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经络

 漫长路夜清风 2013-09-24







03-


初涉中医之门讲座

 

 

――中医爱好者入门学习系列之三: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本篇内容比较满,

应该是十二次讲稿中,

知识量最大的一篇,

也可能是震动最大的一篇。

但这部分内容的确非常的重要,

是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石。

希望大家能坚持。

光明就在前方了。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脏腑理论。

我们常说

“五脏六腑”

你有听说过五脏五腑,

五脏四腑,甚至是五脏二腑吗?中医学中究竟是如何认识脏和腑的?这些脏腑又各自有哪些

不同的生理功能呢?

 

 

脏腑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有形结构,然而单是有脏腑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物质

来为这些脏腑提供营养,

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的源泉。

这些物质,

就是气血。

血比较好理解,

我们都有见过;但气是什么?气与血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气血在体内的运行,不是随心所欲的到处乱走,而是依循着一定的途径和方向前行的。

这个途径,就是经络。大家可能有见过经络小人的模型,至少是看到过一些经络图。这些在

循行在人体内的经络线,古人是如何发现的呢?

 

 

好,现在我们开始本次的篇章,揭开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脏腑

 

 

古人最初发现的脏腑,

与我们今天挂在嘴边的五脏六腑是有所不同的。

发展演变的轨迹,

大体经过了五脏二腑、五脏四腑、五脏五腑、五脏六腑、六脏六腑这样几个过程。随着脏腑

数目的增多,脏腑理论本身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同时也有更多人文社会的因素,掺杂进入了

中医学的理论。

我们这里不做专业的学术探讨,

只给大家做下简单的历史回顾。

不了解历史,

也就无法理解今天,也就没有能力去把握明天。

 

 

五脏部分的内容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包括肝心脾肺肾这五脏。只是到最后将脏腑与十二

经相配时,把心包也纳入到“脏”的行列,才成了六脏。这部分历史我们就不多说了。

 

 

脏腑数目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腑上。从二到六,究竟是增加了哪些内容呢?首先二腑,

包括肠与膀胱。我们如果仔细去品味,会发现这二腑的说法,其实是很有些道理的。

(胃)肠

是我们消化道的主体结构,

基本的功能是消化传导饮食物,

被中医形象的称为

“谷道”

而膀

胱主要是用来贮存和排放尿液的,

被称作为

“水道”

有了这两条水谷之道,

我们每天吃掉的

饮食物,就可以经过人体的消化吸收转运,最后将有用的部分利用,将糟粕的部分排出了。

二腑的说法,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水道谷道的一种精炼的概括。

 

 

接下来的所谓四腑,包括胃、小肠、大肠和膀胱。这里将谷道进一步的细化为三个独立

的腑,分类更加合理一些。再下来的五腑,就是补充了胆。最后的六腑,再补充了三焦。

 

 

古人将脏腑的数目不断的扩大,原因是什么呢?依据是什么呢?

 

 

对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下去,我们就会发现古人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所谓

的“术数思想”

。这部分更加复杂,我们暂且忽略过去。只给大家简单的看下这些数字,和他

们所代表的一些意义。五与五行相合;六为天之数,所谓“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

;九为

阳数之极;十一是天六地五的数目之和;十二是月份之数。这些大家只做了解即可。我们还

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中医学本身的理论上,来看一看经典的中医学脏腑理论。

 

 

先来认识下五脏:

 

 

1

 

 

中医学中肝脏被比喻成将军。

这个比喻,

就是从我们讲过的肝脏的

“木性”

发展出来的。

我们前两次讲座,都有涉及到肝。这里简单的和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通过最基础的解剖观察,古人直观的发现,肝脏是人体内藏血量最多的一个脏器,从而

认为肝脏具有

“藏血”

的功能。

古人又把血液比作滋养人体生命的水,

而木正是从水中而生。

古人于是将肝脏的五行属性归于木,从而将“木喜条达”的特性移嫁到肝上,认为“肝主疏

泄”

也就是肝有保持人体内气的运行顺畅、

舒展,

不出现郁滞的功能。

随着脏腑理论的完善,

肝主疏泄的功能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成为肝脏最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心情不好,常常会见到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人喜欢的生

闷气,把所有的不快憋在心里不讲;另一种人点火就着,遇到些不顺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

这两种情况,都与肝的功能失常有关。第一种情况,主要是肝木疏泄的功能太弱了;当体内

出现气的郁滞时,肝没有足够的能力,把郁滞消散开。气滞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一些病证。

中医把这种情况叫做肝气郁。对这样的肝木不及的情况,就需要用柴胡一类疏肝的药物,帮

助肝来加强疏泄的功能,把气滞散开。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原因主要是肝木的功能“太过强

盛”了。中医把这种病证,叫做肝火旺。需要用龙胆草一类清泻肝火的药物,把肝脏中过于

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来维持肝脏自身的阴阳平衡。

 

 

 

 

2

 

 

古人将人体解剖之后,

发现心脏与血管连在一起,

里面存留有血液。

古人把血管称为脉,

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于是提出了心脏的第一个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接下来,

古人又发现,

心脏所处的位置,最外面有胸骨、肋骨在保护;近一层后,心脏还受到肺脏的保护;最里面

的一层,在心脏的表面还有一层心包。这些结构,把心脏包裹的严严实实,外界的风吹草动

根本无法伤害到心脏。这样优厚的待遇,在古代只有君主才有资格来享受。古人于是把心脏

比作人体的君主。

国家有大事发生,

必须先禀告君主,

听从君主的安排。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

没有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是万万不行的。

古人把这种身负重任而不惊,

日理万机而不乱的能力,

称作“神明”

。相应的,人体要完成正常的生理过程,保持良好的状态去工作,学习,生活,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心脏来主持大局。所以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

 

 

讲到这里,必须提一下“脑”的问题。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在人

体真正主管“神明”的,也就是主管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器官,是脑。这是不争的事实,无

疾不想对究竟谁主神明作任何争辩。只想举两个事例,与大家一起来思考。朱砂的颜色是红

色,与心火同;中医经常用此药来安神,用于治疗心烦,癫狂等精神性病症。百会是头顶中

央的一个重要腧穴。古人治疗精神情志类疾病时,经常会用到此穴。这两件事提示我们:古

人在进行医疗实践的过程中,

“心主神明”

的理论,

是可以为医生提供治疗思路,

对临床发挥

指导价值的。同时,

“心主神明”的理论,并没有对古人的思想产生根本禁锢;发现针灸头部

腧穴,可以很好的治疗精神情志疾病后,古人不会因为受到“心主神明”的影响,就将宝贵

的经验置弃不用。

 

 

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古代先贤智慧的时候,态度很重要。我们是以古人为师为友,恭谦

的来学习;还是与古人为仇为敌,尖刻的吹毛求疵。态度会决定你最终从古人那里得到的东

西,是有用的智慧,还是无用的故纸。

 

 

 

 

3

 

 

中医学所讲的脾,实际上包括西医解剖学中脾脏和胰脏两个脏器。由于二者在位置上与

胃紧密相连,古人便联想脾脏的功能,主要是把吃进到胃中的饮食物进行消磨转运,进而演

变成为“脾主运化”的基本生理功能。饮食物在体内的运化过程,我们在六腑部分会详细讲

到,这里就不做重点分析了。饮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为人体提供营养和动力。

而消化吸收的功能,需要脾脏来主持。中医学因此将脾称作“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

 

 

除此之外,脾脏与肝脏相似,也是一个储藏有大量血液的器官。古人把这种现象,与脾

为气血化生之源,以及下面要讲到的气血关系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脾主统血”的功能。而

这里所谓的脾,实际上更多的是指气而言的。下面我们讲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大家就可以理

解了。

 

 

 

 

4

 

 

肺与气管相连,

通于鼻窍。

这就决定了肺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肺脏通过

主持呼吸运动,使人气与天气相通,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主持呼吸运动,

肺脏同时主持了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呼气时,气向外,向上;吸气时,气向内,向下。

 

 

再来看下肺脏的位置和形态,他像一口大钟一样,守护在心脏的周围。古人据此认为,

肺脏就像威严的宰相,

身居君主两侧,

将君主的旨意传达给百官,

协助君主对百官进行治理。

这位宰相的职能,

在中医学中被称作

“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的功能,

与肺主气的功能其实是

密不可分的。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都会随着一呼一吸而井然有序的进行。恰似一位德高望

重的宰相,运筹帷幄,时时掌控着全国上下的局势。

 

 

最后,肺脏还有一个功能,叫做“通调水道”

。中医治疗疾病时,有一个很有趣的治法,

非常形象的表现了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叫做“提壶揭盖法”

。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

我们每天用到的茶壶,在盖子上都会留出一个小孔。当我们用茶壶倒水时,空气可以从小孔

进入,水就会顺畅的流出来了。如果不要这个小孔,而且把壶盖的四周用泥巴糊住。这时再

想把水倒出来,就万万不能了。其实在物理学上,道理其实很简单,是由于的大气压的作用

而已。但在中医学中,古人却根据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把他用到医学的领域,成为一种治疗

小便不利的重要方法。

肺的形态像一口大钟,

不但护卫着心脏,

而且护卫着下面所有的脏腑,

与茶壶上的盖子何等相似。当肺的功能正常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壶盖上留有小孔。肺

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壶盖上的小孔被封死了,就可以出

现小便的不畅通。此时我们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不会明显。最好的方法就是,

把壶盖揭下来,也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的流出来了。

 

 

 

 

5

 

 

“肾虚”这个中医学词汇,在今天几乎成了人所共知的流行语。似乎中国人都多多少少

的都需要补补肾,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中医学中的肾,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器官呢?

 

 

前面我们提到过,古人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发现肾脏的位置是五脏中最靠下的;而且肾

脏中可以闻到很强的小便气味。古人据此认为:肾脏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功能关系十分密切,

从而提出肾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肾主水”

但今天我们常说的肾虚,

往往不是指肾主水的功

能出现了问题,更多的是指肾脏更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肾主藏精。

 

 

这里的

“精”

最初主要指的是生殖之精。

肾的位置与生殖器比较接近;

肾脏的形态与男

性睾丸的形态比较相似(睾丸有“外肾”之称)

;肾脏与腰部相邻,中医有“腰为肾之府”之

说,而过度的性生活很容易引起人的腰部酸软无力、疼痛等表现。种种迹象都表明,肾脏与

性方面的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伴随古人对“精气”概念的推崇,肾主藏精的范围也

日益扩大,肾也渐渐成了人体的“先天之本”

,肾中所藏的元阴、元阳,也成为人体一身阴阳

的根本。

 

 

 

 

**

思考下自己或家人的身体,哪一个脏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是什么?

 

 

 

 

批注:以上对五脏生理的讲解,目的仅是帮助初学者对中医理论有一个入门级的认识,

不属于严谨的学术讨论范围。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五脏功能的朋友,请自行参考《中医基础

理论》教材学习。

 

 

 

 

六腑

 

 

1

 

小肠

 

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人要正常的思考,五脏功能要得到正常的开展,有一个非

常重要的前提,就是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这一过

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在古代中医学中,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

的呢?

 

 

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将饮食物消化传

输的“谷道”

。在古人的眼里,人体消化过程的认识,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吃下去的饮食物,会由胃来接收。并由胃中之火来腐化食物,为进一步的消化

吸收打好基础。胃的这个作用,被称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如果胃里的火不够了,就没有

能力把食物很好的

“腐熟”

就像锅下的火很小,

每次蒸出来的米饭都是夹生的。

面对这样的

饭,恐怕很难有食欲可以吃的下去。如果反过来,下面的火太旺了,锅里面顿好的肉都化成

糊糊,怎么吃都感觉吃不饱;这就是胃火太盛了,中医所谓的“邪热能杀谷”

 

 

接下来,经过腐熟的食物被传送到小肠,小肠所从事的工作,有点像一只筛子(呵呵)

把这些食物“过滤”一下,对人体有益的部分被留下来,进一步消化成精微的营养物,被人

体吸收。而糟粕的部分,则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小肠的这一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

如果小肠泌别的功能出现问题,人体就无法区分出食物的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最后这些精

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

就出现了腹泻。

(引起腹泻的原因有几种,

由于小肠的问题导

致的腹泻,是其中之一。

 

 

最后经过小肠滤出的食物糟粕部分,

继续向下传递给大肠。

大肠在中医称为

“传导之官”

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导这些食物糟粕,排出人体。千万别以为这个传导的芝麻小官就不重要

哦,今天不知有多少朋友,都是由于大肠的问题,而出现长期的便秘或腹泻,给身体带来很

多的不适。便秘都是上火吗?腹泻都是肠胃虚弱吗?与具体病证相关的内容,我们在诊断、

辨证的章节里还会详细讲到,请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们上面讲到的三个腑:胃、小肠和大肠,如果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

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气化”

。其实何止是这三个腑,人体的各个脏腑内,气化都是时时刻

刻在进行着的。仅就这三个腑而言,所谓的气化,更多的是指脾气的推动,来保证三腑的实

现正常功能。脾气的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在大肠

则表现为便秘。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症状,顺便说一下,叫做大便“初头硬,后必溏”

是说排大便时,开始的部分比较硬,到后面反而是稀的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

样的问题呢?

 

 

 

 

2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只有水路和陆路两种;于是也把这样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上,形象的将

胃肠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膀胱出小便,则被称作水道。与胃肠消化传导的功能实现,需要

脾的气化作用来支持一样,膀胱主水道的功能,也需要一个脏的气化作用来主持,就是肾。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

液向下传递到膀胱。通过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当然水

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以上就是经典中医学理论中,对水液代谢过程的大体描述。不知大家看后,是何感想?

 

 

无疾在这里,简单的谈下自己的看法。

 

 

古人没有对解剖学发生浓烈的兴趣,因为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来不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方向。我们的古人,更加在乎的,是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发现

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就对理论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医理论。

 

 

水液代谢的问题也是这样。古人最终将理论确定成上面的形式,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源

于医学实践。中医学治疗水液代谢方面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肿,比如小便失禁,比如小便不

通,都会讲到三个重要的脏器:肺、脾、肾。而针对此三个脏器给予的治疗,往往又是对上

述病证非常有效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些实践的基础,

古人尝试思考三者与水液的代谢的关系,

才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这样一个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的理论模型。对于这样的理

论,

如果我们完全抛开历史,

不考虑古人的环境,

硬是用今天科学的解剖学知识来否定古人,

那么你会在满足了自己作为胜利者的虚荣心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与古人交流,吸取古人宝贵

经验智慧的机会。

 

 

 

 

3

 

 

胆作为一个腑,实际上与上面的四腑不太相同的。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也是一

样。所以古人还有一种见解,认为胆属于所谓“奇恒之腑”之一。奇恒之腑这个概念比较偏

一些,实际运用的价值远不及五脏六腑,对大家理解整个中医理论的帮助也不是很大,我们

这里也就不讲了。

 

 

我们只从两个侧面,来认识一下胆脏的功能。

 

 

一个人临危不惧,泰然自若,我们会讲他胆识过人。这里的胆,就体现了中医理论中,

胆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所谓“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无论所处的局势多么混乱,无论

面临的困境多么险恶,都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这样的人,胆气充盈,刚毅果敢,心中有

正气,言语显决断,称为勇士。反之,遇事萎缩不前,环境稍变,其心大乱,惶恐不安;这

样的人,胆气不足,懦弱胆小,犹豫不决,称为怯士。

 

 

另外一个词,这些天在群里反复有朋友提到,叫做“肝胆相照”

。讲五行时我们提到,胆

的位置依附于肝内,紧密相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

能征惯战的将军。而胆脏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譬如廉颇与蔺

相如,张飞与诸葛亮。只有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4

三焦

 

 

三焦,

顾名思义,

包括上焦、

中焦、

下焦三部分。

历来是中医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

我们这里也不想在三焦上面花费太多的笔墨。只是简单的让大家对三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了解下三焦对于中医诊治疾病有怎样的作用,也就够了。

 

 

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三焦:解剖上和生理病理上。

 

 

解剖方面最好讲也最难讲。好讲,你只需要认为整个人体内部,包括胸、腹内的全部器

官,都在三焦内就可以了。三焦像个大口袋,把所有其他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难讲,三

焦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胃肠膀胱胆我们都可以看到摸到,三焦怎么看不到呢?

 

 

如果对上面刚刚讲过的六腑数目的演变还有印象的话,就会了解古人创建五脏六腑的体

系,并不是完全依照实体解剖知识建立的。古人心中深深埋藏的信念,或许古人心中有一种

对天地之理的崇拜,这种崇拜反映在外的,就是所谓的“术数”

。根据这样的观念,古人坚定

的认为:

脏,

就应该是五个;

腑,

就应该是六个。

因为脏腑的数目,

需要与天地之数,

“天

六地五”

这个神秘数字相合。

而脏腑之中,

脏在内,

主封藏,

属阴,

为地;

腑在外,

主通行,

属阳,为天。因此形成了五脏六腑之数。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些数字很敏感,希望继续研究,

可以去读些术数方面的书籍。无疾无志于此,也请不必追问无疾这方面相关的问题了。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古人在五腑之外,增加了三焦作为六腑之一,更多的,其实是出

于一种信仰,而与实体解剖无关了。那么,三焦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毫无价值呢?我们继续

看一看生理和病理上的三焦。

 

 

既然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三焦理解为

一条通道,贯通人体上下。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如果三焦通道的功

能出现异常,

就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

水的不行。

方剂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子,

叫做三仁汤,

就是分别用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清代医

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辨证方法。可见,古人对三焦的认识,并不是

纯粹的摆设、配件,而是可以在治疗思路上,给人以启迪,教人以大略的有价值的概念。

 

 

此外,

将三焦分开作为上中下来解时,

实际上往往讲到的所谓上焦,

主要是心肺的功能;

中焦主要是脾胃的功能;下焦主要是讲肝肾的功能。此时的三焦更倾向于是一种按部位不同

而进行的脏腑分类法。实质的内容,与三焦本身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气血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人体还需要有一些物质专门来为营养,

以及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血的概念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

于为全身提供营养。但气究竟是怎样物质呢?简单的说,气的作用就像锅底的火。人体正是

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得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得生命真正成为生命。具体来讲,由

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脾脏有气,脾才

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肝脏有气,肝才可以梳理气机让气的运行畅通;肾脏有

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有

气,人体才会维持保持温暖的体温;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有气,人

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中医基础理论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

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于人体之重要。

 

 

 

 

最后谈一下气与血之间的关系。中医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对气血关系做了很好的概括,

叫做

“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

让血在经脉中正常的运行,

即“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

以正常的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那么当气有不足时,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很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我们仔细观

察老年人的舌头,会发现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小的瘀点在,口唇的颜色也比较暗,这些就是体

内有瘀血的表现。

这种瘀血,

很大程度上,

与人上年纪后,

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有关。

反过来,

如果体内的血量不够,那么气失去的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消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

局面。

 

 

 

 

 

 

 

经络

 

 

武侠小说里经常讲到,高手过招,只需轻轻在对方腧穴上一拂,便觉全身麻木,动弹不

得。无疾没有研究过武学,对点穴这门功夫其实如何,确实无法妄加评论的。我们这里还是

把注意放在中医学上吧。近两年中医学在社会上的升温,与《人体使用手册》和《求医不如

求己》这两本书有一定的关系。这两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普通百姓对中医的热情,更激

发了学习经络腧穴,运用经络腧穴来养生除病的热情。

 

“敲胆经”三个字,也在一夜之间成

了家喻户晓的养生妙法。那么备受大家推崇,被认为神奇奥妙的经络,究竟是如何被古人发

现,并最终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一条条经络线的呢?

 

 

近几年,

针灸理论界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我们一步步揭开了经络神秘的面纱。

下面我们就一起回到两三千年的古代,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千古之谜的经络吧。

 

 

1973

年,在今天的湖北长沙马王堆,发现一个西汉时期的陵墓。在这个陵墓里,保存有

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献。

其中就包括一部与针灸学有关的著作,

叫作

《十一脉灸经》

这是我们

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有关针灸学方面的著作了。

 

 

从书名上看,

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

这部书里所讲的经脉,

不是今天我们认为的十二条,

而是十一条。而且这些经脉的名字,并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如手太阴肺经这样,把经脉与脏

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十一经脉名中根本见不到脏腑。这两个问题,就是帮助我们认识经

络本来面貌的重要线索。

 

 

我们上面讲脏腑,提到了“天六地五”这个神秘数字,古人据此提出五脏六腑的观点。

其实十一条经脉的数,

也同样是受到这组神秘数字影响而形成的。

阳经有六条,

阴经有五条,

正与天地之数相合。当时的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确存在联系,但并非像今天一样,是一条经脉

对应一个脏腑这样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古人也无法将脏腑与经络完美的配合起来。

 

 

然而,随着中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古人发现,这套理论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就是人体的上下内外,脏腑躯干四肢之间,缺少一个有力的沟通途径。现代医学中,人体各

个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来实现的。通过动脉静脉形成的网络,把

全身上下内外表里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路。而我们的古人在缺少现代解剖学知识

的情况下,是怎样解决这个理论上的难题的呢?

 

 

对古人来说,用经络体系来弥补这一理论缺憾,最合适不过了。经络的循行经过了上下

内外,把四肢与躯干头面脏腑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体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唯一

不足的地方,就是当时的经络数目是十一条,脏腑数目也是十一个。十一是奇数,很难形成

一个环形的结构。古人于是对十一脉的体系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心包作为六脏之一,又增加

了手厥阴经。并以实践经验作为主要依据,在脏腑与经脉之间,形成了一一配伍的关系。此

外,古人又在旧有经脉循行路线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分支,使得十二经脉完整的连接成

为一个环路。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十二经脉体系。

 

 

到这里一定有朋友要发出疑问了,如果经络的理论,的确如你所讲,主要是古人靠想象

凭空捏造出来的,那经络理论不就是骗人的吗?可是用经络来治病,确实是有效的啊?

 

 

用经络理论来指导针灸按摩等方法时,我们所用的经络,和今天讲到的经络体系,实际

上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一点是我们后面讲到再识经络一章时重点需要解决的。这里先不展开

来说,只简单的提一下先:经络理论的建立,有着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这一点是确定无疑

的。从历代的文献记载,到今天的实验研究,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相信,经络是实实在在

存在的。只是目前,我们的思路和手段,还不足以认识到经络的实质。

 

 

以上和大家一起,一步步的了解了经络理论发展的过程。真可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才不致于被经络华美的外衣所迷惑,不致于在一阵狂热的呐喊

过后不知所措。冷静而不是盲从,尊重而不是讥讽,我们才可以从古人的思想中,挖掘出最

闪亮的宝藏。

 

 

本节经络学部分的学术观点,

主要来自于黄龙祥老师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赵京生老

师《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两书。两位老师的辛苦研究,帮我们理清了经络的来龙去脉。这里

向两位老师表示尊敬与感谢!

 

 

最后,关于十二经脉的具体循行、经脉与脏腑的配合、经脉流注的次序,从两千年前到

今天,从来没有变过。网络上这方面的介绍随处可见,无疾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再留下一道思考题:经络循行、流注以及经络脏腑配伍等方面,都蕴藏着很多的规律,

看看你能发现几条?

 

 

 

 

至此,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就基本讲完了。我们会发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

的两个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

上,经过古人丰富的想象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

 

“理论模型”

。自民国以来,科学之

风渐盛,就开始不断的有人对中医学的理论提出质疑,甚至发展成要废除中医的极端主张,

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我想最后有必要再作些解释。如果中医学的理论,就如上面所言,是在一点点可怜的解

剖学基础上,完全依靠“臆想”而发展出来的,那么中医学所遭受的各种批判,就都是咎由

自取,无可厚非的了。然而关键的问题是,今天的中医学理论,绝非臆想的空中楼阁。试下

一下,如果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是编造的,那么有可能用治疗咳嗽的药来治疗小便不通吗?

如果经络的概念是虚无的,那么有可能针刺手上的合谷来治疗牙疼吗?如果气虚的概念是空

洞的,那么白术可能既用来通便,又用来止泻吗?如果气和血之间的关系是臆想的,那么有

可能在大出血时不先去补血而需要先来补气吗?太多的如果,也太多的不可能。

 

 

 

 

 

 

中医学是怎样来认识疾病的呢?

 

 

中医对付细菌病毒的方法,与西医有怎样的区别呢?

 

 

同样是高血压,有人是热,有人是寒。中医是对大量的现代疾病,是怎样认识的呢?

 

 

 

 

欢迎继续来天下无疾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noill)

,关注初涉中医之门讲座

下一期

 

 

――中医爱好者入门学习系列之四:中医病理之谜――外感内伤

 

 

 

 

感谢您的关注,也感谢您对中医的支持!

 

 

 

 

天下无疾

 

 

2008

8

15

 

 

 

 

 

 

本次讲稿全文一万余字。

凡已经在博客内对系列二贴发表过评论的朋友,

请将自己的

QQ

名及邮箱地址,发在中国中医论坛(

 www.tcmbbs.com

/

中医爱好者版,

“系列之三:中医生

理之谜-脏腑经络”贴下。我会尽快将全文内容发送至您的邮箱。并请阅读后,对文中提到

http://blog.sina.com.cn/noill)

“系列之三:中医生理之谜-脏腑经络”贴下。凡获得

全文,

但没有发表有意义评论贴的朋友,

将被视作无心学习,

将无法继续获得下一次的讲稿。

还请见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