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语后添情 2013-09-23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心

     古人将人体解剖之后,发现心脏与血管连在一起,里面存留有血液。古人把血管称为脉,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于是提出了心脏的第一个生理功能,“心主血脉”。接 下来,古人又发现,心脏所处的位置,最外面有胸骨、肋骨在保护;近一层后,心脏还受到肺脏的保护;最里面的一层,在心脏的表面还有一层心包。这些结构,把 心脏包裹的严严实实,外界的风吹草动根本无法伤害到心脏。这样优厚的待遇,在古代只有君主才有资格来享受。古人于是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君主。国家有大事发 生,必须先禀告君主,听从君主的安排。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万万不行的。古人把这种身负重任而不惊,日理万机而不乱的能力,称作“神 明”。相应的,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生活,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心脏来主持大局。所以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

    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 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只想举 两个事例,与大家一起来思考。朱砂的颜色是红色,与心火同;中医经常用此药来安神,用于治疗心烦,癫狂等精神性病症。百会是头顶中央的一个重要腧穴。古人 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时,经常会用到此穴。这两件事提示我们:古人在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心主神明”的理论,是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思路,对临床发挥指导 价值的。同时,“心主神明”的理论,并没有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根本禁锢;发现针灸头部腧穴,可以很好的治疗精神情志疾病后,古人不会因为受到“心主神明”的 影响,就将宝贵的经验置弃不用。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先贤智慧的时候,态度很重要。我们是以古人为师为友,恭谦的来学习;还是与古人为仇为敌,尖刻的吹毛求疵。态度会决定你最终从古人那里得到的东西,是有用的智慧,还是无用的故纸。

   肺脏还有一个功能,叫做“通调水道”。中医治疗疾病时, 有一个很有趣的治法,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叫做“提壶揭盖法”。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每天用到的茶壶,在盖子上都会留出一个小 孔。当我们用茶壶倒水时,空气可以从小孔进入,水就会顺畅的流出来了。如果不要这个小孔,而且把壶盖的四周用泥巴糊住。这时再想把水倒出来,就万万不能 了。其实在物理学上,道理其实很简单,是由于的大气压的作用而已。但在中医学中,古人却根据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把他用到医学的领域,成为一种治疗小便不利 的重要方法。肺的形态像一口大钟,不但护卫着心脏,而且护卫着下面所有的脏腑,与茶壶上的盖子何等相似。当肺的功能正常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壶盖上留 有小孔。肺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壶盖上的小孔被封死了,就可以出现小便的不畅通。此时我们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 不会明显。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壶盖揭下来,也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的流出来了。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的。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 个概念比较偏一些,实际运用的价值远不及五脏六腑,对大家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帮助也不是很大,我们这里也就不讲了。

     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脏的功能。

      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 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 盈,刚毅果敢,心中有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萎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 士。

     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在群里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 烈勇猛,是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胆脏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 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经络

     武侠小说里经常讲到,高手过招,只需轻轻在对方腧穴上一拂,便觉全身麻木,动弹不得。无疾没有研究过武学,对点穴这门功夫其实如何,确实无法妄加评论的。 我们这里还是把注意放在中医学上吧。近两年中医学在社会上的升温,与《人体使用手册》和《求医不如求己》这两本书有一定的关系。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 了普通百姓对中医的热情,更激发了学习经络腧穴,运用经络腧穴来养生除病的热情。 “敲胆经”三个字,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养生妙法。那么备受大家推崇,被认为神奇奥妙的经络,究竟是如何被古人发现,并最终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一条 条经络线的呢?

     近几年,针灸理论界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们一步步揭开了经络神秘的面纱。下面我们就一起回到两三千年的古代,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千古之谜的经络吧。

     1973年,在今天的湖北长沙马王堆,发现一个西汉时期的陵墓。在这个陵墓里,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献。其中就包括一部与针灸学有关的著作,叫作《十一脉灸经》。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有关针灸学方面的著作了。

     从书名上看,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这部书里所讲的经脉,不是今天我们认为的十二条,而是十一条。而且这些经脉的名字,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如手太阴肺经这 样,把经脉与脏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十一经脉名中根本见不到脏腑。这两个问题,就是帮助我们认识经络本来面貌的重要线索。

     上面讲脏腑,提到了“天六地五”这个神秘数字,古人据此提出五脏六腑的观点。其实十一条经脉的数,也同样是受到这组神秘数字影响而形成的。阳经有六 条,阴经有五条,正与天地之数相合。当时的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确存在联系,但并非像今天一样,是一条经脉对应一个脏腑这样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古人也无法将 脏腑与经络完美的配合起来。

     然而,随着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古人发现,这套理论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是人体的上下内外,脏腑躯干四肢之间,缺少一个有力的沟通途径。现代医 学中,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的。通过动脉静脉形成的网络,把全身上下内外表里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路。而我 们的古人在缺少现代解剖学知识的情况下,是怎样解决这个理论上的难题的呢?

     对古人来说,用经络体系来弥补这一理论缺憾,最合适不过了。经络的循行经过了上下内外,把四肢与躯干头面脏腑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体可以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当时的经络数目是十一条,脏腑数目也是十一个。十一是奇数,很难形成一个环形的结构。古人于是对十一脉的体系进行了改造,增 加了心包作为六脏之一,又增加了手厥阴经。并以实践经验作为主要依据,在脏腑与经脉之间,形成了一一配伍的关系。此外,古人又在旧有经脉循行路线的基础 上,增加了大量的分支,使得十二经脉完整的连接成为一个环路。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十二经脉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