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圣手”王友谊 圣诞节前夕,在朋友画廊见到三件王友谊最新作品,分别是其擅长的篆书、隶书和不太常见的楷书。因三件作品的内容、形式、价格颇合吾意,便毫不犹豫的“一桶姜山”了。
王友谊是当代篆书名家,“起缶翁于地下,亦自叹弗如”(刘正成语)。篆书之外,他于真、草、隶皆有研究,楷书以《广武将军碑》和《汝南王修治古塔铭》为范本,隶书取法《好太王碑》和《石门铭》等,对碑的涉猎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篆书线条质感,柔中有刚,使他篆书创作有了新起点。而在篆书方面的深厚功底又使他的其他字体书风貌古朴,渊然有思。这三幅作品虽字体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宿墨的妙用。
宿墨就是我们常说的隔宿之墨,实指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之墨。据了解王友谊的朋友讲,在创作探索的过程中,王友谊对不同的笔墨纸张都进行尝试,如其自制兼毫,运用的得心应手,在转折处裹锋绞转行笔,圆中见方,追求大巧若拙的艺术效果。在用墨方面,王友谊一直用自己加工的宿墨。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丰富,线条边缘洇化出来的墨渍颜色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能写出“活”的味道,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以增强线条的质感。
关于用墨,王友谊有很深的体会: 篆生于墨,墨生于水,水为篆之血也。成功的篆书作品,随书写者感情的起伏,同样要求其用墨在燥润浓渴之间呈现千变万化,产生无穷韵味。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书之燥锋,渴笔也。古人用笔之妙,无有不干湿互用者。善用墨,非易事。淡能沉厚,浓不板滞,枯不浮涩,湿不漫漶,能得淡中之浓,浓中之淡,水墨融交,神情并茂,高手也!如宾虹老论用墨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说,腴润而苍劲,历来不易,此乃对立之统一。今注重“墨分五彩”之书作精妙的不是太多,尤其是篆书,常人很少注意精心用墨。而林散老、沙曼老均是用墨高手,我辈要精心取法。用墨之法,我数年探索书之各体墨法,不尽相同,应按作者胸之成竹分施技能。一般笔内含水不宜太多,这样用笔则苍,行笔涩重不浮滑,同时将笔内水分慢慢挤出,用笔则润。不入此道者用墨漫漶,漂浮纸上,浮烟涨墨,骨力全失,此实大病。书之墨法,妙在用水。蘸墨先后,大有讲究,或先蘸墨,后蘸水;或先蘸水,再蘸墨;或先墨后水再墨,或先水后墨再水,技法多样,尽在墨法微妙处。然书与画一样,若笔笔用墨多变,忽淡忽浓,水墨突兀,整幅则“花”且“乱”,破坏整体感,失去大效果。近年我喜在用笔上以行草意写大篆,在用墨上大胆使用宿墨、涨墨,以清水包宿墨之法书写大篆,加强了线与面的对比,丰富了笔姿、韵致,增强了险劲、起伏、动静的律动感和焦渴、燥湿诸墨韵含蕴浑晕、变幻微妙的流动美。 “只要能取得最佳效果,书者应该是不惜手段的,这不仅仅是玩弄技巧。机械地、教条地理解某些方法,容易陷入僵化。”在普通平凡的人生背景下,以自己永不休止、永不懈怠地顽强学习精神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善学善用”的王友谊的前途无量。 附:宿墨制作方法9则 1、先把一得阁煮一下,煮至黏糊状,破坏其中胶的成分。然后把墨谅干,干了再泡开,如此反复几次更好用。写的时候先蘸水,后蘸墨,墨和水的层次便会显现出来。 2、将一得阁墨汁倒入瓷碗,搁置于阳光下,晒成干块状,然后加水使用。开始时水量可少一些。写完后即又可续水,稍加调试即可使用。这样能达到线条质感强,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 3、研墨后不立即就用,盖好后放上一、两天。用的时候,在旁边放一碟清水,将笔吃饱墨后,笔尖轻点一下清水再写。 4、用冷开水磨墨,放置几天几夜,等自然干后。 5、磨墨,等墨自然干透,再加水重磨,那种颗粒感就出来了,且不臭。 6、磨出来的墨加写明矾第二天就是宿墨了。 7、先用热水泡墨条,2、3天后墨条发胖,胶渗出,倒掉水和胶。接着泡几个回合,墨就泡透了。这时容易臭,需要换凉水,再重复前面,直至水清。 8、拿二块松烟放在锅里一煮,完后找个大口玻璃瓶装好放在冰箱冷藏,用时挖一些出来,用开水冲好用。 9、把墨块捣碎后煮,然后要放在太阳底下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