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讲义(中)

 学中医书馆 2013-09-20

第六讲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一、桂枝汤
(一)组成方义:

    桂枝15g  芍药15g  生姜15g  甘草10g  大枣4枚。

    /3量。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 四药来源于食疗  

    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酸甘相调,营卫相调。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 -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
    1
、治太阳中风(2、12、95)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风寒,阴邪,脉管紧张。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 

    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

    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2
、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3
、太阳表症兼里实热。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4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5
、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5715
    6
、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先其时发汗则愈,即发作前1~1.5h服药。以发汗调营卫。并用桂枝汤服法。亦常用二仙汤。
    7
、阳明中风,阳明经表证的证候类型。
   
阳明经表证  

a.葛根汤(前述)

b.无汗-麻黄汤  

c.有汗-桂枝汤。

    共见症: 额头疼 。另见 脉迟 微恶寒 234189190

    提示:桂枝汤麻黄汤不仅为太阳表证设。阳明中风证在临床上少见。
    8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脾气由虚转充实),为欲愈。(274)-参见前柴胡桂枝汤。非太阴里虚,顶多用桂枝人参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9
、身痛。霍乱证:霍乱止而身痛不休者,用桂枝汤小和之。(387
(三)桂枝汤的使用禁忌(共五点)  
    1
、典型单纯太阳伤寒表实证不能用桂枝汤(16)。所谓单纯,指不合并(1).前述表证兼里实热,先解表,可用桂枝汤。(2).前述表证兼里虚,先补里后解表,可用桂枝汤。应用纯辛温开表发汗,不可用桂枝汤,芍药酸收。
    2
、酒客病。(17) 酒客,后世2种理解:(1).长期大量饮酒之人得中风,湿热内盛。因辛甘温,甘助湿,温生热。可去甘味+芳香化湿,解酒醒脾之品,如葛花,枳子,佩兰等。(2).饮酒过度造成湿热内盛,阻滞营卫气血,气血失和-见周身酸懒不适头痛,发(烘)热汗出,怕风。症似太阳中风(中风类症)。区别桂枝汤证:a.饮酒史b.舌红苔黄厚腻(桂枝汤证见淡红舌薄白苔) c.胸脘痞闷,食欲不振,脉滑数,大便粘腻不爽。
    3
、吐脓血(有内痈,毒热内结,腐破血络者)。(19)见:发热、汗出、头痛之中风类症。辛甘温助热。《伤寒例》曰: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内热);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虚)。 临床可用他药兼制,如,桂枝汤治痹证,桂枝可用30g+胡黄连制之。
   
以上23条指出,阳热盛者,不可用桂枝汤。
    4
、阴阳两虚兼表证。(29)伤阴见脚挛急,伤阳见厥逆。
    5
、汗吐下后,表证已发生变化者。(1516
(四)仲景关于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1
、桂枝加桂汤(117)火针,粗似车条,治沉寒痼冷。红肿热痛(感染)。病机:发汗过多+受惊恐怯,致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发作奔豚。奔豚典型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受凉易发,舌淡,苔薄白)豚:指小猪,五行属 水畜 。3类病因(《伤寒》《金匮》)a.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b.心(脾)阳虚,下焦水气上冲(舌胖、苔水滑、小便不利、小便少,晨起头面轻度浮肿,晚间下肢肿。-发作前脐下悸动者,苓桂枣甘汤;无脐下悸动者,苓桂术甘汤。c.肝郁化火,郁火上冲-奔豚汤。红肿热痛为何用灸法?郝按:只灸一壮轻微,似热敷法,助消散。
    2
、桂枝加芍药汤。(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1.虚: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致腹中急痛。(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2.实:气滞血瘀,大实痛(痛重)-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用大黄活血化瘀,未涉及脏腑,仅限于经脉)。提示:《伤寒论》中汤证相对偶统一:如,麻黄汤(表实);桂枝汤(表虚);小青龙,大青龙汤;桂枝+芍药,桂枝+芍+大黄;小柴胡,柴桂汤…。现代应用:肠痉挛,肠淋巴结炎。280条-宜减之。脾阳虚,中气虚。(提示:上二方仅见经脉未在脏腑,不见便、利。不同于理中汤。)对举四方:邪在经脉: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邪在脏腑:宜服四逆辈。
    3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62)脉沉(无表证), 脉迟,血少故也 (营卫不足,气血失养。) 不荣则痛,失养则痛,虚则痛 不通则痛-郭士奇;失养则痛-任应秋。二者互为因果。方义:芍,养血;人参,补气;生姜,引药达表。刘渡舟,治产后身痛。生姜加至15g(三两)方效,汗出。
    4
、桂枝加附子汤(20)恶风-阳虚,肌肤失温。小便难-阳虚气化失司,阴虚化源不足(两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阳气被伤,筋脉失温。治法:解肌祛风,固阳以摄阴。 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 后世演变为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提示:仲景重视阳气。《伤寒论》重点讲寒伤阳气-强调扶阳;温病重点讲温热邪气耗伤阴液-后期强调救阴。
    5
、桂枝加葛根汤(14)赵开美本大陆有五本,北京三本均有钩挑。几几,j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 sh ū 。而《说文解字》 短尾鸟也。 几案。楷体均有钩挑。清代成林认为,短尾鸟应无钩挑。后世承之。正字音jǐ,为,古作qiā n与几通假。原则:或同本以互证,或别本以见义。《说文》连绵词,无定字。功效:太阳经脉邪气盛,经脉不利。寒邪,应无汗,反汗出与一般寒邪不同。说明为风邪袭于经脉-太阳经脉不利。加葛根,a.疏通经脉邪气,助桂枝以解表,不需啜粥。b.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郝案例:怀柔中医医院,病理性项肌痉挛。临床: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桂枝加葛根汤,葛根一般30g,桂枝10g(非外感),白芍30g,赤芍10g(或不用),甘草10g,(姜枣可不用),+鸡血藤30g。止痛不效可+祛风湿药(多见于值夜班受风寒湿)如,威灵仙30g,秦艽10g,姜黄(上肢),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43)太阳病篇四个治喘方之一。18条:喘家新感中风,引发宿喘,以治新感为主。加厚朴杏子下气平喘。非用此方主之,而用之佳,不能治治宿喘。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主之。新感中风,误下,部分表邪陷于胸中致喘,去表邪,可平新喘。(郝按:手太阴肺为何未放在太阴病篇?认为:六经辨证来源于临床实际,是临床证候分类。而经络辨证非来源于临床,是臆测。)适应症:风邪袭表,继而风邪壅肺。区别于a.麻黄汤-寒邪闭表,无汗而喘;b.麻杏甘石汤-邪热壅肺,汗出而喘;c.小青龙汤-外寒内饮,水寒射肺。
    6
、桂枝去芍药汤(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病机:胸阳心阳不振,表邪内陷胸中(虚性代偿,如上楼喘促)。去芍,纯辛甘化阳,温振胸阳,祛邪达表。无自汗出,失去芍药治疗作用,且芍酸敛阴柔,壅遏气机,不利胸中气机畅达。提示:仲景二个用药原则①凡脐下悸,脐上悸,均不用术(如,苓桂枣甘汤,理中汤加减症,脐上悸去术)。②凡胸满,均不用芍。(脐上下悸为自觉症)但现在治冠心病心绞痛,活血用赤芍,养血用白芍,推测若仲景必不用芍药。故此治法有待商榷。
    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许多版本作"脉微恶寒"解,即肾阳不足表阳不固,肌肤失温造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冠心病多夜发,多与心阳不足兼肾阳虚衰;对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者(中医认为是心阳不足,胸阳不振者),多用麻黄,细辛(可达30g).
    8
、当归四逆汤(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主之.血虚寒厥.桂枝汤-姜+倍大枣,+归养血,+细辛通经散寒止痛,通草(即木通,注意木通,防己,马兜铃肾毒性问题).美国当归四逆汤禁用.临证应代之以鸡血藤(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使用抓住三点症候,特别是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的这三症:血虚,冷,痛.如:痛经冷痛(肝经抵少腹);疝气痛;冻疮(治疗又可预防,特别对周围循环不好者如南方人,未发及未破者可改善微循环,内服加泡手,郝妻35年未复发);雷诺氏征:冷痛,肢端动脉痉挛症,有人有效.
    9
、其他: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一类辛甘化阳者如下:
   
1)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冒词源在"冂"部,<说文>:蒙而前也.-蒙目前行似捉迷藏.作为①遮盖,②头晕目眩讲.此二意,<伤寒论>均见,在此作①.阳明病篇的"喘冒不得卧"作②.桂枝四两(60g),甘草二两(30g).顿服,温补心阳急救.说明上为急重症.心阳虚衰之心动过缓,心力不足.有人+细辛,附子,麻黄.(参考北京阜外医院经验.)
   
2)桂枝甘草龙牡汤(168)火逆(误用火疗.逆,错用),下之(下:误用泻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以方测证:心阳虚衰,心神浮越.温补心阳兼潜镇安神.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惊狂:因惊而似狂.卧起不安:在似睡非睡时大叫而起,心神不能潜敛者.蜀漆:常山的幼苗.阳虚之后阴寒邪气必然内生,痰浊扰心,故加化痰药.区别:桂枝甘草汤-心脏病,心律失常突现,心主血脉失调.本方-心主神志功能异常(神经衰弱).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神经衰弱心阳虚,三者不是一类∴五版教材说法误,从症候严重性讲:桂甘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汤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药,其中第二类酸甘化阴者如下:
   
4)芍药甘草汤(看做桂枝汤的加减方):(29)阴阳两虚表未解,先调补心阳.阳虚则厥,阴虚则脚挛急.<说文>脚,胫也.小腿.此指小腿腓肠肌痉挛.功效:酸甘化阴,养血荣筋,解痉止痛.解痉止痛的基本方-用于缓解内脏(心,肾,胃,胆,痛经),骨骼肌,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血管神经性头痛,带状疱疹后遗的疼痛.注意:血管扩张性头痛(充血性),效果不好.松解肌肉效优,甚至可致肌肉"软弱无力".<朱氏集验方>名"去杖汤",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郝案:患者,受寒疼痛,一侧梨状肌,见胸闷太息.方用芍30g草10g木瓜,附子,伸筋草,苏梗.自服60付,凡是关节疼痛无效,抽筋者有效.
(五)桂枝汤加减衍化思路及后世方例.
1.解肌和营卫:

    <金匮>栝楼桂枝汤:+天花粉.

    桂枝加附子汤:固阳摄阴.

    后世如:

    <皇汉医学>桂枝加桔梗汤:太阳中风证兼咽痛.原书:咽痛,咽部有粘痰难以咯出.

    <世医得效方>桂枝红花汤(加了血分药):原治外有风寒表证兼四肢疼痛.后世治荨麻疹(夜重受风发作重)+蝉衣,防风,荆芥祛风止痒.有时可见效.

    余根初<伤寒论>桂枝橘皮汤(加气分药):中风表虚兼脾虚湿盛,胸脘痞闷.

    <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桂枝代粥汤:粥鼓舞胃阳+黄芪补气,防风温散,知母黄芪温性.

    治过敏性鼻炎方:1978年<新中医>寒风刺激-桂枝汤+甜葶苈15g蝉衣9g老师加乌梅10g敛肺气,防风6g散,一收一散,辛荑10g只要无舌红,咽痛有效.见黄浊涕者加鹅不食草10g(鼻炎专药)
2.祛寒利血脉
   
桂枝,生姜,甘草-辛甘化阳,祛寒疏络。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活血。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甘草+黄芪,用于血痹,肌肤不仁,游走性疼痛。有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的功效。郝案:多次注射预防乙肝疫苗,引起周身疼痛,开始用新加汤无效,后动则气促,考虑气虚,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而效。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枣+麻黄,白术,知母,附子,防风。《金匮》中风历节-风寒湿痹,邪气初化热见全身关节肿痛,肿处灼热,形体消瘦,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以温散+清热,通阳行痹,祛风胜湿,养阴清热。《千金要方》干地黄汤(桂枝汤+当归+干地黄+蒲黄),祛寒利血脉,用于产后虚弱,血脉不畅造成的两胁满痛。因桂枝汤有祛寒利血脉作用,故以之加减可治疗冻疮,落枕,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等。
3.化气调阴阳。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调气血,阴阳,脾胃,营卫作用。用于多种内伤病,如前述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去芍药汤等。炙甘草汤=桂枝汤-芍药+人参,生地,麻子仁,麦冬,阿胶……气血双补,阴阳双调,通阳续脉,养血补心,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的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症。黄芪建中汤的温中补气,和里缓急之力胜于小建中汤,用于 虚劳里急,诸不足 。多用于胃溃疡胃脘疼痛属气血不足者。《千金要方》当归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当归,有温中补血,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产后虚弱,腹中疼痛,呼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腹背。
4.温阳祛阴邪,强调辛甘化阳,如桂枝甘草汤。
5.养血柔筋脉,强调酸甘化阴(后世多不作为桂枝汤的衍化方),如芍药甘草汤。
(六)桂枝汤的双向调节作用。
   
双向调节现象:

    1.对体温:太阳中风(恶寒发热);而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及肝经循行部位冷痛)。

    2.对汗液。

    3.对心率。发热病人心率快,减慢心率。桂枝甘草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的脉促胸闷,心率慢心下悸(并不一定是心率快)。

    4.对血压:黄芪建中汤(助心阳,补脾胃),可用于心脾阳虚气虚的低血压(多见动则目眩,劳累气短乏力)。补气温阳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劳神过度,心脾受伤,痰浊不运而上扰的血压高,可用黄芪建中汤+龙牡或和温胆汤。中医重调功能,西医重去病因。郝案:用莪术,白术等软坚散结,保护脾胃法治疗肝癌,未用白花蛇舌草等。

第七讲 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一、组成方义:
   
知母六两 生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2000ml),煮米熟,日三服。

    换算:一次量知母30g石膏83g甘草10g粳米40g 辛寒清热代表方。
   
石膏……辛甘大寒;知母……润-生津液,合用清热而不伤津。粳米,甘草补中气护胃气,防寒凉伤阳。(粳米:旱稻-无利尿作用;大米:水稻-有利尿作用。二者均补中气。俗谚云:吃稻米尿〔念su ī 〕多,烧稻米灰多。扩展:机乎所有利尿药都长在水多潮湿地,其不腐烂而能生长,因为有抗水作用,我们用以利尿。)故白虎汤粳米代以稻米,利尿伤津,不宜。

二、仲景用白虎汤。三条
    1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此表无寒,里有热……。 表无寒 说明无白虎汤禁忌, 里有热 为白虎汤适应症。脉浮,浮主热,里有热鼓动气血,气盛血壅,而浮。-在《伤寒论》中有五处。后世《濒湖脉学》改为洪。

   2、(2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中白虎汤证见上述2个脉象。未见《方剂学》所讲的 脉洪大 ,此为白虎加人参汤的脉证。)厥-邪热内伏,使阳气内郁造成的,《伤寒论》名之热厥,即先热后厥,见厥而热不退。有发热又四肢厥冷,不能辨其是①热厥②真阳衰微,阴盛格阳,需从病史上辨。从症状上①见舌红口渴苔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且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的热邪闭郁与厥成正相关的表现。(儿童见此症多轻,清热多效。成人多感染中毒性休克,应重视。)里热未成实,白虎汤证。成实者: 厥应下之 。参见《可下篇》宜大柴胡大承气汤,通过清里热,通畅气机,改善机体功能,治疗休克。②见脉微细,但欲寐。

   3、(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以阳明热症为主。腹满-热邪壅滞阳明经脉,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身重-论中多归于热病,为热邪壅滞经脉使人体气机壅滞,身重是经脉气机不畅之象,如(6),伤阴热甚者如(219)。后世多归于湿热。 口不仁,面垢 -阳明病邪热充斥内外,面部失于荣养。 谵语 -阳明经上达心,上扰心神。 遗尿 -热盛神昏所致。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额上生汗 为阳气上脱的表现。阳气上脱的汗:汗出如油,粘而不流,临终者,汗久留不走。里热迫津之汗:然汗出,汗如流水不断。用清法&下法的关键是:全身毒热+大便情况综合判断。

    4、使用禁忌:

    1)(170):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2)后世总结 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 无汗说明表有寒,白虎易冰覆寒邪。

总结:以下四方之间的关系,对发热者怎样把握。
           
麻黄汤          大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白虎汤     
 1
、证候                   寒邪闭表里热,                               烦躁          邪热壅肺      
           
纯表寒          表寒>里热                                   里热>表寒     纯里热     
 2
、用药    只用麻黄不用石膏麻黄>石膏(鸡子大,古为柴鸡子,小于今日鸡蛋) 石膏>麻黄     只用石膏   
           
由纯表寒→纯里热过渡的四个阶段
如肺炎的演变:发热初起-麻黄汤,肺炎早期未实变-大青龙汤→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报道治疗大叶性肺炎)→承气汤证(有报道)

三、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人参。人参-益气生津。〔仲景用的人参,据考为山西上党地区一种五加科植物养阴效果优良(已绝迹),而今党参为桔梗科。今人参易 上火 。仲景时代的人参主用于生津,介于西洋参,人参之间的药物。气虚应用生晒参。〕

    共5条原文。(26)(168)(169)(170)(222)综合此五条见下面症候:

   1.发热:(168)热结在里(热源在里),表里俱热(弥散周身,充斥内外)。比较大承气,调味承气,小承气汤的发热(参见《伤寒论》类方比较表)。(169)无大热-热郁于里,未结实,心烦(里热甚,热扰心神)。

   2.汗出:(26)大汗出后。阳明病法(理)多汗。

   3.脉:(26)脉洪大,似宽阔的河水来势猛,来盛去衰,表示邪盛于顶峰,正气(气阴)已转衰。纠正《方剂学》的误导。

   4.渴:五条均提到了渴,(26)大烦渴不解;(168)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此为论中口渴最重的一条〕。(169)口燥渴。(170)渴欲饮水。(22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提示白虎加人参汤口渴之重,热甚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引水自救,而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故饮不解渴(饮入之水不能及时化津)。

     综上,渴,汗,发热,脉象四大症应为白虎加人参汤的症候。

   5.其他临床表现:时时恶风,背微恶寒。

    病机:汗出汗孔开张,不胜风袭;热盛耗气,气不固表。-提示正衰的临床特征。

    禁忌:同前白虎汤的无汗不可用。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三月亦不可服之,与之呕吐腹痛,……得之则腹痛而利,温之当愈。是谁的话?-提示白虎和白虎加人参汤要注意时令。(水果服用的季节性,冬日室温高亦可吃西瓜,冬日若见此症亦可用。)

四、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的现代应用。
   
(一)、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

   1、湿热外感,张纯用本方+连翘。

   2、中暑,麻疹,痘疹,斑疹之热毒盛者,乙脑等白虎汤加板兰根,大青叶,竹茹。必要时加银翘散。发热重+芩连清热,再重…白虎汤+承气汤。

   3、肺炎(双球菌感染,耐药不敏感),中毒性肺炎:白虎汤+犀角(水牛角),生地,丹皮,菖蒲,连翘,也可用于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

   4、急性风湿热:白虎汤+桂枝,苍术,表现在关节痛,心慌心悸的心脏病亦可。

   5、疟疾热多寒少:白虎汤+何人饮(首乌,人参,苡仁米,当归,常山,陈皮,神曲)。

   6、化脓性脑膜炎:白虎汤+公英,地丁。

   7、流感:见白虎汤证(高热汗出)白虎汤+连翘,葛根,桑皮,瓜蒌仁。

   8、流行性出血热:白虎汤+生地,玄参,连翘,板兰根。

    提示:反对中药过渡提纯,中医研究院-青蒿素抗疟原虫的研究,后抗青蒿素疟原虫的研究;58年痢疾大流行:原三棵针提取的黄连素无效,黄连却有效。-中药提炼太纯,效果反而越差。
  
(二)杂病:

   1、糖尿病(多以为辛寒不可轻易用)诊断教研室第一任老师姜幼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胃热津气两伤,服两个月血糖下降至正常。

   2、郝用白虎汤类方治糖尿病,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尿崩症(效差,垂体病变?),高血压。

   3、糖尿病可白虎汤+六味地黄丸,益胃汤,生脉饮-胃热津气两伤,以口渴为主症者。

五、竹叶石膏汤:

    白虎汤+人参汤去知母+竹叶,半夏,麦冬。

    清热力<白虎加人参汤,养阴和胃作用↑-用于热病后期,形气两伤,余热在胃。(397)伤寒解后,虚羸(形伤)少气(气伤),气逆欲吐(余热在胃),不闻荤腥。清余热育气阴,和胃降逆。

    应用:消渴(中消,渴而能饮),神经性多饮多尿症(竹叶石膏汤去夏+生地,知母,天花粉,五味子),牙龈肿痛,胃热盛者(除外龋齿,感染,牙周炎)。

 

第八讲  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伤寒论》中治水包括:

①水气病:苓桂术(枣)甘汤。

②蓄水病: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

③水结病:猪苓汤,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④泻水:大陷胸汤,丸,十枣汤

⑤逐水:牡蛎泽泻散。本讲主要谈①~③。
   
关于水液代谢的名句:《内经》 饮入于胃,游移经气……五经并行

   《伤寒论》中水病涉及到以下脏腑:

①肾阳虚衰

②膀胱气化失司,下焦有热致水液内蓄。

③脾阳(气)运化水湿↓(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④心阳不足,镇摄水液之力↓,下焦水邪上凌。《内经》较少论述。

一、苓桂枣甘汤(65):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

    成因:汗后。

    以药症测病机:心阳被伤,镇摄无力,心(脾)阳虚,下焦水气上冲。

    发汗后伤及何脏腑看人的素质 弱者先伤之 :如平素心阳不足,先伤心;脾阳不足,先伤脾…。下焦水邪,乘虚上冲。奔豚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金匮》中凡三证,见前述桂枝加桂汤)。现代理化检查多无阳性结果,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脐下悸 水邪与正气相争,见腹部肌肉不自主,无规律地跳动;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性增高,可能由于组织间隙水液增多所致。多种表现不尽相同。 脐下悸 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

    临床上:苓桂枣甘汤也可治疗心阳虚,下焦水气上冲的奔豚。

    为何不用苓桂术甘汤?仲景在《伤寒论》中脐上下悸者,均不用白术。(如,理中汤加减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筑:古代一敲打乐器,名词作动词,指悸动。),故不用此方。(仲景用白术芍药的两个用药原则,参见桂枝去芍药汤)

    苓桂枣甘汤在《伤寒论》中用于:

①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欲作奔豚。

②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发作奔豚。

二、苓桂术甘汤 (苓桂剂的代表方)(67)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外感误治,心脾阳气被伤,下焦水邪上逆(不同于上冲之奔豚)。

    心下逆满-气从少腹上逆,心下胸部胀满,胸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

    头眩-水邪上冒清阳;或认为水邪阻滞清阳不升。紧-即脉弦,(紧弦均为血管壁紧张度增高,沉为水饮在里)。发汗-伤经脉之气,经脉之气不利。 身为振振摇者 不是苓桂术甘汤的适应症,而是苓桂术甘汤证误用汗法后的变证,可用真武汤治疗。

   《金匮》 温药和之 ,苓桂术甘汤是温药代表方。如老年人冬日咳喘(秋末冬初,痰盛咳喘,咳痰似水清稀),不用小青龙汤(药重),而代以苓桂术甘汤(轻者),高龄老人心肺功能差,痰饮重者用真武汤。(刘渡舟老中医,体胖,每于冬日咳喘清稀痰,如法维持二十余年。)小青龙汤-水寒射肺,可见半痰盂水少许痰沫,断为水寒射肺。咳喘急性发作,吐大量泡沫清稀痰。本方辛温燥裂药过多,不可久用,三,四付以内观察,水饮未化尽,苓桂术甘汤善后。

    本方衍化方:苓桂味甘汤,苓桂苡甘汤,苓桂杏甘汤,+宣肺平喘的其他药。

    临床用苓桂术甘汤:心脏病,心肺功能差,胸闷,喘,心悸;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等);无原因的眩晕,不一定四症均有,为心脾阳虚,水邪上逆者即可应用。

三、苓桂姜甘汤(后世名,《伤寒论》名茯苓甘草汤)

    -中焦蓄水症。

    苓桂术甘汤白术易为生姜。厥阴病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356)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073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患外感病,饮水过多,水停胃脘,上犯于胃,水停中焦胃脘作诸症。

    提示感冒应多饮水,但应有度。(西瓜吃太多会上火-利尿过多,阴液损耗。可见口干,上颚粘膜感觉缺失;表症期间,若过量饮水〔同一成因〕+正气↓→停中焦;停下焦等不同结果。)主症

1.胃脘胀满,心下悸动-胃阳和水邪相博(胃部水液储留)→震水声;

2.厥:水邪阻滞中阳,中阳不达四末。(联想:贺普仁,火针刺中脘治疗冻疮,四肢微循环↓)-厥而心下悸+上腹部震水声(如囊裹水)。

   鉴别:

1.口渴 水蓄下焦,津不上承(膀胱主司全身气化机能,故口渴);水停中焦胃脘,未影响全身气化机能,故口不渴。

2.小便 膀胱气化不利,废水排出障碍,故可见小便不利;中焦与小便排出无关,故小便利。

   用药:生姜-温胃化饮,水停胃脘,胃液储留。  

   提示为何胃病易反复发作?胃气刚复,纳健后常饮食过度,故易复发。因此嘱病人忌口很重要。

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028)-脾虚水停
   
为何会汗下之?因膀胱气化不利见下面症状:

1.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 误为表邪用桂枝汤发汗。

2. 心下满微痛 ,误为里实用下法。

    分析: 小便不利 提示水饮内停,阻遏太阳经脉致太阳经气不利见 头项强痛 ;经气被郁见 翕翕发热,无汗 ;水邪上犯阻滞中焦气机见 心下满微痛  

    后世认为 去桂 应为 去芍 。桂枝通阳化气,苓桂同用化气行水。

    个人意见:《伤寒论》方皆为对偶统一(见前述 桂枝加芍药汤 ),苓桂术甘汤&苓芍术甘汤加姜枣也为对偶方。真武汤为苓芍术甘汤去甘草加附子生姜。芍药《本经》曰:利小便。通过养血柔肝,助疏泄,促气化以利小便。不同于桂枝通阳化气。刘渡舟对小便不利者,常加白芍30g或更多,以利小便。陈慎吾:本方把握治水病,治低热3年,见小便不利,头项强痛,无汗,胃脘胀满,三剂见效。

    上述诸方关系:

    茯苓甘草汤(纯心阳虚);苓桂术甘汤(心脾两虚);苓桂姜甘汤(胃虚水停中焦);

    苓芍术甘汤(脾虚水停);真武汤(肾阳虚,水邪上犯)。

五.真武汤(316)(82)苓芍术附生姜。

    芍药养肝助疏泄,利小便。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082)-太阳病误治伤少阴肾阳。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素体肾阳不足,从阴化寒,水邪上犯。

    两条症状归纳如下:
    a
、四肢沉重疼痛(水邪浸渍四肢)重则水肿;

   b、心下悸(水邪凌心);

   c、咳(水邪犯肺);

   d、吐利(水邪浸渍胃肠);

   e、头眩(水邪上冒清阳);

   f、身动,振振欲擗地(全身肌肉不自主跳动)可见走路摇摆不定(水邪浸渍经脉,苓桂术甘汤身为振振摇的变证);

   g、小便不利\清长(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固摄失司)。
   
临床应用:

   1、治证属阳虚水泛的各类水肿,如肾、肝、心源性水肿。

   2、心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洋地黄量不易掌握,加服本方几日后有↑心肌储备力的功效,↑心肌对洋地黄的耐受性。

   3、咳喘水饮未尽,可用本方善后(前述)。

    扩展治疗范围:

                1、慢性胃肠炎的吐利-消化系统;

                2、头眩-美尼尔等病;

                3、振振欲擗地-帕金森氏综合征,美尼尔,小舞蹈病等,可试用。

                4、心下悸-心脏;

                5、咳-肺;

                6、白带多,阳虚水寒下注。
  
 

   (山西一老医,善用家传药粉施吐法治疗癫痫,患者吐出胃中涎沫后3月不发。患者家人思之,是否可用镇吐药止吐,使药留胃中久些,定可延长药效。用镇吐的爱茂尔止吐,患者不久即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昏迷而亡。据考药粉为一味瓜蒂散。瓜蒂刺激胃粘膜产生大量粘液,排泄毒素,同时带走了很多毒物,并非真有痰涎。提示,中医治病给邪以出路,镇吐则闭其出路,毒素吸收过多呼吸麻痹死亡。另一例,栝楼薤白白酒汤,用今白酒煎药,患者心脏病发作心梗死亡。古代用的白酒与今不同。)

六.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

    泽泻用量最多,桂枝最少。把握剂量。白饮(稻米汤)合服方寸匕,一方寸匕药匙(2.3cm),本法便于吞咽,防止药粉末引起咳嗽。每服5~6g。白饮在此非补胃气,量少,米饭不补胃气?一点白饮无用。

    功效:太阳蓄水霍乱。

    成因有2个

    1.太阳表证,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

    2.太阳表证,抗邪于表,正气不足(膀胱气化机能低下者),饮水过多,水停下焦。

    膀胱气化不利见:

    1.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口渴,消渴(渴而多饮饮不解渴),渴欲饮水。

    2.排出废水功能下降见:小便不利(小便少,非涩痛不利)。 五苓散症非癃闭,组织间隙水液停滞。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细菌抑制肾功能一时不全,一二日可改善。

    3.少腹苦里急。

    4.心下痞: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兼证)

    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证:水邪上逆。(兼证)

    6.表证:脉浮/浮数,身微热。(兼证)  

    本方外疏内利,表里两解。

    郝案:小儿脑积水,长期服用散剂3例-头围可逐渐缩小,服用半年~1年。用于轻症,其中一例已上中学。重症需手术,甚死亡。

七、猪苓汤:

    清热利水育阴。

   《伤寒论》少阴病(319)阳明病(223)-阳明经脉有热。 误下后,伤下焦之阴,水热结于下焦-阴虚水热互结。(319)平素阴虚阳旺,外邪从阳化热,热与水结-阴虚水热互结。

    见三个主症:

    1.小便不利-与真武汤五苓散不同伴见小便短赤,尿道热痛-水热互结,水湿下泄。

    2.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乏。

    3.心烦不得眠-阴虚阳亢,心肾不交。

    或见证:

   1、水热邪气犯肺-或渴;

   2、犯胃肠-或呕或利。

   3、水热互结,阴虚有热-发热(浮脉又主热,前述)。

    本方加减:

   1、血尿或镜下红血球,+三七、白茅根30g、仙鹤草。

   2、wbc,脓血球多+清热解毒:公英地丁、败酱草。刘渡舟常用此方治泌尿系感染。

第九讲  治痞诸方的应用

    概述: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堵塞不通的自觉症状。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的证候。

    包括:为五泻心汤(痞证)五方在病程中见心下痞。旋覆代赭汤(161)痞证。五苓散(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痞为兼证;桂枝人参汤证(163);十枣汤(152);大柴胡汤证(165)。桂枝人参汤:人参汤(理中汤)+桂枝:脾虚寒下利兼太阳表证,可兼见心下痞(或见症);十枣汤证:水饮邪气停滞在胸膈(兼证)。大柴胡汤(痞为兼证)适应症:1.少阳不利兼阳明里实;2.胆腑热实证(前述)三大症: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伤寒论》中十首见心下、心中痞硬。痞为主症-五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痞为兼证余下4方。本论仅限于前6方。
   
痞证的成因:中焦的斡旋作用。人体的两个重要枢机:中焦-脾升胃降为半上半下之枢-关系到心火肾水相交,肝气生发,肺气肃降,主调气机上下。中焦脾胃对人体气机,水火有主动的调控作用,此为中焦的斡旋作用。少阳-主调气机出入,为半表半里之枢。
   
在1.胃气虚,2.邪气干扰-致痞证。如五苓散(为水邪干扰);十枣汤(胸中水饮);桂枝人参汤(寒湿中阻);大柴胡汤(胆腑实热)等→阻滞中焦气机致痞。
  
(提示:肝之疏泄为气向四周输布,如男女精经病,气机下降,肺-肃者,缩也-内收,下降。对五行气的运动的理解。五行-五材,天生五材,民毕用之。行,人之步趋也(运行,运动)汉《白虎通》:五行谓金木水火土,…言行之,欲言为天行之义也(代表天的运行)董仲舒: 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列为四时,判为五行,五行者,所行不同(-气的运行不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中医认识事物的基本思想是 仰观天文(太阳),俯察地理(昼夜),中知人事 -研究化育人类的大自然。昼,温暖明亮-阳;夜-寒冷黑暗-阴。天气-太阳光和热,地气-地球自转。天气地气的运动产生了昼夜阴阳。人的七日节律,28天月经期,四季节律(脉春弦...)大自然的节律;人身的元素与自然大海相同,阴阳-气的性质,脏腑运动升降出入,收缩舒张.五行-气的运动.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春,展放-木代之(植物向四周送营养);夏上升-火代之;秋,内收-金代之.冬,潜降-水代之.
 
 
木 火 土 金 水     
←↑→
 
↓ ↑ 平稳过渡 →↓←
 
↑ ↓   
---―――――――――――― 过渡 ―――――――――――――阴 五行相生相克.-生克制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年轮树木,牙齿,贝壳,五行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无不打上了自然界阴阳的烙印.五行-五脏,如肝在五行总体存在运化演变的前提下突出生的功能.真正化育生命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是气是道,不是具体的器.自然界本来什么都没有,无中生有.看得见的器是形而下的,是不能化生生命的.红色-红纸洞房;灵堂孝服-黑白二色,气内收.借土补土(偏爱黄色者-脾虚?)音乐-心理乐感;古典音乐-补,迪斯科-泻.
 
 
3 5 1 2 6     
木 火,利上升 土 金,利气内收 水   
 
 
酸 苦(降) 辛(散)     
木(展放) 火(炎上) 金(收)   
  
《内经》五行,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生之本,本于阴阳。《伤寒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关于阴阳五行观点《四季饮食养生丛书》郝万山从气的运动角度谈养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半夏泻心汤:
  
(一)组成方义:小柴胡汤-柴胡(定位变化和解,半上半下中焦气机,半表半里少阳气机)+黄连,用干姜代生姜。半夏干姜-辛温辛开散结。和胃降逆,化痰止呕。温脾散寒,止泻。芩连-苦降-泄满清上热。参草枣-甘温补中气…………共凑辛开苦降甘调。上热下寒(中焦气机不畅,寒热阻隔)煮后去滓再煎。见前和解七方(和解半表半里,半上半下枢机)
  
(二)仲景用半夏泻心汤(149)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战汗作解,

    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鉴别。《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误下后,中气虚斡旋失司,中焦枢机不利,气机痞塞,寒邪干扰→心下痞。脾寒气逆见呕;肠鸣下利(脾寒气陷)。慢性胃肠炎,呕吐便溏,苔厚腻。兼寒邪干扰。

    和大陷胸汤鉴别(水热互结,心下痛,按之石硬。)前者(心下痞,按之濡,无形邪气)。《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通畅中焦气机之壅滞。)
  
(三)现代用半夏泻心汤。

    胃肠疾患,胃肠炎,神经性呕吐。溃疡病,消化不良《千金要方》吐泻寒甚+附子,口渴+天花粉,呕吐+陈皮,胃痛+当归。

二.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干姜量为一两+四两生姜。共八味药。干姜(老姜,姜母)生姜(嫩姜)如姜母鸭。煮去滓。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

    干噫(饱食读ài=嗳,叹词念yì)食臭《说文解字》-气味。指嗳气有饮食的馊腐味。腹中雷鸣-水邪干扰,舌水滑,小便不利,轻度水肿。重则+茯苓/茯苓姜甘汤《医宗金鉴》。
   
现代应用:

    消化系统,慢性肝炎(表现症状入手)邓铁涛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调理脾胃治肝炎。治肝癌,攻毒药难取效,养肝血效差。补脾土,从脾胃论肝病有前途。

三.甘草泻心汤:
   
组成:

    半夏泻心汤,甘草加至四两。赵开美本-甘草泻心汤无人参,六味药。《千金》》外台》《金匮·狐惑》均有参,有人认为一方二法。

    本方-中气虚,斡旋失司,中焦疏机不利→心下痞硬的主症,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客热(外来)上扰,胃热气逆→干呕心烦不得安。故不用参。现代人参不治热甚,但古人白虎加人参汤热更甚,为何用参呢?认为应有人参。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 三方中最重。《金匮》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寒热错杂,虚实兼见者用之有效。郝案:一患用之无效,玉女煎略见效。
   
现代应用:胃肠炎,消化不良,溃疡,胰腺炎,免疫机能低下(亚健康状态常咽干面赤口渴易腹泻心烦急躁易感染,常疲乏无力。)
 
 
半夏泻心汤   中虚痰阻  呕恶,舌苔厚腻     
生姜泻心汤   兼水气。  可+苓 舌苔水滑,小便少,浮肿。     
甘草泻心汤   下利为主    

四.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2:1-泄热清热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

    主症:濡同软字,上腹柔软-无形邪气,浮主热(重按滑数有力),关-中焦……无形邪热留扰中焦,壅滞中焦气机,未和有形产物相结。因未见上热下寒-胃气上逆的呕吐,心下痞,故无须寒热同施。麻沸汤浸之须臾,约十分钟左右,取大黄寒凉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热,薄其苦泻之味,防直下肠胃。大黄开水浸泡-清热解酒,10~15分钟煮泻下作用最好,煮30分以上,泻下作用下降,鞣酸逐步提取出。《金匮》治吐血衄血(热迫血旺行)。

    临床应用:

   1.充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如脑充血(头胀目赤)脑溢血、咳吐衄血、尿便血。服用本方要煮,取其泻热作用,且常用三黄(芩连大黄)同用,大黄化瘀止血。

   2.血热造成的各类皮肤病:本方或三黄泻心汤。如血热眼病眼痛;血热咽病咽痛;血热口腔,牙齿舌肿痛。

   3.炎性胃肠病,如急性胃肠炎,痢疾-通因通用。有人不加辨证用大黄30g生甘草15g治痢疾,或捷效或留下久泻痢。

五、附子泻心汤:

    三黄加炮附子,附子温肾阳,三黄清中焦之热。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

    心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恶寒汗出-肾阳不足,表阳不固。寒热错杂(中焦有热,肾阳不足)……寒热并用。二黄麻沸汤浸-清热,炮附子10g水煮30分钟以上,破坏乌头碱,若30g以上必须煮1个小时。日本高压锅20分钟。

    临床应用:寒热错杂的胃肠炎久痢腹泻。温脾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优于附子泻心汤,因加入人参甘草似理中汤。

六、旋覆代赭汤  

    3次量,七味药: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一次量分别为15g,5g,与现代临床不同,化痰重镇降逆;半夏生姜,化痰降逆和胃消水;参草枣,补中气(同三泻心汤中补中药)。

    作用:胃虚痰阻。

    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八个字。其中噫气不除-1.本症顽固久久不消除2.心下痞硬症不因噫气而消除-因为是有形痰浊阻滞,非纯气机阻滞。

    前四药有化痰作用。参草治胃气之虚。噫气因中虚者,故代赭石不可重用,否则重伤胃气,多则直抵下焦降肝气之逆。旋覆花多绒毛,施今墨指出本药包煎上浮,药效难以利用。故主张旋覆花代赭石同包煎。噫气《说文解字》,噫饱食之息。今本方多用于呃逆不止,而呃逆即哕,为膈肌痉挛,有节律。北京地区,嗳气、呃逆均名打嗝,应分清。哕,宋前指呃逆-膈肌痉挛;宋后指干呕。膈肌痉挛用本方也效优。慢性病,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病等病程中常见。常伴肝气上逆,膈气上逆。胡老本方治疗脑血栓引起的呃逆不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