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实证纵横谈(学术争鸣)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3-09-25
  1 肾无实的缘起

    历代医家肾实证所论寥寥,大多责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五脏所主》提出的“肾主虚,无实也。堆疮疹,肾实则变陷。”我们对肾中精气循环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阐明了肾病本虚的机理[1],认为钱乙肾无实证是来源于临床实践的,有其理论依据的,“肾实则变陷”恰恰说明是在肾病本虚基础上的变证。因肾病本虚,故历代诸家多不论肾实,或以它证代替,如膀胱湿热证的实质就是肾蕴湿热证。

    2 肾病本虚的机理

    《素问.五藏别论》曰:“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五脏精气以藏为主,绝对不能无故流失。肾者主蛰,为精之处,封藏之本,但肾中精气担任着繁衍后代的重任,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天癸至,在男子出现了“精气溢泻”的排精现象,在女子表现为周期性月经来潮和排卵。因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即出现泻的现象,故肾病多虚证。或问:肝之精气亦泻却多实,何也?因肝之余气泄于胆为胆汁,胆为奇恒之腑,其本身就有类似于五脏藏精气而不泄的功能 ;胆又为六腑,胆汁泄降入肠道可进一步发挥辅助消化作用,而确保肝之精气不被无故流失,故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肝无补法(指肝气非肝血),肾无泻法,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实践意义。

    3 肾实证的客观存在

    肾实证古来有之,《内经》就记载有肾气实、肾胀、肾气热、肾痹等证,纵观历代文献有肾实、肾积、肾满、肾著、肾壅、肾邪实、肾气盛、肾实热等病证名。现代医家以充分的理论证实肾实证的存在,并从具体病证进行阐发,如薛芳[2]认为皮质醇增多症病位在肾,证候性质属于肾实证;有的学者以肾的火热之气太盛而致相火妄动,阳强不到的临床治验来证实肾实证的存在[3];陶国卿[4]认为发狂的机理为肾气有余传至心脑,表现为气力倍增,甚逾垣上屋等一系列实性亢进的现象,为“邪气盛则实”的一种,是肾气作用下的偏胜现象。

    4 肾实证的性质

    周仲瑛氏[5]论肾实证的性质最为精辟,其谓:肾的病理特点虽然以虚为主,但也有虚中夹实的变证,在本虚的基础上兼有标实,肾之寒属于阳虚之变,肾之热属于阴虚之变。有的病证,或在病的某一个阶段,甚至以实为主。据肾病本虚的生理病理特点,肾实证的性质是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或以邪实为主者,但总属邪气盛则实为主的实证,如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谓:“解亦证,主肾实,……利肾汤主之,治解亦春脉动,气痛气乏,不欲言,此为肾元有余矣。泽泻、生地、赤茯苓、槟榔、麦门冬、柴胡、枳壳、牛膝、黄苓。”

    5 肾实证的病因病机

    据肾实证的性质,古人云:肾病常虚,百病皆生于肾。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伤肾气,房室损精,药邪伤肾,久病及肾,肾虚矣。肾水亏则燥热内生,肾阳衰则阴寒、水湿、痰饮、瘀血为患。而肾病虚又易受外邪,风邪、风寒、湿热、热邪等皆可客于肾经为病,或伤及肾的功能,外邪常与内伤杂合使本病病机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或寒热互见,甚表现单纯以邪实为主,其多为病之急性期或受外邪所致。

    6 肾实证的治法

    肾实证用泻肾法,周仲瑛氏[5]在泻肾法的临证运用中,分泻水邪、泻相火、泻湿热、泻浊瘀四法泻肾,并认为“肾为水火之脏,肾实用泻肾法,当从水火求之。如李梃说:肾本无泻,此言泻者,伐其邪水、邪火也。”赵金铎[6]认为治肾当存精去粗,使肾脏开合有度,发挥正常的气化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总之,虚实夹杂者当泻实兼顾扶正,“使邪去补药得力”(龚居中《红炉点雪》),以邪实为主者,当以祛邪为先,“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

    7 泻肾的药物及方剂

    王琦等《中医藏象学》[7]对泻肾药的定义为:凡以祛除肾中之邪(包括寒、火、水湿痰饮、浊精败血等)为主,归经入肾,能达到顾护肾之阴精与阳气,恢复肾脏正常生理功能的药物,称为泻肾药。根据泻肾药的性能不同,大致可分为清肾药、温肾药和利肾药三类:①清肾药,指药性寒凉,具有清泄肾火功能的药物,如苦寒泄火之黄柏、知母、苦参、丹皮、大黄,咸寒降火之玄参、磁石、秋石,甘寒泄火之地骨皮、知母等;②温肾药,其性温热,以温肾逐寒为主,如辛热逐寒的附子、肉桂、硫黄、钟乳石、天雄、川椒,辛温散寒之细辛、桂皮、沉香、茴香、乌药、丁香等;③利肾药,功利肾祛湿,或利肾化瘀,包括利水渗湿之茯苓、泽泻、车前车、萆薢、猪苓;峻下逐水之牵牛、大戟、芫花等和活血化瘀之牛膝、血余炭、益母草、茜草、麝香等。

    临床常用的泻肾方有利水滋肾的猪苓汤,温肾逐寒的半硫丸,泻火益阴的大补阴丸,温肾逐寒的半硫丸,泻火益阴的大补阴丸,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泻南补北黄连阿胶汤,祛瘀补肾硝石矾石散,俱补泻并用,寓泻于补之剂。

    8 肾实证的分型证治

    从临床看,水肿、淋浊、癃闭、腰痛、遗精、下焦蓄血、寒疝等无不与肾实证有关。虽肾实证有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者,但有临床上均表现以邪气盛则实为主的实证。目前,对肾实证的临床分型尚很不一致,常见的分型有:

    8.1 阳虚水肿

    肾阳虚弱,阳不化气,气不化水,水泛成肿,肿势以腰以下为著,小便不利,尿少,病多久延反复不愈,多见于水肿病的阴水证,治用泻水邪法,温肾利水,本虚明显者,仿济生肾气丸意,标实偏重者,仿真武汤意,或标本兼治。

    8.2 重阳发狂

    我们认为[9],狂证多为命门火衰,肾中精气不足,至阳气逆上的趋势,复受阳邪或阴邪化热而诱发,即“重阳则狂”,治用泻阳定狂,温养命火,药用熟附子、天麦冬、生铁落、生龙骨、生牡蛎、栀子、煅青礞石、丹参、三棱、半夏,若便秘加大黄、芒硝、代赭石。

    8.3 阴虚火旺

    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致相火偏亢,症见阳兴,梦遗,腰部酸痛而有热感,小便色黄灼热,尿血等,治当泻相火,滋阴降火,方如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8.4 阴虚湿热

    肾阴亏虚,酿湿生热,症见腰部热痛,拒按,小便频数,黄赤热痛,量少不爽,尿血或尿浊如牛乳,口苦等,治当泻湿热,滋肾清利,方如猪苓汤、知柏地黄汤。

    8.5 浊瘀阻肾

    孙思邈说:“肾邪实则精血留滞而不通。”凡因败精、瘀血互结,气化失司,而致小便滴沥不利,时见精浊,小腹胀结不舒者,治当泻浊瘀,益精血,药用萆薢、石菖蒲、泽泻、虎杖、土茯苓、炮山甲、王不留、琥珀、麝香、乌药、制首乌、水蛭、龟板等。

    8.6 砂石停肾

    砂石停留阻滞于肾,可见肾绞痛,或腰酸如折,血尿,尿频,尿急或尿闭,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涩或滑数,治当排石通淋兼益气养阴,方用五淋汤、五金汤化裁。可加炮山甲12g~18g,生牡蛎30g,软坚散结,人参10g~15g,石斛15g~18g,益气养阴,可排动促进结石排出。

    8.7 湿热蕴肾

    湿热之邪蕴结肾络,症见腰痛,少腹胀满或隐痛,小便滴沥不畅,色黄赤混浊,甚夹血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当清热利湿兼益肾,方用八正散、导赤散、二至丸化裁,腰痛明显者可加杜仲、川断、桑寄生。

    8.8 瘀阻肾经

    瘀血阻滞肾经,症见腰痛如刺,阴痿不举,小腹隐痛或胀满,面色深黑,小便麻涩不畅或夹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当活血化瘀,方用少腹逐瘀汤、大黄a.gif (91 bytes)虫丸、桃核承气汤之类。

    8.9 寒湿犯肾

    本证指《金匮要略》肾著一证而言,症见腹部冷痛而重,善胀,腰背弯曲,肢体挛急,治当温经散寒除湿,方用肾着汤、桂皮汤加味。

    8.10 肾经实火

    邪热克于肾经,症见滑精遗精,阳强不倒,睾丸肿痛,头晕口咸,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当清泄肾经实火,方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肾汤化裁。

    8.11 心肝实火及肾

    主证见心烦,失眠,寐艰多梦,急躁易怒,遗精白浊,小便瘀涩,强中或缩阳,舌尖红,脉弦数、两尺大而有力,治当泻肾平肝清心,方用龙胆泻肝汤、泻心汤化裁。

    9 小结

    肾实证经我们系统的阶段性总结后,可以看出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病证体系,体现在:①概念上,肾实证是指由于肾病本虚,因虚致实,致阴寒、水湿痰饮、瘀血浊精等实邪阻滞或燥热内生,或外感风、寒、湿、热诸邪,客于肾经肾络,而导致肾脏功能失调的一种以邪气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②病理性质多为因虚致实,本虚标实,或以邪实为主;③病因病机以肾病常虚,百病由生,外感与内伤杂合为病,病机错综复杂,有虚实夹杂和邪实为主两类;④治法,肾实当用泻肾法,去粗存精,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⑤用药上,据泻肾药的功能不同,分为清肾药、温肾药、利肾药三类;用方当寓补泻并用,以泻为主,如利水滋肾、温肾逐寒、泻火益阴、温阳利水、泻南补北、祛瘀补肾等剂;⑥分型证治,据病机有阳虚水肿、阴虚火旺、肾虚重阳发狂、阴虚湿热,浊瘀阻肾,砂石停肾,湿热蕴肾,肾经瘀血,寒湿犯肾,肾经实火,心肝实火及肾等型,并列具体的临床表现及方药。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肾实证的论述只是零碎的,有关文献也有限,有的仅代表一家之言,且争议之处颇多,本文的观点是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希方家晒正。同时,很多方面,如肾实证与现代医学肾病的相关性,与中医肾病病证名的标准化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翼同仁共起而善之。

    作者简介:郑国庆(1973-),男(汉族),浙江温岭人,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院编辑,医学硕士。主要从事部级课题“治血先治风,风行血自通”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批准号97Z046)、虫类药作用机理研究及在肾实证中的应用研究、中药药理及新药开发等。

    参考文献

    [1]郑国庆.张志远诊治精液不液化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98,25(8):13.

    [2]薛芳.皮质醇增多与肾实证.辽宁中医杂志,1982,9(2):15.

    [3]郭小青,韩丽萍.“肾实”刍议.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2):13.

    [4]陶国卿.从奇恒之腑初探狂病的机理.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7(1):35.

    [5]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72.

    [6]邱德文等主编.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集.第3集.第1版.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6.555.

    [7]王琦主编.中医藏象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18.

    [8]郑国庆.癫狂重用附子纵横谈.辽宁中医杂志,1997,24(1):4.

    收稿日期:1999-05-20

    修回日期:1999-08-12 (郑国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