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病食疗验方(二)植物卷

 梦泽赤子 2013-09-24
第三章  植物類食品

第一節  蔬菜類

☆蒜
    [別名]  葷菜、蒜頭、胡蒜。
    [性味]  辛、溫。
    [成分]  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揮發油、蒜素、
大蒜辣素、蒜胺酸、鈣、磷等。
    [功效主治]
    1.有抗菌、殺菌作用,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結核
桿菌、炭疽桿菌、霍亂菌、葡萄球菌、黃癬菌、白癬菌、多種致病黴
菌等均有殺滅或抑制作用,故稱大蒜是"植物青黴素"。
    2.有防癌作用,經常生食(每天1~4瓣)有效。動物實驗證明:
腹腔注射大蒜水浸液,對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一定效果。
    3.有降脂、降血壓、降血糖的作用,並能減慢心率,增強心肌收
縮力,擴張末梢血管,因此大蒜對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有良效。
    4.有止咳祛痰的阼用,可治療慢性氣管炎、百日咳、久咳。
    5.有消炎作用,可治療扁桃腺炎、腎炎、闌尾炎、鼻炎、皮炎、凍瘡和腫毒等。
    6.有殺蟲作用,治療蛔蟲、鉤蟲、蟯蟲、陰道滴蟲等有良效。
    7.有利尿消腫作用,能治療水腫、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等。
    8.有抗凝作用,對循環系統疾病、中風及血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
    9.有解毒作用,可以治療食物中毒、鋁中毒等,並有預防作用。
與高濃度鋁接觸者,每天服生大蒜1.5克,就不會發生鉛中毒。
   10.有健胃消滯作用,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11.有抗黴菌作用,外用可治療腳癬、白癬及陰囊濕疹等。
    [附方]
    1.菌痢、阿米巴痢、腸炎:每次生食大蒜3瓣,並用5%大蒜浸液灌腸1次。
    2.治膨脹:大蒜,入自死黑魚肚內,濕紙包,火內煨熟,同食之。
忌用椒、鹽、蔥、醬。多食自癒。(食物本草)
    3.魚蟹中毒:大蒜10餘瓣煮汁飲。
    4.預防菌痢:菌痢流行期間,每頓飯吃大蒜1~2瓣。
    5.慢性腎炎:每餐生食大蒜2~3瓣,常食有效。
    6.預防流感、感冒、流腦:在流行期間,每頓飯吃生大蒜3~5
克,吃後用2%鹽水漱口。
    7.治鼻[血刃]、咯血、嘔血、尿血:獨頭蒜兩個,搗成泥狀,分成兩
份。一份用7層麻紙包住,置於百會穴。另一份用8層麻紙包住,置
於湧泉穴,然後在包的蒜泥上用熱鐵烙加溫。
    8.治一切腫毒:獨頭蒜3~4顆,搗爛,入麻油和研,厚貼腫處,
乾則易之。(食物本草會纂)
    9.肺結核:新鮮大蒜,每次1~2頭,搗碎後以深呼吸吸其揮發
氣,每日2次,每次1~3小時。
   10.小兒百日咳:大蒜15克,紅糖6克,生薑少許。水煎服,每
日數次,用量視年齡大小酌用。(貴州中醫驗方)
   11.神經性皮炎:蒜頭適量,搗爛,以紗布包住,外敷患處。另用
艾條隔蒜灸患處到疼痛為止,隔日1次。(中藥大辭典)
   12.高血壓、動脈硬化症:生大蒜放醋中浸泡7日,每次吃1~2瓣,每日2次。
   13.慢性氣管炎、哮喘:生大蒜剝去皮,放油中炸半熟,每次吃3~5瓣,每日2次。
   14.急性闌尾炎:大蒜50克,芒硝25克,大黃25克,共搗如泥,加醋少許
攪和,敷壓痛點上,厚約3.5厘米,四周以紗布圍成圈,以防藥液流出,
2小時後去除,再敷大黃糊劑(大黃研末,每取50克,醋調為糊即成),療效甚好。
   15.釣蟲:生大蒜10克,搗為糊1次服。
   16.腳癬、手癬、頭癬:生大蒜搗為泥狀,薄敷患處1層,每日換藥1次。
   17.風寒感冒,怕冷頭痛:大蒜20克,蔥白15克,生薑6克,煎湯溫服,蓋被取汗。
   18.急、慢性鼻炎、鼻竇炎:大蒜15克,搗為泥狀,加入涼開水50毫升,
3小時後濾去渣,加入甘油50毫升即成。每次以棉球沾藥油塞於鼻內,每日一、二次。
   19.預防凍瘡:將大蒜切片,於入冬前,用蒜片擦常患凍瘡處,每日1次,連用7日。
   20.蟯蟲病:大蒜10克,搗爛,調入凡士林3克,臨睡前塗於肛門周圍,連用5日。

☆蔥
    [別名]  大蔥、和事草。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大蒜素、維生素C、碳水化合物等。
    [功效]
    1.發汗解熱,散寒,活血,健胃。
    2.有抗凝作用,能預防冠心病的發生。
    3.蔥白的揮發性成分對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葡萄球
菌及鏈球菌有抑菌作用。
    4.蔥白有通陽、利尿、化痰、解藥毒、止[血刃]、止痛、除風濕麻痹
的功效。
    [適應症]感冒、腹痛、腹瀉、痢疾、咳嗽、鼻炎、鼻竇炎、
風寒濕痹、四肢麻木;外用治療痔瘡、癤腫、急性乳腺炎、小腹冷痛、
小便不通、跌打損傷、蛇傷等。
    [附方]
    1.風寒感冒:蔥白10克、生薑6克、紅糖15克,煎水服,蓋被
取汗效佳。
    2.治赤白痢:蔥1握,細切,和米煮粥,空腹食之。(食醫心鏡)
    3.寒凝腹痛,尿閉:蔥白500克、食鹽250克,炒熱熨臍腹及膀
胱處。
    4.預防流感、流腦:蔥白搗爛取汁滴鼻,每鼻孔各2滴,每日1
次,連用7日
    5.小兒蛔蟲腹痛:蔥白200克,搗爛絞取汁,調入菜油1匙,空
腹服下,每日服1次,連服2日。
    6.治癰瘡腫痛:蔥全株適量,搗爛,醋調炒熱,敷患處。
    7.痔瘡疼痛:蔥連鬚100克,無花果7枚,濃煎湯,浸洗患處,每次洗
20分鐘,每日1次,連洗3~5天。
    8.預防流感:將蔥白切片,夾在紗布口罩中戴上,有預防作用。
    9.治凍瘡:蔥鬚、茄根各120克,煎水洗泡患處。(中藥大辭典)
   10.急性乳腺炎:蔥白200克,搗爛,灼微熱,外敷患處。
   11.關節扭傷:將蔥連根葉200克切碎,炒熱,外敷患處。
   12.治感冒咳嗽:蔥白連鬚30克、白蘿蔔80克,紅梨1個,白糖50克,
水煎,吃梨喝湯,每日服1次,連服3日。
   13.治碰撞引起的胸[月劦]痛、肌肉痛:蔥白150克、生薑15克,共
搗爛,炒熱後,布包趁熱敷痛處。
   14.防治動脈硬化:蔥白150克搗碎,然後與150克熱蜂蜜拌和備
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半湯匙,只吃蜂蜜不吃蔥,連續服用2~3
個月。(食物療法)
   15.嬰兒傷風鼻塞,甚至不能吮乳:蔥白頭搗爛擠汁,塗抹鼻唇間,
可使鼻通,或將蔥白搗爛,用開水沖後,趁溫熏口鼻。(食物中藥與便方)
   16.治四肢麻木:蔥62克、生薑16克、花椒3克,水煎服。(食物療法)

☆韭菜
    [別名]  起陽草、草鐘乳。
    [性味]  辛、甘、溫。
    [成分]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維生素C、[甘]類、含鉀
較豐富。
    [功效]
    1.活血化瘀,理氣降逆,溫腎壯陽,解毒,止血;興奮性神經,
能治陽萎、早泄,故名起陽草。
    2.滇南本草:韭菜除噎散結。
    [適應症]  噎膈、反胃、胸痹、吐血、[血刃]血、尿血、痢疾、消
渴、胃脘痛、胃腸弛緩、慢性便秘、扭挫傷腰痛、痔瘡、脫肛、誤吞
鐵釘及異物、痛經、陽萎、早泄、蟲蝎螫傷、漆瘡作癢、跌扑損傷等。
    [附方]
    1.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錐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徹背上;
生韭或根2500克,搗汁。灌少許,即吐胸中惡血。(食療本草.孟詵方)
    2.治翻胃:韭菜汁60克,牛乳一盅。上用生薑汁15克,和勻,
溫服。(丹溪心法)
    3.治過敏性紫癜:鮮[韭]菜500克,洗淨,搗爛絞汁,加健康兒童
尿50毫升。 口1劑,分2次服。
    4.止水穀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醫心鏡)
    5.治消渴引飲無度:韭苖日吃90~150克。或炒或作羹,無入
鹽,但吃得5公斤即佳。(政和本草)
    6.治痔瘡:[韭]菜不以多少,先燒熱湯,以盆盛湯在內,盆上用器
具蓋之,留一竅,卻以韭菜於湯內泡之,以穀道坐上,令氣蒸熏;候
溫,用[韭]菜輕輕洗瘡數次。(袖珍方)
    7.治產後血暈:[韭]菜(切)入瓶內,注熱醋,以瓶囗對鼻。(婦人良方大全)
    8.脫肛不縮:生韭500克。細切,以酥拌炒令熟,分為兩處,以
軟帛裹,更互燙之,冷即再易,以入為度。(聖惠方)
    9.治跌打損傷:鮮韭菜3份,麵粉1份。共搗成糊狀。敷於患處,
每日2次。(中藥大辭典)
   10.治蕁麻疹:韭菜、甘草各15克,煎服:或用韭菜炒食。(同上)
   11.治子宮脫垂:韭菜250克,煎湯熏洗外陰部。(江蘇醫學院《中草藥手冊》)
   12.治中暑昏迷:韭菜搗汁滴鼻。(同上)
   13.陽萎:韭菜250克,生蝦米200克,灼熟(略加鹽)食,常食有效。
   14.治誤吞異物(玻璃球、小鐵釘等):韭菜250克,切7~10
厘米長,加油鹽,配3個雞蛋炒熟,一頓吃完,不必嚼爛,食後如大
便中無異物排出,可再吃1次。
   15.治支氣管炎:韭菜根2把,大棗250克。水煎,去韭根,食棗
飲湯。(食物療法)
   16.治閃腰岔氣:韭菜250克,水煎取汁,加黃酒60毫升同服。
   17.治赤白帶下:韭根搗汁,和童尿露一夜,空心溫服。(海上方)
   18.鼻[血刃]:韭根、蔥根同搗,棗大,內鼻中,少時更著。
   19.治誤吞鐵釘等:韭菜300克,煮食。

☆薑
    [別名]  百辣雲。
    [性味]  辛,微溫。
    [成分]  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薑醇、薑烯、檸檬醛、薑油醇、
薑辣素、谷胺酸、澱粉。
    [功效]
    1.發汗散齊,化痰止咳,止嘔,溫胃止痛,解半夏、南星、魚蟹
及肉毒。
    2.能刺激胃液分泌,加快胃腸蠕動,促進消化。
    3.能加速血液循環,有抗凝作用,防治冠心病和心動過緩症,可
增進血行,暖身散寒。
    [適應症]  感冒、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嘔吐、暈車、
暈船、胃神經痛、痰喘、咳嗽、氣管炎、魚蟹中毒、心動過緩、胃寒
脹滿、泄瀉、噎膈、扭傷、風濕性關節炎、膽道蛔蟲症、斑禿、腳癬、
手癬、蜂蝎螫傷、痛經、呃逆、菌痢、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
    [禁忌]  易流鼻血者忌用。
    [附方]
    1.治感冒風寒:生薑5片,紫蘇葉30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2.治泠痰嗽:生薑60克,飴糖30克。水3碗,煎至半碗,溫和
徐徐飲。(同上)
    3.治三十年咳嗽:白蜜500克,生薑1000克(取汁),上二味
合一起煎熬,煎至500克左右,備用。每次服如棗大1丸,日3服。
《千金要方》
    4.治勞嗽:蜂蜜、薑汁各120克,白蘿蔔汁、梨汁、人乳各1碗。
共熬成膏,早晚滾湯服數匙。(《經驗廣集.五汁膏》)
    5.暈車、暈船:有暈車史者,乘車前,切一大片薑含在口中,半
小時更換1次。或切薑1片,敷在手腕內關穴上,膠布外貼固定。
    6.急性菌痢:鮮生薑10克,紅糖10克,共搗為糊狀,溫水沖服,
每日服2次。
    7.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生薑50克,公英12克,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月餘。
    8.支氣管哮喘:生薑30克切細,搗爛紋汁,同白芥子10克,
加澆酒研和為糊,以棉球蘸藥糊,擦拭肺俞、大椎、膻中三個穴位,每
穴擦拭10分鐘,以居部灼熱覺痛為度。或以紗布二層,剪如棋子大
小,沾藥液貼於以上三穴位1~3小時,痛則去掉,以不起泡為度。
    9.跌打傷、扭傷、腰肌勞損、腰痛、肢體關節痛、慢性胸膜炎、
肋間神紐痛、慢性闌尾炎等;生薑、芋頭等量,芋頭削皮切碎,搗爛
如泥,生薑搗取汁,同攪拌為糊狀,依患部大小攤於布上敷患處(如
在冬季,宜加溫後貼),一日更換2次。此藥效果很好,屢獲著效。
    10.慢性胃炎、胃痛、嘔吐黏液或吐清水:生薑、橘子皮各12克,
水煎,一日二、三次分服,有止痛止嘔之效。(《食物中藥與便方》)
    11.治噁心嘔吐方:生薑10克,白糖30克,煎水服。
    12.治痛經:生薑30克,紅糖50克,煎水服。
    13.治呃逆:生薑30克,搗爛絞取汁,調入蜂蜜30克,溫開水送服。
    14.治膽道蛔蟲:生薑30克,搗爛取汁,加水20毫升,沖服,即
可見效。隨後每4小時服1次。(《食物療法》)
    15.受寒腹痛:生薑10克,橘皮9克,小茴香5克,煎水服。
    16.慢性氣管炎,受寒咳嗽,吐稀白痰:生薑500克,紅糖750克
共放玻璃瓶中,於秋季在太陽下晒之,到冬季服之,每次服1湯匙,
每日服2次。
    17.治腳癬、手癬:生薑60克,75%酒棈100毫升,浸泡10日,
用此薑酒搽患處,每日2次。
    18.治赤白癜風:生薑切片頻擦之良。(《易簡方》)
    19.治斑禿:生薑切片擦患處,每日2次。
    20.治蜂蝎螫傷:生薑搗爛加糊,敷患處。
    21.治類風濕關節炎,生薑、大蔥、辣椒各9克,同麵條煮食,趁
熱吃下,以出汗為度,連服十日,每日2次。(《食物療法》)

☆白芥子
    為白芥的種子。性味辛、溫。含有白芥子[心甘],芥子[石咸]、芥子[酉每]、
脂肪等。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健胃寬中之效。內服可
治痰咳、胸肋脹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麻木、陰疽、腫毒、
跌打腫痛、氣管炎等。搗泥外治關節扭傷、軟組織損傷、關節疼痛、
神經痛、支氣管哮喘、風濕性關節炎等。
     [附方]
     1.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以三味各
洗淨,微炒,擊碎,每劑不過9克,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
《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2.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瘦弱不欲動:白芥子,晒乾,為末,酒服
方寸七。(《普濟方》)
     3.治膝部腫痛:取自芥子60克研末,用燒酒調成糊狀,包敷患
處,乾了再換,以局部發泡為度。(《中藥大辭典》)
     4.慢性喉炎,聲音嘶啞:陳腌芥菜乾,每日15~30克,以開水
沖湯含漱,亦可內服。
     5.跌打瘀血,寒性膿瘍,坐骨神經痛:白芥子研末,麵粉適量,
調加糊狀,外敷患處,感到灼痛時,即去掉。(《食物中藥與便方》)
     6.治一切癰瘡腫痛:豬膽和芥子細末和如泥,塗癰上,每日3次。
(《千金翼方》)
     7.慢性氣管炎,咳嗽痰多:白芥子6克,山藥20克,橘皮6克,
杏仁9克,煎水服。
     8.身體麻木:芥菜子末,醋調塗之。(《濟生秘覽》)

☆胡荽
          [別名]  香菜、香荽、芫荽。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維生素C、芳樟醇、鈣、磷、鎂等。
          [功效]  發汗透疹、芳香健胃、醒胃爽口、消食下氣、驅風解毒。
          [適應症]  麻疹透發不快、食慾不振、食積腹脹、感冒、痔瘡腫痛。
          [附方]
          1.麻疹初期或透發不快者:鮮芫荽200克,煎水,以紗布蘸芫荽
      水洗面及頸項部。
          2.風寒感冒:芫荽50克,蔥白30克,白菜根2個,煎水服。
          3.痔瘡腫痛:芫荽200克,煮湯熏洗患處。
          4.腸道蛔蟲:胡荽子30克,搗碎,加水300毫升,濃煎取汁,
      一次服。(《新醫學》1974年第6期)
          5.治肛門脫出:胡荽(切)1升,燒,以煙熏肛。《子母秘錄》

☆洋薑
    又名菊芋、洋生薑。性味甘、平。含菊糖、澱粉、多縮戊糖等。
洋薑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生津益胃的功效,可治水腫、糖尿病、
口膩唾少、食慾不振、小便不利、無名腫毒、腮腺炎。
    [附方]
    1.浮腫,小便不利:菊芋塊根150克,冬瓜皮30克,煎水服。
    2.腮腺炎、無名腫毒:洋薑嫩葉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敷患部。或
用洋薑搗爛外敷亦好。
    3.糖尿病:菊芋塊根15克(鮮根30~60克),清水煎服。
《食物中藥與便方》

☆茴香
     [別名]  小茴香、小茴。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成分為茴香醚、茴香酮、茴香醛、茴香酸等。
     [功效]
     1.溫腎散寒,和胃理氣,驅風止痛,健胃寬胸,催乳,治疝。
     2.可為驅風劑,在腹脹時可排除氣體,減輕疼痛,緩解胃腸痙攣。
     [適應症]  疝氣、小腹痛、腹脹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
乾濕腳氣、產婦乳少、睪丸腫痛、睪丸鞘膜積液、胃腸弛緩下垂、痛
經、氣滯[月劦]痛。
     [附方]
     1.小腸氣腹痛:茴香、胡椒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
服50丸,空心溫酒下。(《三因方》)
     2.治胃痛、腹痛:小茴香、良薑、烏藥根各6克,炒香附9克,
水煎服。(《江西良藥》)
     3.治[月劦]下疼痛:小茴香30克,枳殼15克,為末,每服6克,鹽
湯調下。(《袖珍方》)
     4.治遺尿:小茴香6克,桑螵蛸15克。裝入豬尿胞內,焙乾研
末。每次3克,口服2次,開水送下。(《吉林中草藥》)
     5.治蛇咬久潰:小茴香搗末敷之。(《千金要方》)
     6.治痔瘡:小茴香6克,研末,水沖服,輕者數次即癒。(《驗
方新編》)
    7.治腰背痛:小茴香9克,香油炸焦黃,一日2次分食。
    8.治慢性痢疾:小茴香9克,石榴皮12克,山楂15克,煎水服。
    9.治寒疝:小茴18克,山楂子30克,生薑30克,紅糖30克,
酒為引,水煎服。

☆芹菜
    有水芹、旱芹兩種,藥用以旱芹為佳。旱芹香氣較濃,故又名香
芹,亦稱藥芹。
    [性味]  甘、涼。
    [成分]  莖葉含芹菜[心甘]、揮發油、甘露醇、肌醇、維生素C、
蛋白質、鐵、有機酸等。
    [功效]  平肝、解表、透疹、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健胃利囗、
調經、降血壓、降血脂、鎮靜、鎮痙、止咳。
    [適應症]  高血壓病、眩暈頭痛、面紅目赤、支氣管炎、百日
咳、尿血、絲蟲病、便秘、經前腹痛、月經不調、血管硬化、神經衰
弱、情緒緊張興奮、頭脹、小便熱澀不利、赤白常下、梅核氣、結核、
瘰[病歷]、痰核、皮膚濕毒等。
    [附方]
    1.高血壓:生芹菜去根洗淨,搗取汁,混以等量的蜂蜜即成,每
日服3次,每次服40毫升。
    2.梅核氣:芹菜1~1.5公斤,洗淨搗汁,加蜜少許,文火熬成
膏,每天半茶匙,開水沖服,服1個月有效。(江蘇《中醫秘方驗方
匯編》第1集)
    3.糖尿病:芹菜500克絞汁,煮沸後,調白糖服。(福建中醫研
  究所《中醫驗方》第2集)
    4.尿血:芹菜適量,洗淨,搗爛絞取汁服,每次半碗至1碗。
    5.白帶惡臭、腰酸腿痛:芹菜子15克,黃酒為引,水煎服。
    6.小便不利:以水芹10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7.治痄腮:水芹搗爛,加香油調敷患處。(同上)
    8.月經提前,小腹微痛:乾芹菜煎水下麵條常服有效。
    9.治皮膚濕毒,紅腫起泡流水:芹菜250克,每日當菜吃,連續
多吃。能迅速乾燥脫皮,不癢而癒。
    10.治中風:芹菜洗淨搗取汁,每服三、四湯匙,一日三次,連服
7日。(《常見病驗方》)
    11.治支氣管炎、百日咳、肺結核咳嗽:芹菜150克,橘皮9克,
白蘿蔔乾30克,白糖30克,煎水服。

☆蘿蔔
    [別名]  萊菔、土酥。
    [性味]  辛、甘、平、微涼。
    [成分]  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維生素C、
鈣、錳、硼、萊菔[心甘]等。              
    [功效]
    1.寬中下氣,潤肺止渴,解酒解毒,消食,化痰,止咳,止血,
安胎,回陽,活血化痰,健脾止泄。
    2.有抗菌作用,亦有抗黴菌作用。
    3.汁液可防止膽石形成,故可治膽結石。
    [適應症]  食積脹滿、消化不良、昋酸噯氣、腹瀉、感冒、咳
嗽、失音、聲啞咽痛、胸悶氣喘、支氣管炎、矽肺、硅肺、煤氣中毒、
赤白痢、消渴、醉酒、哮喘、扁桃腺炎、噁心、呃逆、高血壓、胎動
不安、頭痛,吐血、鼻[血刃]、咳血、塞性膿瘍、骨結核、滴蟲性陰道炎、
腳汗、便秘、腸梗阻、皮炎 1脫髮、燙火傷等。
     [附方]
     1.翻胃吐食:蘿蔔捶絞,蜜煎,細細嚼咽。(《普濟方》)
     2.失音不語:蘿蔔生搗汁,入薑汁同服之。(同上)
     3.肺結核咯血:紅色白心大蘿葡1公斤,加水300毫升,煎到
100毫升,除去殘渣,再加入明礬9克,蜂蜜100克。每日3次,
早晚空腹服用,每次50毫升。(《中國防癆》1960年第2期)
     4.消渴囗乾:蘿蔔絞汁1升,飲之。(《食醫心鏡》)
     5.治火症頭痛:用白蘿蔔心自然汁,吹入鼻中即止。(《名醫
類案》)
     6.小兒食滯,消化不良:白蘿葡150克,蔥白30克,共搗汁,
加白糖適量飲。
     7.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嗽、吐痰、氣喘:白蘿葡乾(即白蘿
蔔晒乾)30~60克,煎水儘量服。或用白蘿蔔乾50克,萊菔子30
克,杏仁10克,煎水服。
     8.治風寒咳嗽:白蘿蔔1個,生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黃3
克,放碗內蒸熟服。
     9.治硅肺:新鮮白蘿葡汁合鮮茅根汁服之。每次服30~50毫升。
(《新中醫藥》1958年第7期)
    10.治腳汗多:白蘿蔔500克,煎水泡腳,每次泡20分鐘,每日
1次,連用5~10日。
    11.治小兒腹瀉:白蘿蔔2份,蔗糖1份,共搗糊,濾取汁,每日
3次,每次5~10毫升,連服二天即癒。
    12.治鼻[血刃]:白蘿蔔搗汁,每飲100毫升。
    13.治扁桃體炎:白蘿蔔汁2酒盅,甘蔗汁1酒杯,白糖水沖服,
一日3次。
    14.治矽肺:白蘿葡500克,荸薺250克,為一日量,生食或儘量
多食,常服有效。
    15.煤氣中毐:生蘿蔔搗汁飲。
    16.滴蟲性陰道炎,先以醋沖洗陰道,後用白蘿蔔汁擦洗及堵塞陰
道,十次治療的治癒率達95%。(《中華婦科雜誌》1956年第4期)
    17.治燙火傷灼:生蘿蔔搗塗之。(《聖濟總錄》)
    18.治頭屑過多、頭皮發癢、脂溢性皮米、脂溢性脫髮:白蘿蔔纓
100克,馬齒莧50克,蒼朮10克,煎水服,連服月餘。

☆白菜
    [別名]  黃芽白菜、大白菜、菘。
    [性味]  甘、淡、平。
    [成分]  含碳水化物、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C等。
    [功效]  清熱解毒、利大小便、養胃消食、止熱嗽、去煩渴、解酒、下氣寬中。
    [適應症]  胸悶煩渴、便秘、小便不利、感冒、咽痛、咳嗽、
潰瘍出血、燙火傷、煤氣中毒、漆毒、石油中毒、凍瘡等。
    [附方]
    1.感冒:白菜根3個,大蔥30克,煎湯趁熱服,蓋被取汗。
    2.治百日咳:白菜根2個,冰糖30克,水煎服,每日3次。《食物療法》
    3.治凍瘡:大白菜200克,煎濃湯洗患處。
    4.消化性潰瘍出血:白菜搗爛絞取汁,略加溫,食前飲服,一日2次。(同上)
    5.治漆毒生瘡:菘菜搗爛塗之。(《本草綱目》)
    6.誤飲石油中毒:白菜搗汁取汁200毫升,明礬3克,豆油60克,攪勻飲之。

☆油菜
    [別名]  芸苔,寒菜、台菜。
    [性味]  辛、涼。
    [成分]  含維生素C、維生素K、鈣、槲皮素、鉀、鈉等。
    [功效主治]  散血消腫,清熱解毒,潤腸通便。主治勞傷吐血、
血痢、頭痛、便秘、丹毒、熱毒瘡、乳腺炎、癰腫、產後惡露不下、
難產等。
     [附方]
     1.治丹毒、乳腺炎、癰腫、無名腫毒:鮮油菜葉搗爛塗敷,一日
更換二、三次,同時絞油菜汁溫服,每次60毫升,一日2次。(《
食物中藥與便方》)
     2.產後惡露不下,血氣刺痛(包括婦科盆腔炎等):油菜子炒香,
肉桂等分,共研細末,用醋煮麵粉糊為丸,如龍眼核大,每服一、二
丸,溫黃酒送下,一日2次。

☆薤

    [別名]  薤白、野蒜。
    [性味]  辛、苦、溫。
    [成分]  含碳水化物、維生素、蛋白質、大蒜氨酸、大蒜糖等。
    [功效]  溫中通陽,理氣,寬胸,散結,健胃止痢,強心擴冠脈。
    [適應症]  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乾嘔、瀉痢、慢性腸炎、
冠心病、心絞痛、瘡癤腫痛、燙火傷。
    [禁忌]  氣虛者慎用。
    [附方]
    1.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仁12克,薤白9克,半
夏6克,白酒50克,水煎服。(《金匱要略》)
    2.治赤白痢下:蔥白1握。切,煮作粥食之。(《食醫心鏡》)
    3.治咽喉腫痛:薤根,醋搗,敷腫處,冷即易之。(《聖惠方》)

☆蕹菜(空心菜)

    又名甕菜、空心菜,性味甘、淡、平。含維生素C、胡蘿葡素、
鈣、磷等。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尿消腫,和胃行氣,解野菌、毒菇、
斷腸草及砒石毒。主治鼻[血刃]、便秘、便血、糖尿病、淋濁、痔瘡、夏
季熱、癰腫、帶狀[庖]疹、白帶、蛇蟲咬傷、齲齒痛等。
     [附方]
     1.治鼻血不止:蕹菜數根,和糖搗爛,沖入沸水服。(嶺南釆藥錄)
     2.治淋濁,尿血,便血:鮮蕹菜洗淨,搗爛取汁,和蜂蜜酌量服
之。(閩南民間草藥)
     3.治蛇咬傷:蕹菜洗淨搗爛,取汁約半碗和酒服之,渣塗患處。
(中藥大辭典)
     4.治婦女白帶:蕹菜根500克,白木槿花根250克。燉肉或燉雞
服。(重慶草藥)
     5.治齲齒痛:蕹菜根120克。醋、水各半同煎湯含漱。(廣西
藥用植物圖志)

☆金針菜
    [別名]  萱草花、黃花菜、忘憂。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鈣、鐵、碳水化物、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
C、秋水仙鹼、天冬鹼等。
    [功效]  寬胸利水,醒酒除黃,健腦除煩,止血下乳。
    [適應症]  小便不利、痔瘡便血、大便出血、失音、吐血、鼻
出血、肺結核、黃疸、產後乳少、胸膈煩熱、神經官能症、失眠、夜
盲症、牙痛、感冒、慢性痢疾、尿道炎。
     [附方]
     1.治牙痛:金針菜煎水飲之。(嶺南採藥錄)
     2.內痔出血:金針菜30克,水煎。加紅糖適量。早飯前1小時
服,連續3~4日。
     3.神經官能症,憂愁失眠:金針菜30克煎湯服,常服有效。
     4.感冒、慢性痢疾、夜盲、視物昏花、尿道炎:金針菜、白糖各
50克,煎水服。
    5.治聲音嘶啞:金針菜30克,煎水,調蜂蜜30克,含咽,一日3次服。
    6.治風濕性關節炎、水腫、腰部扭傷、百日咳:金針菜根30~
50克,煎水加白糖服。

☆蔓菁(大頭菜)
    [別名]  蕪菁、大芥、大頭菜、葑。
    [性味]  辛、甘、苦、平。
    [成分]  含維生素C、碳水化物、鈣、磷。
    [功效]  消食下氣,利水消腫,解酒開胃,增進食慾,解毒,
止咳,止消渴。
    [適應症]  食積不化、黃疸、消渴、熱毒風腫、酒醉、鼻[血刃]、
浮腫、疔瘡乳癰。
    [附方]
    1.鼻蟲[血刃]血:蔓菁,生搗汁飲。(十便良方)
    2.治乳癰疼痛寒熱:蔓菁根葉,以鹽搗敷乳上,熱即換,不過三、
五度。(兵部手集方)
    3.治男子陰腫大,核痛:蕪菁根搗敷之。(集療方)

☆菠菜
    [別名]  菠稜、菠稜菜、角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維生素C、碳水化物、鈣、胡蘿蔔素、鐵、磷、葉
綠素、草酸、鋅、芸香[心甘]及菠葉素;根含菠菜皂[心甘]。
    [功效]  潤腸通便,滋陰止渴,養血止血,促進胰腺分泌,補
鐵補鋅,增強抵抗力。
    [適應症]  大便澀滯、習慣性便秘、肺結核、糖尿病、痔瘡、
夜盲症、高血壓、鼻出血、便血、壞血病、跌打損傷;預防冠心病、
抗癌。
     [附方]
     1.糖尿病、消渴飲多:菠菜根80克,雞內金10克,燉食,每日
1~2劑,常食。
     2.夜盲症:菠菜500克,羊肝200克,加水燉,吃肝飲湯。
     3.治慢性便秘、高血壓:鮮菠菜置沸水中燙約3分鐘,以麻油拌
食,一日3次。
     4.咳嗽氣喘:菠菜子以文火炒黃,研成細末,每次服5克,每日
2次,溫水送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5.跌打損傷:菠菜洗淨搗取汁,每次服100~150毫升,每日2
次。
     6.近年研究發現菠菜有防治感冒、防冠心、抑制癌形成等作用,
被看作是抗癌食物。每用菠菜100~300克,炒菜常食。

☆薺菜
    [別名]  薺、地地菜、地米菜。
    [性味]  甘、微涼。
    [成分]  含薺菜酸、草酸、酒石酸、蘋果酸、延胡索酸、精胺
酸、谷氯酸及多種胺基酸、黃酮類、糖類、膽鹼、乙醯膽鹼、馬錢子
鹼、皂[心甘]、維生素A、維生素C、鈣、磷等。
    [功效]  清熱利水,利肝明目,消腫,止泄,涼血,止血,退
熱,降血壓,增強子宮收縮,興奮子宮,縮短凝血時間。
    [適應症]  肺結核咯血、腎結核血尿、吐血、便血、子宮出血、
肺出血、月經過多、高血壓、眼底出血、乳糜尿、痢疾、淋病、目赤
腫痛、視物昏花、水腫。
    [附方]
    1.治痢疾:薺菜100克,水煎服。
    2.治陽症水腫:薺菜根30克,車錢草30克,水煎服。
    3.治內傷吐血:薺菜50克,蜜棗50克,水煎服。
    4.治崩漏及月經過多:薺菜50克,龍芽草30克,水煎服。
    5.預防麻疹:薺菜1公斤,加水1公斤,濃煎成半公斤。每週1
次,每次服100毫升,預防服藥150人,發病7人;對照組130人,
發病56人。
    6.高血壓、眼底出血:薺菜花15克,墨旱蓮12克,水煎服。(
食物中藥與便方)
    7.吐血、咯血、鼻出血、齒齦出血:薺菜花、側柏葉、藕節各12
克,水煎服。
    8.腎結核、血尿、泌尿系結石、乳糜尿症:薺菜花30克,車前
子18克,水煎服。

☆胡蘿蔔
    [別名]  紅蘿蔔、丁香蘿蔔、赤蘿蔔。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胡蘿蔔素、蕃茄烴、維生素B1、B2、花色素、維
生素A、C、脂肪油、揮發油等。
    [功效]  健脾潤腸,降血壓、降血糖,增補維生素,幫助人體
排汞,補血;因其富含維生素A,可潤澤皮膚,治療皮膚乾燥、牛皮
癬,使頭髮潤澤變黑,防治頭屑過多、頭皮發癢,故被稱為"美容食
品";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有防癌作用。
    [適應症]  維生素A缺乏症、夜盲症、皮膚乾燥、牛皮癬、糖
尿病、頭屑過多、頭皮發癢、頭髮枯黃、貧血、冠心病、便秘、單純
性消化不良、痔瘡、久痢、咳嗽、百日咳、高血壓、急性腎炎、營養
不良、食慾不振、感冒、各種癌症(腸癌、肺癌)的防治。
    [附方]
     1.各種癌症的防治:1980年7月7日我國(山西日報)報導,
已經確定十餘種瓜果、蔬菜的原汁對癌有抑制作用,其中就有胡蘿蔔,
鮮胡蘿蔔搗爛絞取汁60~100克,一次服完,每日1次,常服效佳。
    2.治麻疹:紅蘿葡120克,芫荽90克,荸薺60克,加多量水熬
成2碗,為一日服量。(嶺南草藥誌)
    3.百日咳:紅蘿蔔120克,紅棗12枚,以水3碗,煎成1碗,
隨意分服,連服十餘劑。(同上)
    4.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維生素A缺乏症、貧血:紅蘿蔔200克,
豬肝100克,炒菜食之,每日1劑,連服半月以上。
    5.高血壓、便秘、汞中毒:紅蘿蔔適量,絞取鮮汁,每次飲100
克,每日3次。常服可預防痢疾、上呼吸道感染、肝膽機能不良、皮
膚病等。
    6.防治頭屑過多、頭皮發癢、煙草中毒:紅蘿蔔200~300克,
常食有效。

☆苜蓿(金花菜)
    [別名]  金花菜、木粟、土黃耆。
    [性味]  甘、微苦,寒。
    [成分]  含糖類,多種胺基酸,多種維生素(維生素A、B1、K、C)等。
    [功效]  清濕熱,利尿通淋,和胃強腰,舒筋活絡,補充維生素A。
    [適應症]  黃疸、尿路結石、夜盲、小兒軟骨病、維生素A缺
乏病、久痢、腹脹腹瀉、浮腫、風濕性筋骨痛、神經痛。
    [附方]
    1.黃疸、尿路結石:鮮苜蓿9~15克,搗汁服。
    2.風濕筋骨痛、神經痛:野苜蓿15克,水煎,一口分2次服。
(寧夏中草樂手冊)
    3.夜盲症:鮮苜蓿根30克,煎湯,連渣服,每日1次。
    4.治浮腫:苜蓿葉15克(研末),豆腐一塊,豬油100克,燉
熟一次服下,連續服用。(吉林中草藥)

☆莧菜
    [別名]  莧、白莧、紫莧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維生素C、鞣質、糖類等。
    [功效]  清熱解毒,利大小便,收斂止瀉。
    [適應症]  產後痢疾、二便不通、毒蛇咬傷、漆瘡、小腿潰瘍。
    [附方]
    1.產後赤白痢:紫莧葉1握,粳米3合。上先以水煎莧葉,取汁
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壽親養老新書.紫莧粥)
    2.治漆瘡瘙癢:莧菜煎湯外洗。(本草綱目)
    3.小腿潰瘍:鮮莧汁搗爛,調蜂蜜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萵苣

    [別名]  萵苣奕、千金菜、萵芛、萵菜。
    [性味]  苦、甘、涼。
    [成分]  含乳酸、萵苣素、蘋果酸、天冬鹼、維生素A、B1、
C、E等。
    [功效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乳。治小便不
利,胃熱口渴,尿血,乳汁不通,陰腫,痔瘡,便秘。
    [附方]
    1.治小便不下:萵苣搗成泥,作餅貼臍中。(海上方)本方
亦治小便尿血。
    2.治產後無乳:萵苣3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同上)
    3.乳汁不行:萵苣子1合,生甘草9克,糯米、粳米各半合。煮
粥頻食之。(本草綱目)

☆馬齒莧(長命草)
     [別名]  馬齒草、長命草、馬齒菜。
     [性味]  酸、寒。
     [成分]  含維生素A、B、C,去甲基腎上腺素,鉀鹽,糖,
草酸,谷胺酸、蘋果酸等。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抗菌消炎,散血消腫。
     [適應症]  痢疾、腸炎、熱淋、血淋、泌尿道感染、闌尾炎、
咽白喉、關節炎、肺結核、肛門炎、[金勾]蟲病、慢性扁桃體炎、白帶;
外治濕疹、稻田皮炎、痔瘡、癰腫惡瘡、丹毒、瘰[病歷]、帶狀[庖]疹、白
癜風。
     [禁忌]  脾胃虛寒、腸滑泄瀉者忌服。
     [附方]
     1.治血痢:馬齒莧150克,粳米90克,共作粥食。不著鹽醋,
空腹淡食。(聖惠方)
     2.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同上)
     3.治闌尾炎:生馬齒莧適量,搗取汁30毫升,加冷開水100毫
升,白糖適量,每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
     4.尿道炎、白帶、咽白喉:乾馬齒莧60克,煎水服,每日1劑,
連服5~7劑。

☆蕺菜
    [別名]  蕺,葉有魚腥氣,故稱魚腥草。
    [性味]  甘、辛、寒、氣腥。
    [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含抗菌成分魚腥草素、甲基正壬基酮、
氯化鉀、蕺菜鹼、黃酮類等。
    [功效]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排膿,祛痰止咳,止血,鎮痛,
抗菌消炎,抗病毒,抑制漿液分泌,促進組織再生,擴張冠狀動脈,
緩解心絞痛。
    [適應症]  肺炎、肺膿瘍、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咽炎、百日
咳、肺熱咳嗽、尿道炎、子宮內膜炎、白帶、附件炎、水腫、中耳炎、
痢疾、瘧疾、鼻竇炎、腸胃炎、冠心病、心絞痛、黃疸、膽囊炎、癰
腫、痔瘡、濕疹、疥癬等。
    [附方]
    1.治肺癰:蕺,搗汁,入年久芥菜鹵飲之。(本草經疏)
    2.治肺病咳嗽盜汗:魚腥草60克,豬肚子1個。將魚腥草莖葉
及根置豬肚子內燉湯服。每日1劑,連用3劑。
    3.治痢疾:魚腥草20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蜜糖服。(嶺南草藥誌)
    4.治熱淋、白濁、白帶:魚腥草24~30克,水煎服。
    5.治痔瘡:魚腥草,煎湯點水酒服,連進3劑。其渣熏洗,有膿
者潰,無膿則自消。(滇南本草)
    6.慢性鼻竇炎:鮮蕺菜搗爛,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數次。另用
蕺菜21克,水煎服。(陜酉草藥)
    7.慢性氣管炎:魚腥草50克,桔梗15克,加水250毫升,煎
至200毫升。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3次。
    8.治婦女外陰瘙癢、肛癰:魚腥草適量,煎湯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藥)
    9.心臟病,心絞痛,胸痛徹背:鮮魚腥草的根莖每次用4~7厘
米,放囗中生嚼,一日二、三次,不但能緩解疼痛,持續久服亦有治
癒的病例。(食物中藥與便方)

☆蘑菇
   [別名]  蘑菇蕈、肉蕈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C和鈣、磷、鐵等。
   [功效]
   1.營養和胃,安神益智,止嘔、理氣化痰,透發痘疹。
   2.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3.具有降低血糖、抗菌、抗病毒作用。據報導,蘑菇中提取的多
醣類,對白血球減少症、傳染性肝炎有明顯療效。
   [適應症]  脾虛痰多,麻疹透發不快,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
肝炎,咳嗽氣逆。
   [附方]
   1.小兒麻疹透發不快:鮮蘑菇18克,鮮鯽魚1條,清燉(少放
鹽)喝湯。(食物中藥與便方)
   2.白細胞減少症、傳染性肝炎:鮮蘑菇適量煮食或作菜蔬食。(同上)
   3.咳嗽咽乾,痰不易咯出:蘑菇40~80克,煮汁飲。

☆木耳
    [別名]  黑木耳、白木耳、桑耳、木蛾。
    [性味]  甘、平。
    [成分]  黑木耳與白木耳所含成分相近,均含蛋白質、脂肪、
磷脂、糖類、粗纖維、磷、鈣、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等。
    [功效]  滋補強壯,和血止血,潤肺生津,補腦強心,滋陰養
胃,抗凝及防治冠心病。
    [適應症]  虛勞、腸風下血、血痢、閉經、血淋、產後抽筋、
崩漏、糖尿病、痔瘡、便秘、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貧血、肺虛咳
嗽、泄瀉、慢性痢疾和冠心病。
    [附方]
    1.治新久泄痢:乾木耳30克(炒),鹿角膠7.5克(炒)。為
末。每服6克,溫酒調下,每日2服。(御藥院方)
    2.治血痢日夜不止:黑木耳30克,水二大盞,煮木耳令熟,先
以鹽、醋食木耳盡,後服其汁,每日2服。(聖惠方)
    3.治痔瘡:用木耳煮羹食之。(本草綱目)
    4.治產後抽筋、產後雞爪風:木耳250克,紅糖、冰糖、白蜜各
120克,以香油為丸20個。每日服l個,黃酒送。忌生冷醒暈、房
事百日。(中醫實用效方)
    5.糖尿病:木耳、扁豆各等分,其研成麵,每服9克,每日3次。
    6.婦女血崩不止:木耳120克煮熟,加紅糖60克拌,一頓吃完,
血漸止,再吃60克即癒。(黑龍江《中醫秘方驗方》第1集)
    7.痢疾、鼻出血:黑木耳18克,煮燉服之均可。
    8.貧血:黑木耳30克,紅棗30枚,燉服。
    9.治經閉:黑木耳120克,胡桃仁120克,紅糖240克。將木耳、
胡桃研末,加紅糖240克,開水或黃酒調服。

☆甘薯
    [別名]  紅薯、番薯、白薯、甜薯。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粗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
C、硫胺素。
    [功效]  補中暖胃,和血盆氣,健脾強腎,養心神,消瘡腫;
補充維生素A、C。
    [適應症]  維生素缺乏症、夜盲症、便秘、痢疾、慢性腹瀉、
酒積熱瀉、遺精白濁、血虛、月經失調、小兒疳積、濕熱黃疸;外用
治療濕疹、帶狀[庖]疹、乳腺炎、瘡癰腫毒、毒蟲螫傷。
    [注意]  多食易引起反胃、肚脹等現象。可配蘿蔔、鹹菜同吃。
胃潰瘍和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
    [附方]
    1.乳腺炎:白薯洗淨去皮,搗爛敷患處,覺局部發熱即換,每日
2次。(嶺南草藥誌)
    2.慢性腹瀉:白薯乾軟者,烤熟食,每次500克,每日2次。
    3.治腹水:蕃薯葉1公斤,用文武火煮熟食之。(嶺南草藥誌)
    4.治陰囊濕疹:用蕃薯葉加白鹽少許,煎水洗。洗後以番薯粉、
滑石粉(各等量)敷患處。(同上)
    5.治小兒疳積、夜盲:鮮蕃薯葉90~120克,水煮淡食其湯,
數次即癒。(浙江省中醫秘方驗方匯輯)
    6.治濕熱黃疸:用紅薯煮食,其黃自退。(中國藥學大辭典)
    7.治遺精淋濁:每日早晚用紅薯粉調服,大有奇功。(同上)
    8.治夜盲症:蕃薯葉120克,和豬肝煮食,連服二、三次則癒。
(嶺南草藥誌)
    9.瘋狗咬傷:生蕃薯葉和黃糖共搗敷患處,每日換2次,連貼數
天癒。(同上)

☆馬鈴薯
    [別名]  洋芋、土豆、山藥蛋、洋蕃薯。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澱粉、糖、纖維素、龍葵鹼。
    [功效]  補氣健脾,調中和胃,消炎通便。
    [適應症]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便秘、熱性胃痛、腮腺炎、燙
傷、濕疹、急慢性皮膚潰瘍、禿瘡。
    [附方]
    1.腮腺炎:馬鈴薯1個,以醋磨汁,搽患處,乾了再搽,不間斷。
(湖南藥物誌)
    2.治燙傷:馬鈴薯,磨汁塗傷處。(同上)
    3.治便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膽囊炎:馬鈴薯洗淨搗取汁,
每天早晚空腹各服半玻璃杯,連服10~20天。(《中級醫刊》1954年第1期)
    4.治頭上錢癬:馬鈴薯切片搽患處,連搽四、五日。
    5.治膿痂性濕疹:馬鈴薯削皮,搗爛敷患處,一日4次換藥。
(《中級醫刊》1954年第11期)

☆包菜(甘藍)
    又名洋白菜、卷心菜、甘藍,性味甘、平。含有葡萄糖、芸苔素、
酚類、維生素U、C及胡蘿蔔素。功能清熱散結,利尿解毒,潤腸通
便,利關節,明耳目,促進胃腸道潰瘍癒合而止痛。治療胃及十二指
腸潰瘍、胃脘痛、便秘、黃疸等。近年來實驗證明,包菜對胃癌有預
防作用。
     [附方]
     1.治胃潰瘍疼痛:包菜絞取汁,每次喝半茶杯,每天一、二次。
治療100例,療效甚好。
     2.治便秘:包菜洗淨,絞取汁,每次飲100~300毫升。

☆芋頭
    [別名]  青芋、土芝、芋艿。
    [性味]  甘、辛、平。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維生素B1、B2 、皂角[甘]、鈣、磷、鐵等。
    [功效]  營養滋補,開胃生津,消瘰散結,消炎消腫。
    [適應症]  瘰[病歷]、腫毒、腹中痞塊、胃痛、慢性腎炎、痢疾、
跌傷腰痛、牛皮癬、燙傷、雞眼、疣子、癤。
    [附方]
    1.治瘰[病歷]不論已潰未潰:芋艿不拘多少,切片,晒乾,研細末,
用陳海蜇漂淡,大荸薺煎湯泛丸,加梧桐子大。每服9克,陳海蜇皮、
荸薺煎湯送下。(中國醫學大辭典)
    2.治頭上軟癤:大芋搗敷,即乾。(簡便良方)
    3.治牛皮癬:大芋頭、生大蒜。共搗爛敷患處。(湖南藥物誌)
    4.治筋骨痛、無名腫毒、蛇蟲傷:芋頭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塗患處。
    5.雞眼、疣子:生芋頭切片,摩擦患處,每日3次,每次擦10
分鐘(注意不要擦健康皮膚)。(食物中藥與便方)
    6.慢性腎炎:芋頭1000克,紅糖250克,將芋頭切片,放鍋內
[火段]灰研末後,加糖和勻,每次服30克,每日服3次,溫開水送下。

☆百合
    [別名]  番[韭]、蒜腦藷。
    [性味]  甘、徹苦、平。
    [成分]  含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澱粉、蛋白質、維生素C、
醣類等。
    [功效]  補脾潤肺,祛痰止咳,清心安神,寧心益智;百合煎
劑能對抗組織胺引起的蟾蜍哮喘;近年來還發現有抗癌作用,被列為
抗癌食品。
    [適應症]  咳吐痰血、腳氣浮腫、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
結核、神經官能症、婦女更年期綜合症、肺癌、乳腺癌、子宮癌、耳
聾、胃痛;外用搗敷治瘡腫、火毒等。
    [附方]
    1.治肺病吐血:新百合搗汁,和水飲之,亦可煮食。(易簡方)
    2.治肺臟壅熱煩悶:新百合120克,用蜜半盞,拌和百合,蒸令
軟,時時含如棗大,咽津。 ( (聖蕙方) )
    3.治神經衰弱、心煩失眠:百合15克,酸棗仁15克,遠志9克,
水煎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4.治肺癰:百合,或煮或蒸,頻食。拌蜜蒸更好。(經驗廣集)
    5.治耳聾、耳痛:乾百合為末,溫水服6克,每日2服。(千
金要方)
    6.治氣喘:百合不拘多少,水煮,吃百合,每年冬季吃四十餘個,
連吃二、三冬,可治好。(浙江省中醫秘方驗方匯輯)
    7.心下痛、胃痛:鮮百合,水煮加糖,吃十餘次。
    8.肺癌、乳腺癌:百合鱗莖與橄欖油一起研碎製成泥罨劑外敷。

☆豆薯
    又名地瓜、土瓜、涼瓜或涼薯。性味甘、平。功能生津止渴,潤
喉利咽,降血壓,解酒毒。治療高血壓,感冒、慢性酒精中毒、咽喉
乾痛。
    [附方]
    1.治慢性酒精中毒:地瓜拌白糖服。(四川中藥誌)
    2.高血壓、頭昏目赤:地瓜去皮搗爛絞汁,涼開水和服,每服
100~200毫升,每日2次。
    3.感冒發熱、頭痛、煩渴、下痢:地瓜煎水服,每日10~15克
(鮮品60~120克)。(食物中藥與便方)

☆苣[買]菜

    [別名]  [草買]菜、苦[買]菜,苣菜、苦苣。
    [性味]  淡、微苦,涼。
    [成分]  含維生素C、醣類、甘露醇等。
    [功效]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抗菌消炎,抗腫瘤。
    [適應症]  闌尾炎、菌痢、腸炎、子宮頸炎、乳腺炎、咽喉炎、
扁桃體炎、痔瘡、瘡癤等。
    [附方]
    1.治急性菌痢:苣[買]菜30克,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2.治急性咽炎:鮮苣[買]菜30克(切碎),燈心草3克。水煎服。(同上)
    3.治內痔脫出發炎:苣[買]菜60克,煎湯熏洗患處,每天1、2次。(同上)
    4.闌尾炎、癰瘡、蜂窩組織炎、無名腫毒、急性乳腺炎、子宮內
膜炎、宮頸炎:苦[買]菜60~90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慈菇
    又名茨姑。性味甘、苦,涼。含維生素B、胰蛋白[酉每]抑制
物、膽鹼等。功能行血通淋,解毒消腫。治產後血悶、胎衣不下、淋
病、咳嗽痰血,外敷治無名腫毒、痱疹搔癢、狂犬咬傷。
    [附方]
    1.治淋濁:慈姑根180克,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2.肺虛咳血:生慈姑數枚,去皮搗爛,蜂蜜米泔同拌勻,飯上蒸
熟,熱服效。(滇南本草)
    3.痱疹搔癢:鮮慈姑全棵搗爛榨汁,以蛤粉調塗。(食物中藥與便方)
    4.難產:鮮慈姑或莖葉洗淨,搗爛絞取汁1小杯,以溫黃酒半杯和服。

☆竹[芛]
    又名毛[竹尹]、竹芽。性味甘、涼。含蛋白質、醣類、磷、鈣等。功
能清熱生津,清肺化痰,利尿消腫,抗癌,降血糖。治療消渴、浮腫、
麻疹透發不暢、糖尿病、高血壓、虛煩囗渴、久瀉、久痢、各種癌症
等。
    [附方]
    1.治小兒痘疹不出:竹[芛]煮粥食之,解毐。(食物本草)
    2.久泄、久痢、脫肛:鮮竹[芛]煮粥食。(食物中藥與便方)
    3.浮腫腹水(包括腎炎、心臟病、肝臟病引起的腹水症):蟲[芛]
(即蟲蛀之[芛])、陳胡蘆各60克,水煎服。如加冬瓜皮30克則更好。
(同上)
    4.各種癌症:嫩竹[芛]15克,煎水服。

☆山丹
    又名山百合、紅花菜。性味甘、苦,涼。功能除煩熱,安心神,
潤肺止咳。治虛勞咳嗽、吐血、心悸、失眠、浮腫、女人崩中、瘡腫。
    [附方]
    1.治咳嗽吐血:山百合、白芨各18克,貝母12克。研細末,每
次6克,每日服3次。(山東中草藥手冊)
    2.治失眠心悸:山百合18克,炒棗仁、夜交藤各15克,柏子仁、
遠志各9克,水煎服。(同上)

☆菜豆
    又名四季豆、雲豆、唐豇、白飯豆、六月鮮。性味甘、平。含糖
類、蛋白質、胰蛋白[酉每]抑制物、甾醇、谷固醇、槲皮素等。功能收斂
止泄,滋養,解熱,利尿消腫,止帶,有抗腫瘤作用。治療水腫、泄
瀉、腳氣病、白帶。
    [附方]
    1.治水腫:白飯豆120克,蒜米15克,白糖30克,水煎服。
(陸川本草)
    2.治白帶、泄瀉:白飯豆100克,白扁豆50克,山藥50克,白
糖50克,煮粥食。

☆藜
    又名灰灰菜、灰藿。性味甘、平。含揮發油、脂肪等。功能清熱
利濕,祛風解毒,殺蟲。治療痢疾、腹瀉、濕瘡癢疹、疥癬、毒蟲咬傷。
    [附方]
    1.痢疾腹瀉:灰藿30~60克,煎水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2.治齲齒:鮮灰灰菜適量,水煎漱口。(中國沙漠地區藥用值物)
    3.治疥癬濕瘡:灰菜莖葉適量,搗爛外塗。(同上)
    4.治毒蟲咬傷、白癜風:灰灰菜莖葉搗爛外塗患處。

☆魔芋(蒟蒻)
    又名鬼芋、蒟蒻。性味辛、溫,有毒,須經石灰水漂煮後方可食
用,富含澱粉、蒟蒻甘露糖酐及蛋白質等。功能化痰散結,散積化瘀,
消腫止痛,對白血病白細胞有抑制阼用。治痰多咳嗽、積滯、瘧疾、
經閉、跌打損傷、癰腫、丹毒、湯傷、癌腫、頸淋巴結核。
    [附方]
    1.癌腫、頸淋巴結核:魔芋30克,久煮2小時以上,取汁飲,
連服半月,每日1劑。
    2.久瘧:蒟蒻、何首烏。燉雞服。(四川中藥誌)
    3.跌打扭傷腫痛:鮮華東魔芋適量,酌加[韭]菜、蔥白、黃酒同搗
爛,敷患處。

☆山藥
    [別名]  薯蕷、山芋、白苕、淮山藥。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澱粉、醣蛋白和胺基酸、維生素C、碘、澱粉[西每]等。
    [功效]  健脾止泄,補肺益氣,止咳化痰,固腎益精,助消化,
斂虛汗,除消渴。
    [適應症]  消渴、尿頻、白帶、泄瀉、久痢、咳嗽、遺棈、盜
汗、糖尿病、氣管炎、腸炎、腎炎、遺尿炎、乳腺增生症、凍瘡等。
    [附方]
    1.治噤囗痢:乾山藥一半炒黃色,半生用,研為細末,米飲調下。
(百一選方)
    2.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燉熱飲之。
(簡便單方)
    3.治小兒腸胃機能紊亂、泄瀉:淮山藥90克,蓮肉90克,麥芽
60克,茯苓30克,大米500克,共磨細粉,每用30克,以白糖煮
成糊狀食,口服3次。(《廣東醫學》1963年第2期)
    4.糖尿病:生山藥120克,以水濃煎服。(山西省中醫驗方秘方匯集)
    5.乳痞結塊、乳腺增生症:鮮山藥100克,川芎10克,白糖20
克,同搗爛,適加[韭]汁調為糊狀,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塗後有癢
感,2~3小時後癢便自消。
    6.治久泄:以生山藥紮細,煮粥食,每日3次。(醫學衷中參西錄)
    7.治凍瘡:山藥少許,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儒門事親)

☆茄子
    [別名]  酪酥、落蘇、矮瓜、吊菜子。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膽鹼等多種生物鹼、腺素、維生素A、B、C、P、
色素茄色[甘]、醣類等。
    [功效]  清熱,活血,消腫,止痛,止血,利尿,解毒,收斂,
降血脂,降低血膽固醇。
    [附方]
    1.治內痔出血:乾白茄子若干,燒成炭,研細末,每日服3次,
每次6克,溫水送服。(現代實用中藥)
    2.治小兒口瘡:以霜後茄子放乾,研細末,抹於口中,每日2、
3次,連用3日。
    3.治乳腺炎、疔瘡廱疽:將茄子晒乾研細粉,撒於凡土林紗布上,
外敷患處。
    4.疝氣:青茄蒂煎濃汁,3歲小兒每次約用5枚,1~2歲用4
枚,8歲可用7枚,服後給以白糖水飲之,得效後繼服1、2次,再
不復發。(湖北驗方選集)
    5.治蕁麻疹:茄子連根葉、明礬、食鹽,共煎水,以水熏洗,腫
塊漸消。
    6 .陰囊奇癢不止:茄子1枚,連根葉煎湯熏洗,甚驗。
    7.治凍瘡:茄子根50克,蔥白30克,花椒10克,水煎洗患處,
每次洗20分鐘。
    8.治乳頭裂口:霜打的茄子花焙乾,香油調敷患處,塗3~5次即癒。
    9.治齲齒痛:茄根搗汁,頻塗之。(海上方)

☆柳葉
    又名楊柳葉。性味苦、寒。含碘量甚高,並含鞣質。功能清熱,
透疹,利尿,解毒,補碘,抗菌消炎,降血壓。治療麻疹透發不暢、
白濁、疔瘡癤腫、丹毒、乳腺炎、燙傷、甲狀腺腫大、高血壓、傳染
性肝炎、牙痛。
    [附方]
    1.治小便白濁:清明柳葉煎湯代茶,以癒為度。(瀕湖集簡方)
    2.治癤腫、乳腺炎:柳樹葉切碎煮爛,過濾,除去殘渣,濃縮至
糖漿狀,備用外敷。
    3.高血壓病:鮮柳葉250克,加水煮成100毫升,二次分服,6天為1療裎。
    4.治傳染性肝炎:帶葉的柳樹枝100克(乾品50克),加水
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兩次分服。
    5.慢性氣管炎:柳枝20克,切碎,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

☆葫蘆
    又名西葫蘆、壺蘆。性味甘淡、平。瓜肉含較多水分及葡萄糖、
戊聚糖等。功能利尿,通淋,消腫,消炎,止咳,降血糖。治水腫、
腹水、腹脹、黃疸、淋病、糖尿病、高血壓、尿路結石、小便不利、
腎炎浮腫、熱咳、哮喘。
    [附方]
    1.高血壓、煩熱囗渴、肝炎黃疸、尿路結石:鮮葫蘆搗爛絞汁,
以蜂蜜調服,每服半杯至1杯,一日2次。(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療低蛋白、全身浮腫:取未開花的小西葫蘆,哂乾,研成細
粉,重症每次服4.5克,輕症服3克,一日1次。忌鹽。
    3.支氣管哮喘:夏季西葫蘆半個,去籽瓤,內裝白糖30~60克
蒸熟吃,連服3次。
    4.腹脹黃腫、小便不利(包括肝臟病、腎炎或心臟病浮腫):葫
蘆殼30~60克,冬瓜皮、西瓜皮各30克,煎水服。

☆紫菜
    又名紫英,是一種營養豐富的海菜。性味甘、鹹、寒。含碘、膽
鹼、鉀、醣類、維生素等。功能化痰軟堅,清熱利尿,利咽喉,下熱
氣,降血壓,補碘。治癭瘤、腳氣、水腫、淋病、甲狀腺腫、淋巴結
核。
    [附方]
    1.甲狀腺腫大:每天用紫菜泡湯,當菜湯佐食,連吃1~2個月。
(食物中藥與便方)
    2.咳嗽咯吐黃痰(支氣管擴張):紫菜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服
6克,一日2、3次,飯後服。

☆冬瓜
     [別名]  白瓜、水芝、東瓜。
     [性味]  甘、淡、涼。
     [成分]  含粗纖維,維生素C、B1,B2,葫蘆巴鹼,鈣、磷、
鐵、尿素、蛋白質。
     [功效]  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適應症]  水腫、脹滿、腳氣、淋病、痰喘、暑熱煩悶、消渴、
瀉痢、痔瘡、癰腫、魚蟹中毒、哮喘、糖尿病、腎炎浮腫、雀斑、酒
糟鼻。
     [附方]
     1.治消渴:冬瓜1枚,削去皮,埋在濕地中,1月將出,破開,
取清汁飲之。(聖濟總錄)
     2.小兒渴利:單搗冬瓜汁飲之。(千金要方)
     3.治食魚中毒:飲冬瓜汁。(小品力)
     4.治痱子:冬瓜切片,搗爛塗之。(千金要方)
     5.損傷腰痛:冬瓜皮燒研,酒服9克。
     6.治痢疾:冬瓜瓤、冰糖二味攪勻,燉取汁,日飲3次,每次1
茶杯。(湖北驗方選集)
     7.治哮喘:小冬瓜(未脫蒂者)剖開,將冰糖填入放籠內蒸,取
水。飲冬瓜水,多至3~4個即癒。
     8.雀斑、酒糟鼻:鮮冬瓜瓤適量,搗爛取汁,塗患處,日數次,
連續用。
     9.妊娠浮腫:冬瓜煎湯,隨意飲。
    10.治痔瘡疼痛:冬瓜250克,煎湯洗。

☆辣椒
    [別名]  秦椒、番椒、辣子、辣茄。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維生素C、辣椒鹼、辣椒紅素、胡蘿蔔素。
    [功效]  溫中,散寒,開胃,發汗,驅風,消食,促進胃液分
泌,抗菌,驅蟲,減肥,禦寒,抗癌;外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殺菌
消腫,止痛。
    [適應症]  寒滯腹痛、風寒感冒、嘔吐、瀉痢、肥胖病、食慾
不振、風寒濕痹、過食冷飲、蛔蟲、胃腸脹氣、受寒呃逆、胃寒痛;
外用治斑禿、凍瘡、關節痛、腰痛、神經痛、疥癬、腮腺炎、蜂窩組織
炎、多發性癤腫、瘧疾、下肢潰瘍、跌打損傷、腋臭。
    [禁忌]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肺結核咯血、痔瘡、
扁桃體炎、咽喉炎、目疾則忌服。
    [附方]
    1.感冒風寒、受寒關節痛:辣椒1枚煎湯飲,蓋被令發汗。
    2.治痢積水瀉:辣茄1個。為丸,清晨熱豆腐皮裹,昋下。(
醫宗匯編)
    3.治凍瘡:辣椒4個,香浀60克,未破者用水煎湯洗之,已破
者用香油熬膏搽患處。
    4.治跌打扭傷青腫:以紅辣椒研細末1份(甜椒、青椒無效),
凡土林5份,先將凡士林放鍋內溶化,加入辣椒麵拌勻,能嗅到辣味
即可。迅速冷卻成膏,用時以棉花紗布塗上本膏,敷患處。每日或隔
日換藥 1次。
    5.治療各種炎症:山東無棣縣某醫院用辣椒粉治療腮腺炎、蜂窩
組織炎、下肢潰瘍、多發性癤腫等多種炎症557例,全部在2~10天
痊癒。將老紅辣椒放於鐵鍋內焙焦研末,或單味粉劑撤於瘡面,一日
1次,或油糊劑局部外敷,一日3次。
    6.治瘧疾:辣椒子,每歲1粒,20粒為限,一日3次,開水送
服,連服3~5日。

☆西紅柿(番茄)

     [別名]  番茄、洋柿子、紅茄。
     [性別]  甘、酸、涼。
     [成分]  含蘋果酸、檸檬酸、腺嘌呤、葫蘆巴鹼、膽鹼、維生
素C、P、K、磷、鐵。
     [功效]  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補血潤燥;有抑菌作用;降低
膽固醇、降血壓;幫助胃液對脂肪、蛋白質的消化;有利尿作用,對
腎臟有宜。
     [適應症]  貧血、高血壓、咽乾不適、過食油膩、消化不良、
食慾不振、口渴。
     [附方]
     1.高血壓、眼底出血:鮮西紅柿,每日早晨空腹時生吃1~2個,
15天為1療程。(食物中藥與便方)
     2.治牙齦出血:番茄不拘量,連吃三週以上有效。本方亦治食慾
不振。
     3.治胃潰瘍:番茄汁、土豆汁各半杯,混合服下,早晚各服1次。
(食物療法)
     4.治口瘡:番茄汁含口內,每次數分鐘,一日數次。
     5.治菌痢:番茄莖、枝、葉洗淨,每半公斤加水1000毫升,煮
3小時,紗布過濾,壓出汁液。成人每日服6~10次,日夜連服,
每次60~80毫升。治療24例急性痢疾,均癒。(《中級醫刊》
1960年第5期)

☆蓮子
    [別名]  藕實、蓮實、蓮蓬子。
    [性別]  甘、澀、平。
    [成分]  含多量澱粉和棉子糖、蛋白質、脂肪、醣類、天門冬素。
    [功效]  養心安神益智,益腎固綪,補脾澀腸止泄,抗癌,降壓。
    [適應症]  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泄、崩漏帶下、心
悸失眠、噤囗痢、血尿、高血壓、神經官能症。
    [附方]
    1.久痢不止:老蓮子60克(去心)為末,每服3克,陳米湯調
下。(世醫得效方)
    2.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蓮肉、益智仁、龍骨各等分。上為細
末。每服6克,空心用清米飲調下。(奇效良方)
    3.治失眠:蓮子心30個,水煎,加鹽少許,睡前服。(食物療法)
    4.治高山壓頭昏、失眠:蓮子l0克、杞果12克、金銀花9克,煎水代茶服。
    5.白帶、月經過多、血尿:蓮子60克、冰糖30克,燉熟食之,並喝湯。

☆藕

    又名蓮菜,性味甘、寒。含澱粉、蛋白質、天門冬素、維生素C、
卵磷脂、醣類、維生素B等。生食有清熱涼血,止血散瘀,養陰生津
之效,治熱病煩渴、咳血、吐血、尿血、便血、鼻出血、血淋、熱淋、
肺胃陰虛乾咳等;熟用具有健脾開胃,潤肺生津,益血生肌,止瀉醒
酒之功,治療體質虛弱、怔忡、囗乾津少、食慾不振。
    [附方]
    1.治時氣煩渴不止:生藕,搗絞取汁一中盞,人生蜜1合,攪令
勻,分2次服。(聖惠方)
    2.治上焦痰熱:藕汁、梨汁各半盞,和服。(簡便單方)
    3.治紅白痢:藕500克,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嶺
南採藥錄)
    4.治小便熱淋:生藕汁、地黃汁、葡萄汁各等分。每服半盞,入
蜜溫服。(本草綱目)
    5.吐血、鼻出血、血淋、咳血、大便下血:生藕搗取汁,每飲50
~100毫升,每日2次。

☆南瓜
    [別名]  飯瓜、香瓜、倭瓜、窩瓜。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瓜胺酸、精胺酸、天門冬素,葫蘆巴鹼、胡蘿蔔素、
維生素B、C、糖。
    [功效]  補中益氣,解毒殺蟲,營養滋補,降血糖,利尿;外
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適應症]  蛔蟲、糖尿病、肺癰、燒燙傷、肋間神經痛、鴉片
中毒。
    [附方]
    1.蛔蟲病:南瓜生食可驅蛔。成人每次食500克,兒童每次250
克。2小時後再服瀉劑,連服2日。
    2.解鴉片毐:生南瓜搗汁頻灌。(隨息居飲食譜)
    3.肺癰:南瓜500克,牛肉250克,煮熟食之。(嶺南草藥誌)
    4.火藥傷人及燙火傷:生南瓜搗敷。(隨息居飲食譜)
    5.治哮喘:南瓜1個(500克左右),蜂蜜60毫升,冰糖30
克。先在瓜頂上開口,挖去一部分瓤,將糖、蜜裝入,蓋好,放小盆
內,蒸1小時取出,早晚二次服完,連吃5~7日。
    6.糖尿病:南瓜晒乾研粉,每日3次,每次30~60克,做粥食。

☆南瓜子
    又名白瓜子,為南瓜的種子。性味甘、平。含南瓜子胺
酸,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B1、B2、A,鋅、胡蘿葡素。功能止
咳化痰、驅[糸條]、蛔蟲。治療[糸條]蟲、蛔蟲、產後手足浮腫、百日咳、痔
瘡、產後乳汁不足。本品富含鋅,故治鋅缺乏症。
     [附方]
     1.驅[鰷]蟲:新鮮南瓜子30~60克,研爛,加水製成乳劑,加冰
糖空腹頓服。(中藥的樂理與應用)
     2.驅蛔蟲:南瓜子(去殼留仁)30~60克,研碎,加開水,蜜
成為糊狀,空心服。(閩東本草)
     3.治血吸蟲病:南瓜子研細末,每日服60克,分2次,加白糖
開水沖服,15天為1個療程。(中藥大辭典)
     4.治百日咳:南瓜子,瓦上焙焦,研細粉,赤砂糖湯調服3克,
一日數回。
     5.治小兒咽喉痛:南瓜子9克,搗碎,用冰糖煎水服,每日2次。
(《國醫導報》1941年第1期)
     6.治營養不良、面色萎黃:南瓜子、花生仁、胡桃仁同服。(
四川中藥志)
     7.治內痔:南瓜子1公斤,煎水熏之。每日2次,連熏洗數天。
(嶺南草藥誌)
     8.治產後乳少:每次用生南瓜15~18克,去殼取仁,搗如泥狀,
加適量開水和服,早晚空腹各服1次,一般服3~5天即效。(《中醫雜誌》1966年第3期)

☆絲瓜
     [別名]  天蘿、布瓜、綿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皂[甘],絲瓜苦味質,多量的黏液質,瓜胺酸,木膠,
生物鹼,醣類,維生素B、C。
     [功效]  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祛風化痰,潤肺止咳,利尿消
腫,生津止渴,解暑除煩。
     [適應症]  熱病身熱煩渴、痰喘咳嗽、痔瘡、崩帶、血淋、乳
汁不通、癰瘡癤腫、小便不利。
     [用法]  煎湯內服,乾品每次10~30克;鮮品每次60~200克。
     [附方]
     1.治腸風便血:絲瓜不拘多少,燒灰存性,酒調6克,空心下。
(繼本事力)
     2.治肛門酒痔:絲瓜燒存性,研末,酒服6克。(本草綱目)
     3.治乳汁不通:絲瓜連子燒存性,研。酒服3~6克,蓋被取汗。
(簡便良方)
     4.治風蟲牙痛:經霜絲瓜燒存性,為末擦之。(仁齋直指方)
     5.治睪丸下墜:用老絲瓜帶蒂1個,將絲瓜燒存性研末,每次服
9克,黃酒送下。(中醫效方精選)
     6.治跌傷疼痛:青色或黃色老絲瓜切片晒乾,文火焙焦黃研末,
入瓶備用。凡跌傷胸腹部者,內服絲瓜粉3天,每天2次,每次3克,
開水送服;跌傷四肢者用絲瓜粉12克,以白酒敷患處。
     7.痢疾:絲瓜汁20克,用紅白糖各15克,化服之。
     8.赤白帶下,年久不癒:經霜小絲瓜置新瓦上,烤黃研末,每次
6克,臨臥時用開水送下。
     9痤瘡、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囊炎:嫩絲瓜葉、莖搗爛絞汁,塗
患處,每日2次。
    10.哮喘:鮮嫩絲瓜連蒂4根,水煎服。
    11.治咳嗽、慢性支氣管炎:絲瓜子焙乾研末,每次服8克,每日
3次。
    12.治水腫:老絲瓜1個,冬瓜皮50克,水煎服。
    13.治痛經、月經過多:老絲瓜1個,水煎服。
    14.慢性腰痛:絲瓜子9克,焙乾研末,黃酒送服。(婦人良方補遺)
    15.腮腺炎:絲瓜燒存性,研末,用雞蛋清調勻塗患處,一日2次。
    16.治咽喉腫疼:嫩絲瓜搗取汁,每次服1湯匙,每日服3次。
    17.治肺熱咳嗽,喘急氣促:絲瓜花、蜂蜜,煎服。滇南本草)
    18.治疣:鮮絲瓜花,每次2~5朵,加食鹽少許,搗爛外擦,以
發熱為度,宜多擦效果好,水分乾後棄去(食物療法)。

☆黃瓜
    [別名]  王瓜、胡瓜、刺瓜。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醣類、糖[甘]類、芸香[甘]、咖啡酸、綠原素、維生素
C、B2、揮發油、維生素E、葫蘆素。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潤腸通便,消炎。
    [適應症]  煩渴、便秘、咽喉腫痛、熱性腹痛、火眼、燙火燒
傷、痱子。
    [附方]
    1.治小兒熱痢:嫩黃瓜同蜜食10餘枚。(海上方)
    2.治咽喉腫痛:老黃瓜1枚,去子,入硝填滿,陰乾為末。每以
少許吹之。(醫林集要)
    3.治燙火燒傷:黃瓜絞取汁,過濾,加入百分之十的氧化鋅粉,
調和備用。曾以本方治癒16例,均在1週治癒。(《新中醫藥》
1958年第4期)
    4.治痱子:鮮黃瓜1個,切片,塗擦患處。
    5.高血壓:鮮黃瓜秧25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升,每次
服100毫升, 口服2次。
    6.腹瀉、痢疾:黃瓜根60克,煎後加白糖飲。
    7.治癲癇:黃瓜藤30克,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8.治膽囊炎:乾黃瓜藤30克,煎水喝。(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海帶
    [別名]  海昆布、海草。
    [性味]  鹹、寒。
    [成分]  含粗纖雉、脂肪、醣類、鞣質、碘、大葉藻素、維生
素B2、氮。
    [功效]  軟堅化痰,破結散癭,利水泄熱;並有降壓、補碘、
預防白血病的作用。
    [適應症]  癭瘤結核、疝氣、水腫、腳氣、動脈硬化症、高血
壓、甲狀腺腫大、碘缺乏症、呆小病、噎膈、支氣管炎。
    [附方]
    1.甲狀腺腫大、瘰[歷]:海帶15克,夏枯草6克,水煎服,每日
1劑,連服30日。
    2.高血壓:海帶60克,草決明15克,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
7~10日。
    3.治癭瘤:海帶、海藻、昆布、紫菜各15克,煎水代茶服。
    4.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海帶浸洗後,切碎,再連續用開水泡3次,
每次約半分鐘,倒去水,以白糖拌食,早晚各吃1杯,連服1週有明
顯效果。(食物中藥與便方)

☆香椿
    香樁樹的嫩葉。性味甘、平。含維生素C、B,胡蘿蔔素、蛋白
質、醣類等。功能清熱解毒,健胃理氣,促進食慾,殺菌消炎,殺蟲
等。治腸炎、痢疾、疔疽、漆瘡、斑禿、子宮炎、尿路感染、食慾不
振、氣滯腹脹、赤白帶下、跌打腫痛。
     [附方]
     1.赤白痢疾:香椿葉60~120克,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2.白砒中毒:香椿葉500克,煎水服。
     3.唇疔:香椿葉500克和酒飲之。(嶺南採藥錄)

☆茭白

    [別名]  茭首、菰、菰[芛]。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脂肪、蛋白質、醣類。
    [功效]  解熱毒,除煩渴,利二便,解酒毒,催乳。
    [適應症]  煩熱、消渴、黃疸、痢疾、目赤、小便不利、小兒
水泄、高血壓、酒糟鼻、產後乳汁不下。
    [附方]
    1.催乳:茭白15~30克,通草9克,豬腳煮食。(湖南藥物誌)
    2.高血壓、大便秘結:鮮茭白30~60克,旱芹菜30克,水煎服。
    3.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鮮茭白根30~60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4.酒渣鼻:生茭白搗爛,每晚敷於患部,次晨洗去。或每日用茭
白30~60克,水煎服。

☆洋蔥
    [別名]  王蔥、蔥頭。
    [性味]  辛、溫。
    [成分]  含硫醇,三硫化物,咖啡酸,多糖,槲皮素,多種胺
基酸,維生素C、B1、B2、胡蘿蔔素。
     [功效]
     1.利尿,理氣化滯,化痰,開胃消食。
     2.有明顯的降血脂和增強纖溶活性的作用,為防治血管硬化的良
品,健康男性口服60克油煎洋蔥,能抑制高脂肪飲食引起的血漿膽
固醇升高,故用於動脈硬化症,實踐證明洋蔥不論生、熟、煎、煮,
都有同樣的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3.動物試驗證明,洋蔥對胃腸道能提高張力,增加消化液分泌,
可試用於腸無力症、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及非痢疾性腸炎。
     4.有殺菌作用,尤其對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滴蟲更為明顯。
     5.有降血糖、抗糖尿病的作用。
     6.有抗維生素缺乏症的作用,對維生素C缺乏症尤為有效。
     [適應症]  動脈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維生素C
缺乏症、創傷、消化性潰瘍、皮膚潰瘍、滴蟲性陰道炎、水腫、食慾
不振、氣滯腹脹。
     [附方]
     1.治創傷、潰瘍、滴蟲性陰道炎:鮮洋蔥搗取汁,塗患處。
     2.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洋蔥炒菜或生食均可,
常食有效。
     3.維生素C缺乏症:洋蔥適量,洗淨,切細,加油鹽調勻,當菜
食,連吃10餘日。

☆豬毛菜
    [別名]  刺蓬、扎蓬棵、豬毛纓。
    [性味]  甘、涼。
    [成分]  含甜菜鹼、琥珀酸、草酸、醣類。
    [功效]  清熱平肝,降血壓。
    [適應症]  高血壓、大便下血、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
    [附方]  高血壓病、頭痛:豬毛菜18~45克,水煎服。加有
效,可逐漸加量,連服5~6個月。(中藥大辭典)

☆菊花腦
    [別名]  菊花郎、菊花頭、女華。
    [性味]  甘、辛、涼。
    [成分]  含維生素B、C,揮發油,菊[式],胺基酸,醣類。
    [功效]  清熱涼血,疏風散熱,調中開胃,解毒消腫,明目,
降血壓。
    [適應症]  高血壓、肝陽上亢症、肝火所致的目赤頭昏、瘡癤
疔毒、風熱感冒、胃熱心煩、便秘口苦、頭痛。
    [附方]
    1.清目寧心:甘菊嫩葉,細切,入鹽同米煮粥,食之。(遵生
八箋.菊苗粥)
    2.疔瘡:菊葉1握,搗汁服1升。(本草綱目拾遺)

第二節 水果類

☆龍眼肉
    [別名]  桂圓、益智、圓眼。
    [成分]  含醣類、酒石酸、膽鹼、蛋白質、腺嘌呤、含氮物質、
維生素A元、鐵、磷、鈣、脂肪、維生素B1、P、C、B2等。
    [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女神,營養滋補。
    [適應症]  虛勞損傷、失眠、健忘、驚悸怔忡、貧血、神經官
能症、產後浮腫、脾虛泄瀉、自汗、盜汗。
    [附方]
    1.產後浮腫:龍眼肉、生薑、大棗,煎湯服。(泉州本草)
    2.脾虛泄瀉:龍眼肉14粒,生薑3片,煎湯服。(泉州本草)
    3.溫補脾胃,助精神:龍眼肉不拘多少,上好酒內浸百日,常飲
數杯。(萬氏家抄方)
    4.貧血、神經衰弱、心悸怔忡、自汗盜汗:龍眼肉4~6枚,蓮
子10克,芡實10克,加水燉湯睡前服。
    5.治疝氣偏墜小腸氣痛:荔枝核、龍眼核、小茴香,各等量,每
次空心服3克,以升麻3克,水酒煮送下。(本草綱目拾遺)
    6.治燙傷:龍眼核,研細末,以茶子油調塗患處。

☆香蕉
    [別名]  甘蕉、蕉子。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維生素A、B
、C、E。
    [功效]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潤肺止咳,降低血壓,滋補營養。
    [適應症]  熱病煩渴、便秘、痔瘡出血、醉酒不適、高血壓、
小兒腹瀉、咳嗽。
    [附方]
    1.治痔及便後血:香蕉2個,不去皮,燉熟,連皮食之。(嶺南採藥錄)
    2.高血壓:每日吃香蕉5只,常食。或香蕉皮50克,煎水服。
    3.咳嗽日久:香蕉1~2只,冰糖燉服,每日一、二次,連服數日。
    4.小兒腹瀉,諸藥無效:將香蕉放火爐上,利用火爐餘熱,把香
蕉烘熱烘軟,趁熱讓小兒吃下,每次吃1~2個,一日3次,連吃二、三日。
    5.治手足皸裂:用香蕉皮內面,按皸裂處摩擦幾次,二、三日可
使皮膚細膩滑潤。

☆胡桃仁
    [別名]  核桃仁、胡桃肉、羌桃。
    [性味]  甘、溫。
    [成分]  含脂肪油(主要為亞油酸甘油酯),蛋白質,醣類,
磷,鐵,維生素A、B、C、P,鋅,鎂,磷脂等。
    [功效]  補腎固精,溫肺定喘,潤燥化痰,鎮咳,降低膽固醇,
防止動脈硬化,抗衰老等;未成熟的果實有抗癌作用。
    [適應症]  貧血、萎黃病、神經官能症、陽痿、遺精、動脈硬
化症、高血壓、泌尿系結石、便秘、腎虛喘咳、腰痛腳弱、腎虛頭暈、
小便頻數、胃癌、食道癌、胃酸過多、痔瘡、白帶、白髮、頭髮枯焦
不潤。
    [附方]
    1.治腎虛耳鳴遺棈:核桃仁3個,五味子7粒,蜂蜜適量。於睡
前嚼服。(貴州草藥)
    2.治石淋:胡桃仁1升。細米煮漿粥1升,相和頓服。
    3.治醋心(燒心、吐酸水):爛嚼胡桃,以乾薑湯下。(傳信
適用方)
    4.治臟躁症:胡桃仁50克,搗碎,和糖開水沖服,每日3次。
    5.治尿路結石:胡桃仁120克,用食油炸酥,加糖適量混合研磨,
使成乳劑,於1~2日內分次服完。連續服藥至結石排出為止。(《
中華外科》1957年第8期)
    6.治痰喘:人參寸許,胡桃肉1枚,煎湯服。(本草綱目)
    7.治痰疾:以胡桃肉3枚,生薑3片,煎服。(《名醫類案》卷三)
    8.百日咳:每日早晚各吃胡桃仁3個。(中醫研究院《中醫驗方匯編》)
    9.腰痛:核桃仁60克,切細,注以熱燒酒,另加紅糖調飲。(
民間藥與經方)
    10.治呃逆:吃陳核桃仁5個,吃兩次即癒。(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甘蔗
    [別名]  干蔗、糖梗。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多量糖、鈣、磷、鐵、多種胺基酸、維生素C、B等。
    [功效]  清熱生津止渴,故稱甘蔗汁為天然復脈湯;利咽喉,
潤肺潤燥,化痰止咳,大補脾陰,除煩止嘔,利尿通便,解酒毒,抗
癌腫。
    [適應症]  熱病津傷、風熱感冒、心煩囗渴、反胃嘔吐、噎嗝、
食道癌、肺燥咳嗽、便秘、醉酒不適、咽喉乾痛。
    [附方]
    1.治發熱口乾,小便澀:甘蔗,去皮盡令吃之,咽汁。若口痛,
搗取汁服之。(外台秘要)
    2.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甘蔗汁7升,生薑汁1升。二
味相和,分為3服。(梅師集驗方)
    3.治虛熱咳嗽,口乾涕唾:甘蔗汁1升半,青梁米4合。煮粥,
日食2次。(本草綱目)
    4.慢性胃炎:甘蔗汁20毫升,梨汁10毫升,合一處,口服2次。
    5.泌尿系感染:甘蔗汁60毫升,藕汁40毫升,白糖30克,合
一處,每日2次,連服3~6天。
    6.癤癰、囗腔炎:紫皮甘庶燒存性研末,撤瘡面或用芝麻油調塗
患處,一日2次。

☆山楂
    [別名]  山里紅、紅果。
    [性味]  酸、甘、溫。
    [成分]  含酒石酸、檸檬酸、山楂酸、醣類、維生素C等。
    [功效]  消食積,散瘀血,驅[糸條]蟲、通經閉,消肉積,助消化,
收斂止瀉,抗菌消炎,強心,擴張血管,降低膽固醇,降血壓,增強
子宮收縮功能,除勞提神,減慢心率,抗癌,延年益壽。
    [適應症]  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壞血病、心臟衰弱、
心動過速症、高酯血症、維生素C缺乏症、產後血瘀腹痛、痛經、經
閉、產後惡露不下、痢疾、腸炎、脾臟腫大、肉積、痰飲、腹瀉、腰
痛、疝氣、乳食停滯、絲蟲病;外用治凍瘡、疥癬。
    [附方]
    1.治諸滯腹痛:山楂一味煎湯飲。(方脈正宗)
    2.治老人腰痛及腿疼:山楂、鹿茸各等分。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日2服。(本草綱目)
    3.治急性菌痢:紅果50克,搗碎,煎水服,每日1劑,連服3日。
    4.治壞血病:山里紅、白糖、黑豆(搗碎)各120克,加入3杯
水煎開後,再加入黃酒120克,一次服完。曾於1月內用此方治療
100餘人,全部治癒。(《中醫雜誌》1957年第3期)
    5.治急性菌痢、腸炎:山楂120克,炒焦後水煎服,每日1劑。
    6.治痛經:向日葵15克,乾山楂30克,烤焦後研末,加紅糖
60克沖服或煎服,分2次服,一日服完,於經前1~2日開始服,
每次月經週期服2劑,連用2個月經週期。
    7.治絲蟲病:鮮山楂1公斤(小兒減半,如用乾品,成人250克
即可),洗淨去核,下午3時開始零食,晚10時吃完,晚飯禁食。
次晨用檳榔60克熬煎至1小茶杯,一次服完,臥床休息。要大便時,
應儘量堅持一段時間,即可排出完整絲蟲。冬天應大便在溫水中,避
免蟲體遇冷收縮而不能完整排出。用上方治療40例,全部有效。
    8.食肉成積的胃痛:生山楂120克,水煎服。(福建《中醫驗方》)
    9.治食慾不振、泄瀉:山楂炒焦,為末,白糖沖服,成人每次服
6~9克,日三服。
    10.治寒疝:山楂子30克搗,小茴香18克,生薑30克,紅糖30
克,酒為引,水煎服。(山西省中醫驗方秘方匯集)
    11.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陣發性心動過速:野山楂10~15
克,或山楂花3~10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12.月經過期不來、經閉:生山楂50克,生薑10克,小茴香6克,
紅糖30克,煎水服。
    13.治新久凍瘡:山楂60克,烤熟搗爛,敷患處。(遼寧《中醫驗方》)

☆荸薺
    [別名]  烏芋、地粟、地栗、馬薯。
    [性味]  甘、寒。
    [成分]  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灰分、維生素C,及一種不
耐熱的抗菌成分荸薺英。
    [功效]  清熱化痰,消積化食,清肝火,解酒毒,止渴生津,
透發痘疹,利尿,降血壓。
    [適應症]  溫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咽喉腫痛、
疹出不暢、小兒馬牙、高血壓、百日咳、慢性腎炎、噎嗝、小便不利、
囗瘡、尿路結石、便血、尋常疣等。
    [附方]
    1.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120克。(泉州本草)
    2.治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120克。(泉州本草)
    3.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
    4.治大便下血:荸薺絞汁60毫升,飲之。
    5.治尋常疣:將荸薺切片,用其果肉摩擦疣體,每日3次,每次
摩至疣體角質層軟化,連用7~10日。
    6.小兒馬牙:荸薺洗淨切片,磨擦牙肉。

☆葡萄

    又名草龍珠,性味甘、酸、平。含葡萄糖、果糖、木糖、酒石酸、
檸檬酸、葡萄糖[式]、鞣質、果膠、維生素A、C等。功能補氣血、健
脾胃,強筋骨,利小便,助消化,平呃逆。治咳嗽、盜汗、淋病、浮
腫、呃逆、食慾不振、妊娠嘔吐等。
     [附方]
     1.呃逆:葡萄100克,絞取汁飲。
     2.除煩止渴:生葡萄搗濾取汁,以瓦器熬稠,入熟蜜少許,同收,
點湯飲。(居家必用事類全集)
     3.食慾不振、胃酸缺乏:每次吃葡萄乾10克,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食。

☆西瓜
    又名寒瓜,為清熱止渴、解暑的良品,中醫譽西瓜為"天然白虎
湯"。性味甘、寒,含磷酸、蘋果酸、醣類、多種胺基酸、甘膠、蔗
糖[西每]、維生素C等。功能利尿消腫,清熱解暑,除煩止渴,解酒,降
血壓。治暑熱煩渴、熱盛津傷、小便不利、喉痹、口瘡、腎炎、膀胱
炎、肝炎、高血壓、糖尿病、酒醉、膽囊炎、黃疸、腰痛等。
    [附方]
    1.暑熱泄瀉,西瓜儘量食之。(本草綱目)
    2.原發性高血壓:西瓜2公斤,日服2次,連續服用。(福建《中醫驗方》)
    3.治閃挫腰痛:西瓜皮切片,陰乾為細末,以鹽酒調,空心腹。(攝生眾妙方)
    4.急、慢性腎炎:西瓜汁飲之,每服250~500毫升,或西瓜皮500克煎水服。
    5.糖尿病、口渴、尿混濁:西瓜皮、冬瓜皮各45克,天花粉12
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白果(銀杏)
    [別名]  銀杏、公孫樹、佛指柑。
    [性味]  甘微苦,溫。
    [成分]  含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鐵、白果酸、白果酚等。
    [功效]  斂肺定喘,止帶濁,縮小便,滋陰補腎,抗結核,鎮靜。
    [適應症]  哮喘、痰嗽、白帶、白濁、遺精、淋病、小便頻數、
頭暈、肺結核、支氣管炎、癬瘡等。
    [附方]
    1.夢遺:銀杏3粒。酒煮食,連食4~5日。(湖南藥物誌)
    2.治慢性淋濁、婦女帶下及眩暈:白果炒熱去殼、淮山藥等分,
焙燥研細末,混合,每日40克,分三、四次,米湯調服。(現代
實用中藥)
    3.治小便頻數:白果60克,燉豬尿泡食之。(雲南中醫驗方)
    4.眩暈症:白果3個,生搗爛,空心滾水沖服,連服5次。(良朋匯集)
    5.頭面癬瘡:生自果仁切開,頻擦患處取效。(秘傳經驗方)
    6.治咳嗽喘促:白果10枚,麻黃6克,杏仁10克,煎水服。

☆烏梅

    又名熏梅,將梅子去核,微炒,或放鍋上熏黑,故名烏梅。性味
酸、微溫。含醣類、蘋果酸、枸櫞酸、維生素C、鈣、磷、鐵等。功
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安蛔止痛,抗菌,抗過敏。治菌
痢、腸炎、久瀉、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便血、尿血、崩漏、蛔蟲
腹痛、胃痛、乳痛、腎炎、月經過多;外用於雞眼。
    [附方]
    1.治便痢膿血:烏梅30克,去核,燒過為末,每服6克,米飲
下。(聖濟總錄)
    2.治小便尿血:烏梅燒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40
丸,酒下。(本草綱目)
    3.治雞眼、胼胝:烏梅肉不拘量,加鹽水調勻,貼之即消。(
中醫效方精選)
    4.治小兒蛔蟲:鮮青梅,去核搗爛,絞去汁,將其殘渣晒乾研末。
8歲以下小兒,每次服5克,早晚各服1次。(《浙江醫學》1960年第2期)
    5.治乳痛:烏梅搗爛貼之。(食物本草)
    6.治胃痛:烏梅2枚,砂仁3克同焙,研末,和服。(驗方新編)
    7.慢性腎炎:烏梅炭15克,煎水服,連服2~3月。

☆桃
    又名桃子、仙桃、壽桃。性味甘酸、溫。含蛋白質、醣類、纖維
素、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P和鈣、磷、鐵等。功能潤肺
生津,補肺益氣,潤腸,活血,健脾開胃,補心安神,用於肺虛乾咳、
津虧囗渴、體弱陰虛、食慾不振。
    碧桃乾又名桃奴、乾桃,為桃未成熟的乾果實。性味酸苦,平。
功能止汗,收斂,止血。治盜汗、虛汗、遺精、吐血、痢疾、瘧疾、
心腹痛、腰痛。桃葉治經閉、淋巴腺炎。
     [附方]
     1.治虛汗、盜汗:碧桃乾15枚,煎取汁,每晚1劑,連服3劑。
(《中華內科雜誌》1966年第4期)
     2.食慾不振、口乾津少:鮮桃常食有效。
     3.治腦神經痛:桃花10多朵,水煨服,服後,吐頑痰(雲南中醫驗方)
     4.治淋巴腺炎:桃葉1把搗爛,炒後拌黃酒敷患處,塗數次可癒。
(福建中醫驗方)
     5.治婦女閉經:桃葉12克,研碎,煎水服。(嶺南草藥誌)

☆梨
    [別名]  雪梨、快果、蜜父。
    [性味]  甘微酸、涼。
    [成分]  含蘋果酸、檸檬酸、維生素C、醣類等。
    [功效]  生津止渴,潤肺止咳,清熱化痰,潤燥止渴。
    [適應症]  熱病煩渴、糖尿病、胃熱口乾、反胃、咳嗽、痰熱
驚煩、醉酒、噎膈、便秘、消渴等。
    [附方]
    1.治咳嗽氣短:大梨、白藕、白蘿蔔子各250克,共熬膏,入白蜜
500克,胡桃仁120克調勻,臨臥時,吃一、二茶匙。
    2.治消渴飲水:用梨汁以蜜湯熬成,瓶收,無時用熱水調服。(普濟方)
    3.感冒、急性氣管炎咳嗽:雪梨1個,切碎,麻黃5克,冰糖50
克,共燉,吃梨喝湯。

☆大棗
    [別名]  棗、乾棗、紅棗、長棗。
    [性味]  甘、溫。
    [成分]  富含維生素C、醣類、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A、
B2、P等。
    [功效]  補脾和冑,益氣生津,調和營衛,解藥毒,保肝,補
充維生素,降低膽固醇,增加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
    [適應症]  食少、便溏、氣血虧損、津液不足、心悸怔忡、黃
疸、咳嗽、維生素C缺乏症、高血壓、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肝
炎、水腫、自汗、肝硬化、失眠等。
    [附方]
    1.過敏性紫癜:紅棗15枚,煎湯服,每日食3次,大都在4天
內治癒。(《上海中醫藥》1962年第4期)
    2.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血清轉氨[西每]活力較高的病人:紅棗、花
生、冰糖各30克,煎服,每日1劑,30天為一療程。
    3.治虛煩不眠:大棗14枚,蔥白7莖,水3升煮1升,頓服。
(千金方)
    4.治血小板減少:紅棗120克,茅根60克,煎水服,每日1劑,
連服10日。
    5.治卒急心痛:烏梅1個,棗2個,杏仁7個。一處搗,男用酒、
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栗子
    [別名]  板栗、栗果、大栗。
    [性味]  甘、溫。
    [成分]  含醣類、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B1、脂肪[西每]等。
    [功效]  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
    [適應症]  反胃、泄瀉、腰腳軟弱無力、吐[血刃]便血、折傷腫痛、
瘰[歷]、氣管炎。
    [附方]
    1.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走;日以生栗與食。(食物本草)
    2.治筋骨腫痛:板栗果搗爛敷患處。(浙江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3.氣管炎:栗子仁250克,煮瘦肉食。
    4.脾虛泄瀉:栗子仁25枚,煨熟食。

☆桑椹
    [別名]  桑實、文武實、桑果。
    [性味]  甘酸、涼。
    [成分]  含醣類,鞣酸,蘋果酸,胡蘿蔔素,桑椹油,維生素
B1、B2、C。
    [功效]  補肝益腎,滋陰熄風,明目烏髮,補氣益氣,止消渴,
解酒毐,去風濕,安神。
    [適應症]  鬚髮早白、肝腎陰虛、消渴、目昏耳鳴、瘰[歷]、關
節不利、糖尿病、神經衰弱、風濕性關節炎、便秘、貧血。
    [附方]
    1.心腎衰弱不寐、習慣性便秘:鮮桑椹30~60克,水適量煎服。
(閩南民間草藥)
    2.治貧血、風濕性關節炎:鮮桑椹60克,核桃仁30克,燉食。

☆花生仁
    [別名]  落花生、長生果、唐人豆。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多量脂肪油、澱粉、纖維素、蛋白質、維生素B1、E等。
    [功效]  潤肺,和胃,營養,養血,女神,降壓,止血,祛痰,
增強血液凝固機能。
    [適應症]  腳氣、乳少、便秘、燥咳、反胃、胃酸過多、水腫、
高血壓、動脈硬化、血友病、白帶、神經衰弱、便血、鼻竇炎。
    [注意]  便溏者慎服。花生發霉後,有致癌作用,不宜再服。
    [附方]
    1.治乳汁少:花生米90克,豬腳1條。共燉服。(陸川本草 )
    2.治久咳、秋燥、小兒百日咳:花生仁,文火煎湯調服。(杏林醫學)
    3.治腳氣:生花生仁90克,赤小豆90克,紅棗90克。煮湯,
一日數回飲用。(現代實用中藥)
    4.治水腫:花生120克,蒜頭2個,煮熟後隨意服食,每天一、
二次,平均治癒時間為2.5天,治癒人數123人。(《廣東中醫》
1959年第9期)
    5.治白帶:花生米120克,冰片9克,搗如泥,分二次服,每天
1次,空腹白開水送下。(河北省《婦科病中醫療法》)
    6.治血友病及各種出血:每日食花生(生、炒食均可)150克。
(《浙江中醫雜誌》1964年第5期)
    7.治鼻竇炎:用花生仁7粒,放白鐵罐內,上糊紙密閉,紙上開
一小孔,將罐放火爐上,待冒煙,用煙熏鼻孔,每日1次,30日即
可痊癒。(河北省中醫中藥醫藥集錦)
    8.治腦震盪後遺症、神經衰弱、失眠:新鮮花生葉40克,加水
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早晚空腹各服100毫升,連服3~6劑。
(《遼寧醫學雜誌》1960年第4期)
    9.高血壓:花生全草(乾品)30~45克,切碎,水煎當茶飲,
每天1劑,兩週為1療程。血壓正常後,可改為不定期服用。

☆石榴

    又名安石榴。含種子油(其中有石榴酸、雌酮、雌二醇、甘露醇)
等。性味甘酸、溫。功能生津止渴,殺蟲,解酒,澀腸止泄。治泄痢、
崩漏、醉酒、小便不禁、咳喘;外用敷乳瘡。
    [附方]
    1.治喘嗽:酸石榴絞取汁18克,生山藥45克,甘蔗汁30克,
生雞子黃4個,煎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第6卷)
    2.治泄瀉:酸石榴連皮搗爛,煎湯服。(《醫學衷中參西錄》第6卷)
    3.治小兒痢疾:酸石榴搗爛擰出汁,熬膏貼臍上。(《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橘
    [別名]  黃橘、橘子。
    [性味]  甘酸、涼。
    [成分]  含維生素C、醣類、有機酸、橙皮[甘]、胡蘿蔔素等。
    [功效]  開胃理氣,生津止渴,解酒,潤肺,通便。
    [適應症]  胸膈結氣、嘔逆、消渴、便秘、食慾不振、胃酸缺
乏、維生素C缺乏症、疝氣、蛔蟲、蟯蟲。
    [附方]
    1.食慾不振、胃酸缺乏症:每天飯前吃橘子1~2個。
    2.防治暈車:上車前1小時,用鮮橘皮向內折成雙層,對準鼻孔
擠壓,皮中就會噴出細小的油霧,用力擠壓數次,上車後可隔半小時
擠壓吸入1次。
    3.治疝氣:橘子葉10個,荔枝核5個,水煎服。(滇南本草)
    4.殺蛔蟲、蟯蟲:鮮橘葉120克熬水服。(重慶草樂)
    5.胃寒嘔吐:橘皮、生薑、花椒各6克,水煎服。

☆柑
    又名金實、柑,性味甘酸、涼。含橙皮[甘]、川陳皮素、維生素C
和揮發油等。功能生津止渴,醒酒,開胃消食,利尿。治胃熱、煩渴、
小便不利、醉酒、維生素C缺乏症、疝氣等。
    [附方]
    1.食慾不振、醉酒不適:每次吃柑子1個,每日2次。
    2.疝氣:柑核、橘核、小茴香各7克,煎水服。
    3.肺癰:柑葉,絞汁一盞服,吐出膿血癒。(本草求真)

☆柚
    [別名]  胡柚、臭橙、文旦。
    [性味]  甘酸、寒。
    [成分]  含柚皮[甘]、新橙皮[甘]、橙皮糖[甘]、醣類、維生素C、
P、有機酸等。
    [功效]  生津止渴,下氣消食,去口臭,解酒毒。柚皮有下氣、
快膈、消食、化痰、抗炎、解酒毒的作用。
    [適應症]  果肉治痰氣咳嗽、孕婦食少口淡、口臭。柚皮治胸
悶、腹痛、食滯、咳嗽氣喘、疝氣、呃逆等。
    [附方]
    1.治孕婦食少口淡:柚子,每次吃1個。
    2.老年咳嗽氣喘:柚子1個,蜂蜜30克,同燉熟,吃果喝湯。

☆蘋果
    [別名]  平果、頻婆、超凡子。
    [性味]  甘酸、平。
    [成分]  含蘋果酸、檸檬酸、奎寧酸、醣類、維生素C、膠質、鉀等。
    [功效]  生津潤肺,除煩解酒,解暑,開胃消食,助消化,收
斂止泄,治便秘、降血壓、益智安神、振奮精神、解除疲勞、補血、
補鉀。
    [適應症]  泄瀉、痢疾、腸炎、消化不良、醉酒不適、便秘、
貧血、高血壓、小兒智力偏低、精神抑鬱症、感冒等。
    [附方]
    1.慢性腹瀉、神經性結腸炎:蘋果乾粉18克,空腹時溫開水調服,一日3次。
    2.小兒腹瀉及消化不良:鬆質蘋果半個至1個,搗為軟泥,酌情餵之。
    3.治感冒:每次取蘋果2個切片,加白糖30克,煎湯趁熱服,汗出則癒。
    4.便秘:甜酸多汁的蘋果2個,生食,每日吃2次。鬆質蘋果則療效差。
    5.治精神抑鬱症:把兩個成熟的蘋果放在玻璃瓶中密閉備用,每次在瓶囗嗅
      蘋果氣15分鐘,每日3~5次。
    6.治慢性胃炎:飯後食蘋果1個,每日3次。
    7.治反胃、吐痰:蘋果皮30~60克,煎水服。

☆柿
    [性味]  柿:甘澀、寒。柿漆:苦澀、涼。
    [成分]  柿子含醣類、碘、鞣質等。柿漆含鞣質、柿漆酚、膽
鹼、乙醯膽鹼等。
    [功效]  柿:清熱潤肺,止渴,止血,解酒毒。柿漆:降壓,
清熱涼血。
    [適應症]  柿子治熱渴、咳嗽、吐血、口瘡、直腸出血、小便
出血、泄瀉。柿漆治高血壓、痔瘡、大便下血、熱淋、咽痛。柿蒂治
呃逆。柿樹葉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附方]
     1.治小便出血:柿3個,研末,米湯調服。(驗方新編)
     2.治痢疾:將青柿子切片晒乾,炒黃研為末,每日服3次,每次
服3~4.5克,開水送下。
     3.治高血壓:柿漆,一日服20~40毫升,分3次服。
     4.治反胃:用乾柿餅同乾飯日日食之,久久自效。(本草綱目)
     5.治子宮出血:柿餅60~120克,焙乾,研細麵,黃酒為引沖
服。(中醫效方精選)
     6.治熱咳:柿餅煎水服。(驗方新編)
     7.治大便出血:柿餅7個,紅糖30克。柿餅焙乾為末,和紅糖
空腹服。
     8.治頑固性呃逆:柿蒂7個,煎水服。
     9.治咽喉疼或咳嗽咽痛:柿霜,每次服3克,溫水化服,日三、
四次。(實用經效單方)
    10.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乾柿樹葉研末,每次服3克,水送服,日
3次,30日為一療程。

☆枇杷

    果實性味甘酸、平。含醣類、纖維素、果膠、鞣質、蛋白質、維
生素C及有機酸等。功能潤肺止渴,下氣降逆。治肺痿、咳嗽吐痰、
鼻出血、煩渴口乾、嘔吐、呃逆等。枇杷葉治痰咳、失音、熱癤、痤
瘡。
     [附方]
     1.慢性氣管炎、咳嗽吐痰:枇杷生食,每次100~200克。
     2.治聲音嘶啞:鮮枇杷葉30克,竹葉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3.咳嗽咯痰:枇杷葉20~30克,杏仁9克,橘皮9克,煎水服。
     4.痱子、熱癤、痤瘡:枇杷葉50克,煎水洗患處。

☆櫻桃

    又名含桃、朱果。性味甘、溫。含醣類、蛋白質、維生素C、胡
蘿蔔素等。功能益氣調中,澀精,止咳,發汗,透疹,預防麻疹。治
療咳嗽、麻疹透發不暢;癱瘓、食慾不振、胃酸缺乏、風濕腰腿疼;
外用治汗斑、凍瘡、燒傷。
    櫻桃性溫,食之過多可引起上火、流鼻血、損肺。熱性病忌食。
    [附方]
    1.防治麻疹:鮮櫻桃1500克,裝罐內封固,埋入地下,1個月
後取出,櫻桃自化為水,去核,備用。在麻疹流行時,每日給小兒飲
1杯。連服7日 。
    2.燒傷、汗斑:櫻桃壓取汁塗患處,一日2次。

☆橄欖

    [別名]  青果、青撖欖、忠果。
    [性味]  甘酸、平。
    [成分]  含蛋白質、醣類、揮發油、維生素C、鈣、磷、鐵等。
    [功效]  清肺利咽,生津止渴、醒酒、解魚毒、化痰止咳。
    [適應症]  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便血、菌痢、癲癇、
酒毒、河豚中毒、流感、感冒、白喉。
    [附方]
    1.治時行風火喉痛:鮮青果、鮮萊菔,水煎服。(中藥大辭典)
    2.治腸風下血:橄欖燒灰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
    3.防治流感、上感、白喉:鮮青果5個,白蘿蔔半個,共切碎,
煎水代茶飲。

☆荔枝
    [別名]  荔支、福果、丹荔。
    [性味]  甘、酸、溫。
    [成分]  含醣類,維生素A、B、C,有機酸等。
    [功效]  益心脾、養肝血、止煩渴、填精髓、益顏色、理氣止
痛、健胃消食。
    [適應症]  煩渴、呃逆、胃痛、瘰[歷]、疝氣等、病後津液不足、
淋巴結核、疔瘡、腹瀉。
    [附方]
    1.呃逆:荔枝7個,連皮核燒存性,為末,白湯調下。(醫方
摘要)
    2.瘰[歷]潰爛:荔肉敷患處。(泉州本草)
    3.治老人五更泄:荔枝乾,每次5粒,春米1把,合煮粥食,連
服3天。(同上)

☆檸檬

    又名宜母子,宜母果,性味酸、平。含橙皮[甘]、柚皮[甘]、黃酮[甘]、
有機酸、醣類、維生素C等。功能清涼祛暑,生津止渴,安胎。治煩
渴、食慾不振、神經性胃痛、腹脹、咳喘等。
    [附方]
    1.煩渴、食慾不振:檸檬,生食或絞汁服,每次15~30克。
    2.咳嗽氣喘:檸檬葉10克,水煎服。
    3.胃氣痛:檸檬花5克,開水泡服。

☆無花果
    [別名]  映日果,文仙果。
    [性味]  甘、平。
    [成分]  含醣類、有機酸、澱粉糖化[酉每]、蛋白[酉每]、蛋白質及抗
瘤成分等。
    [功效]  營養,緩下通便,健胃,通乳,解毒,消腫,止泄,
鎮痛,消炎,驅蟲;具有抗癌作用,範圍甚廣,可謂優良抗癌食品。
根、葉具有鎮痛、消炎、驅蟲等功效。
    [適應症]  腸炎、痢疾、便秘、乾咳、久咳、痔瘡、咽喉痛、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淋病、泄瀉、便血、疝氣、胸肋痛、胃癌、腸癌、
食道癌、膀胱癌;外用治痔瘡;癰腫、瘡癤、癬症、白癜風、下肢潰
瘍、贅疣。
    [附方]
    1.治咽喉刺痛:無花果鮮果晒乾,研細末,吹喉。(泉州本草)
    2.治肺熱聲嘶:無花果15克,水煎調冰糖服。(福建中草藥)
    3.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鮮無花果生吃或乾果10個,豬大
腸一段,水煎服。(同上)
    4.久泄不止:無花果5~7枚,水煎吃無花果,並飲湯。(湖
南藥物誌)
    5.治筋骨疼痛、風濕麻木:無花果根或果,燉豬精肉或煮雞蛋食。
(同上)
    6.治喉癢:無花果根去粗皮,打碎,開水泡服。(湖南藥物誌)
    7.治頸淋巴結核:鮮無花果根3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8.胃癌、腸癌:每日餐後生食5枚無花果或乾果20克,水煎服。
    9.治贅疣:無花果鮮果白色乳汁外塗患處。(江蘇植物誌)
   10.治哮喘:無花果搗汁半杯,用開水沖服,每日1次,以癒為度。

(常見病驗方)
    11.子宮頸炎:無花果葉60克,煎湯坐浴患部。再用消毒棉球浸
藥汁中,塗患處。
    12.白癜風:無花果葉30克,切碎,浸到75%酒精(100毫升)
中10日,塗患處,一日3次。
    13.小兒蛔蟲、鉤蟲:無花果根或莖葉60克,煎濃湯,早晨空腹
一次服下。

○羅漢果
    又名拉汗旲、假苦瓜。性味甘、涼。含多量葡萄糖、蛋白質、油
脂、有機酸和多種維生素等。具有清肺止咳,潤腸通便,解毒消腫,
解熱消炎,補血,促進消化,抑制哮喘等功能,治痰火咳嗽、百日咳、
扁桃腺炎、咽喉炎、急性胃炎、糖尿病、哮喘、氣管炎、便秘等,可
預防聲音嘶啞。種仁可防治血管硬化和冠心病。
    [附方]
    1.治百日咳:羅漢果1個,柿餅15克,水煎服。(中藥大辭典)
    2.喉痛失音:羅漢果1個,胖大海3個,水煎代茶飲。
    3.演員、教師、歌唱家等保護發音器官方:羅漢果1個,胖大海
1個,冰糖30克,開水沖泡,代茶常飲。
    4.急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炎、咽喉炎、便秘:羅漢果15~30
克,金銀花10克,煎水服。

*杏
    又名杏子,性味酸甘、溫,含檸檬酸、蘋果酸、維生素C、P、
醣類等。功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補充維生素C,潤肺定喘,治療
唾液缺乏,胃酸不足,煩渴,咳喘等。多食易生癰癤、上火、流鼻血。
    [附方]

    1.口乾唾液少、食慾不振:每於飯前吃杏2個,或吃杏脯50~100克。
    2.慢性氣管炎、咳嗽痰黏:杏150克,杏仁10克,白蘿蔔100克,煎水
服。

*杏仁
    有甜杏仁、苦杏仁兩種。苦杏仁有毒,不宜生食,性味苦、溫。
含苦杏仁[甘]、苦杏仁酵素、脂肪油等。有祛痰止咳、平喘、宣肺、潤
腸通便的功效,治療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吐痰,哮喘、喉痹、百日咳、
腸燥便秘等。
    [附方]
    1.治慢性氣管炎:取帶皮苦杏仁與等量冰糖研碎混合,製成杏仁
糖,早晚各服9克,10天為1療程。
    2.治氣喘咳嗽:杏仁60克,去皮,生薑60克,蜂蜜60克。共
搗加泥備用。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
    3.治哮喘:杏仁15克,麻黃15克,豆腐150克,共煮半小時,
去藥渣,吃豆腐喝湯,早晚各服1劑。

*甜瓜、甜瓜子(香瓜)
    甜瓜又名甘瓜、香瓜。性味甘、平。含球蛋白、有機酸、醣類等。
有清熱、解渴、利小便的作用。治暑熱煩渴、小便不利、風濕麻木等。
    甜瓜子性味甘寒。功能散結消瘀,清肺止咳,接骨止痛。治腹內
結棸、腸癰、咳嗽囗渴、跌扑瘀血、骨折等。
    [附方]
    1.骨折:甜瓜子100克,螃蟹1個,共研為末,每次服10克,
黃酒溫水各半沖服,口服2次。
    2.治腰腿疼痛:甜瓜子90克,浸酒10日,為末。每服9克,空
心調下,日3次。(壽域神方)

    3.高血壓:甜瓜藤、黃瓜藤、西瓜藤各15克(乾品),煎水服,
每日1劑,連服30日。

*芡實
    又名刺蓮藕、欠實。性味甘澀、平。含澱粉、蛋白質、脂肪、醣
類等。有收斂止瀉、固腎澀精、滋養補脾的作用,治遺精、淋濁、白
帶、小便失禁、泄瀉。
    [附方]
    1.治遺精:芡實、金櫻子各15克,煎服。
    2.慢性泄瀉(包括慢性腸結核、五更泄等):芡實、蓮肉、淮山
藥、白扁豆等量,磨研成細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點心
吃。(食物中藥與便方)

*菱角
    又名菱、水栗。性味甘涼。富含澱粉、葡萄糖、蛋白質及抗腹水
肝癌的有效成分。具有利尿、解暑、止消渴、解酒毒、抗癌、通乳等
作用。治療痢疾、暑熱煩渴、浮腫、腰腿筋骨痛、乳汁少等,近來民
間試用於治療食道癌、胃癌。
    [附方]
    1.慢性腹瀉:菱角,去殼,焙焦黃研末,每次服30~60克,每
日3次。
    2.食道癌:菱角100克,荸薺70克,無花果7枚,冰糖40克,
共煮粥食,每日1劑。

*香橙
    又名橙、金橙。性味酸、涼。含橙皮[甘]、有機酸、果膠和維生素
C等。具有止嘔噁、寬胸膈、解酒、解魚蟹毒、健脾開胃、降氣、和
中的作用。




    [附方]  治胸脘脹滿、噁心呃逆:香橙兩個,連皮切碎,和白
糖50克煎水服。

*沙棗
    又名紅豆、銀柳,性味甘平,含黃酮類、醣類、蛋白質等。具有
強壯、鎮靜、固精、健脾益胃、止瀉、調經、利尿的作用。治胃痛、
泄瀉、肺熱咳嗽、月經不調等。     
    [附方]
    1.泄瀉:沙棗生食,每次50~150克。
    2.痛經:沙棗100克,生薑10克,小茴香6克,煎水服。

*向日葵子
    又名葵花子、天葵子。性味甘、平。富含脂肪油、蛋白質、醣類
等。功能驅蟲,降血壓,鎮靜,安神。治療高血壓、眩暈、蟯蟲、痢
疾、神經衰弱、痛經。
    [附方]
    1.治血痢:向日葵子30克。沖開水燉1小時,加冰糖服。(
福建民間草藥)
    2.治蟯蟲:向日葵子250克,生食。(常見病驗方)
    3.治高血壓:生向日葵子,每日取一把食之。配服芹菜根,搗汁
每日服1杯。(同上)
    4.治痛經:向日葵子30克,山楂30克,共炒熟打碎,煎成濃汁,
加紅糖30克,在經前連服兩次。(同上)
    5.治頭暈痛:向日葵子仁100克和母雞燉湯,吃之,並飲湯。

第三節  糧油類

*扁豆(菜豆)
    又名白扁豆、蛾眉豆、菜豆。性味甘、平,有毒。含蛋白質、脂
肪、醣類、生物鹼、鈣、磷、鐵、鋅。功能健脾和中,解暑化濕,解
酒,止瀉,補鋅,解砒霜毒。治暑濕吐瀉、脾虛久泄、嘔吐呃逆、赤
白帶下、小兒疳積、鋅缺乏症。扁豆含有一種凝集素,是一種毒蛋白,
只有經過高溫處理後才被破壞,故煮食扁豆時應加熱徹底,否則會引
起中毒。
    [附方]
    1.治中砒霜毒:白扁豆生研,水絞汁飲之。(永類鈐方)
    2.赤白帶下:白扁豆炒為末,用米飲每服6克。(永類鈐方)
    3.治水腫:扁豆3升,炒黃,磨成粉,每於早、午、晚各飯前服
9克,燈心湯調下。(本草匯言)上方亦可治急性腸胃炎。

*綠豆
    又名青小豆。性味甘、寒。含蛋白質、脂肪、醣類、鈣、磷,鐵、
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等。功能清熱解毒,消暑解渴,利尿消腫,
明目。治暑熱煩渴、水腫、瀉痢、目赤腫痛、皮膚生瘡、消渴、草藥
中毒、鉛中毒、腮腺炎。
    [附方]
    1.治胃熱消渴:綠豆煮汁,飲之。(普濟方)
    2.解暑:綠豆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滾則色
濁,不堪食矣。(遵生八箋)
    3.治赤痢經年不癒:絲豆角蒸熟,隨意食之。(普濟方)
    4.治腮腺炎:用生綠豆60克置小鍋內煮至將熟時,加入白菜心

2~3個,再煮約20分鐘,取汁頓服,每日一、二次。治療34例(
病程3~4日),全部治癒。
    5.治鉛中毒:每天取綠豆120克,甘草15克,煎湯,分兩次配
合維生素C300毫克內服,10~15天為一療程。

*黃豆
    又名大豆。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等。具有健脾
寬中、潤燥、消水、補腎明目、利濕解熱、抗衰老的作用。治療疳積
瀉痢、腹脹體瘦、妊娠中毒、便秘、水腫、糖尿病、腰腿痠痛、冠心
病、動脈硬化、瘡癰腫毒、腳氣等。
    [附方]
    1.治腳氣:黃豆150克,水煮洗腳立癒。
    2.治筋拘攣、膝痛濕痹:黃豆60克,燉服之。(日本動物植
物民間藥)
    3.治便秘:將黃豆碾碎,取黃豆皮120克,煎水服,每日1劑。
    4.治疣、雞眼,每頓飯以黃豆芽250~500克,佐餐,不吃其他
食物,一連吃5天,不間斷。(《中醫雜誌》1957年第5期)

*黑大豆
    又名烏豆、黑豆、冬豆子。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質、脂肪、醣
類、維生素B1、大豆黃酮[甘]等。功能活血化瘀,利水,祛風,解毒,
補腎明目,鎮靜,抗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改善心肌的營養血流,
烏髮,潤澤肌膚。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筋攣、
產後風痙、腰腿痠痛、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脂血症、少年
白髮、糖尿病、牙痛、多發性神經炎、燙傷等。
    [附方]
    1.糖尿病:黑豆(研粉)45克,天花粉6克,共煮粥食。
    2.治牙齒腫痛:用黑豆以酒煮汁,漱之立癒。(續名醫類案)

    3.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黑大豆煮熟,適加油鹽,當菜常
食。
    4.產後風:黑豆250克,童便、黃酒各1大碗。先將黑豆炒熟,
納童便、黃酒,煮十來沸,澄清分三次溫服。
    5.治盜汗:黑大豆、浮小麥各50克,煎水服。
    6.治多發性神經炎:黑豆、米糠各50克,煎水服。
    7.治燙傷:黑大豆250克,煮濃汁,塗患處,豆可食。

*豆腐
    為常見的一種豆製品,性味甘、涼。功能益氣和中,生津潤燥,
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治療赤眼、消渴、休息痢、浮腫、痰喘、百日
咳、水臌、吐血、崩漏、便血、乳少等。
    [附方]
    1.治水腫臌脹:豆腐500克,蔥白30克,適加油鹽,炒熟食,
每日1次,連服7~10日。
    2.治久痢、休息痢:豆腐醋煎,常常服之有效。(驗方新編)
本方亦治子宮出血。
    3.治痰喘:豆腐500克,和紅、白糖各60克,同燉服之。
    4.腳膝腫痛:豆腐渣,炒熱,敷患處,一日1次。每次20分鐘。
(常見病驗方)
    5.乳少:鮮豆腐200克,黑糖120克,同煮數沸,一次服。(同上)

*蠶豆
    又名佛豆、胡豆。性味甘、平。含蛋白質、脂肪、磷脂、膽鹼、
葫蘆巴鹼、維生素B1、B2等,功能營養,健脾利濕,澀精,止血,
止泄,補腎明目,壯筋骨。治小便不利、浮腫、腎虛腰痠、慢性腹瀉、
膈食;外治禿瘡。

    少數人吃蠶豆後,可引起蠶豆病。症見發熱、頭痛、腹痛、黃疸、
精神不振。發病急猛,如搶救不及時,嚴重者可導致死亡。多發於十
三歲以下的兒童,約40%的患兒有家族病史。故小兒第一次吃蠶豆,
不宜多食,凡父母有蠶豆病史者,子女應慎食蠶豆。
    [附方]
    1.水腫:蠶豆80克,冬瓜皮6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2.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
    3.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塗瘡上,乾則換之。如無鮮者,用乾
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豇豆
    又名豆角、長豆。性味甘、平。含澱粉、脂肪、蛋白質、菸鹼酸、
維生素B1、B2、C等。具有理中益氣、健脾補腎、清熱解毒、利水
消腫、止消渴的作用;治脾胃虛弱、泄瀉、痢疾、消渴、遺精、白帶、
白濁、糖尿病、小便頻數、食積腹脹。
    [附方]
    1.治白帶、白濁:豇豆、藤藤菜。燉雞服。(四川中藥誌)
    2.治食積腹脹、噯氣,生豇豆適量。細嚼咽下。
    3.糖尿病、口渴、小便多:帶殼豇豆30~60克(乾品),水煎,
每日1劑,喝湯吃豆。

*刀豆
    又名挾劍豆、刀豆子、馬刀豆。性味甘、平。含尿素[西每]、血球凝
集素、刀豆胺酸、澱粉、蛋白質、脂肪等。功能溫中下氣,益腎補元,
止咳,止痢。治療呃逆、嘔吐、腹脹、腰痛、咳喘、疝氣、神經痛、
喉癬、鼻淵。
    [附方]
    1.腎虛腰痛:刀豆子2粒,包於豬腰子內,外裹葉,燒熟食。(

重慶草藥)
    2.治百日咳:刀豆子10粒(打碎),甘草3克。加冰糖適量,
水1杯半,煎至1杯,去渣,頻服。(《江西中醫藥》1953年第3期)
    3.治小兒疝氣:刀豆子研粉,每次4.5克,開水沖服。(湖南藥物誌)
    4.氣滯呃逆、虛寒呃逆:刀豆30克,生薑5克,煎水服。
    5.治鼻淵:老刀豆,文火焙乾為末,酒服9克。(年希堯《集驗良方》)
    6.頭痛、肋間神經痛、跌打傷痛:大刀豆燒存性,研末,每次服
3克,一日3次,以溫黃酒送服。
    7.治喉癬:刀豆殼燒灰,以二、三厘吹之。(張氏秘效方)

*黑芝麻
    又名胡麻、巨勝、黑脂麻。性味甘、平。含大量的脂肪油、芝麻
素、鈣、醣類、卵磷脂、蛋白質、維生素B2、E。功能補肝腎、潤
五臟、潤腸通便、止咳化痰;抗衰老,抗動脈硬化,降低血糖,烏鬚
髮,降血壓。治肝腎不足、眩暈、風痹、癱瘓、大便燥結、痢疾、鬚
髮早白、乳少、咳嗽多痰、感冒、眼花、耳鳴、尿血、淋病、痔瘡、
慢性氣管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脾虛便溏者忌服。
    1.婦人乳少:脂麻炒研,入鹽少許食之。(本草綱目)
    2.治腸燥便秘:芝麻、桑葉各等份,研末,蜜丸,每次服9克,
每日3次。(《上海中醫藥雜誌》1963年第9期)此方亦治神經衰弱。
    3.治痢疾:芝麻30克,泡水調冰糖服。
    4.風寒感冒:芝麻炒焦50克,乘熱搗碎,黃酒沖服,蓋被微取汗。

*小麥
    小麥性味甘涼。含澱粉、蛋白質、醣類、糊精、脂肪等。具有養
心、益腎、養肝、除熱、止渴、利小便的作用,治臟躁症、煩熱、消
渴、泄痢眩暈、自汗;外用治癰腫;外傷出血、燙傷、口瘡。
    [附方]
    1.消渴口乾:小麥用炊作飯及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2.治婦女臟躁症,無故悲戚欲哭:小麥30克,大棗5個,甘草
6克,煎水服。(金匱要略)
    3.治火油燙傷:用陳年小麥粉炒黑色收好,臨時以篩極細敷患處,
如皮已爛,即乾摻之;如尚未破,用陳菜油調塗,立刻止痛。(串雅內編)
    4.治自汗、眩暈:浮小麥、黑豆各30克,水煎服。(常見病驗方)
    5.治小兒口麋瘡、口腔炎:小麥麵燒灰2份,冰片1份,二味混
合研細,用時將藥粉吹在患兒口瘡面,每天二、三次。用本方治療
100餘例,有效率95%以上,一般治療3~5日即癒。(全國中
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

*大麥、麥芽
    大麥又名牟麥、[人果]麥。性味甘、平。含蛋白質、醣類、磷、維生
素B等。有和胃寬腸、止泄、利水之效。治食滯泄瀉、小便淋痛、水
腫、維生素B1缺乏症、燙傷、燒傷。根鬚可治冠心病、心絞痛。
    麥芽又名大麥芽。性味甘,微溫。含澱粉[酉每]、轉化糖[酉每]、醣類、
維生素B等。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和中下氣,退乳等功效,治食積
不消、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泄瀉、乳脹痛。本品有退乳阼用,
故哺乳婦女忌服。
    [附方]

    1.退乳方:生麥芽80克,煎水服。
    2.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本草綱目)
    3.治心絞痛、冠心病:大麥根鬚60~150克,煎水服。
    4.急慢性肝炎後遺症、胸悶、痞脹、食慾不振:大麥芽、茵陳各
30克,橘皮15克,水煎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蕎麥
    又名烏麥、甜蕎麥。性味甘、涼。含蛋白質、醣類、維生素B等。
有收斂、開胃寬腸、下氣消積之功。治白帶、白濁、慢性泄瀉、急性
腸炎、噤口痢、虛汗、自汗、丹毒、瘰[歷]、燙傷,外治頭風怕冷。
    [附方]
    1.噤口痢:蕎麥麵每服9克,砂糖水調下。(坦仙皆效方)
    2.治腹痛作瀉:用蕎麥麵一味作飯,連服三、四次即癒。(本草綱目)
    3.治頭風怕冷三十年不癒:以蕎麥粉2升,水調作餅2個,更換
敷頭上,微汗即癒。(續名醫類案)
    4.治白帶:蕎麥粉500克(炒黃色),雞蛋清10個,甘草末60
克,上藥和溫水調為丸,晒乾待用,每日早晚各1次,用開水送下,
每次30克。(錦方實驗錄)

*粳米
    又名大米、硬米。性味甘,平或微寒。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除煩渴、止瀉痢、清熱、養陰、利尿、消腫的作用。治身熱、水腫、
熱性吐血、[血刃]血、嘔吐、煩渴囗膩、嬰兒吐乳。
    [附方]
    1.治赤痢熱燥: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瓶中,蠟紙封口,沉井
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濟方)
    2.嬰兒吐乳:粳米1勺,炒黑,用水1杯煎服。(常見病驗方)

    3.治嬰兒初生,赤身無皮:生白米120克,研極細粉,撤在小兒
身上。(聖濟總錄)

*糯米
    又名江米,元米。性味甘、溫,柔黏。含蛋白質、脂肪、醣類、
鈣、磷、鐵等。有補肺、健脾、益氣和中、止泄、止汗、止渴的作用。
治消渴尿多、自汗、慢性腹瀉、痔瘡、前列腺肥大、產後痢疾。
    [附方]
    1.治產後痢疾:糯米120克,紅糖60克,把江米炒黃為末,拌
紅糖吃。(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2.前列腺肥大尿頻:江米60克,枸杞子15克,藕80克,白糖
30克,煮粥,每日服2次。
    3.自汗不止:糯米、小麥麩,同炒,為末,每服9克,米飲下。
(本草綱目)

*穀子
    又名小米、穀、黃粟。性味甘、平。含蛋白質、脂肪、澱粉、灰
分、還原糖等。功能和中補腎,清胃熱,止消渴,利小便。治脾胃虛
熱、反胃嘔吐、消渴、泄瀉、感冒。
    [附方]
    1.消渴囗乾:粟米炊飯,食之良。(食醫心鏡)
    2.風寒感冒、產後感冒:榖子60克,炒黃,水煎沸10分鐘,趁
熱一次服下,蓋被取汗即癒。

*青稞
    又名青稞麥。性味鹹平,含蛋白質、脂肪、醣類、磷、鈣等。功
能下氣寬中,壯筋益力,除濕,發汗,止瀉。治感冒、脾虛泄瀉、胸

膈脹滿。
    [附方]
    1.感冒:青稞60克,生薑10克,煎水服。
    2.慢性腹瀉:青稞麵炒熟,每用100克煮稠粥服,口服2次。

*薏苡仁
    又名薏米、薏仁、苡米、水玉米。性味甘、微寒。含蛋白質、醣
類、薏苡素等。功能健脾,補肺,清熱,利濕,消水腫,抗癌。治泄
瀉、濕痹、消渴、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肺痿、肺癰、
淋濁、白帶、糖尿病、腎炎、疣、腫瘤。
    [附方]
    1.去風濕、強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用袋裝煮酒飲之。(本草綱目)
    2.治消渴飲水:薏苡米煮粥食之。(同上)
    3.治肺癰咯血:薏苡仁3合,搗爛,水2大盞,入酒少許,分二
服。(濟生方)
    4.治扁平疣:取薏苡仁60克,與大米混合煮粥食,每日1次,
連續服用,以癒為度。用本方治23例,經服7~16天,11例癒,
6例效果不明,6例無效。(《中華皮膚科雜誌》1959年第1期)

*赤小豆(紅豆)
    又名赤豆、紅豆、紅小豆。性味甘酸、平,含澱粉、脂肪油、蛋
白質、菸鹼酸、維生素B1、C、醣類等。有利尿消腫、消炎解毒、下
乳、除濕、和血、排膿、清熱、解暑等作用。治水腫、腳氣、黃疸、
瀉痢、便血、癰腫、產後乳少、肝硬化、黃疸、痄腮、腎炎、小便不
利。
    [附方]
    1.治卒大腹水病:小豆3升,白茅根一大把,煮爛熟,去茅根食

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後方)
    2.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飲。(產書方)
    3.治婦人吹奶:赤小豆酒研,溫服,以滓敷之。(婦人良方補遺)
    4.腮頰熱腫(痄腮),赤小豆末,和蜜塗之。(本草綱目)
    5.治腳氣浮腫:赤小豆50克,花生仁50克,穀芽、麥芽各50
克,紅棗10個,2000毫升水,煎至500毫升,一口分3次服。(現代實用中藥)
    6.腸痔下血:赤小豆3升,苦酒5升,煮熟晒乾,再浸至酒盡乃
止,為末,酒服3克,日3服。(肘後方)

*高粱
    又名蘆粟、番黍。性味甘、溫。含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
B等。功能溫中,益氣,固腸胃,止瀉。治痢疾、腸炎、泄瀉、濕熱
小便不利、頑痹、胃痙攣、消化不良。便秘者不宜多食。
    [附方]
    1.小兒消化不良:高梁30克,大棗10個。棗去核炒焦,高梁炒
黃,共研末。2歲小孩每次服6克,3~5歲,每次服9克,每日服
2次。
    2.治胃痙攣:高梁60克,灶心土一塊,水煎後,澄清去渣頓服。

*玉米、玉米鬚
    又名玉蜀黍、包榖、包粟。性味甘、平,含澱粉、脂肪油、生物
鹼、維生素B1、B2、B6 等。有調中開胃、益肺寧心、利尿的作用,
治營養不良、消化不良、厭食、便秘、小便不利、糖尿病。
    玉米鬚性味甘、平,具有利尿、泄熱、平肝、利膽、降血壓、降
血糖等作用。治療高血壓、腎炎、水腫、腳氣、黃疸、肝炎、膽囊炎、
膽結石、糖尿病、膀胱炎。

    [附力]
    1.治糖尿病:玉米500克,分四次煎服。(江西《錦方實驗錄》)
    2.治高血壓:玉米鬚60克(乾品),煎水服。

*豆油
    為黃豆榨取的脂肪油。性味辛甘、溫,供食用,可療疾。功能潤
腸通便、解毒、潤燥,消腫。治便秘、腸道梗阻症、蛔蟲性腸梗阻、
腹絞痛、吐血;外塗瘡疥、燒傷、燙傷。
    [附方]
    1.治大便不通:生豆油120克,飲下即通。
    2.治腸套疊:生豆油250克,加溫頓服,服後經1~3小時即通。
(常見病驗方)
    3.治腸梗阻:豆油250克,每次服80毫升,連服兩次,即通。
通後再服80毫升。
    4.治小兒蛔蟲性腸梗阻:豆油和生蔥等量,3~4歲各45克;
5~7歲各60克;8~9歲各75克;10歲以上各90克。用時先
將蔥搗爛擠汁,和油服下。服後不要躺下以防油吐出,如吐掉可重服。
一般服油後十分鐘需用手按摩腹部,促使結棸的蟲團散開。一般服後
2小時腹痛即止。(《新醫學》1972年第8期)
    5.治腹絞痛:生豆油1小茶盅,開水沖服,5分鐘內即癒。(
山東省中醫驗方匯編)
    6.治摔傷、發怒吐血:黃豆油,每次溫服9克,每日服1次,連
服3日。(中醫驗方匯選)

*芝麻油
    又名麻油、香油。性味甘、涼。功能潤燥通便,解毒,生肌,消
炎,消腫。治便秘、腹痛、久咳、鼻炎、咽炎、咳嗽、瘡腫、潰瘍、
疥癬、毛囊炎、皮膚皸裂。

    [附方]
    1.治鼻炎:以芝麻油滴入每側鼻腔2~3滴,日三次。(《中華
耳鼻咽喉科雜誌》1958年第3期)
    2.治咽炎,對慢性者效佳:蜂蜜20克,芝麻油20克,合一處含
服,每日1次。
    3.治便秘:芝麻油70毫升,頓服。
    4.治鵝口瘡:用芝麻油十幾滴,沖化10毫升淡鹽水中,每次滴
入口內2~4滴,每日7~10次,連用3~4日。(《浙江中醫雜
誌》1966年第4期)
    5.治毛囊炎:芝麻油煮沸,用蔥白蘸油塗患處,每日塗1次,每
次20分鐘。(《中醫雜誌》1959年第5期)
    6.治久咳:香油30克,羊肝60克,共炒熟入鹽少許內服。(中
國中醫研究院《中醫驗方匯編》)

*花生油
    花生油性味甘、平。功能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生肌,止痛,消
炎,消腫。治大便燥結、腹疼、腸梗阻、胃痛、胃酸過多,胃及十二
指腸潰瘍、煤油中毒、慢性氣管炎、咳嗽、燒傷、燙傷。
    [附方]
    1.治胃痛、胃酸過多、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每日晨起漱口後,食
花生油2~4匙,半小時後始可飲食,連服1週可見效。
    2.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花生油30毫升,醋50毫升,雞蛋3
個。油炒雞蛋,熟後加醋燉,口服1次,吃蛋喝湯。
    3.治煤油中毒:花生油250毫升,一次服下。
    4.治機械性、蛔蟲性腸梗阻:花生油50~200毫升,分一、二
次頓服。服油後,一般於6~10小時內腹痛減輕或消失。(《廣東
中醫》1960年第1期)
    5.燒傷、燙傷:花生油200毫升,浸入虎杖30克,煎熬至沸後,

再煎6~7分鐘,濾去渣,加入冰片6克,待冷卻可外用。患處常規
消毒後,將藥油塗患處,每日一、二次。

第四節  調味料、飲料

*白沙糖
    又名白糖、石蜜。性味甘、平,功能營養,潤心肺,解酒毒,生
津止渴。治咳嗽、乾渴、胃痛、肝炎、創傷出血、褥瘡、下肢潰瘍、
腳癬、燙傷。
    [附方]
    1.解盬鹵毒:白糖多食之。(隨息居飲食譜)
    2.治腳癬:白糖適量,撤少許白糖於患處,每日1~2次,約二、
三天可癒。(《廣東中醫》1960年第9期)
    3.褥瘡、下肢潰瘍:將白糖撤在創面上厚厚一層,以整塊膠布封
閉創面外敷紗布,繃帶包紮,5~7天更換一次,洗去分泌物,白糖
無須消毒。

*紅糖
    又名黑沙糖、赤沙糖。性味甘、溫。功能補中,活血散瘀,溫經
散寒,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治產後惡露不行、口乾嘔嘔、體虛乏力、
血痢、閉經、痛經、產後腹瀉、腹痛、胃痛嘔逆、反胃、傷風咳嗽。
    [附方]
    1.食非口臭:紅糖囗含之。(摘元方)
    2.治產後單純性腹瀉:紅糖60克,黃酒120克,混合煎服,隔
4小時服1次。治療14例,全部治癒。(《中華婦產科雜誌》1957
年第4期)
    3.治痛經:紅糖50克,元胡6克,煎水服。

    4.治傷風咳嗽:紅糖、大棗各30克,生薑15克,水3碗煎服,
服後汗出為度。

*醋
    又名米醋、苦酒。性味酸、苦、微溫。含無機鹽、浸膏質、揮發
酸、不揮發酸、還原糖、維生素B1、B2等。功能散瘀,止血,解毒,
殺蟲,促食慾,助消化,降血壓,降低膽固醇。治產後血暈、[病玄]癖、
癥瘕、黃疸、吐血、[血刃]血、便血、膽道蛔蟲症、高血壓、動脈硬化、
食物不消、煤氣中毒、盜汗、傳染性肝炎;外用治腮腺炎、關節炎、
燙火傷、癰腫、神經性皮炎、腳癬、黴菌性陰道炎、蟯蟲症、牙疼等。
預防流感、流腦。
    [附方]
    1.治產後血暈:用鐵器燒紅,更迭淬醋中,就病人之鼻以熏之。
(隨息居飲食譜)
    2.治過食魚腥、生冷水菜果實成積者,生薑搗爛,和米醋調食之。
(日華子本草)
    3.治牙疼:陳醋120克,花椒6克。水煎之,去椒含漱。
    4.預防流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關閉門窗,取適量醋(每立方
米空間用2~10毫升)用1~2倍水稀釋後加熱蒸熏,每次1小時,
每日或隔日一次,連續3~6天。(中藥大辭典)
    5.治燙火傷:醋淋洗。(隨息居飲食譜)
    6.治腳癬:用食醋500克,蜂房60克,煎至250克,冷卻過濾
即成。用棉花蘸藥液塗患處,輕者二次,重者三、四次即癒。(《新
醫學》1974年第8期)
    7.治鼻出血:先服冷鹽開水1碗(約300毫升),內含食鹽5克,
間隔2~3分鐘再服食醋200毫升(以上為一次量) ,可早晚各服1
次,連服3日。(《新醫學》1975年第7期)

*酒
    酒可分為蒸餾酒(如燒酒、高粱酒)與非蒸餾酒(如紹興酒、葡
萄酒)。都含有酒精,即乙醇。蒸餾酒尚含有什醇油、脂肪酸等、酯
類、醛類等。味辛酸甘,性熱。有通血脈、禦寒氣、行藥勢、通經絡、
利關節、消冷積、驅胃寒的功效;少量可強心提神,增進血液循環,
解除疲勞,促進睡眠。治療風寒濕痹、筋脈攣急、胸痹、心腹冷痛、
暈厥、虛脫、凍瘡、瘡癤、熱毒腫痛。
    過量飲酒會引起酒精中毒。《本草備要》寫道:"過飲則傷神耗
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慾,致生濕熱諸病"。高血壓、動
脈硬化、肝炎、肝硬化、精神病、冠心病、冑潰瘍等患者和孕婦,皆
不宜飲酒。
    [附方]
    1.對暈厥、虛脫患者的急救:在缺少藥物的情況下,灌1小杯烈
性酒,可興奮呼吸中樞,使患者甦醒。
    2.治冷氣心痛:燒酒入飛鹽飲。(本草綱目)
    3.治陰毒腹痛:燒酒溫飲。(同上)
    4.治寒濕泄瀉,小便清者:頭燒酒飲之。(同上)
    5.治寒痰咳嗽:燒酒120克,豬脂、蜜、香油、茶末各120克,
同浸酒內,煮成一處,每日挑食,以茶下之。(同上)
    6.治風蟲牙痛:燒酒浸花椒,頻頻漱之。(同上)
    7.治婦人遍身風瘡作癢:蜂蜜少許,和酒服之。(奇效長方)
    8.治關節痛、關節扭傷腫痛:白酒點燃,以酒火洗患處。
    9.治凍瘡:白酒100毫升,浸入生薑30克,浸7日後,用薑酒
塗患處。
   10.痛經、跌打損傷疼痛:黃酒溫飲,每次30~80克。

*胡椒
    又名玉椒。味辛、性熱,含有胡椒鹼、胡椒脂鹼及揮發油等。功
能調味、開胃,促進食慾,溫中,散寒,下氣,消痰,解毒。治喘咳、
腹痛、胃痛、嘔吐、呃逆、泄瀉、痢疾、反胃、抽搐、牙痛、縮陽症、
白帶;外用治腮腺炎、毒蛇咬傷、犬咬傷、瘡腫、睪丸炎。本品性熱,
多食易發痔瘡、齒痛、目昏。
    [附方]
    1.治心腹冷痛:胡椒37枚,用清酒昋下。(食療本草)
    2.治反冑:胡椒0.9克(末);煨薑3d克切碎,煎水,沖服胡
椒粉,分3次服。(太平聖惠方)
    3.治夏月冷瀉及霍亂:胡椒研末,飯丸梧子大,每米飲下
40丸。(衛生易簡方)
    4.治缺鈣抽搐:白胡椒20粒,雞蛋皮2個,將上藥焙黃研末,
分為14包,每日1包,開水沖服。        
    5.治縮陽症:白胡椒120克,搗碎,沖酒服之,立效。
    6.治白帶:胡埱10粒,研末,雞蛋1個,先把雞蛋開一小孔,
將胡椒粉裝雞蛋內,以紙封固煨熟食之。

*花椒
    又名蜀椒、川椒。性味辛、溫,主要含有揮發油、甾醇、不飽和
有機酸等。功能驅蟲,健胃,溫中散塞,除濕,止痛,解魚蟹毐,溫
陽補腎,恢復性功能。治積食停飲、胃炎、心腹冷痛、嘔吐、呃逆、
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氣、牙痛、蛔蟲病、陽萎、陰癢、瘡疥。
陰虛火旺者及孕婦忌服。
    [附方]
    1.齒痛:蜀椒醋煎含之。(食療本草)
    2.呃噫不止:川埱120克,炒研,麵糊丸,梧子大,每服10丸,

醋湯下。《秘傳經驗方》
    3.回乳:花椒6~15克,煎水後加入紅糖50克,於斷奶當天趁
熱一次服下,口服一次,約一至三次即可回乳。(《中級醫刊》1966
年第7期)
    4.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花椒、乾薑、橘皮、甘草各20克,
共研末,飯後每服3~5克,一日2次。

*茶葉   
    又名茗。性味微苦、澀、涼,氣清香。含咖啡鹼、鞣酸、維生素
C、茶鹼、揮發油、維生素P等。功能解渴生津,解酒除煩,清熱解
暑,利尿消腫,收斂止瀉,殺菌消炎,消食解膩,止咳化痰,清肝明
目,提神解乏,增強記憶力。
    治心臟病、腎臟病、水腫、糖尿病、煩渴、暑熱、感冒、疲勞、
頭痛、目赤目昏、菌痢、泄瀉、瘧疾、癌症、肺結核、消化不良、高
山不適症、煙毒、酒毒、口腔炎、冠心病。
    失眠和高血壓病人不宜喝濃茶,飯後不宜喝濃茶。
    [附方]
    1.治腰痛難轉:煎茶5合,投醋2合,頓服。(食療本草)
    2.菌痢、急性腸炎:細茶15克,生薑6克,紅糖30克。沸水沖,
待濃時一次服(約半碗),連服2次。(錦方實驗錄)
    3.治羊水過多症:在臨產前數週即酌飲紅茶,早晚各1次。療程
7~20天,用茶約90克。(中藥大辭典)
    4.治外感聲啞:茶葉3克,鹽6克(炒紅),蘇葉3克,煎服。
(雲南中醫驗方)
    5.解煙、酒毒:茶葉1~2克,沸水沖泡,常飲有效。
    6.治口瘡、口腔炎、牙齦炎:濃茶含漱,每日十餘次。
    7.風寒感冒、咳嗽:茶葉7克,生薑10克,煎水服。


*蜂蜜
    又名蜜、蜜糖、白蜜、蜂糖。常味甘、平。含醣類、蛋白質、酵
素、蠟色素、無機鹽、維生素B、C等。功能補中益氣,和藥解毒,
潤腸通便,潤肺止咳,緩解疼痛,殺菌消炎,養心強心,降血壓,防
止動脈硬化,保肝,癒合潰瘍。治咳嗽、便秘、胃脘痛、肝炎、瘧疾、
咽炎、舌炎、口腔炎、神經衰弱、心臟病、腎臟病、動脈硬化、高血
壓、貧血、胃潰瘍、肺結核、菌痢、糖尿病、關節炎、慢性氣管炎、
難產;外用治口瘡、燙燒傷、萎縮性鼻炎、痔疾、凍瘡、手乾裂、下
肢潰瘍。
    [附方]
    1.治神經衰弱、貧血、心臟衰弱等症:蜂蜜200毫升,新鮮雞肝
3個,合於蜜內,分3日服,每日3次,飯前服。(《中級醫刊》
1957年第1期)
    2.治肝炎、右肋痛、黃疸:服用蜂蜜,每日70~140克。(《
中醫雜誌》1955年第9期)
    3.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蜂蜜燉熔,每日早晨空心服60克,晚
睡前服60克。(《中醫雜誌》1955年第10期)
    4.治瘧疾:蜂蜜、燒酒各20克,開水燉溫服。(雲南中醫驗方)
    5.治高血壓:蜂蜜50克,黑芝麻40克,先將芝麻搗爛,再攪入
蜂蜜,用熱開水沖化,一日分2次服。(現代實用中藥)
    6.治難產:蜂蜜適量(100克),百沸湯沖服,服一次無效,約
半小時後再服一次。(《福建中醫藥》1964年第1期)
    7.治萎縮性鼻炎:先用溫開水將鼻腔結痂洗掉,再將生蜂蜜塗鼻
腔患處,每日塗1次。(《中醫雜誌》1964年第11期)
    8.治燒傷:先將創面洗淨,塗煮沸過的蜂蜜,初期每日四、五次,
以後改為每日一、二次。(《中華外科雜誌》1962年第2期)

    9.咳嗽久不癒、乾咳、咽乾咳嗽:蜂蜜100克,豬油100克,合
一處煎至沸,貯瓶備用,每日早晚各服1湯匙。
   10.治習慣性便秘、產後便秘、偏癱便秘:蜂蜜40克,開水1杯
沖服。
   11.治小腿潰瘍:蜂蜜煮沸後塗患處,每日1次。(實用經效單方)

*食鹽
    食鹽味鹹性寒,有湧吐、清火、涼血、軟堅、解毒、滋腎、堅筋
骨、堅齒、明目,和脾胃、消宿食的功效,治吐瀉、腹痛、便秘、齒
齦出血、咽喉痛、目翳、痢疾、瘡瘍腫毒等。長期攝入食鹽過多,易
發生動脈硬化、高血壓及胃癌等。此外,水腫、高血壓、心臟病、腎
臟病、肝硬化等病人應吃低鹽飲食或禁鹽,以免加重病情。
    [附方]
    1.防治感冒:每天早晨用淡鹽水漱口,最好每天漱口3次。
    2.咽喉腫痛、口腔炎:食鹽2克,白開水100毫升,沖化漱口,
每日3~5次。
    3.防治中暑:食鹽8.5克,氯化鉀0.3克,白糖100克,糖精
0.15克,加白開水1000毫升,每次1杯,一日三、四次。
    4.沖洗眼、鼻及創面:用生理鹽水沖洗。
    5.治吐瀉:食鹽6克,炒熱開水服。(雲南中醫驗方)
    6.治牙齦出血:早晚用鹽細末刷牙,連續用。(吉林中草藥)
    7.治氣淋臍下切痛:鹽和醋調下。(廣利方)
    8.治血痢不止:白鹽紙包燒研,調粥吃三、四次。(救急方)
    9.治陽脫虛證、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緊痛、冷汗氣喘:
鹽炒熱,熨擠下氣海穴處。(方脈正宗)

    10.治潰瘍作癢:鹽摩其四周。(外科精義)
    11.治雞眼:食鹽0.9克,食鹼0.9克,白礬0.9克,三藥共研細
末,白酒調為糊狀,先將雞眼挖去,似有血出,隨即將藥塗上,藥乾
再塗,三、四次即癒。
    12.治尿瀦留:食鹽500克,細蔥250克,將蔥切碎,和鹽入鍋內
炒熱,用布包好,不熱燙時,即敷臍周及小腹,冷則易之,一般需熱
熨數次,時間2~4小時,可連續熨2~3日。(《上海中醫藥雜誌》
1965年第5期)
    13.治手足心腫:食鹽、花椒、醋和敷之,良。(肘後方)
    14.蕁麻疹、瘙癢症:食鹽30克,水1000毫升,沖化洗擦患處。
    15.治乾霍亂、不吐不瀉、煩悶欲嘔:食鹽(炒)1撮(約9克),
以熱湯調服,以指探吐。(千金要方)
    16.便秘:每日晨空腹服淡鹽水1杯。
    17.急性結膜炎:每日用淡鹽水洗眼3~4次,連用2~3日。
    18.治頭皮發癢、頭屑多:食鹽30克,開水1500毫升,沖化後,
洗頭,每次洗10分鐘以上,隔3~5日洗1次,連洗10次。
    19.治關節痛:食鹽500克,小茴香120克,共放砂鍋內炒熱,取
出一半,用布包熨痛處,涼了再換另一包,換下來再炒熱,如此循環
炒熨數次,每日2次。(吉林省中醫驗方秘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