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问题——修内司的新窑、旧窑与龙泉官窑

 臻品阁 2013-09-24

闲逸村夫

关于南宋官窑中的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问题,村夫根据南宋文献研究认为:修内司官窑瓷器包括名曰内窑郊坛下别立新窑烧造的所有瓷器。

    南宋文献《坦斋笔衡》中记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名曰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从文献中的一别立几个词来分析,可知修内司的内窑和郊坛下的新窑都是由南宋修内司机构主持建造的。值得注意的是修内司官窑郊坛官窑的名称,在文献中是不存在的。

    对于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一句,如何点逗?是否可以点逗?遗制后面该用逗号、冒号、破折号,还是句号?村夫认为,北宋晚期,宫廷内府的将作监所属的第六官署窑务,已经归并于第十官署修内司之中。北宋皇室倾覆后,南宋皇室及内府的各种机构都是重新组建的。在南宋内宫首领太监不足的情况下,把本应该独立设置的窑务机构合并设置于修内司机构,是符合南宋实情的。北宋徽宗以前的修内司只是主管皇城太庙修缮事务的官署,窑务是主管窑器供应事务的官署(包括自己督造或者采购内府所需的瓷器,瓶、罐、罈、缸等瓦器和建修所需的地砖、墙砖、拜砖以及各种瓦等等)。

    由于蔡京专权,将修内司与窑务的权利集中于亲信手中,因而才有置窑务于修内司之中。南宋依照北宋末期的做法,把窑务机构合并设置于修内司,由修内司机构统管窑务活动。所以,袭故京遗制就是沿袭北宋官钧窑产生管理的各种制度,并置窑于修内司。因此,绝不能把置窑于修内司解释为在修内司这个事务管理机构挖土设置窑炉。

    整个南宋官窑瓷器的烧制时间有一百多年。可是,在杭州老虎洞的内窑到底烧造了多少年,郊坛下的官窑又烧造了多少年,为什么哥窑瓷器和官窑瓷器的胎骨、釉色是多种多样的,南宋官窑的窑场究竟有几个,目前要准确的下定论还为时过早。不过,一百多年间,技术工匠已经更替几代人,技术水平变化很大是可以肯定的;一些窑场的瓷土质量不佳或者资源枯竭而发生废止和兴建窑场的事情也是大有可能的。这些原因必然影响着南宋官窑器物的胎骨颜色、质量,胎体的厚薄和釉汁的质量、釉色,施釉的稀薄、浓厚以及釉面开片纹的纹理、颜色等等。

    从内窑瓷器到郊坛下的官窑瓷器(包括所谓的传世哥窑器和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在内),可以明显看到南宋官窑的器物,形制和工艺基本相同,但釉层的结构和釉色有较大差异。内窑早期的厚胎薄釉瓷器,釉质细腻,结构紧密,釉色与汝窑相似,支钉痕细小;瓷土与薄胎厚釉的官窑瓷器一样,淘洗纯净,深灰色中微微闪现紫红色,夹有黑色颗粒,断面可见瓷土具有粗涩感,手感重量比高岭土制作的器物要轻一些。有些人把这种近似于汝窑的厚胎薄釉官窑器当作北宋官窑瓷器(或曰汴京官窑),明显是错误的猜测。郊坛下的官窑瓷器多数釉层较厚,釉层细腻度不及前者,结构不太紧密。总的说来,南宋官窑胎骨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比釉层中的含量高,釉层中的氧化钙含量比胎骨中的氧化钙含量高。器型常有管耳瓶、三足旋纹樽、鱼耳炉、各式洗、矢壶、盘、碗、碟等。釉色以浅蓝绿的天青粉青为主,与汝窑瓷器的釉色相近;另外还有浅灰绿、浅黄绿以及淡白青灰蜜腊黄等釉色。

    南宋官窑的薄胎,比同等大小的贡御影青瓷要略厚一些。内窑中后期瓷器的胎骨和釉色也与早期的薄胎薄釉瓷差不多,只是釉层厚度增加了许多。另外,按照李辉柄先生的观点,把具有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传世哥窑器归类于内窑范畴,南宋官窑瓷器的釉色和胎骨的颜色就更多了。部分内窑器和哥窑器的釉体特别坚实,结构非常紧密,釉泡极其细密,釉质非常细腻润滑,极似古玉。郊坛官窑瓷器的釉汁也厚,但釉层的紧密度和细腻程度不及旧内窑器,因而玉质感也逊色一些。南宋官窑的胎骨厚薄不一,最厚的有2mm,甚至更厚一些,最薄处还不到0.1mm。我收藏到一小块胎骨最薄的粉青釉官窑瓷残片,残片两面的釉层分别有1mm左右的厚度,而最薄部分的胎骨却不足一层稿笺纸那么厚。

    根据化学试验分析,南宋官窑的施釉方法是多次上釉,而且器表釉层和器内釉层的化学成分并不一致。器表釉层的始熔温度在1270℃左右,器内釉层的始熔温度在1220℃左右;由于坯体膨胀系数较大,各层釉之间则由里向外一层层变小。靠近胎骨的釉层膨胀系数最大,第二层次之,最外层的膨胀系数最小。所以,南宋官窑瓷器开片纹的特点是:釉层表面纹路细小,釉层里面的纹路较大。根据这个原理,我发现,真正的南宋官窑(包括哥窑瓷器),釉层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细小的纹路不在釉面,而是在釉里;有些纹路表现为釉面纹路细窄,釉层里面的纹路略显粗宽。当然,由于官窑和哥窑瓷器生产出来以后,距今已经八百多年了,胎釉和开片纹受外界影响较大,釉层表面有一些开片纹路较大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开片纹路应当具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反映其历史变化的层次。

    陈克伦先生在艺林擷珍丛书《瓷器》的16页写道:“浙南龙泉大窑等地,南宋时也曾生产具有官窑风格的瓷器。过去曾认为是文献中的哥窑,现在一般把它看着是奉官府之名生产,以补充杭州官窑产量之不足。龙泉仿官器的胎釉、造型与杭州官窑十分接近,往往较难分别。龙泉产品中,釉面光亮及开片呈白色者较多”。就本人拙见认为,既然龙泉窑是“奉官府之名生产,以补充杭州官窑产量之不足”,那么,在烧制官用型瓷器这段时间,不论该窑场的所有权是否被官方买断,只要该窑场在这段时间是按照官方的要求,按照规定的形状、规格、质量、釉色,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并且烧成的瓷器全部运往京师供宫廷使用,其名称应该是“龙泉官窑瓷器”,而不应该称为“龙泉仿官器”。所谓“仿品”,就是按照别人的形制和标准生产归自己所有的产品,而龙泉窑生产的官用型瓷器并非属于龙泉窑主人所有。就当时的督陶总管也不会承认、更不会对皇帝说,这些宫廷瓷器是龙泉民窑仿照官窑生产的瓷器。所以,龙泉仿官之说,论据不足。

     明朝初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写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釉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文中的乌泥窑是在介绍修内司官窑瓷器的范围内,是在指出“伪者”之前。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修内司官窑器瓷土细,釉色青。有些釉层带有浓淡不一的粉红色,(天青釉)色很好的与汝窑器釉色极为相似;并且,官窑中有黑色胎骨的,称为乌泥窑(实际是深灰偏黑或偏紫黑的紫金土);龙泉仿官的瓷器,都没有开片纹(这一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无开片纹的白胎龙泉器也曾是宫廷用瓷)。多数人认为,哥窑瓷器与官窑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哥窑瓷器开片纹是双色纹路,有紫口铁足特征,官窑瓷器开片纹是单色纹路。一部分人认为是否具有紫口,是否是支烧,开片纹的大小、颜色和开片纹的形状怎样,釉层是否有酥油光、光泽是否明亮,均非区别哥窑与官窑的特征.

    一般说来,哥窑瓷器的釉面光泽较少。但是也有最好的传世哥窑瓷,釉层极其细腻滑润,光泽明亮而温润,精光内敛,整器的感觉“是玉而非瓷”。这种哥窑瓷属于极其稀罕的极品,不能用来作为鉴定一般哥窑瓷的标准。哥窑的大开片纹路多为黑中闪青的颜色,也有鳝血纹和暗紫红色的,线路稍粗、色深、线段长而且相互联接;小片纹的纹路细、色浅或色淡、线段短,多与深色线段联接,但不一定相互联接,开片纹多为米黄色和浅米黄色。从米黄色线段不同的深浅色差可以看出历史变化的层次,新仿哥窑瓷器的米黄色线段,颜色一致,没有深浅不同的色差变化。

    通常把哥窑瓷器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古文献资料为依据,把具有“金丝铁线”开片纹和釉层带有“酥油光”以及具有“紫口铁足”特征的青釉瓷器称为哥窑瓷器;其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翠青等色,釉层有很厚的也有较薄的,釉面带有一层酥油光,胎骨坚密,胎土有浅灰、深灰、黑灰、深紫灰、灰色和土黄等色;另一种是所谓“传世哥窑”瓷器,开片纹大小相套、双色相间(也有单色开片纹);胎骨较厚,釉层也厚,胎土的颜色有深咖啡色、土黄色、杏黄色、红砖色、灰白色、浅灰色、深灰色和紫黑色等。釉质非常细腻,釉层结构非常紧密、坚实,釉层均匀,一般都带有不大亮的酥油光,但也有光泽明亮、玉质感很强、类似于修内司官窑的。    杭州官窑瓷器和龙泉官窑瓷器在器物的造型、工艺和釉质、釉色等方面都很难分辨(因为它们都是同时期为宫廷烧制的官用器)。但是,大多数龙泉官窑瓷器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釉面的开片纹呈现银白色,而杭州官窑瓷器只有少数开银白色片纹。这一类官用型瓷器,在明清时期都称为“哥窑瓷器”。

    明朝晚期,陆深在《春风堂随笔》中写道:“宋时处州章生一、生二兄弟,皆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瓷纯粹如美玉,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浅白断纹,号百圾碎,故名哥窑”。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写道:“旧官窑器,纹色尚白,而薄如纸者不亚于汝”。《南窑笔记》中写道:“大观窑,紫骨,粉青釉;纹有金丝、银丝、铁线、蟹爪纹。”从上述文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宋朝官窑的欣赏以金丝为贵,以白色片纹为时尚,并以金丝、银丝、铁线来评论价值的高低。当然,明清时期信息不灵,收藏界的文人和鉴赏家之间的交流甚少,加之原文作者,受时代局限,调查研究不全面、不细致,文献资料错误很多,传抄者没有实地考察的条件,难免以讹传讹,谬误流传。因此,把郊坛下的官窑瓷器和龙泉生产的官窑器当作“大观窑器”或者“旧官窑器”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明清以来都把开片纹为“银丝”或“浅白断纹”的瓷器,称为哥窑或官窑瓷器,是可以肯定的。这也就充分说明,开片纹为“银丝”或“浅白断纹”的官窑瓷器或者是所谓‘哥窑瓷器’,都不是明清时期的产品。

    高仿品在造型、釉面、圈足处理和烧制技术各方面都与真品极其相似,但器物造型线条不具有古意,形态中透露出现代人的审美气息。釉层中的釉泡明亮,没有8、9百年积淀的古朴气息,不仅釉体内部毫无“物以类聚”形成的老化结晶体,就连釉表也毫无渗入釉体的土浸和生长于釉体上的钙化物等老化特征,新火气息较浓。

   这种开片纹为“银丝”的薄胎厚釉青瓷,都是杭州官窑瓷器和龙泉窑奉官府之名生产的官用瓷器。这种瓷器的釉面较厚,一般釉层占整体厚度的三分之二,胎骨的厚度占三分之一。现代仿得好的官窑瓷器,釉面的质感和色泽还不错,但光泽新鲜耀眼或者木讷死板,釉层的开片纹几乎都是象玻璃碎裂一样的开片纹,或者是染成黑色和黄色的开片纹;绝对没有“浅白断纹”或“银丝”片纹;并且仿品的胎土是用现代瓷土进行配置的,而不具有南宋紫金土那种质感,因此仿品普遍偏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