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蕴含的人生观及其启示

 3gzylon 2013-09-22
《周易》蕴含的人生观及其启示
2013年9月13日 10:43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在一般人眼里,《周易》是用来算卦的,很神秘,也不容易看懂。其实,《周易》是讲天地乾坤及其变化的。揭开《周易》的神秘面纱,可以发掘出里面的哲学思想,包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近日,本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央巡视组正局级巡视专员修晓波同志。修晓波系历史学博士,研究《周易》多年,曾参加编写《周易辞典》。希望此次访谈能对读者认识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全文分两次刊发。

 

  一、《周易》是一部怎样的书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天请您谈的话题是《周易》蕴含的人生观,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周易》是一部算卦的书,是这样吗,能否先谈谈这部书的情况?
  
  修晓波(以下简称修):《周易》最初是卦书。“周”字表明是周代的卦书,“易”字是变化、变易的意思。因为卦爻是靠阴阳变化生成的,所以卦书也叫《易》书。一般认为,《周易》开始只有卦象和爻象。比如六十四卦之首乾卦的卦象  ,是用六条横道表示。其中每一个横道是一爻,也叫爻象。先有卦象、爻象,后有卦辞、爻辞。卦辞、爻辞当然是用文字表述了,分别对卦象和爻象进行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包含“经”和“传”两个部分。“经”是正文,“传”是解释“经”的。“经”的部分由六十四卦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爻象、爻辞组成。比如乾卦的卦辞即卦象  下面的“乾,元亨利贞”五个字,是对乾卦的总体说明。“传”的部分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部分组成,汉代人也叫“十翼”。翼是鸟的翅膀,引申为辅佐,形象地说明了“传”的性质。《周易》“经”的部分叫《易经》,“传”的部分叫《易传》,《周易》是由《易经》和《易传》组成的。现在有人把《周易》简单地称作《易经》,是不对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周易》今天已经不能用来算卦了。古人用《周易》算卦,即通过筮与占(zhān)找出一个答案。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在“系辞传”中记载了筮法,但没有占法。缺了这一环节就不能在卦爻辞中确定具体的答案。《周易》不能供今人算卦,但它的卦爻辞尤其是《易传》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中,就有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
  
  记:顺便问一下,《周易》的作者是谁?
  
  修:《周易》一书是长期累积形成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作者。卦的作者不太可能是一个人。一般认为,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八卦的产生可能在原始社会晚期,六十四卦的出现不会晚于夏代。《易经》部分,古人说卦辞是周文王作的,爻辞是他儿子周公旦作的。与我们今天的话题关系最密切的《易传》部分,司马迁说是孔子作的。从其思想深度和某些内容看,像是孔子作的。
  
  记:《周易》表述人生观问题与普通的哲学著作有什么不同?
  
  修:《周易》原本是卦书,通过卦爻表达意思,即把卦爻的各种组合模式摆在那里,让人们自己去揣摩体会,不像普通哲学著作那样用语言直接表述、论证。有了卦辞、爻辞,就可以借此表达思想了,但卦辞、爻辞都是艰涩难懂的卜筮语言,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只是在有了《易传》以后,蕴藏在《易经》中的思想才被挖掘出来,成为后人可以读懂的哲学著作,其中的哲学思想就包含我们要讨论的人生观问题。当然,要读懂《易传》也不容易,因为它毕竟是作者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对《易经》的解释,它本身也需要后人再作解释,而且它还和卦象、爻象等迷信成分粘连在一起,增加了阅读难度。
  
  二、《周易》蕴含的人生观思想
  
  记:《周易》是讲天道还是讲人道?从篇幅看,《周易》讲了许多天地自然、社会人群,这些与人生观有什么关系?
  
  修:《易传》主要是讲人之道。比如“系辞传上”说:“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天之道”指自然规律,“民之故”是社会规律。这两句中用一个“而”字转折,表明后一句(民之故)是主要方面。这两个规律是探讨人生观绕不过的话题。“以前民用”四个字,是说《周易》可以用来指导人的生活。所谓人的生活,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系辞传上”又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说的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我们也注意到,《周易》讲了许多天地自然、社会人群,其实这些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因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空间、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所以《周易》在讲人的时候,不能不讲到天地自然、社会人群。同时,自然与社会是变化的,所以《周易》又要讲变化。可以说,《周易》讲天道是为了引出人道,为了讲人道才讲天道。人道的内容是主要的、大量的。《周易》这部书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讲人,即人道的问题,而人道的核心是人生观。“人生观”三个字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词汇。《周易》里没有这个词,但意思是明确的。
  
  记:《周易》关于人生观的思想是怎么表达的?
  
  修:哲学意义上的人生观,解决的根本问题有两个:第一,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怎样去做那样的人。先说第一个问题。在这一点上,《周易》主要设计了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高层次的君子,一种是低层次的小人。君子高尚,小人卑贱。君子就是做人的榜样、做人的目标,做人就要做一个君子。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呢?《周易》有多种说法,但说得最全面最准确的是乾卦“文言传”解释“元亨利贞”的那段话:“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贞。”“元”是开始,以一年四季作比喻,就像春天似的,善之长即善之首、善之始。有了春天的开始,才会有以后的顺利生长。“亨”即“通”,现在有个词叫万事亨通,就是这个意思。嘉之会,嘉美的荟萃。到了夏天,万物繁荣茂畅。“利”好像是秋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万物成熟以及熟透之后的萎缩,并且深秋之后有寒气袭来,而这是合乎“义”的(因为这就是秋天的景象)。“贞”有正而固的意思;是事之干,即事物的根本、根基。冬天,万物萧杀,但事物内在的根还在,没有死,它内敛固藏,来年春天还会萌发。到了这里,《易传》作者把话题一转,由自然界的元亨利贞讲到人世间的元亨利贞,这即“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以下诸句。“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意即君子以仁作为安身行事的根本,就可以做人的首长,也就是做大官了。以下几句逐一与前对照,引出了仁义礼智四德(干就是智,唯有智者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具备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君子的标准、君子的形象。仁义礼智属于道德范畴,由人生观所决定并受其影响。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易》的表述是先从天之道讲起,再引出人之道即君子的标准,也就是人生观的问题。
  
  记:做人就要做君子,这很好。《周易》除“文言传”外,其他地方是否也讲到了君子的问题,君子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吗?
  
  修:《周易》有多处地方讲到君子。有人统计,“君子”一词在《周易》至少出现了125次,其中《易经》21次,《易传》104次。就重要性来说,其他部分出现的都没法与刚才提到的“文言传”内容相比。“文言传”是“十翼”之一,“文言”两个字的意思,据古人解释是“依文而言其理”。“文言传”只有乾坤两卦才有,别的卦没有。这说明乾坤两卦在整个六十四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者说带有总纲的性质。由于这个关系,“言其理”的“文言传”的重要性自然凸显出来,它所言及的君子也就非同凡响了。还有,君子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人是圣人。“圣人”一词在《周易》中出现的不多,有时叫“大人”。“大人”是最高统治者,也是圣人。“文言传”在解释乾卦九五爻辞时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说,圣人可以与天地自然达到统一,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符合天时,对将要发生的事情预测非常准确。对自然界能这样,人世间的事也不在话下。这就是圣人。君子还有一个比较的对象,即低层次的小人。圣人的层次太高了,是顶级,别的人没法和他比,所以就孤独地立在那里,成了没有比较的对象。《周易》不太讲圣人,我想是因为圣人的层次太高,一般的君子做不到,常人更是可望而不可即。提这样的标准不现实,所以《易传》的作者就从实际出发,提到的多是君子,把君子作为楷模、作为榜样了。(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于洁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