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讨厌规则,因多是强者塞给弱者的。因而规则是迫害性的

 青衣问道 2013-09-20


国人讨厌规则,因我们的规则多是强者塞给弱者的。因而,规则,像是迫害性的。

当自己较虚弱时,会因恐惧而遵守规则,但一有条件,就会反对任何规则,追求为所欲为。
真正的规则,需自由意志的参与。








我们憎恨失败,为何却以失败告终?
○文 David DiSalvo ○译 王骏 《 青年参考 》

    你该安于现状吗?你想成为颠覆者吗?你担心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吗?

    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会不会走向失败。

    相信别人给你指定的“位置”就是你的位置

    在人类的所有观点中,我始终认为,危害最大的观点之一是“清楚你的位置”。这一观点有多种表述,其中我惟一欣赏的是这样的表述:“你只有勇敢并从容地克服逆境,才能更上一层楼。”

    “清楚你的位置”这一观点固然有害,但比观点本身危害更大的是,这一观点往往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他们让我们觉得自己本该如此,我们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是谁说的?请翻开那本关于宇宙规则的书,将探讨宿命论的章节指给我看看。

    如果你相信,别人给你指定的“位置”就是你的位置,那么你将永远受制于它。

    你不想成为颠覆者

    近年来,“颠覆者”一词意义丰富,令人难以承受其重。无论阅读当下流行的心理学还是商业书籍,我都无法确定其利弊。然而有一点看起来是确定无疑的:大多数人都害怕颠覆一切、石破天惊的思想。其原因是,我们的大脑对危险很敏感,而颠覆行为始终被认为是一种危险——颠覆意味着,连贯、稳定和确定的状态将被抛弃,根植于我们内心的防御心理将发挥作用。

    有时,你必须跨越这一警惕心理,向前迈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将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你的职业似乎已经稳稳当当,这还不错,不是吗?

    “如果明天我死了怎么办”,我们时常这样想。我们中的任何人明天都可能死去,因此我们不能浪费时间,不能畏首畏尾,不能不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你是愿意在后人眼里平庸地死去,还是愿意奋斗不息、战死沙场?

    如果你“明天死了”,别人回忆你时,会认为你仅仅是一个追求四平八稳的人吗?这果真是你的愿望吗?我知道其实许多人希望的正是这一点,因为讣告上这样写比较适宜:“她/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朋友,好……”好没有错,但它谈不上伟大。如果你安于做一个好人,就不可能创立丰功伟业。想想别人将如何回忆自己,不能让“还好,不错,四平八稳”那样的想法驱动自己,因为如果你那样做,你将认为一切都不错并安于现状,别无所求。

    像很多事情一样,这属于个人选择,并没有对与错之分。稳稳当当也许真的不错,然而问题是,“职业稳当”真是你需要的吗?也许是这样,而且这感觉很好。但是,如果“职业稳当”意味着你无法逾越外界的条条框框,无法达到自己渴望的目标,它也许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你担心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担心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这可以理解,但我们应尽快摒弃这一担忧。近年来,经济衰退,许多人全部或几乎全部失去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转瞬之间,你就可能失去一切,而且错并不在你,这就是现实。所以,别让担忧阻碍你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不妨抛开一切,勇往直前。

    “也许我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众所周知的“天花板”,你伴我良多,却赐我寥寥。我赞同已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说法,如果你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认为自己无法再进步,就应当关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你在开启新阶段之前,首先应当对其进行思考。关键是忘掉“天花板”,关注你的目标。如果你用“天花板”这一陈词滥调作为借口,你就不会取得任何成就。

    迷惘总是挥之不去

    迷惘最难以克服,它总是挥之不去。如果缺乏方向感,你所有的精力到头来都将白费。我的经验是,有时你必须让精力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看看是否会有某个焦点不经意地冒出来。

    我们倾向于相信被心理学家称为“动因”的力量。我们愿意相信一切皆有因,一切皆有首因,无论这是某个人还是某种力量。其实,所谓动因不过是我们脑海中的幻想,我们用它来应付困难是为了免于伤痛。你必须认清这一点。其次你应当认识到,你的人生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动因,那就是你自己。

    □美国《福布斯》杂志中文网






控制自己是心理健康的特别规则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都将用理智控制自己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身”和“克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欢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则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该把对敌人的斗争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应把那些对自己的欲望控制取得胜利的人看作勇敢的人。”

  如果说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那么控制自己就是心理健康的特别规则,也可以说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制。

  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试想,如果你一会儿心情忧郁,情绪一落千丈,一会儿又怒火冲天,使你的朋友们对你敬而远之,一会儿又情绪高昂,手舞足蹈,谁还愿意与这样情绪不定的人交往合作?而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也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朝三暮四,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扔在一边,丝毫没有计划和韧性。这样的人能成功吗?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杰出的成功学家,他创造性地构建了全新的成功学的科学体系,他的著作被译成26种文字印刷于世,他的读者遍及世界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他的理论使无数人受益。其中,美国惟一连任四届总统的罗斯福、被称为印度救星的甘地、控制了美国1/4经济命脉的银行巨子摩根等,都是拿破仑成功理论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拿破仑·希尔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成功学的17条准则,这些准则被人们称为“黄金定律”。其中被列为第五条的是“要有高度的自制力”。在这方面,拿破仑·希尔有深刻的切身体会。

  在创业生涯期间,拿破仑·希尔通过一件小事发现自己缺乏自制力,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却给了他惨痛的教训。

  他这样描述自己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当时我碍于面子没有向他道歉。从那以后,我们两个人之间彼此憎恨,甚至演变成激烈的敌对。后来,管理员知道有时整个办公室大楼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工作时,就把电闸拉下来,使办公室里面一片漆黑。这种事情一连发生了几次,我很愤怒。

  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紧张地工作着,电灯又熄灭了。我立刻跳起来,奔向管理员办公室。我到了那儿,管理员正在悠闲地吹着口哨。我气愤极了,觉得受不了了,就对着他破口大骂起来。我把能想出来的恶言恶语都用上了。那位管理员一点儿也没有生气的意思。后来,我实在想不起什么骂人的话了,只好停住。这时,管理员转过身,用柔和的语调对我说:“你今天是不是太激动了?”他的话很柔软,但我却感到像一把利剑刺进了我的身体。我站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是一个研究心理学的人,竟然对着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管理员大喊大叫,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感到羞辱的事情。我飞快地逃回了办公室。坐在办公室,我什么也干不下去了,管理员的微笑老是缠绕着我。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以前发生矛盾的时候,因为没有勇气道歉而使矛盾越来越深,今天,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道歉的机会,可我却失去了自制力,从而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我决定向管理员道歉。管理员见我又去了,仍然用温和的语调说:“这一次你又想干什么?”言语中充满了挑战的意味。我告诉他我是来道歉的。他说:“你不用向我道歉。你今天所说的话,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知道你也不会把它说出去的,我们就这样了结了吧!”我被管理员的话震住了。他的高度自制力使我再次被打败,我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真诚地向他表示歉意。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变得疯狂,这样,他不仅不能结交朋友,反而非常容易被打败。

  拿破仑·希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制力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一个人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机会和能力是最主要的,但是,学会控制情绪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从某种角度说,人的过失乃至于某些犯罪行为,也许是一种失控的行为,并非有多么复杂的原因。许多悲剧都与情绪失控有关。这几年来,仅据媒介报道,已有十几个孩子都被父母打残甚至打死。我敢说,世界上极少有成心要打死自己孩子的父母。可是,上帝都允许小孩子犯错误,有些父母不但不允许,并且怒发冲冠,智力下降,一身蛮力集中于拳脚,如果击中要害,弱小的孩子还不非死即伤吗?

  德国军队曾有过一项纪律:当内部发生冲突时,如果这个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当天谁也不许再谈论这件事,第二天再说。任何人睡一觉起来,火气就会小多了,头脑就会冷静多了,自有适当的办法解决矛盾。仔细分析,这是符合心理规律的。因此,我建议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忙人无计,怒人无智。

  父母怎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我的教育建议是:

  做事之前先考虑事情的结果。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预先想想事情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减少盲目性,这是理智做事的前提。譬如孩子当众做了让你生气的事情,你应该怎样做呢?最好不要当着众人的面加以批评或惩罚,而是要严肃地给予警告,如果情况严重的话,可以把孩子带到另外的地方,单独进行教育。因为当众惩罚会伤害孩子幼小的自尊心,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

  发怒先数一二三,然后再去做。先沉住一口气,再做出决定,尤其是面对孩子所做的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情时,尤其要先冷静下来。为了避免失去理智,可以先从1数到10,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决定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遇到特别愤怒的事情,可以先把它写下来,然后再去做。因为父母在愤怒的时候,往往容易说出伤害孩子的话来。当你控制了情绪后,才能和孩子讲道理,理智地教育孩子,从而避免对孩子不必要的身心伤害。













不要随心给孩子订规则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经历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可以说,若是从某个角度老说,每个家长都是很好的教育者。家长爱孩子,天经地义,虽然方法方式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个。希望孩子成才有出息。出发点是好的,过程也夹杂了很多酸甜苦辣,但最终结果是否都如人愿呢?

  当然了,这里面唯有家长的体会最深。孩子朝着希望目标发展,家长感觉成功的喜悦,可谓是教育成功;但是另外一部分家长则认为自己是个教育的失败者。无论成功与失败,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要忽略自己教育孩子的基点,也就是自己给孩子定的标准底线。说得通俗点,就是不要让孩子在你这里得寸进尺。

  教育要有规则,但规则不能随心所欲而制订。对孩子严爱有度,把握好规则。便是教育成功的一半了。有利于孩子的事情,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去实践,并且在其中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行为,要坚定的批评指正,坚决不能妥协,有事处于爱子女的心态,觉得偶尔退让一次,没有什么大影响,殊不知,一旦妥协一次,就等于将不良的行为习惯给强化了一次,加固了孩子对坏行为的印象。结果是可怕的。

  方式上要随时调整,不要老套。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不一样,他们很有思想,有个性,有思维深度,不能小看他们。家长应该具备一些新鲜的思想,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那么被动。

  小孩子尽管小,但是也要在乎他们的感觉。但是,不能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有时还要给她一点儿脸色看看,让他们知道爸妈的心思。应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是会生气的。

  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的孩子。管孩子,但不限制孩子、约束孩子、替代孩子。我们需要需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从小学会做自己的主人,有机会自己作决定、并把自己的决定付诸实践来形成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自己作决定的话,他的意志就被闲置了,这个时候,他就会成为别人的一部分。长大后,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总是没有自己的注意,跟从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总是说我不会,我不行。

  尊重孩子,不等于迁就孩子。给孩子做主的机会,不等于孩子可以想要什么都可以。家长要学会坚持,坚持什么?很简单,就是孩子要求是否与他的实际相吻合,若是超过了孩子或者你的原则,如小孩要的玩具越来越贵重,就不能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家长会说,那孩子不停哭闹,吵的人很烦,这时候,我没有办法,就就满足他。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经历,记住,这样做就相当于告诉孩子,只要你闹,妈妈就给你买。

  告诉孩子一些规则,而且让孩子明白规则的意义。不要企图用规则控制约束孩子,更不能希望规则就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规则一开始,孩子不会明白,所以家长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理解其中的意义。

  我们可以给孩子订规则,但最好不要随意改变规则,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不给儿童建立规则就是暴力。因为没有规则的话,那么,比儿童强大的人就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支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给孩子的规则是晚上可以看1个小时电视,实际上,这条规则不光制约着孩子,同时也制约了我们大人。倘若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这种规则,那么,很可能孩子能否看电视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情绪:孩子表现好了,我们高兴了,孩子就能多看一会儿;不高兴了,说不定孩子今天晚上就不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