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精选今译

 相-信-爱 2013-09-20
作者: 郑重

【原文】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元史?许衡传》

【今译】

许衡曾经在大热天,路过河阳,嘴很渴,道旁有梨树,大家都争着摘梨吃。许衡独自端坐在树下,和平常一样。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梨吃?”他回答说:“不属于我的梨,我去摘它,不可以。”

那人说:“如今世道很乱,这棵梨树无主人。”

许衡说:“梨树无主,我的心难道没有主吗?”

……别人家丢失的东西,哪怕是只有一点点,不属于自己的,自己也不应该要。庭院中有水果,熟的、烂的,遍地部是。但是许衡家的小孩子路过,连眼都不斜看一下,就走了。他家里的人,都被许衡教育感化,到了这种程度!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张学宪和,正统己未廷试,已拟第一,以眚目抑置传胪。公自言:“吾已废一目,又肩厚薄,手大小,足长短。所美而无丑者,惟此心耳。”尝见有议人得失者,必正色曰:“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不当于无过中求有过。”其厚道如此。

——龚炜《巢林笔谈》

【今译】

张和(字学宪),正统()已未(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参见科举考试,已经被拟定为第一名,却因为害眼病,眼睛里生白翳而被改定为第四名。张和自己说:““我已经残疾了一只眼,又是两肩一边厚一边薄,两手一大一小,两腿一长一短。美丽而不丑的,只有这颗心了。”

张和每当看到有人在议论别人的得失时,一定正色地说:“一个人,应当在别人的过失中,看到他没有过失的地方;不应当在别人没有过失中,看到别人的过失。”他为人就是这样厚道。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原文】

孔子闲居,喟然而叹曰:“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曰:“愿闻其为人也何若?”孔子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以下人。”子路曰:“其幼也敏而好学则可,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则可,夫有道又谁下哉?”孔子曰:“由不知也!吾闻之,以众攻寡,而无不消也;以贵下贱,无不得也。昔者周公旦制天下之政,而下士七十人,岂无道哉?欲得士之故也。夫有道而能下于天下之士,君子乎哉!”

——刘向《说苑?尊贤》

【今译】

孔子闲暇在家,感叹地说:“如果铜鞮dī]的伯华不死,天下可能已经安定了!”

子路说:“我想了解伯华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说:“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时,把仁义当作自己行为的准则,待人谦恭。”

子路说:“伯华年青时聪敏而好学,是可以称道的;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也是可以称道的;但为什么自己行仁义,还要甘居人下,对人自谦呢?”孔子说:“这你不知道!我听说,凭多数人,去攻打少数人,没有不消灭对方的;自身高贵,而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卑贱的人,不会没有收获的。过去,周公旦规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 施,自己以谦恭的态度,接待七十位读书人,难道他是不行仁义,不懂道理吗?他是要得到这些读书人呀。行仁义、懂道理,并且能够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啊!”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褠(读勾,单外衣),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岱,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渊,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于何闻过!”谈者美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今译】

吴国的大司马吕岱,去世了,终年九十六岁。当初,吕岱的亲随吴郡人徐原(字德渊),慷慨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成器,便赠送给他头巾、衣服,常与他一起谈论,后来就举荐、提拔他,官做到侍御史。

徐原秉性忠诚豪爽,喜欢有话直说。吕岱有时发生了过错,徐原往往直言规劝、争辩,还在公开场所,评论此事。

有人把徐原的这种行为,告诉吕岱。吕岱赞叹说:“这正是我器重徐德渊(徐原)的缘故啊!”

后来徐原死了,吕岱哭得很伤心,他说:“徐德渊是我吕岱的益友,现在不幸去世,我还能再从哪里听到别人谈论我的过错啊!”

人们谈起这件事,都赞美他们二人。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勿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去私》

【今译】

(战国时)墨家中有个极有成就的人,名叫腹黄享,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的年纪大了,又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请先生在这件事上,听从我。”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说,‘杀人的要抵命,伤人的要判刑。’这原是用来制止杀人、伤人的。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公理。大王即使为我儿子开恩,而命令官吏不杀他,但我腹黄享不可以不执行墨家的法规。”

腹黄享不接受秦惠王的建议,处死了他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克服私心以推行公理,腹黄享可以称得上是秉公奉法的了。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原文】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今译】

濮州刺史庞相寿,因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他自己说:曾在唐太宗的秦王府工作过。唐太宗怜悯他,打算让他恢复原来职务。

魏征规劝说:“在秦王左右的人,朝廷内外很多,如果对庞相寿开此先例,恐怕人人都要依恃私人恩惠。这会使秉公执法的人,感到惧怕。”

唐太宗欣然地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从前作秦王,是一个府的主人;现在处于皇帝的地位,是全国的主人,不能独自偏私旧友。大臣执行的法令如此,我怎么敢违反呢?”

于是,赐给庞相寿一些丝织品,做为礼物,送他回家。庞相寿流着眼泪,拜谢走了。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刘(沆)丞相在位时,族人偶有逋[bū]负官租数十万;丞相不知也。前后官吏望风不敢问。程公珦为庐陵县尉,主赋事,追逮囚系,责令尽偿而后已。或以告丞相,丞相曰:“赋入不时,吾家之罪,县官安可屈法也?"乃致书谢之。

——曾敏行《独醒杂志》

【今译】

(宋仁宗时)刘沆任丞相的时候,他的故乡家族中,有人逃避拖欠了国家的赋税,达几十万钱;但刘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地的官员一连好几任,都因为是刘丞相家族,而不敢过问。程珦[xiàng]来此担任庐陵县县尉时,负责征收赋税,把逃避拖欠赋税的刘沆族人,逮捕关入监牢内,责令他们把所欠赋税,全部交清,才能释放。

有人向丞相刘沆报告了此事。刘沆说:“赋税不及时上交,原是我家犯了法,怎么可以叫地方官徇情,不照国家法令办事呢?”就写信给刘珦县官,向他认错、道歉!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不许,仁赡愤邑成疾。其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为小校所执,仁赡命腰斩之,左右莫敢救。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以救之。仁赡不许。廷构复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趣命斩之,然后成丧。将士皆感泣。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今译】

五代时, 后周的军队,围攻南唐的寿春(今安徽寿县),攻了一年多,还没有攻下来,可是城里的粮食已尽。……寿春守将刘仁赡,请求调边镐来守城,自己带领军队跟敌人决战。齐王李景达不答应,刘仁赡气得生病。他的小儿子刘崇谏,半夜里,划小船,逃跑、偷渡到淮北,被一个小军官抓住。刘仁赡立即下令把他腰斩,左右官员都不敢求情搭救。监军使周廷构,到中门大哭,以此来营救刘崇谏。刘仁赡不答应。周廷构又派人去向刘夫人求救,刘夫人说:“我对刘崇谏不是不疼爱啊,但是军法是不能徇私的,名节是不能亏损的。如果饶恕了他,那么,刘家就会成了不忠的家庭,我和他父亲,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将士们呢!”于是催促立即斩了她的孩子,而后办丧事。将士们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今译】

陶侃年轻时,做管理渔业的官。有一次,他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检视以后,把腌鱼封好,交还给差人带回去,并回信责备儿子说:“你做官,把公家的东西送给我,这不但没有什么益处,反而增添我的忧虑!”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燕主隽,征幽州刺史乙逸(人名)为左光禄大夫。逸夫妇共载鹿车。子璋从数十骑,服饰甚丽,奉迎于道。逸大怒,闭车不与言。到城,深责之,璋犹不悛。逸常忧其败,而璋更被擢任,历中书令、御史中丞。逸乃叹曰:“吾少自修立,克己守道,仅能免罪。璋不治节检,专为奢纵,而更居清显,此岂惟璋之忝幸,实时世之陵夷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今译】

燕国国君慕隽,抽调幽州(今河北以北,辽宁西南地区)刺史乙逸,来京城担任光禄大夫。乙逸夫妇,一起乘一辆狭窄简陋的小车,来京城上任。

他的儿子乙璋,带了几十个骑兵,穿戴得异常华丽,在大路上迎候。乙逸见了儿子的这种张扬骄奢的作派,大为生气,关闭车门,不跟他讲话。

到了城里以后,又严厉地责备他,乙璋仍然不思悔改。乙逸经常担忧他会毁败了自己。

然而乙璋,反而更加被提升,历任中书令、御史中丞等官职。于是,乙逸感叹说:“我从小懂得要修养立身,克制自己,恪守正道,这样也仅仅只能避免罪罚。乙璋在品德上,不能拘束自己,任意挥霍,贪图过分享受,却历次被提升,当上了清贵荣显的大官,这决不是乙璋个人的侥幸,而实在是时代的趋势,愈加败坏的迹象!”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原文】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也刚学习完这一篇文章,什么样母亲教出什么样的儿子

可敬!
作者: 郑重

【原文】

存审出于寒微,常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今译】

李存审出身于门第卑下的家庭,他经常告诫儿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带着一口剑,离开家乡,四十年来,官做到将相。这中间,不止一次经历万死、才获得侥幸而生的险境;剖开骨头,取出的箭头,就有一百多个。接着,他把所取出的箭头,给了儿子们,嘱咐他们好好收藏着,说:“你们生长在富贵之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就是这样起家的啊!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作者: 郑重

【原文】

有货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亟还之。”

(旦)生平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兄子睦;颇好学,尝献书求举进士,旦曰:“我尝以太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至其殁也,子素犹未官。

——毕沅《续资治通鉴》

【今译】

有一个人出售玉带,王旦(宋真宗时宰相)的子女们,认为玉带很漂亮,就拿给王旦看,王旦叫他们系在自己的腰上,问道:“系在身上还看得见漂亮吗?”他们说:“系在身上,自己怎么能看得见?”王旦说:“自己负重,却让人家赞美,那不是很劳累吗?快还掉它。”

王旦一生不买田置房,他说:“子孙应当想到自立,何必为他们买田置房,(这样做)只能使他们为争夺财产,而成为不义之人。”

王旦的侄子王睦,酷爱读书,曾经写信要求王旦:推举他为进士,王旦说:“我曾经为(你的)名望太盛担心,怎么可以再同贫寒的读书人去争功名呢!”

直到王旦死了,他的亲生儿子王素,还没有做官。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