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蜗居报告(2)——伦敦

 皖林专栏 2013-09-25

2009-12-31 11:38:36

归档在 封面报道 | 浏览 1882 次 | 评论 0 条


◎文/贺梦禹 图/本刊资料           《世界博览》2010年第一期

 

要上交高昂的养老金和税款,因上大学而欠下的上万英镑的债务,搭上有房一族这辆班车的希望渺茫。这些35岁以下的英国年轻人的生活面临着前一辈人从未碰到过的困境。想想看,一个50岁的人,享受过了他那个年代的免费医疗、教育和低税收,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一套带花园的房子,现在舒舒服服地花着年轻时候攒下来的钱,等着到法定年龄65岁(或者更早)退休,享受一笔可观的退休金。

可是一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可就没这么舒服了。他带着为了上学欠下的一两万英镑的债务毕业(这笔钱就够他还一阵了),可工资待遇还不及上一辈那些享受了免费教育的人,更不用说被克更高的税。每个月这个年轻人得上交几百英镑的房租给他的老房东,而这个人就是当年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获得这套房子的。可能十年前他也能够弄到这套房子,但是现在他成为房东的希望很小,只能当一个财富的传递者。这个年轻人每月的养老金交得不少,不过他可能要工作到70岁才能保证自己能生活。要知道,如果他想买一套房子,就必须得更加努力地工作。有房一族的班车跑得很快,让人怀疑是不是有过这么一趟车。贷款年限从20年到30年再到40年不断延长,买房的人还很年轻,却把一辈子都赔了进去。

在伦敦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伊丽莎白和男友决定买一套房子,因为“日新月异”的房价让他们倍感压力。“除了首付款,还有各种税费要付,要攒够这笔钱确实很难。我们本想接着攒钱,直到能力达到可以支付这些费用的时候。可是房价上涨太快了,我们根本来不及赶上,只有赶紧入市,否则就更没有希望买房子了。”伊丽莎白和男友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套价格可以负担的两室公寓,虽然很破旧,而且两人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供养它。但是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两人已经相当满足了。

但并不是人人都像伊丽莎白那么幸运。32岁的奥利弗刚刚做了父亲,因为添丁,夫妻俩打算从原来两室的公寓搬到一所大一些的房子里。“在伦敦很难找到好的房子,刚看上一所合适的,房子就已经售出了。剩下的房子,就算看上去不错,但没有70万英镑拿不下来。”奥利弗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国的房价上涨速度很快,在买房人中间还普遍存在着一种对于房源供应不足的担忧。英国房屋抵押贷款协会(CML)称,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26岁变成了31岁,数百万的年轻人已经被高昂的房价挤出了房地产市场。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数据,目前,英国的平均年薪约为3.1万英镑,伦敦地区的平均年薪约为4.6万英镑,而英国社区及地方政府部门(CLG)今年9月份的数据显示,英国房屋的平均卖价是19.9万英镑,伦敦为31.3万英镑,一套两居的房子价格大约在29.9~41.1万英镑。

政府刺激出来的感情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则报道感叹道:“英国人对房子的感情太深了,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上面,我们幻想着房子能越换越大,甚至能拥有个暖房。所有人,无论是来自于哪个社会阶层,都愿意花掉所有的钱来换取一个居所。拥有一所房子似乎成为了全民的终极目标。”

英国人对房地产的热情其实并没有很悠久的传统。直到一战,英国仍只有10%的人拥有房子的产权,而在美国,这一数量达到了一半。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的社会财产集中在少数富有的人手中,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即便是那些最富有的年轻人,来到伦敦后也只是喜欢短租一套公寓而不是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甚至长租也不愿意。所以人们永远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

但是世界大战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安置退伍军人,几届政府发出了“为英雄造房”的号召。几百万英镑被投入到政府的公共住房项目中。而同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消除,越来越多中产的家庭突然之间就能负担得起买一套自己的房子了。

在50年代的英国,房屋的产权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低失业率一起,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公平的象征。公共住房私有化使得剩下的公共住房的条件越来越差,而在政府的干预下,房屋的租金越来越高,同时政府在房贷方面还给了很多税收上的优惠,这使得很多人都转向买房。到前首相撒切尔当政期间,这一现象达到了最高点,她推动的政府公共住房私有化的“购买权”计划见证了无数租住政府公房的人买到了自己的房子。最高时期达到了70%。这堪称英国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之一。

英国人对房地产的热情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方面,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也赶超得很快。当然,在欧洲的其他一些地方比如德国、荷兰和瑞士,更多的人倾向于租房子而不是买房住。但是这更多地是由于法律上的限制使得租房比买房更为划算罢了。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人们对房产的迷恋是被一届又一届的政府的政策不知不觉地刺激来的。

都是炒房者惹的祸

房价的逐渐上涨让很多人认识到房子不但是个住处,还是投资赚钱的好手段,这使得人们对房子的热爱更加炽烈。不过,在过去的几年间,租房子的人却重新开始越来越多了。

原因就是,那些没能搭上买房末班车的人发现自己已经全无希望负担得起一套自己的房子了。不管是保守党还是工党政府都悄悄收回了当初的一系列税收优惠,迅速改变了对房屋租赁者的控制政策,把优惠从买房者身上转到了房东身上。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家庭在房地产上进行投资,他们自然不是缺地方住,而是看到了这块肥肉能带来的收益。

这些炒房者们在这些年的房价上涨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也让政府开始警惕炒房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英国房屋抵押贷款协会(CML)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的置业供出租(buy-to-let)贷款数字较前一季上升10%,这些买家主要是富有的专业人士,例如会计师、医生及律师等。他们积极入市的原因是存款利息过低,而置业供出租则可带来较理想的回报,因此导致房屋销售大幅增长。大量涌入的新房东们不但把很多潜在的购买者排挤出了市场,而且把房子和家的概念给歪曲了。很多新修的住宅都是面向投资房屋租赁的人,而不是为家庭考虑的。这些房子一般不超过两居室,因为方便出租而且容易管理。但是它对于家庭和一般的定居者来说却没有太多实用价值。需要房子的人却买不到房子,因为原本可以负担的房价在几年之间就上涨了许多倍。

一般经济学家认为的两个衡量房价是否可负担的关键标准都达到了顶点:房贷成了工资中消耗的大部分,房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房租的价格。虽然租金和房价不成比例意味着想要进入置业供出租这个市场的人在开头的几年中肯定是回不了本的,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购买,从他们狂热的心愿出发,而不经过大脑考虑。

华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尔德认为,英国人对房子的迷恋是非常不健康的。太多的人拥有自己的房产让经济受到了严重地损害,这使得人们都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人不能自由地流动,比如更换工作或者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

其实英国的不少地方都经历过房价下跌的情况。如约克郡和亨伯赛德就见证过严重的房市萧条,由于房价难以负担,对于房屋的需求突然下降,致使房价下跌。这无疑显示出英国房价的迅速膨胀期已经快要过去了。

或许向一战前的人们学习,让拥有自己的房产这一渴望渐渐消失,不再在公众中推广房屋的产权是个激进的办法。对于任何政府和人民来说都这个想法都不那么愉快,但是想一想现在人们对于房子白热化的疯狂,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建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