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错阳差八百载张冠李戴“苏老泉”——“老泉山人”是苏轼而非苏洵(湖北黄冈王琳祥)

 VV美丽人生正无限VV 2013-09-24

阴错阳差八百载  张冠李戴“苏老泉”——“老泉山人”是苏轼而非苏洵(湖北黄冈王琳祥)

(2012-03-27 19:03:39)转载
标签:苏洵                       分类: 中华苏姓文化研究会                

 :苏轼晚年的别号“老泉山人”,因被南宋人郎煜、陆游、王应鳞等误会为其父苏洵之号,张冠李戴、转述沿误长达800余年,此事应予澄清。

关键词:老泉山人;苏轼;误会;苏洵;恢复

 

旷古奇才苏轼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世人皆知,然苏轼又字子平、和仲,知之者就恐怕不是很多。不独如此,苏轼晚年的别号“老泉山人”,因被南宋人误会为其父苏洵之号,被历代大儒转述沿袭,张冠李戴竟长达800余年,至今仍相传不改。在苏洵诞辰1000周年之际,本文拟将此事件的由来及其讹误之处逐一甄别,旨在正本清源,还苏家父子一个公道。

 

一、老泉山人本系苏轼别号

 

()“老泉”一名的由

老泉山人究竟是谁,暂且不论。了解一下“老泉”的内涵将有助于确定老泉山人为谁。

祐二年(1057),苏洵(字明允)偕子入京求官,虽名震京师但未遂意,适逢贤妻程夫人亡故的噩耗传至京师,苏洵不得不率二子匆匆返回眉山。经过占卜,他将亡妻葬于武阳县安镇乡可龙里蟆颐山下的一个大井旁边。大井水源充足,可以日饮百余家。苏洵曾问过泉旁居住的乡民,皆说此井自古以来名为“老翁井”。相传在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山空月明,天地开霁,有一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一会儿隐于泉水之中,只是此后就再也没有人

见过。求官未遂,加之贤妻新丧的苏洵由于心情十分悲哀,故有终老于泉旁之念。为此,他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王琳祥(1953-),湖北新洲人,现任黄冈市赤壁管理处文史顾问、副研究员,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湖北省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顾问、黄州东坡文化研究会顾问。

写了一篇《老翁井铭》,将老翁井的由来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以《老翁井》为题作诗言志:

 

井中老翁,白沙翠石公之家。公无踪去无迹,

井面团团水生花。公今,无事纷纷惊

易服世同,毋使世人知有翁。

 

祐四年(1059),丁酉科进士考试的编排评定官、大诗人梅尧臣(字圣俞,10021060)见苏洵谢绝徵召入京,绝意于功名,便写了一首《题老人泉寄苏明允》的诗,针对苏洵《老翁井》诗中的退隐想法加以开导说:

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子居其未央。

泉中若有子同徜徉。泉中苟无,子特玩浪。

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戢羽翼,不敢呈文章。

仲尼,出祥。方今天子,无彼泉傍。

 

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家有雏凤凰”,指的是苏轼、苏辙。在苏氏父子三人来到京城之前,时人并未发现苏轼兄弟有异于他人,但梅尧臣独具慧眼,以为二子非平庸之辈。梅氏深信当朝天子会量才酌用苏洵,希望苏洵替两个儿子作想,振作起来。梅尧臣一诗,使苏洵回心转意,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他要为苏轼、苏辙步入仕途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

在朝廷两次征召苏洵试策论于舍人院,苏洵坚辞不就的情况下,朝廷遂破例除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闢共主修撰。书成,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苏洵死后,苏家兄弟将父亲与母亲合葬在一起。苏轼曾在《送贾讷倅眉》诗之二首句说:“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并自注:“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在《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说:“家有老人泉,圣俞作诗曰:‘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

根据以上苏洵《老翁井铭》、《老翁井》诗、梅尧臣《题老人泉寄苏明允》与苏轼《送贾讷倅眉》、《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的文字记载来看,老翁泉、老翁井与老人泉为同地异名,“老泉”即其简称。

 

()记苏轼晚年自“老泉山人”

言苏轼别号“老泉山人”并非后人,而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今苏州)人。宋代著名文学家,绍圣进士。苏轼仙逝时,叶梦得已经二十四岁。叶梦得学问博治,精熟掌故,虽然未进入苏门,却极为推崇苏轼,其诗文风格酷肖苏轼,尤其是词的创作,被公认为是北、南宋之交苏轼豪放词的继承者。叶梦得与苏轼的儿子苏迨、苏过的关系极为密切,他在颖昌太守任上,疏浚了许昌西湖,邀请地方名流文士宴集唱和于西湖之上,其中就有苏迨、苏过以及苏门弟子晁将之、晁说之、李方叔等。叶梦得著述甚多,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石林燕语》等著作传世。在《石林燕语》的卷二中有“苏老泉”即苏轼别号的记载,其原文如下:

 

子瞻谪黄州,居士”,其所居地也。

“老泉山人”,以眉山先有老翁泉,故云。

 

此条史料弥足珍贵,资料的来源显然是苏轼的儿子苏迨与苏过所提供,资料的可信度应当是毫无疑问的。史料表明,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的背景,是因为眉山先茔有老翁泉,而苏轼晚年常有归蜀之念。

 

()物佐:“老泉山人”确系苏轼晚别号

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除有当时人的原始文字记载之外,尚有实物佐证。

苏轼曾于元祐年间撰写《上清储祥宫碑》,其落款有“老泉撰”三字。又,在苏轼亲书的《阳羡帖》后有印一枚,印文为“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另,苏轼有“老泉居士”朱文印章一枚,并常在画上钤盖。此外,明代原版的《晚香堂帖》尾有“东坡”、“老泉”二印,钤盖在苏轼的名下。

 

二、将“老泉”作为苏洵别号的误传过程

 

根据目前发现的资料,最早将苏洵当作“老泉”的是南宋人郎煜与陆游。

郎煜字晦之,钱塘人,因曾注释苏洵文集而声名显赫,于淳熙年间(11741189)特奏得官,可惜未任而卒。郎煜在《苏洵文集》的注释中曾说:

 

眉山父子之文光天祉,噫,余窃有氏之遭也。

老泉率二子抵京(琦)、富(弼)当国

晚。老泉能知于、富,而官不主簿,……初,老泉

权书篇,好名事,近揣摹。

 

稍后,大诗人陆游沿袭郎煜老泉乃苏洵的说法,他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说:

 

老泉布衣,初未有名。雅安守刘()简简深知之,……老泉集中,亦止有《》一耳。

 

陆游(11251210),南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中试礼部,因遭秦桧忌,被黜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除枢密院编修,后任建康、夔州等地通判,旋转入王炎及范成大幕府。光宗时以宝章阁待制致仕。陆游一生写诗近万首,题材广泛,多清新之作,其中有很多诗抒发爱国义愤,关心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迈,为南宋一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自郎煜始将“老泉”作为苏洵之号载入《苏洵文集》的注释之后,再加上大诗人陆游沿袭此说,人们遂深信不疑,争相转述。

不过,将“老泉山人”当作苏洵给后世影响最大的并不是郎煜与陆游,而是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

《三字经》明文记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明末清初人王相训诂说得清楚明白:“此言年长而好学者也。老泉名洵,字明允,宋眉山人,苏东坡之父也。老泉幼而失学,至二十七岁始悟其非,发愤攻书,以成大名。两子皆大儒,世号‘三苏’。”

《三字经》相传是南宋人王应麟编著。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浙江庆元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等传世。

由于《三字经》中叙述史实有不当之处,有的语言不够严密,似与王氏一贯治学严谨的风格不同;同时,书中“魏蜀吴,争汉鼎”的话也与王氏一贯尊蜀抑魏的观点不符,所以有人认为《三字经》非王应麟所作。但是,注释此书的王相并不同意这种看法。

王相(字晋升),也是一位蒙学书的著名作者,他选注的五言《千家诗》流传至今而不衰。

事实上,王应麟不独在《三字经》中有如上说法,他在《困学纪闻》中援引苏洵《权书?强弱篇》时也有过“老泉谓‘秦之忧在六国’云云”的记述。

自郎煜、陆游、王应麟相继指苏洵为“老泉”之后,宋、元、明、清的知名人士如刘壎、马端临、杨升庵、赵渊、王相、朱嘉徵、蔡毓荣、涂长发、何绍基等在各自的笔记或《三苏祠记》中,皆沿袭这种说法,甚至元、明、清时期有人将苏洵的文集干脆定名为《苏老泉先生文集》或《苏老泉先生全集》。

 

三、苏别号“老泉”的疑点

 

苏洵别号“老泉”有如下几点难以解释:

()苏洵留下的所有诗文,没有“苏老泉”或“老泉山人”这样的字样。

()苏洵死后,欧阳修、张方平、曾巩、司马光、韩琦、王珪、姚闢、刘攽、张商英等百余人作文哀悼,没有一人称苏洵为“老泉”,而称“老苏”的占绝大多数。

()苏轼曾得钟山名僧泉公一信,他在寄诗为谢时说“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如果苏洵号“老泉”,苏轼避讳唯恐不及,他怎么敢在僧人泉公之前将自己父亲的别号入诗直呼老泉呢?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载说:“苏东坡祖名序,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字;又以为未安,遂改作‘引’。而谓‘字序’曰‘字说’。”由此可知,苏轼对其先人的字号是绝对避讳,毫不含糊的。又,苏轼于元丰三年作《祭老泉焚黄文》,如果“老泉”是他父亲的别号,此文即理解为《祭苏洵焚黄文》,在古代回避先人名讳是一般常识的情况下,苏轼敢这样作吗?此处“老泉”显然是地名。(焚黄文,即祭告祝文,以黄纸书写,祭毕即焚之。)

()除苏轼之外,他的弟弟苏辙在《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诗中说:“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在《祭子瞻文》中亦有“老泉之山,归骨其傍”的记述。二诗中的“老泉”,明显是地名。

苏轼、苏辙作为苏洵的儿子,皆不回避“老泉”二字,足见“老泉”非苏洵的别号。

 

四、历代文人对“老泉”非苏洵之号的辨证

 

主张“老泉”为苏轼别号的代有其人,自叶梦得起,元代王恽、明代焦竑、姜坚、马元调、黄灿、黄炜、清代袁枚、王鸣盛、魏礼、王文诰、戚牧、平步青、马叙伦等皆持此说。

()元人王恽曾在《玉堂嘉话》中记载《上清储祥宫碑》署名“老泉撰”

 

《上清储祥宫碑》墨迹,然后书“老泉撰”,商左山云:“盖避东坡祸,故改云。”

(见《秋涧集》卷九十四)

 

《上清储祥宫碑》,系苏东坡于元祐六年(1091)所作,文末书“老泉撰”,此正证明苏轼晚年曾自号“老泉”,然商左山因不知“老泉”乃苏轼晚年别号,却怀疑是后人“避东坡祸,故改云”。考宋徽宗时代,因迫害党人,三苏之文同时禁毁,岂有为了避祸子冒父号,或父子名号互换的道理?

()明人焦竑在《笔乘续集》卷之六中质疑苏洵为老泉山人

 

世传老苏号老泉,长公号东坡,而叶少蕴《燕语》云“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欧公作《老苏墓志》,但言人号老苏,不言其自号,亦可疑者。岂此号涉一“老”字,后人遂加其父耶?叶、苏同时,当不误也。

 

焦竑是历史上第一个辩证“老泉”非苏洵之号的名家。焦竑直接援引叶梦得的记述,认为“叶、苏同时,当不误也”,是很有说服力的。焦竑采用的旁证是欧阳修在《老苏墓志》中只言人们称苏洵为老苏,而苏洵自己从未言有别号。焦竑认为将“老泉”误为老苏的原因,是“此号涉一‘老’字,后人遂加其父”,这种分析极有道理。

焦竑,明江宁人,字弱侯,号淡园,为诸生有盛名。万历中以殿试第一人官翰林修撰。竑博极群书,善为古文,典正驯雅,卓然名家。年八十卒。因著作甚多,福王时追谥文端。后人尊称其为焦文端。

()明人娄坚在《学古绪言》卷二十三《记苏长公二别号》中力主苏轼为老泉山人

 

东坡此书古淡遒劲,虽知好公书者,未必能识也。予尝见别本及士大夫模入石者,要当以此本为真正。又纸尾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印,盖公自黄还朝,既衰而思其丘墓,去作此书不远,两别号殆相继于元丰、元之间也。当时如宗室令,尝从公为颍州,亦札记及此。而南渡后,虽马端临之博,犹以老泉为明允别号。至本朝杨升庵,其该洽为一代所推,亦仍其误。

 

娄坚,明嘉定人,字子柔,隆庆万历年间贡生。经明行修,乡里推为大师。工书法,诗亦清新。四明谢宾山知县事,合唐时升、程嘉燧、李流芳及娄坚诗刻之曰《嘉定四先生集》。有《学古绪言》传世。

娄坚的记述证实了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上曾钤盖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印。娄坚考证二别号产生的时间,一在元丰年间,一在元祐年间。不独如此,娄坚还指出当时人赵令畤曾在札记中记述此事。可惜的是,笔者未见原文。

 

() 在明人黄灿《重编〈嘉祐集〉纪事》中,马元调强调老泉为苏轼之号

 

一夕,余偶举老泉文相质,先生(马元调)为析大旨,笑曰:“而亦以老泉为明允乎?非也。老泉,固子瞻号也,吾尝见子瞻墨迹矣,其图书记曰:‘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合为一章。且欧、曾诸大家所为志铭哀词挽诗具在,有号明允以老泉者乎?欧公有‘称老苏以别之’之句,世或缘此相误耳。”余唯唯。

 

马元调,明嘉定人。诸生。崇祯年间,清兵攻嘉定,与侯峒曾誓死固守,城陷死之。

娄坚、马元调所见苏书墨迹即《阳羡帖》。《重编〈嘉祐集〉纪事》中明确记述:“至子瞻《阳羡帖》,则向所称图书记,久已照耀碑版矣。呜呼,今日所见书,非今日所始有也。且《阳羡帖》,吾固尝好之。即老泉相沿,自南宋已然,未敢专门已所见为断。而有书不读,读之不精,我则恫乎无闻。”

 

()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言苏子瞻以老人泉为号

 

老泉者,眉山苏氏茔有老人泉,子瞻取以自号,故子由《祭子瞻文》云:“老泉之山,归骨其傍。”而今人多指为其父明允之称,盖误于梅都官有《老泉》诗也。

 

袁枚(1716-1797),清浙江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进士,官溧水、江浦、江宁等县知县,以父丧辞官,不复出仕。筑随园于江宁城西小仓山,远近投诗文者无虚日,享盛名五十年。

袁枚的记述指出了苏轼自号老泉,是因为眉山苏氏茔有老人泉,其弟“老泉之山,归骨其傍”亦证实苏轼兄弟俩皆有归葬眉山的意愿。袁枚认为时人指苏洵为老泉,皆是误会了梅圣俞《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之大意。

()清人王鸣盛在《蛾术编》卷七十八中质疑老泉山人为苏洵

 

《金陵阻风得钟山泉公诗》云:“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俗称苏明允为苏老泉,又以其《嘉集》为《老泉集》,果尔,东坡岂作此语?然南渡《陆象山文集》已呼明允为老泉,则其来久矣。

 

王鸣盛,江苏嘉定人,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号西沚。乾隆进士。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左迁光禄寺卿。告归,居苏州三十年,卒年七十有八。

王鸣盛以苏轼诗中有“老泉”二字,断定老泉绝不可能是苏洵之号。王鸣盛不无遗憾地指出在南宋《陆象山文集》中早已呼明允为老泉,足见此说由来甚久。

《陆象山文集》,宋人陆九渊撰。陆九渊字子静。乾道进士,除敕令所删定官。九渊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主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陈五事,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遂还乡,居贵溪之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尝与朱熹会讲鹅湖,论辨多不合。卒谥文安,有《象山集》、《外集》、《语录》等。

 ()清人王文诰在《苏诗总案》卷一中记言老泉不是苏洵

 

老泉者,公(苏轼)以称其父之墓也,集有《老泉焚黄文》可证。时惟苏氏子孙称之,后两宋文人震于其名,皆相沿称道,遂讹以为字,举目为苏老泉,而有加以先生者矣。兹在粤,无《嘉集》,偶得元、明刊木而卷轶残阙,其名曰《苏老泉先生全集》。

 

王文诰,仁和人,字见大,工画山水,能诗,客粤三十年,注《苏文忠公集》,自著有《韵山楼集》。

王文诰以苏轼《老泉焚黄文》证实“老泉”本系苏氏子孙称苏洵墓地,只因宋人相沿称道,遂讹以为字,并加在苏洵的名下。更有甚者,元、明人将苏洵的文集定名为《苏老泉先生全集》,足见其误传的影响之大。

 ()平步青总论老泉非明允号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诗注集成总案》卷一:“老泉者,公以称其父之墓也,集有《老泉焚黄文》可证。时惟苏氏子孙称之,后两宋文人震于其名,皆相沿称道,遂讹以为字,举目为苏老泉,而有加以先生者矣。”

庸按:《石林燕语》卷十:“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

《潜丘杂记》卷二:“《王忠文公集?苏友龙小传》,屡称老泉为文公,盖不可诬也。”而卷四上《老苏集》条云:“杨用允自吴门归,以余好收书,于是下刊本尤易致也,购以馈余,其答题名曰《老苏全集》,而曰:‘苏老泉先生是父冒子号也。盖苏氏先茔有老人泉,子瞻取以为号,不知何年讹以称老苏。一辨于叶石林,再辨于焦弱侯(见《笔乘续》卷六)。’以家藏子瞻墨迹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图书证,尤妙。此尚不晓,何以刊为!”又云:“越明年庚辰首春,戴唐嚣书来,忆东坡得钟山泉公书,寄诗为谢曰:‘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果老苏号老泉,坡敢于僧泉公者称曰老泉乎?真解颐新语,惜不令焦文端闻之也。”

庸按:《嘉集》有《老翁井铭并叙》,又有《老翁井》诗,无作“老人泉”者。梅圣俞《老翁泉》诗云“泉上有老人”,东坡《书梅圣俞》云“家有老人泉”,不知何以互异。文忠又有《送贾讷眉》七律二首,其次起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自注:“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至老苏,宋时讹称“老泉”,则焦文端所谓“欧阳公作《老苏墓志》,但言人号老苏,而不言其所自号,岂此号涉一‘老’字而后人遂加其父耶?”沿讹至今,大率如此。公于其父,始称编礼公,后称宫师。《潜丘》第二条是补叶、焦所未备。《随园随笔》卷十七云:“子由《祭子瞻文》曰:‘老泉之山,归骨其旁。’而今人多指为其父明允之称,盖误于梅都官诗(《诗话》卷十五同,亦未核),梅诗不如此也。《魏季子文集》卷九《示儿辈尺牍》引叶说似未备。”

又按:明允未与易名,今人或称苏文公,乃文安之误。观淳熙三年七月十三日赵雄请苏文定公谥札子云:“顷岁陛下加惠苏轼,赐谥文忠。”又,太常博士章谦议云“又有父文安先生为之师,有兄文忠公为之师友”可见。《隐居通义》卷十三乃云“三苏皆得谥文:老泉,文公;东坡,文忠;颍滨,文定”,则误之误矣。

 

平步青名庸,他是历史上比较系统全面论述苏老泉非苏洵之号的集大成者。遗憾的是,平步青虽然综合了历代前贤的考证,比前人更系统全面,但却未考证出始将“老泉”误指为苏洵的是南宋人郎煜,也未发现南宋大儒陆游与王应麟是此说的推波助澜者。

 

五、“老泉”误为苏别号的原因

 

综上所述,将“老泉”误为苏洵别号有如下原因:其一,苏氏父子三人名动京师,时

人敬称“三苏”,其中以“老苏”指苏洵,“老泉”与“老苏”同一“老”字,因而产生误会;其二,“老泉”本为苏氏后人称苏洵夫妻的墓地(苏轼元丰三年撰写的《祭老泉焚黄文》即可佐证),后讹为苏洵别号;其三,因梅尧臣一诗中有“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之句,人们遂以为苏洵占泉为号;其四,宋末刘隐居通议》卷十三中有“三苏皆得谥文,老泉,文公;东坡,文忠;颖滨,文定”的记载,这显然是错误的,因苏轼谥号“文忠”,苏辙谥号“文定”,而苏洵谥号“文安”。

将苏洵误为“苏老泉”,历时八百余年,历代大儒虽有辨证,只可惜郎煜、陆游的声名显著以及《三字经》的影响太大。笔者以为,这种张冠李戴的局面,确实不能再让它继续沿袭下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陆游撰.杨立英校注.老学庵笔记.陕西:三秦出版社,2003.

、王应麟.三字经.海南: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

⑷、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湖南:岳麓书社,1984.

、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

、臧励和等.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19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