一定要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好是能在游玩中学,游戏中学,譬如领着孩子参观公园时,随时随地向孩子灌输知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让孩子增长知识等,这样的“早教”,远比让孩子一味地背书写字要科学得多。




心理虐待表现


威胁恐吓
主要是严词训斥、罚站、罚睡等.


疏远冷落
常常给出一副冷面孔,对孩子不理不睬不去亲近。


武断专横
某些人在处事方式上“对人不对事”,对不喜欢的孩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批评幼儿时总爱带上“从来”、“每次”、“没有一点”等夸大的字眼。



压抑剥夺
对幼儿的天性进行无情的扼杀和剥夺,不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要求苛刻
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和要求幼儿,给幼儿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幼儿频繁地产生挫折感。




爱算旧账
心理虐待易发生在幼儿教育阶段心理虐待易发生在幼儿教育阶段。当某个幼儿犯错时,个别人喜欢翻旧账,使幼儿背上极大的思想包袱。

 



心理虐待造成原因

1、本身的心理素质不良。爱用心理虐待的人自身存在心理问题,而以对幼儿实施心理虐待来逃避对幼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2、忽视幼儿的独立人格。有些人认为幼儿年龄小,不懂事,更没有什么人格、尊严可言,因此在对待幼儿的态度上不认真谨慎,甚至肆无忌惮,从不考虑后果。

3、认知上的偏差。有的人认为不打骂孩子就行了,其它的惩罚无可厚非,殊不知,“心理虐待”是更为严重的教育误区。

4、教育方法不科学。没有将管教和虐待区分开来,以心理虐待代替管教。

5、不恰当的情绪宣泄。有些教师将生活中的失望、沮丧、愤怒等不良情绪发泄到幼儿身上,孩子成了“出气筒”和“替罪羊”。

6、与家长沟通不好所致。

7、旁观者效应。当某个人惩罚孩子时,其他人或默认,或推波助澜,给了施虐者一种间接的鼓励。
心理虐待 - 解决方法

要使人走出心理虐待这一误区,可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人要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主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要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纠正认知上的偏差,高度认识心理虐待的严重后果。

2、人要加强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人要善于观察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切记教育过程中的情绪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正确对待家长意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在教育的观点、方法的方面与家长尽量达成共识,千万不能把与家长的矛盾转移到幼儿头上去,更不能因此来逃避对幼儿教育的责任。

3、加强群体监督作用。当一个人对幼儿实施心理虐待时,其他人不应该保持沉默或随声附和,而应干涉和制止,这样一方面可使施虐的教师有所收敛。另一方面使幼儿明白并非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我。这可以帮助受虐幼儿减少受虐造成的伤害。

4、要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认识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什么是对儿童的情感虐待?


根据人的发展需要,孩子在出生以后,需要父母的爱。当父母没有能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或者爱的不当,造成了孩子的情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心理或者情感创伤,这种“爱”就变成了“情感虐待”。

这就是说,父母之爱的定义,并非是由父母如何感觉,或者父母怎样相信决定的,也不是传统道德的教导决定的;它是由孩子最后结出什么样的“果子”来界定的。美国儿童情感虐待专家雅各嘎巴瑞纳(James Garbarino)指出,是心理上的结果决定行为是不是虐待。
 
从“性格扭曲”到暴力杀人;从“被塑造父母认同的性格”到在郁郁而终里回归原先的自我;从因“有责任和义务”而负疚到选择做“二奶”;从父母“善意的谎言”到子女一生寻寻觅觅的情怀,足可以验证,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很多时候,父母之爱会变成对孩子的情感虐待。






一位妈妈跟朋友谈话,孩子就在旁边:
 
“这孩子跟他父亲一样,性格顽固得很。一句话听不进去。”这位妈妈倒是发泄了自己对孩子父亲的不满,但是对孩子有什么影响?首先,孩子发现父母之间并不合谐;第二,我得做什么让父母和好。第三,孩子的脑子里会种下“我不如别人,我不是一个好孩子”的念头。这样的念头很容易滋生孩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成长。

你能从以下的情形里,识别出你自己的经历,或者你的孩子的经历吗?
 “你要到外面去的话,会有狼把你吃掉。”
“你要是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不要你了。”
“我真后悔,当初就不该把你生下来。”
“你不听话,将来后悔的。”
“你不听话,把你丢出去给野狗吃。”
“不没看见爸爸在忙吗?别在这捣乱。”
“谁让我有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人家会这么说我?!”
“可千万不要辜负父母对你的殷切希望啊!”


没有得到爱,或者没有得到正确的爱,结果就是留下深深的、看不见的心理创伤。用弗洛伊德的话说,是永远停留在人最初的叫做“口腔期”的性发展阶段。在埃里克森看来,影响了人的基本信任;沙利文称它阻碍了与人亲密交往的能力;斯金纳认为它阻碍了孩子学习必要的技能;贝克说让孩子获得不健康的生活观和自我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奥康纳(Richard O’Connor)博士写了一本书叫做《消除长期的压力》。这本书谈到了忧郁症、焦虑症与二十一世纪的疾病之间的关联。奥康纳博士展示了那些有成瘾问题的成年人,大多有一个在情感上对他冷漠的父亲或者母亲。童年的情感创伤,不仅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损害一个人大脑本身的结构,因此,这个人长大以后的体验和控制情感的能力、拥有自信的、和稳定的自我概念的能力、身体不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受到损害。

美国知名的社会学教授多瑞拉埃瓦尼(Dorota Iwaniec)致力于儿童情感虐待的研究多年。她在《被情感虐待和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列出了童年时期在情感上被虐待过的成年人,会展现出以下的症状:
 
(1)             常常无法发展自信心、以及能够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成功的社会技能。
(2)             很难管理自己的情感,很难应对压力,很难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易患情绪病,无助感。
(4)             健康状况不佳,比如高血压、睡眠不好、焦虑、记忆不好等,尤其是在整个成年时期,情绪容易摇摆不稳。




《灵魂谋杀》是纽约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伦纳德盛歌德博士(Dr. Leonard Shengold)写的一本关于儿童情感虐待的书。盛歌德博士用这个词语,描述了情感虐待对孩子情感发展长期持久的负面影响:在孩子成人后,没有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感受喜乐和爱的能力。他们可以在学术界做得很好,也可以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但是他们的心理发育瘫痪了。他们不是幸福的人。他们内心的痛苦、悲伤、孤独和无助,在他们的不良行为,或者疾病中展现出来。屯尼尔医生称他们是“被打败的人”。
 
这一类“被打败的人”,或者“灵魂被谋杀了的人”,有的时候从小孩子身上已经体现出来:
 
多瑞拉埃瓦尼教授在小学生中的调查发现,有些年龄在五至十岁的小学生中,学习成绩不好,至少有一门或者多功课落后与其他学生。这些孩子与同伴的相处能力很差。他们寻求别人的关注,但是他们却与其他同伴合不来。他们行为上具有进攻性和破坏性。为了补偿遭到同伴拒绝,不惹人爱的情感,这些孩子便特别会靠近老师,或者帮助大人们做这做那。这种行为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中,被识别出是与儿童情感虐待有关联的性格发展缺陷。在中国,这样的孩子会被大人们称赞为“懂事”、“乖巧”、“成熟”。很多这些孩子的父母还会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许多研究记载,如果一个孩子对动物残忍,或者在玩的时候,爆发猛烈的动作,毁坏玩具,不管是不是故意的,这就是一个严重的、心理愁苦的信号,若不干预,日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犯罪行为等。中国的父母会以为“这孩子很猛”,那是他们看不到,当孩子无法以适当的途径表达愤怒、焦虑时,他就会以伤害动物,或者毁坏玩具的行为来作为泄愤的渠道。米勒博士在《遗忘的往事》一书中,这样描述儿童受到虐待的后果:“每一件出自非自卫的、对无辜人的谋杀,都是杀手内心强迫性的表达,是一种对童年时代遭受虐待、忽视和迷茫的复仇,是用一种强迫意念表达被压抑的情感。”                     

越是被忽视,越是没有得到爱的孩子,成年以后,越是会转向父母,或者能够代替父母的其他人,寻求他们曾经缺少的那份爱。这些人非常容易被别人的批评和谴责击败。甚至会被别人的理解和仁慈击败。他们对别人的话非常敏感、非常介意、非常情绪化。有些人还因遭到来自配偶或者恋人的拒绝、分离产生忧郁,试图以自杀来威胁他人,这样的人会说:“我不想活了,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她/他。我太爱她/他了。”美国精神科医生斯科特派克(ScottPeck)医生写到:“当你需要别的人你才能生存的时候,你就是那个人身上的寄生虫。这不是爱,只是需要。”





乔治博伊德(George Boyd)把小时候受到情感虐待的人,在成年以后的各种面孔描绘出来:

(1)干将。只知道照顾别人的人。这种人若是跟不负责任的人结婚后,很能担当对方的问题。对方赌博欠了人家一屁股债,或者因为酒后驾车撞了人,不论对方闯了什么祸,出了什么问题,“干将”都能将它摆平,决不让配偶有麻烦。“干将”也会对不负责任的配偶怀有怨恨,但是“干将”不会袖手旁观,而是觉得日子还要过嘛,忍不住要越俎代庖。这类人在照顾别人的同时,往往会付出跟压力有关的疾病。他们的需要从来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是家庭的“殉道者”。

(2)英雄。这一类人特别有责任感、事业心。他们获取的成就给了家庭骄傲和自信的源泉,使得家庭能够掩盖“功能紊乱的和谐”,继续运作下去。但是,在他们的内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负疚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没有能够解决家庭的问题,他们心里那种要成功的强烈动力,往往驱动着他们工作像拼命三郎,也患上跟压力有关的疾病。他们对父母的孝心,得到外界的称赞,让他们成为孝顺的典范。他们的内心感觉孤独: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也没有办法体验亲密的关系。但他们是家庭的“靠山”。

(3)替罪羊。这类人的特点是,在家人看来,他们是不听话,麻烦不断的人。他们内心其实很受伤:他被父母忽视了!家人并不关注他,也不看重他。比如,父母喜欢男孩子,或者把注意力都放在家里那个成绩好、让父母得荣耀的孩子身上。他们没有能够像“英雄”一样,讨父母喜欢。结果,他们破罐子破摔—反正我不好!干尽让家人伤脑筋的事情,以叛逆的行为,成为家里数落的对象。“本来这个家庭挺好的,就是这个家伙搞得全家不得安宁!”这类人在外面倒是很有领袖才能,他们的聪明能控制别人,也讨人喜爱;但他们往往被视为家庭的“头痛”。

            (4)没人要的孩子。这类孩子的特点是害羞、安静、孤独。他们完全被父母和家人忽视,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外人。他们要不到外面找朋友;要么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他们不善于人沟通,也不会跟人亲密,但他们的身体却会用生病来吸引父母的关注。长大以后他们也难交到朋友,难找对象。

            (5)开心果。他们的“小丑”或者“多动”表现让大家都开心。他们可能被溺爱,但是内心有很多焦虑和恐惧,长大了也不会成熟。遇到问题不会解决,而是装疯卖傻,或者改换主题。他们会让朋友们开怀大笑,但是他们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和拒绝。他们表现出的狂热的社交活动,其实是一种抵抗内心焦虑和紧张的防卫性机能。

            (6)小情人。视孩子为“小情人”可以用文化习俗当“挡箭牌”,但这是家庭情感和心理一种极度的不健康表现。心理学家叫这种情况为“情感乱伦”:孩子成了父亲或者母亲情感上的依赖对象。这个后果是,孩子为了满足父亲或者母亲的情感需要,牺牲了自己的童年,因为这个孩子必须随时为父亲或者母亲提供情感服务。

            (7)能人。这一类人以他们的才干,养活着一大家子人。他们有超强的责任心,夹杂着负疚感,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为了家庭,他们可谓付出一切,往往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家人对他们的付出并不是太感恩,有点理所当然的味道。他们就成了工作狂,并且试图从工作中和家庭之外,满足自己情感需要、自我尊重的需要、爱的需要、所属感、自信心和实现自我的需要。

        过去,一个家庭大多有几个孩子,每个孩子担当一个角色。而现在,出生在不健康家庭的独生子女,不得不担当以上所有的角色;同时扮演这些角色,或者轮换着扮演这些角色。而他们做了父母之后,又将他们自己扮演过的角色统统倒给下一代!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代不如一代。
 
儿童所遭受的情感虐待,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查尔斯怀德菲尔德博士(Dr.
Charles Whitefield)、米勒博士等人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图表:


                                     


 (1)父母自己受过伤害,感觉没有足够的能力,没有得到满足。

(2)于是,受过伤的父母不是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通过虐待孩子来弥补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不是说,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的确爱孩子,但是父母自己在童年也没有体验过爱,不管他们如何聪明,不论他们的动机如何为孩子好,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自己没有得到过的。
虐待孩子的方式可以是溺爱;也可以是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来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或者让孩子担当大人该当的责任;或者通过惩罚、不理睬、以及控制的手段,将恐惧植于孩子的心中。

(3)这些爱的方式对孩子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是,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为了安稳父母,得以生存,于是孩子学会了讨父母的喜欢,压抑自己的情感。渐渐地,孩子变得不会体验情感,说不出他是在妒忌、生气、羡慕、孤独,还是焦虑。
除了压抑情感,还要压抑所有心理创伤的记忆;否认父母的能力不足和虐待,幻想着父母完美的形象。(如,“我真的做的好,他们就会爱我,就不会讨厌我或者抛弃我。”)因为压抑情感和创伤记忆,于是孩子便将父母理想化了。长大以后,他能做的就是把否认早年没有得到爱,来作为他的精神防御。

(4)压抑情感和心理创伤的结果,使得孩子真正的自我受到伤害,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真我”藏起来,去讨好父母,减少痛苦,这样才可以生存。于是,一个“假我”便冒出来替代了“真我”的位置。这个盲点就形成了。

(5)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始使用“假我”,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把父母的标准当成自己的标准,把父母的赞扬、批评、惩罚都吸收和储存在自己的心里,并且养成了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就朔造性格,导致更进一步的自我欺骗。孩子完全意识不到,自己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自身性格发育的缺陷---由此形成“共同依附”的基本性格特征。有这种性格的人,非常看重外面的东西,反而忽视了自己内在的方面。这种人的性格可以有多种表现。其中,人们现在最熟悉的性格就是自恋。

自恋使一个成年人表现出儿时的性格特点。他的想法和目标常常超越他的能力。他的失败又让他感到自己没有用、很无助。他没有自信心,完全依赖别人对他的赞美和夸奖来让他感到自信。因为他相信,赞美和夸奖他的才干、美丽和成功就是爱他。他把高于别人的形象和特别的才能,当做他安全感的来源。所以,尽管他认识到这个形象是假的,他也必须维持住这个形象。如果有人纠正他的错误之处,他会觉得受到威胁,因而会表现出愤怒无比、激烈回应。自恋的人无法体验情感,也无法发展成熟的性格。这就导致他们永远依恋父母。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他永远都会在生活中寻求认同感。下面这些在文章中常出现的句子就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认同感的渴望:“进入公司后,他努力工作,不久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而实际上,这个人是在寻求早年被父母否认的认同感而已。

除了自恋的性格之外,“共同依附”的基本性格特征还包括:

a. 拯救他人和解决问题。总是拯救和帮助别人,忘记了自己。
b. 讨好别人。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不懂得对别人说“不”,而是尽力迎合别人,讨别人喜欢。
c. 不断奋斗。因为失去内在的自己而感到空虚,这些人不断地努力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来填补空虚。
d. 觉得自己不行,能力不够,总不够好。或者是个失败者。没有自信,感觉到羞耻。
e. 受害人的角色。这类人要么长期生病,自我怜悯,认为人家不理解、不欣赏自己;感觉无助,负担重重,喜欢向人诉苦。经常要人家可怜,要引得“拯救型”的人来解救和帮助自己。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要真的接受人家的帮助,你真的帮他的忙,事后他会反而会怪你:“你真是越帮越忙。实际上,事情让你搞的更糟糕。”
f. 殉道者型。这类人不像受害人型自怜自怨,但是他们把自己否认的情感都在对待他人的行动表达出来。他们会经常叹息,但是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帮助:“我早知道应当怎么办。”

g. 成瘾。成瘾不光是指酗酒或者吸毒,也可以是对人、对事、对物等成瘾;也可以对某种行为或者经历成瘾,包括对工作成瘾,对消费成瘾,对赌博成瘾,对积累财富成瘾等等。
 
h. 爱炫耀。这类人会表现出极度的自信,甚至爱炫耀自己。男人会表现得特别有“爷们”风范;女人会夸张地表现“女人味十足”的形象。

i. 虐待。这类人会用回忆攻击别人的方式,来让自己感觉强大、感觉有掌控性。他们会对别人的批评反应过于激烈。

j. 丢失的孩子。这类人丢失了童年,感到非常害怕,于是为了得到适当的关注,让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便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竞争。

(6)这些人成为父母之后,他们便会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替罪羊,把他们儿时受过的虐待报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正如科尔曼博士所言:“曾经作为孩子,在父母恶劣心理政权下的失利会再次重演;不过这一次,这个长大了的孩子是赢家。”


这种“共同依附”的性格特征,往往是日后生活失败的前提。因为这样的人,对于应对环境的变化,会感到很困难。然而,现代社会往往看中一个人的技术能力,而大多数人可以正常地工作,所以忽视了在他们与人的关系方面,以及把握生活和关爱方面感到困难。因为与原始原因分离,这个孩子的愤怒、无助、绝望、渴望、焦虑和痛苦等便在对别人的暴力行为中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成瘾、酗酒、卖淫、心理疾病、自杀等自身的行为表达出来。


所有的父母都自称他们爱孩子。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爱孩子。这些孩子们为着他们父母以爱为名的无知和残酷,付出了代价,也令整个社会为此不可避免的灾难买单。不幸的是,这个儿童情感虐待的盲点,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纵容和保护。结果,社会被扭曲的父母之爱的概念误导,使得对孩子的情感虐待一代又一代传下去。而这个社会付出的代价,就是共同的幻象和欺骗。最后,父母和社会哀叹:我们拿什么拯救下一代?

奥康纳博士就儿童情感虐待的问题忠告人们:

人们应当意识到…情感虐待非常的普遍,不是人们可以很舒服地承认的…人们认为文化中“正常”的,可能在实际上与正常的数据相距甚远。


 



    越爱越抓狂:爱情里的虐待心理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并非所有的王子公主都能永远幸福下去。有时候,越亲密却让人越绝望。有的人,爱到深处,却彼此伤害,最终陌路。为什么浓烈的感情,却得不到善终?皆因,绝望的爱,伤人更深,以下,总结出其中最令人抓狂的七种爱恋。






我爱你,所以我要离开你

  我们常常在一些唯美的故事中读到些"一见钟情"的故事,唯美之处就在于,一见之下,情已深,人却消失了。大约就是因为故事的戛然而止,使故事停留在了最美好的时刻,所以才那么吸引人吧。

  故事其实是生活的翻版。在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们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爱得越深,怕得越甚。当他们感觉对面那个人对他越来越重要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面对那个对他日益重要起来的人,他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不安:他会不会离开我?他是真的爱我吗?对方对他越重要,他的疑虑会越深。为了避免那个重要的人将他抛弃,他会先一步离开那个"被离开"的危险。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害怕失去你

  因为害怕失去你,所以我要先一步离开你。这种模式往往会给对方带来很大的痛苦,因为对方搞不明白为什么当他们的关系日益亲密时,那个人会在突然之间离去。

  这些逃离亲密的人,往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过被抛弃的体验。当然,这个抛弃不一定是现实中真的发生的,但是在当时还是个孩子的他的内心中,他会体验为被所爱的人抛弃,比如被寄养,比如被单独留下来住院,比如与父母走失,或者在幼儿园被晚接,再或者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与他少有游戏等等。因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是要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而生存的,当他需要父母时,父母却不在他的视线之内,这会给这个孩子的内心带来强烈的恐惧,在他的感受之中,他可以会把这个看不到父母解读为被父母抛弃,而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对他而言,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所以,当他进入一段亲密的关系,早年所体验的到被所爱的人抛弃的恐惧被再度唤醒,当他无法承受对被抛弃的恐惧时,他便选择先一步离开所爱的人。这样,在感受层面上,他就可以把关系的主动权抓到手里,从而避免了被抛弃的痛苦。






对最善待自己的人发脾气

  爱发脾气的人,内心中往往存在很多恐惧,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恐惧压倒,就会用发脾气的发式来压抑恐惧的感觉。这就像是战场上的战士,当他看到战友被打死打伤后,他内心的恐惧会驱动他勇敢的投入战斗,因为他战斗得越勇敢,他越有可能保护自己生存下来。所以很多时候,发脾气,只是为了防御内心的虚弱感冒出来。

  内心虚弱的人,在发脾气时其实心中也是有许多害怕的,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发脾气而失去那个对他重要的人。所以,他们往往在发脾气时会先做一个选择:选择那个相对安全的人来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为相对安全的人不会因为他的坏脾气而抛弃他。而这个相对安全的人,往往是最善待他的人,是他在内心中能确定对方是在乎他的那个人。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在家门外常常被认为是大好人的人,回到家里时会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这种情况在心理咨询案例中非常常见。

在最亲近的人身上总感受到"你欠我的"

  对我们所爱的人,因为爱他,所以往往也会在他的身上投注了很高的期待,当这个期待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愤怒,因为对方没有满足我们,因为对方"欠我的"。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你欠我的"表达方式,可以制造对方的内疚,从而对对方实施强烈的控制,有的时候,这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破坏性。我的一个来谈者,就是在父母整日的耳提面命中,体验到自己如果不能满足父母的需要,随时都有可能被父母赶出家门去。所以,在生活中,她努力去满足父母对她的要求,如果不能满足时,她就会被强烈的内疚所吞没,久而久之,她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因为她不管怎么努力,似乎也不能完全满足父母对地的期待,在这个内疚的高压之下,当她无法承受时,她最终选择了抗争,与父母的关系走到了破裂的边缘。

其实,对我们所爱的人,我们都会有"恨"这种情感产生的




  恨,就是没有被满足的对爱的期待。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感觉对方对我们越重要时,我们往往越发期待获得他的全部,甚至可能期待将他吞进肚子,从而可以全部拥有他。而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那是完全独立于我们的一个个体,所以当我们感受到这种现实时,我们也会有强烈的挫败感,这个挫败感有可能带领我们进入到对所爱的人的恨之中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即所谓的爱之深,恨之切。我的一个来谈者曾经跟我谈到过他对我的恨:当他看到我的记录本上有那么多来谈者的姓名索引时,他突然感到很愤怒,因为那一刻,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我唯一的病人,而我是他唯一的治疗师。这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打击,在他的感受中,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而他只是我的病人之一,他一下子觉得自己在我面前一点都不重要,我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不对等,是让他很难承受的。

  当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我的唯一时,他感受到的自己是弱小卑微和不被重视不被爱的,这些感觉让他很难以面对,所以他就用愤怒的方式来阻止自己感受到这些内容,当他对愤怒的承受也感觉很困难时,他的怒火就冲我暴发了。







如果你不能完全猜到我对你的需要,你就是我的敌人

  当我们慢慢长大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原始全能感曾被比较好的满足过,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有能力去接受现实,慢慢在受挫中感知并接受自己的弱小,从而放弃对全能的期待。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很好完成这个工作的人,在他们的自我中就会残存着原始的全能感,他们期待自己拥有上帝一般的能量,从而可以很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他们处理现实压力的一种方式,他们期待当自己拥有超能力时,就可以避免来自外界的无法满足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有时无法按照现实性的原则去期待对方给予回应,他们会期待对方能够完全懂得他的需要,当他有什么想法时,根本不需要讲出来,对方就能主动过来满足他,如果对方没有这么做的时候,他就会感觉对方在伤害自己,甚至会因此而暴怒。








  你如此完美,在你面前我只能小心翼翼

  舒服的亲密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在这段关系中,双方都能真实的呈现自己,都能自由的表达自己。

对于一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比较多创伤体验的人来说,他可能没有能力将对方与自己体验为平等的人,他需要将对方完全理想化,来满足自己对于完美或是依赖的需要。与这样的人相处,最初是会让人感觉很舒服的,当我们被另外的一个人理想化时,我们会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崇拜,来自他们对自己的肯定等等,那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所以会让我们觉得很舒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