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意识对青少年的影响

 我思故思我 2013-09-25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如形象,身体状况)和内在(能力、潜力、兴趣、需要与动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性格与气质等)的自我评估或衡量。换句话说,是个人对自己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是涉及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环境和自我不断交互影响的结果。

  婴儿刚出生时并不能分清自己与外界事物的差异和关系,他们常津津有味地吸吮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吸吮任何他能够抓到的东西一样。以后,随着个体活动范围扩大和控制能力的增强,能逐渐把自身和周围事物分开,逐渐发现主体能够操纵客体,其标志是能用人称代词我、你、他指称事物。稍后到五岁左右,幼儿开始认识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其特征是别人说怎样就怎样。最初是无条件信奉父母的评价,以后又是将小学教师的评价当作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通过师长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以人为镜来学会评价和认识自己。在此阶段,家长和教师评价的客观正确性对学生自我意识有决定性的影响。进入少年期(初中时期)后,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大发展。这时,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仍与师长;、同学和外界的评价紧密相关,但并不人云亦云,开始表现出独立的认识和判断,出现了师长感到吃惊的逆反心理

  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其在环境中的客观表现及人们对这种表现的评价有关。深圳博尔思教育专业教师对此有深入的了解:例如张三每次考试必居前列,而李四每考必属最后,渐渐就会形成张三学力超人,李四学不如人的自我。然而,自我意识和客观表现及人们的评价之间并不完全一致。这样,就可能形成扭曲的自我,要么自傲白大,要么自卑自弃。例如,售货员见衣服破烂者表现冷淡,但有一穿着破烂者为富人,购买了高级物品。由此这位售货员的自我意识可能与现实冲突,而产生有眼不识泰山的感觉,从而改变对自己识人能力的判断。

  博尔思老师发现,学生自我意识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白日梦现象及自大狂、自暴自弃均与不良自我意识有关;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生活的很多适应问题也由此产生。例如,在中学阶段作为家长的掌上明珠、教师的宠儿的一些考试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在家是独生子女,小太阳,备受照顾,在校因其成绩优秀,有望考入重点大学而受到呵护。他们自以为是中心,是社会注意的焦点,与常人大不相同。结果一旦升入外地大学或进入社会,脱离特殊环境,便会发现自我意识与外界对自己的态度之间存在反差,大呼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其实,社会从来如此,没有实质变化,问题出在过去曲解的自我导致难以合群和适应现实。

  由此可见,学校和家庭应重视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要十分审慎地处理教育问题;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管理,宽严皆误。师长尤其要尽量客观地、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防止他们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